如果我們開始期待,未來能有一座無活體展示的水族館,那究竟會是什麼樣子的水族館呢?面對「存與廢」的反思,世界各地的水族館開始使出渾身解數拿出那些花樣,讓水族館的價值不只是驚呼與歡笑,而是真正能讓動物走入人心。
未來的下一步,先看國外怎麼做
隨著社會對動物福利的觀念日漸高漲,對於停止馬戲團式娛樂性表演的共識逐漸凝聚,但是對於以教育或商業目的而被圈養在人造環境的海哺動物們呢?現階段社會仍然沒辦法提供解答。但是更早開始圈養鯨豚的歐洲,與亞洲相比,對於這些大哉問作出回應的時間也更為悠久。
早在 1993 年,距離人為鯨豚圈養潮開始後三十餘年,英國最後一間鯨豚館正式關閉。其實目前在英國飼養鯨豚並不違法,只是法律對於鯨豚生活環境具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也因如此至今未再出現任何鯨豚館。美國也是採用類似方案,1972 通過《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案》的成立,間接促使許多鯨豚館的關閉。
而後世界各國皆有針對海洋哺乳動物禁捕或是禁止以娛樂為目的圈養的相關法案。例如在歐洲共同簽署 ASCOBANS協定,禁止在地中海、黑海和毗鄰的大西洋海域附近捕抓鯨類動物。除了此一協定外,許多歐洲國家:希臘、瑞士、匈牙利、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斯洛維尼亞、波里維亞也都禁止進出口鯨豚類或以營利、娛樂為目的圈養鯨豚。其中希臘更是禁止將任何動物基於任何目的用於動物表演之上。
從國家和數據上來看,可以發現關於鯨豚保護及圈養的相關規範,大多集中於歐洲及美洲等地,在亞洲各國,目前僅印度法律明文規定不得以娛樂性為目的圈養任何鯨豚類,內容包含任何水族館或是馬戲表演等。但是目前在亞洲其他國家,我們仍可以看到鯨豚秀等娛樂形式的表演,並且在中國的鯨豚水族館的還持續增加中,光是圈養鯨豚數量,在 2016 年已經超過四百頭。不難發現,亞洲各國對於圈養海哺類議題,並無特別明顯的共識,並且在法律層面上也尚未見到較為嚴格且明確的規範。
牠們不在陸地,讓我們走向海裡
如果法律還沒跟上社會風向,那麼我們對於活體展示的反思,應變成風向,帶著討論到更多民眾心理。活體圈養展示,是否真的能帶來教育意義?我們想要帶給參觀者何種的教育理念?是呈現人、動物、環境之間自然和諧,並且相互觀望且自在的生活;還是抱持著獵奇的心情,而將動物們留在非自然的環境中生活?
我們希望透過更為自然的方式欣賞鯨豚在海中樣貌,先退一步,搭配上生態解說的友善賞鯨魚之旅,或是如菲律賓霧宿「與鯨鯊共游」的活動,也許是一個較為可被接受的接觸管道。在宜蘭、花蓮與台東,都有著賞鯨的觀光行程,提供民眾近距離觀察野生海豚。但仍要注意有許多賞鯨船為使民眾能夠更近距離觀察海豚,過度靠近野生海豚族群,造成牠們驚嚇或是壓迫。或是搭乘船隻、民眾丟棄的垃圾,長期下來都會影響生態。所以中華鯨豚協會也與賞鯨業者合作,名列許多友善賞鯨船,透過業者自律與協會的認證,希望提供在環境與生態上更友善的選擇。
在菲律賓霧宿海邊所推出的「與鯨鯊共游」,看似以對海洋生物傷害最低在海中共遊的活動,的確可以提供對於大自然近距離觀察。但是其中仍有許多值得思考的爭議點,無論是當地居民誘引鯨鯊長期停留於港邊,或是大量觀光客湧入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與海洋生態受干擾,都是在進行任何一種與海中生物接觸時必須考慮到的。
圈養以外的可能,科技所帶來的生命想像
在現今,面對活體展示與圈養動物福利兩難的選擇題,我們有了第三個選項,科技成為了可能的解方。從攝影技術發展以來,我們可以見到的影像越來越逼近真實。假如我們也將這層技術嘗試使用在海生館或是其他海洋世界等場館上,我們有沒有機會運用科技,來取代一個被圈養的生命。
一個以「海洋」為主軸的博物館,如果場館內沒有任何活體動物,那會是什麼樣子?位在基隆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做了很好的示範。海洋教育,海中生物並不是全部,關於在海洋上生活人們的文化、整個海洋生態的組成,還有關於現在海洋的破壞,其實都是組成這片大洋的一部分。有別於海生館著重於海洋生物的認識,海科館則是以更多面向介紹了海洋知識。
並且其中最值得參訪的,「科技」與教育的結合,無論是在「海洋文化」場館內,帶參觀者了解到早期漁民如何討海生活,利用螢幕與體驗裝置,動手體驗捕魚的難處;或者是坐上特殊製作的造型船,體驗魚群在水中是如何維持平衡,躲避大魚的追捕,要體驗者認識魚體構造與生活環境如何交互影響,這其實都是在活體展示,所無法帶來的體驗,科技可以利用全新的思維,讓我們有不一樣的體驗和認識,讓關於海洋,我們了解學習到的不只是被圈養的生命。
網路時代,線上水族館
早在 1994 年,Ken Boschert 創建了第一個線上動物園的網站,來宣導保護動物的理念。利用網站觀看動物相片與相關資料。礙於使用者習慣與網站系統等問題,此類虛擬動物園、水族館並沒有引起太大的轟動。
而早期另外一種想要欣賞水族館的方式,則是透過線上水族館的直播,讓人能夠以較不打擾生物的方式,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但此二種方式,在觀看的感受上,都難以讓觀眾真正體會到大自然的震撼、感受動物真實的生命力。
虛擬實境,結合科技將海洋帶到眼前
近幾年,隨著科技快速發展下,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為「虛擬」水族館這個概念,帶來更好的轉機和全新的可能。日前,美國娛樂集團Landmak,宣布要以虛擬實境作為核心,開發全新的娛樂體驗。在此一計畫中,虛擬動物園以及虛擬水族館也特別被羅列其中,娛樂集團的執行官 Tony Christopher 特別強調:將動物關在動物園中是政治不正確的。希望將小時候參觀傳統動物園、水族館等經驗,結合現在新的科技,帶來不同體驗。
除了成熟發展中的虛擬實境水族館,你有沒有曾經想像過,當自己閉上眼睛,就來到了北極,睜開眼下一秒,則看見北極熊從眼前走過;或者,感覺自己坐在一艘小船裡面,下一秒,巨大的抹香鯨躍出水面,激起一陣水浪?
在現代科技進步下,就有不同的活動誕生,如2011年,國家地理雜誌與英國廣告公司合作,在各大賣場內設立許多「現實增強」的體驗設施。當遊客站在感應區內,透過特殊電子背板的投射,就會有活生生的動物就出現在眼前,並且與遊客做互動。關於這一項活動的影片,也在許多場合被誤用,聲稱是 7D 全息影像投影技術。
雖然科技其實尚未發到此一境界,但是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透過科技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震撼,那麼對於自然、生命教育,將能夠有另一層不同討論。也許在不遠的未來,我們不用在一個小小水族館人為複製出一片海洋,也不需以活體圈養形式,就能夠體驗到大自然與生命的震撼。
編按:本文轉載自友站窩窩《海洋展演》不圈養鯨豚的餘生——水族館的轉型與未來,喜歡的話歡迎以行動支持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