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愛說垃圾話的酸民,到底哪裡來的勇氣?──《傷風敗俗文化史》

時報出版_96
・2018/03/08 ・343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8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魯蛇看得起自己,溫拿看得起別人

康乃爾大學的大衛.鄧寧博士(David Dunning)顯然不會對 Jackmeioff 這種(垃圾話很多、充滿盲目自信的)網友的類型感到陌生。因為納悶「人類哪來的自信」,鄧寧博士在一九九九年跟研究生賈斯汀.克魯格(Justin Kruger)搭檔成為研究夥伴。他向我解釋說:

我有點不可思議,每天看到那麼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錯誤百出,於是我就在想啊,他們怎麼都不會預想到自己會出那些包?

鄧寧博士的研究動機,來自我們每天也都看得到的渾事兒。他看到過度自信發生在各種地方,造成各式災難,這包括在教師會議上、在美國C-SPAN公共政策頻道、在媒體的笨賊報導裡,在半搞笑的達爾文獎(Darwin Award)得獎名單中。總之,他跟克魯格以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受測,然後問他們覺得自己的表現如何。

鄧寧跟賈斯汀發現受測表現一塌糊塗的學生有一個驚人的共通點,那就是「非常看得起自己」。至於表現可圈可點的另一群學生則顯得有「自知之明」得多,也就是在自我評估上顯得精準許多。不要看不起這樣的結論,這可是個能讓科學家名留青史的指標性發現。

source:JD Hancock @Flickr

「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說的是愈是能力差的人,愈傾向把對自己的印象分數打高,而真正的強者則不會如此往自己的臉上貼金。換句話說就是「魯蛇看得起自己,溫拿看得起別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鄧寧與克魯格的研究證明了 Jackmeioff 網友的行為是人類的通病。鄧寧博士認同一點,那就是網路的匿名性質,使他所觀察到的行為變本加厲。「我覺得比起身處於匿名的網路留言區裡,人肯定會在朋友與親人之間比較收斂,比較不會得意忘形。」

話說這類行為為什麼會在人類之間如此氾濫呢?因為自戀。人類吃過的苦頭有戰禍、有股市大崩盤,還有這二十年來令人不忍卒睹的電視實境節目,這樣看來自戀簡直是敗事有餘,自戀何曾帶給過人類一點好處?

魯蛇看得起自己,溫拿看得起別人。圖/ CC0 Public Domain @pxhere

時間拉回二○一一年,多明尼克.強森(Dominic Johnson)與詹姆士.弗勒(James Fowler)這兩位分別來自於牛津與加州大學的科學家產生了同樣的疑問,於是兩人決定試著回答這個問題,而且他們還打算為此創造一個數學模型。

在二○一一年一封給《自然》(Nature)的公開信《過剩自信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Overconfidence)中,兩位學者提出了一個「情境模型」(situation model),其中有力量不明的兩個人在競爭同一種資源。這是個設計精巧的模型,衝突的細節你可以代換成兩個人為了一顆蘋果在互瞪,也可以換成兩個國家在考慮要不要為了一座金礦島而開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度自信的優勢:鼓勵插旗贏取資源

一旦兩造打起來,誰強誰就能「吃乾抹淨」。如果只有一方動手,另外一方按兵不動,他/她/它也一樣可以兵不血刃地「歸碗捧去」。一旦打起來,雙方都沒把握一定能贏,但若是有一方是個自以為天下無敵的屁孩,理由只是哇靠,看看這個二頭肌,那這不要臉的一方其實勝算會比較大些。愈是不要臉的一方就愈可能真的跟人動手,並且統計上他們也肯定能贏個幾場。學者對此的描述是:

「過度自信是一種優勢,因為自信過剩會推著人去插旗。原本打起來應該贏不到的資源可能因此就到手了……打起來必勝的仗也比較不容易錯失。」

要注意的是這點並非無條件地永遠成立。鄧寧博士警告我說以為過度自信一定能帶來優勢,那可就錯了:

比方說在過度自信一段時間後,你已經遍體鱗傷,那再來你一命嗚呼恐怕只是遲早的事情了,因為說到風險這檔事,人類永遠會是最後的輸家。

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亂動。(誤)但無論如何我自信啦。圖/ CC0 Public Domain @pxhere

學者還提出另外一個觀點是過度自信的價值會隨著處境的風險升高而遞減。如果今天是為了一個超好睡的洞穴而拿著棍棒相互叫囂,那讓自戀的心情帶著你去嘶吼會很明智,但若今天擋在洞穴口的是一隻大熊,那自以為可以打十個的你就是個白癡,而白癡的基因很快就會斷掉。

若經評估風險不高,輸了也無傷大雅,那很多人就會心懷一種輸了就算了,但贏到賺到的概念。這就是為什麼Jackmeioff這種人會在網路上大放厥詞,吹噓自己會如來神掌,但其實不要說打架,這些人連衣服都捨不得弄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嘲笑人很容易,說別人是自信過剩、做事不經大腦,而且老愛分享腹肌照片的屁孩也不難。問題是在遙遠的石器時代,看到什麼問都不問,想拿就拿的那種人,往往會因為別人的「棄權」而佔到不少便宜,進而讓自己三餐無虞。話說這種自以為是的心態,跟另外一種讓史前討厭鬼在對峙中很吃香的渾帳行為,兩者可以說是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網路讓垃圾話重生

網路的誕生,也讓尖酸的垃圾話得以重生。當面酸人是有風險的,畢竟很多人怕死也怕沒面子,可以被打槍但不能被打臉,你打這些人的臉,他們是會跟你拚命的。但到了網路上又是不同的情況。網路上有距離跟匿名可以保護自己,這兩樣東西是我們的防護罩。

再來就是網路無遠弗屆,而且沒有地界,侮辱的發言可以像無孔不入的自拍A片或盜版影片一樣隨風飄揚,令看到的人「蕩氣迴腸」。所以在 X-Box Live 上連線時被某個十三歲國中生噹,說要「乎你死」,這非常正常。

YouTube 影片下方的留言區要形成一股恨意十足的「意識流」,機會所在多有。我們當然可以把大家在網路上口無遮攔的帳算到其匿名特性的頭上,但真相其實遠比這複雜。人類其實內建了噴垃圾話的基因,數千年來已經非常固定,而且這背後其實有個很合理的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的基因裡早寫入了攻擊性。請容我不要臉地偷用人類學家唐諾.布朗(Donald Brown)在一九九一年提出的一個學術名詞(也是布朗博士大作的書名),但攻擊性真的就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人性通性」(human universals)。人類通性是人類固定的行為模式,是有種族偏見的外星人若來到地球,用來給我們貼標籤的依據。

但凡事以攻擊開始,不見得就要以暴力了結。事實上按照強森與弗勒的說法,任何對峙或衝突的理想結局都不是分出個你死我活,弄成魚死網破的慘勝,而是另外一方悻悻然「退場」,好讓你不費吹灰之力就坐收漁翁之利。

但理論歸理論,實際上我們要怎麼做,才能攻擊性十足而不訴諸暴力呢?答案就是說話大小聲、講些有的沒有的、把自己捧高高,或者是把難聽的話或稱號串成連珠炮去問候別人。表面上,質疑或攻擊對方的名譽、人格、尊嚴或出身,會讓雙方扭打起來,但現實中更常出現的狀況是,這些言詞交鋒會取代真刀真槍的暴力。

垃圾話之於人類,就如同狗狗對同類露出利齒。以尖牙示人不是在挑釁,而是在逼退對方。狗狗的意思是我這一排牙齒就擺在這裡,你差不多就好,不要欺「犬」太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這一排牙齒就擺在這裡,你差不多就好,不要欺「犬」太甚。圖/alles-so-schoen-bunt-hier@pixabay。

這時候過度自信就又派得上用場了。把自己空口說成妖魔鬼怪,希望其他人知難而退的「空城計」要能達到最佳的效果,你必須先真心相信自己可以說到做到。世界上的 Jackmeioff 們或許口氣大了一點(此處每個點的大小相當於地球半徑),但他們不少人是真心誠意地說出每一句廢話、打出每一篇廢文。強森與弗勒人類會進化得這麼擅長自欺欺人,是因為自己都騙不了,怎麼去騙別人。

酸歸酸,扯謊的演化價值仍不容小看。演化生物學家彼得.卡若(Peter Caryl)發表過一篇論文叫〈情勢升高的戰鬥與精神力的戰爭:博弈理論與動物肉搏〉(Escalated Fighting and the War of Nerves: Game Theory and Animal Combat),而他在裡頭提到「不同於過度自信,裝腔作勢的成功機率會隨著輸贏變大而升高」。

梅納德.史密斯與派克(Maynard Smith&Parker)也在一九七六年一份發表在《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ur)期刊中的論文提出同樣的觀察。在生死交關之際,戳破別人「偷雞」可能等於玩命,這跟冷戰年代的「同歸於盡」是同一個基本概念。當時的美俄雙方都宣稱有能力讓對方「灰飛煙滅」(順便讓所有地球人跟著倒楣),但或許有其中一方根本沒有那麼先進的導彈或足夠的軍事動員能力,只不過雙方也都不想賭命去滿足好奇心。

 

 

本文摘自《傷風敗俗文化史:十五個改寫人類文明的墮落惡習》,時報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環評大解密:「備審」到「面試」,開發案環評都在做什麼?從蘇花安帶你實際走一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9 ・319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當大雨來襲,往返臺北與花蓮的要道——蘇花公路——總是令人提心吊膽,2024 年的 0403 大地震也讓東部邊坡變得更加不穩定,使得「蘇花公路安全提升計畫」(以下稱蘇花安)能否順利進行備受關注。然而許多人也擔心,要在本就脆弱的地質上動工,會不會造成更多環境傷害?

面對這樣的開發案,我們需要一個既科學又客觀的評估機制,以把持開發需求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點,也就是「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稱「環評」)。但,為什麼在新聞裡,環評會議總是砲火隆隆?有人覺得太輕率,又有人覺得太拖延?環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環評成爭論之源,到底有什麼好吵?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以下稱「環評法」)第 1 條,環評的定義是「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所謂建設,多少會對環境動刀,既然如此,我們就須把傷害最小化,在開發前釐清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然後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反過來說,環評也攸關開發案能否順利成行。環評法第 14 條指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環境影響說明書未經完成審查或評估書未經認可前,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可,其經許可者,無效」。換言之,環評只要沒有通過,開發案就只能停在紙上作業,這也是每當爭議性開發案出現時,環評審查何以成為焦點戰場的原因。

環評旨在預防及減輕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確保建設傷害最小化並制定保護對策。圖/envato

想知道環境評估的基礎,就得翻開厚度足以讓人躺平的《環境影響評估模式技術規範彙編》。然而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很多人以為各說各話、給過不給過,全憑長官大人一句話的評估流程,在設計上其實很科學。

以蘇花安為例,走進環評的實務面

在此之前要先釐清,蘇花安裡所指涉的開發標的並非要打造一條全新公路,而是對現有蘇花公路進行「升級改造」,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它的前身「蘇花改」包含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和中到大清水等路段,相比過去雖更安全便捷,但仍有改進空間。

以前不說,光是今(2024)年就災難頻傳。4 月 3 日花蓮發生規模 7.2 的大地震,讓大清水隧道口的下清水橋被落岩擊毀,只能先借用日治時期的舊橋通行,隨後更餘震不斷。6 月時,和中至崇德路段,則因大雨使得落石與土石流阻擋道路。地震加暴雨,前後效應加乘,讓東部交通受到嚴重打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花安計畫的目標,便是延續蘇花改帶來的可靠與穩定,提高東澳至南澳、和平至和中、還有和仁到崇德三大路段的安全性。然而,要在這些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路段挖鑿隧道、加固邊坡,要考慮的可不只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光是工程噪音的模擬、評估與對策,就有許多眉角

為了對噪音進行模擬並加以評估,環評中有時會選用德國聯邦數位及交通部在《道路噪音防護指南》中提到的 RLS-90 模型。

首先是分析車流量、大卡車比例、路段特性等各條件下產生的噪音。圖一為距離車道 25 公尺測得的噪音大小(噪音源為車輛底盤的位置,離地 50 公分處);橫軸為每小時經過的車輛數,縱軸為噪音分貝,七條線則為大卡車在車流中的占比。以這個例子來說,車流量每增加十倍,噪音就會提升約 10 分貝。

圖一

此外,RLS-90 也探究相應對策下的噪音表現。圖二為加設牆壁、土堤等設備後的隔音效果;橫軸代表相對於道路的高度,縱軸為音量衰減的分貝數(即屏蔽量),六條線則代表牆壁的六種高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

當然也還有許多細部參數,如車流的時速上限、汽車是否頻繁煞車與啟動(有的話噪音基準應提高 3 分貝)、白天或晚上、納入車流量至少會年增 1% 等考量。開發單位要做的,就是輸入各項參數以計算噪音大小,不符標準者則要提出相應防護措施。

以臺 9 線上的崇德國小為例,當環評發現噪音超出環境音量標準,開發單位便提出於施工期間在學校近臺 9 線一側加裝隔音牆,並在學校設置全天候固定式噪音監測點。這些都是環評過程中,在審查委員提出意見後,再經由開發單位回應改善的結果。

除了噪音,環評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以蘇花安來說,開鑿大量隧道後產生的土方該堆在哪裡?如要運送,揚塵是否會造成大量空氣污染?施工廢水要排去哪,能不能循環再利用?施工與營運期間,動物路殺的狀況如何、減輕對策、生態廊道的設立與生態補償等面向,都必須考慮周全,以確保從生物、個人到社會,影響都降到最低。

一階 VS 二階,資料與溝通準備大不同

在經過縝密流程後,蘇花安的環評案於 5 月 14 日正式通過初審,亦無須進入「二階環評」,只要補充易崩塌落石的防護措施與效益評估即可。二階環評常常是環評過程最容易卡關的地方,不免讓人好奇:一階與二階到底差在哪?為何有的案子要進入二階,有的不用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一階環評裡,開發商提交的文件叫「環境影響說明書」,必須說明開發行為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保護措施和替代方案,有點像考大學靠備審資料決定要不要讓你入學的概念。至於二階環評,則需要提交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還要在開發場所附近公告先前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並舉行公開說明會,聽取當地居民意見。相比之下,就像入學前還得通過多次面試,才能決定最終分數。

一般來說,某些如高速公路、捷運等的重大開發行為,都得進行二階環評。蘇花安雖然只需要一階環評,但因為涉及原住民族土地,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還需要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才行。雖然是拿面試當比喻方便區別,但這並不代表環評通過與否將由居民投票決定喔!二階的最大目的,還是廣泛蒐集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藉以提出合理的減輕與改善措施,再回到審查委員那裡綜合評估開發案的可行性。

二階環評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廣蒐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與合理的改善措施。圖/envato

拜環評之賜,我們得以在土地開發的過程裡,盡所能打造與自然環境的雙贏局面,然而為了審慎周全,環評「花時間」的印象也成很難撕下的標籤。然而動作慢的,其實通常不是環評本身,而是開發單位自己準備要花時間,而其他主管機關也有不同的把關機制跟考量。這就像研究生要畢業,口試跟論文審查其實很快,但寫論文以及找對主題做研究,就是自己得花的工夫。為此,環評法已經歷經多次修正,像是 2015 年即要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主動針對開發行為提出說明與建議」,而不是到了真正要評估時才來處理爭議環節。

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

瞭解環評過程就能發現,開發單位有沒有花費足夠的心力理解環境議題,並準備完整的資料與保護對策,是環評能否順利通過的關鍵。環評既非開發者的眼中釘,亦非護航者,過往歷史也在在說明,多方評估建設發展的安全性、維護自然環境仍有其必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過蘇花安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環評如何在實際開發案中發揮作用。它不僅保護了環境,也為居民權益提供了保障,更幫助開發單位將方案最佳化,是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不可或缺的好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解密離岸風電政策環評:從審查標準到執行成效,一次看懂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21 ・354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政策環評是什麼,跟一般環評差在哪?

隨著公共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傳統的環境影響評估(EIA),難以應對當今層層疊疊的環境議題。當我們評估一項重大政策時,只看「單一開發案」已經不夠,就像評估一棵樹,卻忽略了整片森林。因此,政策環境影響評估(SEA)應運而生,它看樹,也看森林,從政策的角度進行更全面的考量與評估。

與只專注於「單一開發案」的個案環評不同,政策環評更像是一場全面性的檢視,強調兩個核心重點:「整合評估」與「儘早評估」。簡單來說,這不再是逐案評估的模式,而是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就先全面分析可能帶來的影響,從單一行為的侷限中跳脫,轉而聚焦在整體影響的視角。無論是環境的整體變化,還是多項行為累計起來的長期影響,政策環評的目的就是讓這些潛在問題能儘早浮現、儘早解決。

除此之外,政策環評還像是一個大型的協商平台,以永續發展為最高指導原則,公開整合來自不同利益團體、民眾與各機關的意見。這裡,決策單位不再只是單純的「評分者」,而是轉為「協調者」或「仲裁者」,協調各方的意見看法在這裡得到整合,讓過程更具包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策環評並沒有所謂的「否決權」,而是側重意見的蒐集與整合,讓行政機關在政策推動時,能更全面地掌握各方意見。政策環評旨在建立系統化、彈性的決策評估程序(包含量化、特徵化等評估方式),也廣納社會面或民眾滿意度等影響因子,把正式與非正式的作法一併考量進去。再來,決策程序中能層層檢討、隨時修正,也建立了追蹤機制和成效評估標準(如環境殘餘效應、累積效應等),透過學習來強化決策品質與嚴謹度。就像一場球賽,隨時根據變化、調整策略。

這樣的制度設計,就非常適合離岸風電這類規模大、跨區域、影響層面廣泛的能源政策評估,讓我們可以在政策推動初期就想到整個工程對環境、產業發展與社會的諸多影響,也為後續政策執行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政策環評並沒有否決權,而是重在整合各方意見、量化影響以及建立追蹤與修正機制,這樣的制度設計便適用於離岸風電等大型政策評估。圖/envato

離岸風電為何需要的是政策環評?

離岸風電是能源轉型的重要策略之一,但這不是只在某塊空地上架幾個風車,而是要在廣闊的大海中進行大規模建設,牽涉的不僅是發電,還涉及海洋保育、航空交通、水下文化資產等議題,更與當地漁民的權益息息相關。

這樣的大型離岸風電工程,因海洋環境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極高,很容易讓人擔心生態影響。如何在海洋生態保護和綠能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就需要政策環評的把關,從多方檢視這些複雜的挑戰,確保政策推行既能穩妥,又能達成發電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 年 3 月,經濟部自願提出「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是臺灣首次針對再生能源政策所進行的政策環評。根據這份評估說明書,政府將採分期公告、逐年檢討的方式,每三年開放 0.5~1 百萬瓩(GW)的電量額度鼓勵業者投入開發。當時環保署(現為環境部)歷經九個月召開 2 次意見徵詢會議,蒐集環評委員、專家學者、相關機關、民眾等意見,最終於同年 12 月的環評委員會作出徵詢意見。這些協商和檢討的過程,讓政策「名正言順」,得以充分顧及各方利益與生態平衡。

共通性環境議題與因應對策

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中,環評會議盤點了開發過程中共通的環境議題。

首先,對於海洋生態保育的重點,特別是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環評會要求風機基座必須距離白海豚棲地1公里以上,以減少對其生態的干擾。實際上,這項規範在後續的實務執行中更為嚴格,例如,福海二期示範風場已退縮到 2.5 公里外,臺電二期風場甚至退到 4.2 公里外,顯示政策環評確實發揮了實質作用。此外,針對施工期間的聲音干擾,要求施工需有 30 分鐘以上的打樁緩啟動時間,並限制聲量不得超過 180 分貝等。

針對鳥類保育,政策環評也訂立了具體規範。其中,包括風機之間必須留設 500 公尺以上的鳥類穿行廊道,並在施工期間避開每年 11 月至隔年 3 月的候鳥過境期。同時,為確保這些措施確實生效,工程方也被要求設置「鳥類活動監測系統」,持續追蹤、評估風場對鳥類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環評會也確立了「先遠後近」的開發原則,要求優先開發較單純的航道外側區塊,待累積足夠經驗及相關資料後,再進行近岸區域的開發。這項原則考量了近海生態系的複雜性,也顧到養殖漁業的漁民權益,展現出政策環評在平衡發展需求與環境保護上的價值。

新一代的審查機制:達成能源轉型及環境保護雙贏

為提升環評效率並確保審查品質,環境部參考過去離岸風電審查經驗,制定「風力發電離岸系統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初審作業要點」,建立了全新的二階段審查機制。

環境部推動二階段審查機制,提升離岸風電環評效率與審查品質。圖/envato

這套新機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像「初步檢查」,由環境部依照檢核表進行初審,並由環評審查委員會執行秘書邀集 2-5 位環評委員進行初審,通過第一階段初審之業者,可取得經濟部遴選資格,其初審結果有效期為兩年,必要時可申請展延一年。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開發單位檢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配的容量證明文件等資料,提供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以進行實質審查。

檢核表明確規範了 15 大項審查事項、112 項檢核項目,涵蓋開發案的全生命週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面,包含風機及海上變電站基礎設置、海域電纜路線規劃、陸域設施工程等硬體設施的規範。其中,風機基礎設置必須避開海岸保護區、河口、潮間帶等環境敏感區域,且須進行地震危害度分析。海域電纜部分,除特殊情形外,埋設深度至少須達 1.5 公尺,且不得跨越中華電信海底電纜 1 公里的範圍。

環境保護上,檢核表則對施工噪音管制訂立了明確標準。舉例來說,打樁期間警戒區 750 公尺範圍內的水下噪音不得超過 160 分貝,且必須全程採用最佳噪音防制工法。同時,每個開發案或聯席審查的風場,同一時間內只能進行一支基樁施作,而日落前一小時到日出前也不得啟動新的打樁作業。

環境監測計畫更是檢核表中的重點,分為「施工前、施工期間、營運期間」三階段,每個階段都規定了詳細的監測要求(包括海域底質監測、水下噪音監測、鯨豚目視監測等)。以鯨豚監測為例,每年需執行20趟次,四季中每季至少執行 2 趟次。此外,所有監測數據都必須上傳至環境部「環保專案成果倉儲系統」(https://epaw.moenv.gov.tw/)供各界查閱。

這套標準化的審查機制不僅解決了「同一風場可能有多家廠商重複調查或審查」的資源浪費,也透過明確的檢核項目,讓開發單位在規劃階段就能掌握更具體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僅如此,該機制亦確保了環境保護標準前後一致,避免不同案件之間標準不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透過新的審查機制,環境部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開發案的環評審查作業,在提升行政效率之餘,也確保環境影響評估的品質,支持臺灣的離岸風電開發及國家能源轉型政策,也做好把關。藉由標準化檢核表和二階段審查制度,期待能在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落實環境保護。

為確保制度能持續精進,環境部每半年至一年會進行制度檢討,並持續公開所有環評書件於「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此外,環評會議召開前一週,也必須在指定網站公布開會訊息,讓民眾能申請列席旁聽或發表意見。透明化措施一方面展現了政府推動永續發展的決心,另一方面也確保全民能共同參與監督離岸風電的發展過程。未來,這套制度將在各界的檢視與建議中持續完善,為臺灣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發揮環評作業的最大效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5
6

文字

分享

1
5
6
《模仿犯》殺人魔心理剖析:自戀狂妄的面具背後,藏著自卑的張牙舞爪
雞湯來了
・2023/04/24 ・26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蕭子喬
  • 校稿/蔡季葦
  • 製圖/蕭子喬
  • 編輯/蕭子喬

本篇剖析兇手心理,但不會暴雷。
觀影前閱讀可作為劇中線索來源,觀影後閱讀能更進一步了解兇手心理狀態。

台劇《模仿犯》上架 Neflix 不到一週,創下華語影集最新紀錄,橫跨全球各州 20 個地區前十榜單,更連續多日蟬聯台劇收視 No.1。影集中狂妄自大的連續殺人犯,用一個裝著斷手的紅禮盒開始,為世人帶來一個又一個「殺人創作」。

他不要贖金、每一次作案都有為被害人設計特別形式,甚至主動寄送錄影帶到各家電視台,戴著面具「自爆」現身,狂笑自大、向檢警叫囂,甚至鼓動民眾情緒。

在《模仿犯》中,兇手把殺人視為一種創作,把電視台、媒體和民眾目光拉進自己「作案舞台」的一部分。究竟,他為什麼要殺人?他到底怎麼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這個兇手,根本就是把殺人這件事當成是他的創作啊!」
——《模仿犯》臨床心理師胡允慧。

心理學:悲劇有時來自於「受傷的靈魂持續無法找到人生光亮

台灣犯罪學及心理學研究,剖析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現兇手不斷在網誌、寫小說等過程中,表示要殺人才能證明自己活著。進一步剖析其成長過程,他歷經多次心理受傷,舉凡小時候被老師誤解、被迫道歉等多次人我關係的失落,當時都只能「硬吞下來」,沒有機會被好好接住與梳理。在他長大的過程中,失落太多,而光亮太少,釀成了一連串的悲劇。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觀點認為,當人在關係中不斷受傷,被忽視與誤解,情緒壓抑無處宣洩,逐漸變得「無法去愛真實的自己」,而演變成透過「殺人誓言」不斷訴說、強化,來形成武裝,建構一個不會受傷的自己。自戀型兇手面對被害人時,看似認為「你不好,我好」,但其實是「你好,我不好」。

張狂的自戀背後是受傷的靈魂,極致自我中心背後有很深的憂鬱和空虛,需要仰賴主宰他人,讓自己感受到活著。而當一個人無法真正愛自己,自然也就無法真正同理別人、愛別人,無法感同身受在殺人創作時被害者的感受,這或許是許多殺人犯「冷血無情」的緣故。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自戀不一定不好:健康性自戀 vs. 破壞性自戀

上述分析,並不是要你我以後看到自戀的人就避之唯恐不及。佛洛依德觀點提到,在關係中「練習愛自己」,其實是一種健康的自戀。遇到適當的挫折,與適當的成長後,能進化成為「有自尊」的成熟自戀,也就是所謂懂得愛自己、有自信的展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若在過程中挫折過大,受到親密家人、重要他人接二連三地忽視,則可能演變成為只專注於自我防衛,性格變得封閉、武裝自己好似不需要親密依附,貶低他人或破壞關係。

自戀的類型。圖/轉自雞湯來了

每個人都曾有受傷的時刻:測驗你我的自戀指數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你相不相信,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殺人兇手?」——《模仿犯》

如同劇中兇手所言,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惡」,陰暗面隨著我們遇到的事件被堆疊與激發,形成每個人的黑暗指數。但別忘了,適當的自戀,能夠成為自愛而後愛人的養分,空虛渴愛而後失控,才會變成破壞性的自戀。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自戀指數簡易測驗|

口  我是天生的領導者。 
口  我有說服他人的獨特天分。 
口  一個團體中,如果沒有我就會顯得無趣。
口  我知道自己很特別。
口  我擁有一些出類拔萃的特質。
口  我很有能是某個領域的明日之星。
口  我經常喜歡炫耀。

簡易測驗改編自:張益慈、詹雨臻、陳學志(2021)。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考驗。測驗學刊,68(4),287-316。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或許,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而是被接住的靈魂,以及傷得太深的靈魂。

我們心中都有惡,但也都能成為接住他人的那個關鍵夥伴!

此文中劇照素材由瀚草文創提供,如欲使用須經詢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延伸閱讀

  1. 「我好,你也好」說話術,讓頻率搭上線
  2. 《我們與惡的距離》被拒絕的情緒身體會記住
  1. 張益慈、詹雨臻、陳學志(2021)。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考驗。測驗學刊,68(4),287-316。
  2. 吳台齡(2017)。從心理病態的脈絡來理解無差別殺人者——以2014年臺北捷運大量殺人事件為例。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7,43-68。
  3. 葉寶玲(2009)。論自戀:以精神分析與溝通分析心理動力取向的觀點探討。諮商與輔導,280,40-4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