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3/04/24
台劇《模仿犯》上架 Neflix 不到一週,創下華語影集最新紀錄,橫跨全球各州 20 個地區前十榜單,更連續多日蟬聯台劇收視 No.1。影集中狂妄自大的連續殺人犯,用一個裝著斷手的紅禮盒開始,為世人帶來一個又一個「殺人創作」。在《模仿犯》中,兇手把殺人視為一種創作,把電視台、媒體和民眾目光拉進自己「作案舞台」的一部分。究竟,他為什麼要殺人?他到底怎麼了?
・2022/08/12
不會看臉色的人總是會讓人想要翻白眼,但對於那些觀察細微的人我們卻也會感到不自在。這聽起來很矛盾對吧,研究者們對此表示:欸這個......我們也不太確定原因欸。
・2021/08/05
社交媒體的流行,讓愈來愈多人能夠接受極端現象:人們把自己對外貌之美的講究推到極限。極度虛榮並不會直接導致自戀,但大眾把虛榮當成正常社會現象而接受它,卻會讓自戀的情況惡化。
・2021/03/24
過去幾年間你許看過一些新聞轉發外媒報導,說精神醫師認為川普有「自戀型人格障礙」或其他精神狀況。對於這樣的新聞,有些反川普的人用戲謔的方式談論,許多挺川普的人則認為是在抹黑,這件事還在學界引發不小的論戰。究竟這些診斷可信嗎?如果診斷有病我們又該怎麼解讀?讓我們來看看。
・2020/11/27
一說到自戀你會想到什麼?迷人、外向、有自信?在心理學中存在著一種稱之為「誇大型自戀」的性格,這些人雖然有著上述看似不錯的特質,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展現出的自我主義、自負與愛慕虛榮,卻會讓人倒彈一百萬步。這種性格容易造成團體生活不和諧,也可能產生各種人際、工作上的問題。既然誇大型自戀性格的人這麼壞,那有沒有辦法一眼就揪出這些「自戀」的人?
・2018/03/08
鄧寧博士的研究動機,來自我們每天也都看得到的渾事兒。他看到過度自信發生在各種地方,造成各式災難,這包括在教師會議上、在美國C-SPAN公共政策頻道、在媒體的笨賊報導裡,在半搞笑的達爾文獎(Darwin Award)得獎名單中。總之,他跟克魯格以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受測,然後問他們覺得自己的表現如何。 鄧寧跟賈斯汀發現受測表現一塌糊塗的學生有一個驚人的共通點,那就是「非常看得起自己」。至於表現可圈可點的另一群學生則顯得有「自知之明」得多,也就是在自我評估上顯得精準許多。不要看不起這樣的結論,這可是個能讓科學家名留青史的指標性發現。
・2017/07/27
你或許認為:能道出「我愛你」,大抵不可能會是自戀吧,不然那個「我」與「你」就顯得荒謬極了。「我」與「你」的意義又是否真的這樣不證自明?佛洛依德以為,我們在生命的初期並未有明確區別「我」與「你」的意識。
・2017/03/19
黑暗人性三面向:漠不關心、自戀與馬基維利主義。人的演化不可避免的還是有負面的一面,它可能讓某些人在生存上得到優勢而存在,而這也讓那些人沒了同理心;自戀的人則無法接受自己低人一等,渴望受人注目,不顧代價以償夙願;馬基維利主義,使用侵略手段利用與剝削他人,只為達成自己或組織的目的,支持君主論。這些共同點都是少了同理心,而它卻也確確實實存在,甚至在男性當中1%的人都如此,這是不是上天開了人類一個玩笑呢?
・2014/11/05
「自戀人格」已成為在全球大城市生活的人相當普遍的心理問題,而且有不斷加深惡化的情況,當社會擁有自戀人格者愈來愈多,那麼,瘋狂消費、惡性競爭、盲目冒險、自私自利、攻擊謾罵、婚姻破碎等現象亦隨之極為普遍,作者認為需要為整個時代的基礎及大專教育帶來革命,融入對生命、人性更宏濶的知識視野,建立理性的認知系統,才能逐漸減緩。
・2013/10/09
首先,這絕對不是一篇要討論馬先生的文章,雖然讀者不一定認同,但筆者本次絕對不泛政治。過去研究顯示自戀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一個是所謂的vulnerable narcissism,這類的自戀者,對於情緒感受較敏感,而他們之所以自戀,其實是為了補償自己年幼時的低自尊。另一個類型是grandiose narcissism,這類的自戀者,就是充滿自信,不太會理會其他人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