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邊書,自然史與科學史的研究者與科普作者。
關於生命如何起源的問題,本質上有兩類不同的意見。第一類意見認為,生命由一個或者幾個超自然的力量所創造。另一類意見是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的物質,這種起源是可以用自然的定律解釋。 如果要仔細考量,那麼除此之外還有第三類意見, 就是生命古以有之,根本不存在起源的問題。
第一類意見我們姑且稱之為創世說,它屬於非科學的範疇。所謂非科學,就是不能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去驗證其是非真偽,也不可以用科學的理論去分析。有鑒於此,筆者基本上不會對這種意見加以詳細分析和評價。第二類意見屬於科學領域,這是我們要重點探討的。
第三類意見叫做生命連續說,在 19 世紀後期到 20 世紀初期曾經興盛一時。簡單說來,它認為生命與非生命有明確的界限, 生命只能來源於生命,因此不存在生物起源的問題。 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是,當時科學界已經意識到地球有著一個起始點 ,那麼在地球起始之前,生命從何而來? 這一派學者的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即生命從宇宙中來。
這種信念在 20 世紀早期引發了對外星生命探索的熱潮。當時科學界相信宇宙的無邊無際,無始無終。即便偉大如愛因斯坦,也要給自己的廣義相對論加上一個宇宙常數項,以維持宇宙的穩定。因此, 生命在宇宙範圍內無始無終確實也是一個可能的選項。可是在 1927 年哈伯發現宇宙在擴張之後,科學界越來越認識到原來宇宙也有自己的起點。那麼即便地球上的生命來源於宇宙,宇宙中的生命也必然有一個起點。生命的起源終究還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所以第三種意見已經基本上被科學界否定了。
生命起源的科學理論
生命起源的科學理論,認為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的物質,而這種起源可以用自然的定律解釋。
這類理論又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理論認為生命的出現是一件容易而普遍的事,流行於 20 世紀前的自然發生說( Spontaneous Generation),認為生命在現今的自然條件下可以經常性地出現;其後的一些理論認為生命並不能在現今的自然條件下出現, 但是在其他一些條件下可以出現,而那些條件,在宇宙中是廣泛存在的,所以生命在宇宙中是一個普遍的現象。第二類理論認為生命能在地球上出現是中了頭彩。生命的出現即便在宇宙的大尺度範圍內也是很難發生的,而地球上能夠出現生命是因為各種機緣巧合,各種必要的要素恰好同一時間能相聚於地球。生命現像在宇宙中極其罕見,地球即便不是宇宙內唯一的擁有生命的星球,也必定是屈指可數。
我們所要探討的第一種理論就是自然發生說這是流行於西方 20 世紀之前的一種學說,其主要觀點就是生命可以在自然條件下經常性地從無生命的物質中產生。如果再詳細分類,可以把自然發生說分為兩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生命可以從有機物中產生,所謂有機物就是指在生物體,生物殘骸或者生物代謝產物中存在的物質。這種理論又稱為異質發生論( heterogenesis)。第二種意見認為生命可以從無機物中產生,這種理論又叫無機發生論(abiogenesis)。
如果用現代的標準來看,或許自然發生說可謂一無是處。但是筆者倒認為自然發生說在科學歷史上的地位值得大書特書,因為它的興衰見證了 20 世紀前人類認識生命現象的種種進步以及科學實驗方法應用於生物學領域的從無到有的過程。
自然發生說是歷史上第一個提出生命起源於自然的理論,它的歷史之長幾乎可以和創世神話相提並論。在中國,戰國時代的《禮記· 月令》篇中就有「腐草為熒」的記載。在希臘,亞里斯多德就對自然發生說做了系統的描述。可以想像,人們對自然發生說的模糊認識遠在這些記載與論述之前。
與創世神話不同,自然發生說的來源並不是空想,而是來源於觀測 。它的出現並不難理解,因為在自然界中,生物「自然而然」出現的例子實在太多了。泥土裡會突然出現蟲子,水塘裡會突然出現小魚,身體上會突然出現跳蚤,草堆裡會突然出現老鼠。這些現象都讓人感覺到這些動物是自然而然地從沒有生命的物質中產生出來。
亞里斯多德與自然發生說的系統性發展
在群星璀璨的古希臘,哲學家們早就注意到這個現象,自然發生說被他們作為創世神話之外對生命起源的另一種解釋。公元前 7 世紀,一 群已經不甘於用神話解釋世界的哲學家聚集在小亞細亞的小城米利都(Miletus)。他們中以泰勒斯(Thales)為首,拋開了天神,開創了以物質解釋宇宙的學說。這就是史上最早的唯物主義哲學流派——米利都學派(Milesian school)。
泰勒斯主張世界萬物起源於水;他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進一步發展了其理論,主張世界起源於一種他稱為 Apeiron 的無限小的物質。阿那克西曼德的弟子阿娜克希曼尼斯( Anaximanes)主張世界起源於空氣。 在這些米利都學派理論的基礎上,恩培多克勒( Empedocles)首先提出宇宙的四元素說:宇宙由土、火、 空氣和水四種元素組成,並且進一步地給出了四種元素幻化成萬物的路線圖。這些唯物主義的觀點都包含了生命來源於非生命物質的推論 。
最早系統闡述自然發生說當屬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亞里斯多德是位不世出的大牛,他和老師柏拉圖(Plato)(或許還得算上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Socrates))奠定了西方哲學的基石。他雖然是柏拉圖的學生,但是他的學說和柏拉圖的基本是截然不同甚至是針鋒相對的。與柏拉圖相比, 亞里斯多德在自然科學上的成就尤為重要,可以說是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人物。他的研究涉及了當時自然科學的幾乎所有領域, 包括天文、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等。
亞里斯多德在生物學上用功尤多,是第一個系統記錄下自己的生物學觀察與研究的科學家(至少是現在有據可查的第一個)。他仔細觀察了多種動物的形態和生命史,包括章魚、鯰魚、鯊魚等等, 有的觀察對像直到 19 世紀才再次被科學家「發現」。他也是第一次對動物進行了分類的科學家。
亞里斯多德對生物起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動物史》(On the History of Animals)一書。在這本書中,他把詳細描述了各種生物的生命史,有卵生的、胎生的,還有自然發生的。 比如在第 6 章第 15 節,他提到「大部分的魚都是由卵孵化的, 但是有一些魚卻並非如此⋯⋯它們是從淤泥、 沙土以及腐殖質中產生⋯⋯在原本已經干旱的池塘中, 一旦有水到來,那麼就有小魚出現。這些魚大概是鯔科( mullet)的一種,這些魚既不產卵,也沒有奶⋯⋯」。
在第 16 節,他又提到鰻魚(eel)。「有人說,鰻魚是從自己的同類中產生,因為他們觀察到了一些鰻魚的幼蟲。但是這些論點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鰻魚產自一種叫做『土地之源(earth’s gut)』的東西,這些東西是從淤泥和潮濕的土地中產生的。」
在另一本書《動物的產生》(Generation of animals)中,亞里斯多德又提到一些昆蟲也通過自然發生的方式產生,而植物也可以通過類似方式吸取土地裡的營養而自然產生 。
可以說在亞里斯多德的生命誕生體系中,生命的誕生有兩種途徑:第 一種是來源於另外的生命(比如卵生和胎生),第二種就是自然發生 。無論哪種情況,他都認為不需要有超自然力量的干預。
亞里斯多德的學生泰奧弗拉斯托斯(Theophrastus)把興趣轉向了他的老師較少關注的植物方面。他在《植物史》(His tory of Plant)中說,植物的產生也可以分為兩類,比較大的木本植物通過種子而產生,而比較小的草本植物則可以自然產生。這樣,兩師徒就奠定了自然發生說的理論基礎。
在往後的古典歲月中,自然發生說被廣泛地接受,不斷有科學家為之添磚加瓦。羅馬科學家兼作家老普林尼(Pliny the elder)在《自然史》(Narualis Historia)中提到,青蛙在淤泥中產生,活了幾個月後又重新變為泥土,循環不息。羅馬地理學家梅拉(Pomponius Mela)在介紹尼羅河的時候指出尼羅河的水是河裡所有生命之源 ,小至小魚、大至鱷魚,都是從水裡產生的。這些論斷根深蒂固,深入民心,許多文學家在其作品內都有這些自然發生說的描述,比如奧維德的《變形記》(Ovid Metamorphoses)就描述青蛙在泥裏產生。
基督教與自然發生說
公元 313 年是歐洲歷史上關鍵性的一年。這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頒發了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宣布羅馬帝國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從此,基督教的發展一日千里,迅速成為羅馬帝國的主流宗教。
基督教奉行上帝的創世說,從根本上看來,與亞里斯多德所堅持唯物主義範疇的自然發生說並不兼容。可是,生命能夠從非生命的物質中變出來的觀念已經流行了幾百年,而且自然發生是很多人都能夠「觀察」到的現象,成為「常識」,僅僅是上帝的權威並不足以否定自然發生說。另一方面,亞里斯多德在學術界的權威已經建立了幾百年 ,基督教的學者也把他的著作奉為經典,他的地球中心說在托勒密( Ptolemy)的完善下成為基督教不可動搖的核心理論之一。於是基督教不得不尋求一種中間道路去處理這個問題。
被基督教稱為神學之父的聖奧古斯丁(Saint Augustine, 354-430)首先注意到了這個不兼容。他的解決方案是從聖經中尋找相關線索。奧古斯丁身為神學權威當然不是浪得虛名, 他果然找到了證據:在創世紀 1:11 是「地要產生青草」(Let the land produce vegetation);創世紀 1:20 是「水要滋生活物」(L et the water teem with living creatures);創世紀 1:24 為「地要生出活物,各從其類」(Let the land produce living creatures according to their kinds)。這不就是自然發生說的鐵證嗎?
奧古斯丁向來主張不能機械地閱讀聖經,比如創世紀中說上帝在 6 天內創造了萬物,他就認為這個 6 天並不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在邏輯 上的先後概念等等。在上帝創世方面,他認為上帝在創造生物的時候 ,並不是直接創造了生物,而是播下了生物的「種子」。 這些種子在合適的條件下,就能根據上帝定下的原則, 變為各種生物。這下,上帝創造論和自然發生說就變得兼容了。
在西羅馬帝國被滅之後,西歐進入了黑暗時代,希腊羅馬的璀璨文化全盤覆沒,基督教成為了西歐的壟斷性宗教。亞里斯多德的書籍也大量流失,在西歐,只剩下少數幾本拉丁文譯本。奧古斯丁對於自然發生說的解讀成為之後流傳 8 個世紀的關於生命起源的標準答案。
直到 13 世紀,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才從阿拉伯流回西歐,並翻譯成為拉丁文。西歐的學者才再次有機會閱讀了亞里斯多德的著作。黑暗時代的終結再次帶出宗教界的殿堂級學者——意大利的聖阿奎那(Sain t Thomas Aquinas 1225-1274)。
阿奎那仔細閱讀了亞里斯多德的生物學著作之後,發現亞里斯多德列舉了兩種生物產生的模式,除了自然發生說之外,還有一種是由另外的生命所產生,強調生命的無始無終。而這種模式, 與奧古斯丁的理論是不兼容的。於是阿奎那給出了生命誕生的另一種 解釋。上帝在創世的時候,確實是創造了萬物(而不僅僅是種子)。 從那個時刻開始,萬物代代相傳。而且上帝還不時顯示他的神跡,不 斷創造出新的生命,這就是自然發生。
在阿奎那的詮釋下,上帝變成了無所不在,而不僅僅是「第一推動力」。這一說法當然更能迎合基督教對於上帝的膜拜。於是阿奎那的解 釋取代奧古斯丁的解釋,成為基督教關於生命起源的標准答案。 阿奎那的解釋,貌似調和了亞裡斯多德和基督教的矛盾,事實上卻是偷偷地把亞里斯多德的唯物論轉頭換臉成為上帝的功績,實在是與亞里斯多德的原意大相徑庭。
不管怎樣,從奧古斯丁到阿奎那,絕大部分基督教學者並不質疑過自然發生說。反而在阿奎那之後,為了顯示神跡, 對於自然發生的描述更是有增無減。這與更後來的基督教學者反對自然發生說的態度可謂兩個極端(以後的文章會有更詳盡的討論)。
不過隨著近兩千年的觀測,自然發生的範圍對比亞里斯多德時代早已慢慢縮窄了。大動物的自然發生被認為是不可能或者極為罕見的,只 有小動物如昆蟲和老鼠才能經常被觀察到「自然發生」。畢竟神跡不可能輕易被發覺,如果隨處可見也就不配稱為神跡了。
就這樣,時間流淌進入了 17 世紀。由於幾個科學巨人的出現,自然發生說才面臨真正的挑戰。
參考資料:
- Things come to life : spontaneous generation revisited 2002, Henry Harris
- Sparks of life : Darwinism and the Victorian debates over spontaneous generation 2000, James Edgar Str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