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亞當.奧特(Adam Alter),譯者:廖建容。
當蔡斯(David Chase)寫完第八十六集的「黑道家族」(The Sopranos)完結篇時,他向觀眾提出了一個他自己拒絕回答的問題:索普拉諾真的死了嗎?
美國影集「黑道家族」播出八年以來,紐澤西黑手黨老大索普拉諾一再躲過死劫,而他的死對頭與朋友有九十二人紛紛喪命。他們死於槍擊、毒打、溺斃與自然死因,還有刺殺、心臟病發作、勒斃與吸食過量毒品。他們的死讓觀眾看得很過癮,但東尼的下場卻讓觀眾念念不忘。
那一幕是個經典場景。2007 年 6 月 10 日,一千二百萬名美國觀眾看著東尼和他的家人到一家小餐館用餐。一個身穿棕色皮外套的男子走進餐館,坐在吧台的座位。他轉頭看了東尼一家人一眼,然後朝洗手間走去。在最後一集的最後幾秒鐘,餐館前門的鈴鐺發出聲響,有人推門進來,東尼抬頭向前門的方向望去,此時螢幕突然變成黑畫面,持續了 11 秒。八年來的熱烈打鬥在一片安靜中畫下句點。許多觀眾心想是不是他們的電視機或機上盒在那幾秒鐘出了問題,但其實這是蔡斯的刻意安排。
粉絲看得一頭霧水,於是向 Google 求援。這個搜尋引擎從美國東岸晚間 10:02 開始一直到半夜,湧入大量搜尋「黑道家族最後一集」的紀錄。觀眾急切的想要得到解答,他們希望網路上有人看懂了這個結局。媒體上呈現了愛恨兩極的評價,而且每個人都把焦點放在最後5分鐘的情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蔡斯為何讓故事戛然而止?
電視台的記者一直吵著要答案,蔡斯偶爾會回應一、兩句。他繼續引導他們,仍然拒絕提出確切的答案。蔡斯在影集播畢後的第一次訪談時說:「我無意解釋、辯護、再次解讀或增添任何東西。說真的,沒有人想要亂搞。我們只是做了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沒有人想要標新立異,或是心想:『哇,這會讓他們氣炸!』」
八年後,蔡斯也接受過好幾次訪問了,但粉絲仍不滿意。蔡斯在 2015 年 4 月告訴一位作家說:「答案其實很簡單,也比大家所想的更直接。束尼的故事不是這樣結束,就是在別的時間點結束。除此之外,這一切真的很值得,所以不要停止相信。」
有些粉絲認為:「最後一集爛透了!最後一幕毀了我對整齣影集的看法。我們被騙了⋯⋯被騙了,我跟你說!」然而,即使氣個半死,人們近十年來仍然沒有停止討論「黑道家族」的最後一集,彷彿他們把影集最後出現的那幾個字照單全收了:「不要停止!」
當沒有解決的懸念一直迴盪在你心中時……反而更開心!?
下列連鎖步驟中,你認為哪個步驟最令人們開心?
步驟一:渴望某個東西,例如食物、睡眠、性等等。
步驟二:猜想這個渴望能否獲得滿足。
步驟三:渴望被滿足了。⋯⋯進入下一個渴望循環。
答案很顯然是步驟三。它說明了「黑道家族」沒有答案的結局令粉絲失望的原因,也是我們願意進入步驟一和步驟二的原因。但在 2001 年,神經學家伯恩斯(Greg Berns)與三位同事進行一項研究,他們請二十五位成人躺在功能性磁振造影機(fMRI)裡,嘴裡含著一根管子。研究者會利用管子餵他們喝水或果汁,透過機器掃瞄大腦活動得知他們是否感到愉快。
大多數人比較喜歡喝果汁,但人類大腦把水和果汁都視為小獎勵。在實驗的前半段,飲料以規律的間隔送出,每隔10秒輪流送出水和果汁:
到了實驗的後半段,研究者打破了規律,於是受試者不知道自己何時會喝到東西,或是究竟會喝到水還是果汁:
假如渴望被滿足是最重要的事,受試者的大腦會在前後兩段實驗產生相同的反應。或許在可預測的前半段實驗更活躍,因為他們可以預期並品嘗到獎勵,但實驗結果並非如此。可預測性一開始令人感到愉快,但會逐漸失去吸引力。前半段的實驗接近尾聲時,受試者大腦的反應變得愈來愈不活躍。
但在不可預期的後半段實驗就不同了,受試者對實驗的熱衷就和「黑道家族」緊扣粉絲的心弦一樣。當獎勵無法預測時,受試者就更加享受那些獎勵,其強度到實驗結束時一直沒有改變。每次的獎勵會跟隨每個微型懸念而來,等待期間的高度期待使受試者更加享受整個過程,而且這個情況會持續更久。
本文摘自《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