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新世紀的我們還有原罪嗎?還需要福音與救贖嗎?從哲學談《新世紀福音戰士》

好青年荼毒室
・2017/09/01 ・6900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SR值 494 ・六年級

作者:豬文

舊世紀福音:「神用六天創造了世界,我們的祖先在那裡活得幸福快樂。但有天,他們受不住引誘,吃了禁果,所以我們都有原罪。我們都有原罪,所以我們的一生就是一個救贖的過程。上帝派了祂的兒子到這個世界,為我們犧牲,所以我們都得到救贖。」

隨着人類文明的發展,尤其是科學的進步,這個關於原罪、福音與救贖的故事愈來愈少人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這只是人類歷史中,一個曾經使人痴狂著迷的故事。它已經是一個舊世界的福音故事。那麼,活在「新世紀」的我們,還有原罪嗎?我們仍需要救贖與福音嗎?

「需要。」《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監制庵野秀明這樣說。

活在「新世紀」的我們,仍然有一種無法擺脫的「原罪」。但又有誰能救贖我們呢?我們期盼着的新世紀福音又是什麼?人類為什麼需要補完?又如何能夠補完?或許《新世紀福音戰士》便是講這樣的一個故事。

或許是害怕孤獨吧

新世紀的人,不再相信自己都是上帝的兒女,不再相信身邊的人都是自己的弟兄姊妹,不再受亞當夏娃的羈絆所牽扯。我們成為了新世界的主人,每個人都是獨立、自由、自主。不用神之子,我們早已救贖了自己。但新世紀的我們,就此過回當初亞當夏娃的美滿生活嗎?似乎新世紀的生活並沒有變得美好,我們依舊活在絕望、痛苦與恐懼之中。那麼,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似乎新世紀的生活並沒有變得美好,我們依舊活在絕望、痛苦與恐懼之中。圖/動畫截圖

當上帝跟我們的羈絆、人類祖先跟我們的羈絆,以至我們彼此的羈絆都失去的時候,我們就是一個個孤懸的個體。活在新世紀的人,最害怕的是寂寞、是疏離、是自己孤獨的存在。

因此,我們都需要他人。無論快樂與憂愁,我們都需要和別人在一起。一個人的快樂,彷佛不是快樂。一個人的憂愁,像是兩倍憂愁。為了打開那度與人連在一起的窗,人類瘋狂地發明了無數「社交」工具:Facebook、IG、Whatsapp、Line、Skype,為的就是使我們可以無時無刻地與別人在一起。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孤獨的「原罪」必會得到救贖,就像舊世紀裡的福音一樣。

外表堅強的明日香,曾經以為自己可以獨自一人活下去。source:IMDb

外表堅強的明日香,曾經以為自己可以獨自一人活下去。她相信,即使爸爸不在、媽媽不在,她也可以活得好好的。但她真的能做到嗎?她真的抵受到寂寞隨時隨地的來襲嗎?無論她外表多堅強,到頭來,還是會因為寂寞而哭。

努力逃避一切人際關係的葛城美里,也無法真正孤獨地活著。source:IMDb

努力逃避一切人際關係的葛城美里呢?她也無法真正孤獨地活著。無論她多努力收藏自己,她還是需要別人。對着加持良治、赤木律子、碇真嗣,美里總有些時候會忍不住敝開自己的心,哪怕只是扇敝開一瞬間很快又閉回去的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別人於我的意義,除了是心理上的慰藉之外,還有行動上的意義。以真嗣為例,他人為真嗣提供了一種生活方式:每事隨大眾而活。大眾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只是眾多的他人所組成面目模糊的東西。但這個面目模糊的東西卻有種力量,可以對我的生活指手劃腳。我甚至可以把整個生命交託給「它」。

碇真嗣一直也在過這種毫不費力的生活。別人要他駕駛 EVA,他便駕駛 EVA,別人因此稱讚他,他便更投入在駕駛之中,甚至把駕駛 EVA 當成了自己整個生命的基礎。當別人託管了碇真嗣的生活之後,真正的碇真嗣便不用再為自己的生活費煞心神。在明日香眼裡,這種交托給大眾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

當別人託管了碇真嗣的生活之後,真正的碇真嗣便不用再為自己的生活費煞心神。source:IMDb

因此,當真嗣發現自己在一個只有自己沒有他人的世界時(第廿五話),他立刻感到手足無措。只能說「告訴我到底該怎麼辦好」。或許,你會覺得真嗣這種完全依賴他人的生活方式,太過極端,並非一般人的處境,但我們仔細省視一下自己的生活,他人仍然是極其重要。

設想一下,世界上所有人都消失了,只剩下你一個,有多少人仍然會做現正手頭上在做的東西?有多少人還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在思考要做甚麼不做甚麼時,他人總是像個拿不掉的背景,是我們行動時潛而不顯的前提。即使你沒有把生命假手於人,我們絕大部分所做的事也唯有他者存在才有意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以前的人由上帝引領一樣,我們現在也可以把自己交由大眾引領,免去思索自己下一步要去哪裡的痛苦。沒有了他人作為我生活的背景,沒有了大眾作為我的牧羊人,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因為沒有了他人,我們都不知道能到哪裡去。

他者存在甚至是我存在的先決條件。沒有他人,我便無法能把「我」這個東西的界線劃出來。我把「我」這個東西的界線劃出來的一瞬間,他者也同時被劃分出來了。這就像你在一無所有的白紙上劃出第一個圓形,圓形存在的同時,不屬於這個圓形的東西也存在了。佛家說,這個狀態「如兩束蘆,互倚不倒」(《雜阿含經》)。你我就像兩根蘆葦,你依著我,我依著你。拉走任何一邊,另一邊都不可能站得住。[1]

只要你是一個人,而不是 AT 力場強大的使徒,你就不可能孤獨地活着。source:Pascal

我們心理、行動、存在上都需要他人。對軟弱的碇真嗣如是、冷酷的綾波零如是、外表堅強的明日香如是、成熟能幹的葛城美里如是、甚至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碇源堂也如是。只要你是一個人,而不是 AT 力場強大的使徒,你就不可能孤獨地活着。

也或許是害怕他人吧

「我們無法獨自存在」只是整個新世紀原罪故事的一半。因為如果童話中,「兩人永遠幸福快樂地活下去」的情節是真的話,「我們無法獨自存在」這個宿命根本沒甚麼大不了。可是,我們都知道「兩人永遠幸福快樂地活下去」只是騙人的幻想。這從來都不可能。你我除了是兩束蘆葦,更像兩把利刃。兩個人走在一起,總有互相撕磨的一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整個《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故事中,同步率是個永恆的問題:同步率100%永遠只是個短暫的僥倖。

在整個《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故事中,同步率是個永恆的問題:同步率100%永遠只是個短暫的僥倖。source:動畫截圖

你與我之間的關係是如此脆弱,我們的存在也是如此脆弱。在渴求他人的過程中,我們總是如此害怕。我們害怕別人討厭自己,害怕別人不再需要自己,害怕別人離自己而去。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我們總是提心吊膽,總是禁不住猜度別人眼中的自己。甚至,我們會成為了一個只為了討好他人而活的人。碇真嗣喜歡駕駛 EVA 嗎?凌波零喜歡嗎?明日香喜歡嗎?根本沒人喜歡。碇真嗣討厭碇源堂,但也怕被他討厭。怕被他討厭,因為怕被他拋棄。怕被他拋棄,因為碇真嗣是人。

碇真嗣討厭碇源堂,但也怕被他討厭。source:IMDb

明日香時常想勝過他人,因為她想被別人需要。她想被別人需要,因為她知道她的爸爸、媽媽都不再需要她。如果沒有人再需要她,她也沒有存在的理由。

明日香時常想勝過他人,因為她想被別人需要。如果沒有人再需要她,她也沒有存在的理由。圖/動畫截圖

的確,像明日香所說,把生命交託給別人,是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但這也意味著我的生命已經不再是自己的。一個不是自己的生命,無論是個多麼出色的 EVA 駕駛員,又有甚麼意義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一個只有自己的世界裡,就像碇真嗣所說,總等待他人可以「告訴我該怎麼辦才好」。但這個不知接下來要做甚麼的世界,也是一個做甚麼都可以的世界。我不知道要做甚麼,正正是因為我似乎甚麼都可以做。也就是說,沒有他人的世界,才是一個真正自由的世界。

在這個只有我的世界裡,我是一切的主宰,一切的中心。世上的一切都在黑暗裡靜靜地待着,我是唯一可以照亮他們的光。只有我能把它們從寂靜之中喚醒,使它們的存在變得有意義。整個世界裡,只有我有權,去評價它們,去喜歡或厭惡它們,去親近或拋棄它們。[3]

如果我想生火,我隨手拿起一根樹枝,這根樹枝便是燃料。但如果我想爬山,它便成為了一根手杖。如果我既不想生火又不想爬山,它便只會繼續躺在路邊,在黑暗中待著。世上的一切,它們的意義、價值的高低,都由我一人說了算。我「統治」著這個世界。我是自由的。

在這個只有我的世界裡,我是一切的主宰,一切的中心。我「統治」著這個世界。我是自由的。圖/作者提供

但當他人走進來了之後,一切都改變了。他人破壞了這個自由的世界。這就像這部只有我一個人做主角的電影,突然多了另一個主角。更可怕的是,我知道我在這個「另一個主角」的眼中,就只是一個配角,正如他在我眼中永遠不可能是主角。我在他的眼中,就像他在我眼中一樣,只是一個被我所評價、喜歡或厭惡、親近或拋棄的一個對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沙特有個有個著名的故事,可描述這個經驗。設想,某酒店房間傳來一陣聲音,好奇的我透過房門的鑰匙孔去偷看房間發生的事情。這個時候的我,是世界唯一的觀察者。即使我是在偷窺,我也不會感到羞恥。因為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可以被評價,成為一個被引以為恥的對象。突然,一個酒店的員工站在我背後。我回頭一看,看著他正看著我。羞恥的感覺一瞬間便充滿了我的身體。我立即開始為自己的行為解釋。

我所說的一切,一舉手,一投足都被他人看在眼裡,成為他人評價的對象。圖/作者提供

這個經驗說的是,在只有我的世界,我是賦予意義的主體,也是世界的中心。但他人闖進來之後的世界,我成為了被評價的客體,也放逐到世界的邊緣。突然,我不再自由了。我所說的一切,一舉手,一投足都被他人看在眼裡,成為他人評價的對象。當我意識到這點之後,我便會為自己感到羞恥,亦感到要向別人交待的壓力。沒有他人的話,我又怎會無端為自己偷窺的行為作個解釋?又怎會無端為偷窺的自己感到羞恥?

當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如別人所期望時,他們都為自己的存在感到羞恥,甚至寧願自己從不存在。圖/作者提供

因為不想再被人視為懦弱,所以碇真嗣強迫自己勇敢。因為不想被人視為無用,所以明日香強迫自己成為最出色的人。當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如別人所期望時,他們都為自己的存在感到羞恥,甚至寧願自己從不存在。

而且,我與他人的相處永遠在矛盾之中。因為他人作為世上除我以外的主體,挑戰了我對世界的「統治權」。我本來自由地「統治」着世界,世界的一切意義都是我所賦予的。但當我意識到世上還有其他評價者時,我便發現,我對事物的意義根本沒有控制權。我與他人的相處,其實就是在爭奪意義的話語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疲倦的我走向眼前一張長椅,我看到的是一個可以好好休息的地方。但對從另一邊走過來的上班族來說,他看到的是一個可以用來吃午餐的地方。我們都是「統治者」,但我們卻生活在同一個世界。我們共同的事物經驗,卻各自賦予事物不同的意義。一張公園長椅的意義可能沒甚麼大不了。但他人與我所爭奪的,也可以是某個人的意義,甚至我自己的意義。這些意義的爭奪,便是為甚麼人與人永不可能「和平」共處的原因。

因為他人,所以我永遠活在彷徨之中、所以我失去了屬於自己的生命、所以我恥於自己的存在、所以我要向他人交待、所以我失去了對世界的「統治」而變得不自由。但我們能夠逃回去那個只有自己的世界嗎?No Exit。

新世紀的原罪便是:我永遠需要與他人活在一個沒有出口的房間,但他人永遠是個地獄。[2](電視版《新世紀福音戰士》的第 25、26 話可能是日本動畫史上最令人錯愕的結局。從劇情的角度看,這個「結局」無疑是令人無言的,但其實這兩話透過一種意識流的手法,表達了整個故事的核心:新世紀的原罪。)

新世紀福音與救贖

這個讓人絕望的存在處境,便是新世紀的原罪。

人類有原罪,所以我們需要救贖,也就是——人類補完計劃。

source:satwoon

人類如何才能補完?對 SEELE 來說,便是解放全人類的絕對領域,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使一切個體都融合在一起,回歸成一片 LCL 之海。這便是我們的救贖,新世紀的福音。在這片 LCL 之海中,不會再有憎恨、不會再有拋棄、不會再有不自由、不會再有羞恥、不會再活不下去。因為這裡連他人也不再有,你就是我,我就是你。

這是我們唯一的補完計劃嗎?對碇真嗣的母親碇唯來說,這個不是真正的新世紀福音,因為沒有了有如地獄的他人,也等於沒有了自己。碇唯認為,SEELE 的計劃,與其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如說是沒有你也沒有我,一切歸於虛無。

所以碇唯走的是另一個極端:若果我們不能「打成一片」,倒不如使人類可以強大得有如使徒般活著。所以她製造了一種可以寄存人類靈魂的 EVA 機。EVA 機的參照原型正是 AT 力場強大得可以孤獨地活著的使徒。如果我們可以像使徒強大,不用依賴他人的存在而活的話,我們的原罪也一樣能夠被救贖。

這便是碇唯心中另一個方向的人類補完計劃。

「真令人受不了」

一切歸於虛無,還是永遠孤獨地活著?意外成為「上帝」的碇真嗣,在最後放棄了這兩個選項。他選擇了原本的世界。沒錯,這個與他人困在一起的世界就是個地獄。碇真嗣在選擇完之後,看到明日香這個他者的一瞬間,便痛苦得想挬死她。這個有你有我的世界,就如全劇最後一句對白所說:「真令人受不了」。

這個與他人困在一起的世界就是個地獄。碇真嗣在選擇完之後,看到明日香這個他者的一瞬間,便痛苦得想挬死她。圖/作者提供

但也唯有這個有你有我的世界才會有愛與感情。沒有了他人、沒有了恨,也不會有愛。他人就是地獄,但也唯有他人,這個世界才會如此精采。沒有了他人,就不會有朋友、親人和愛人。所以,碇真嗣放棄了「救贖」,回到這個充滿了人與人的世界,回到他人的地獄裡。每天緊緊地夾在他者之間的你,又同意碇真嗣最後的選擇嗎?

碇真嗣放棄了「救贖」,回到這個充滿了人與人的世界,回到他人的地獄裡。圖/作者提供

後記

source:IMDb

說《新世紀福音戰士》這套動畫是神作,應該不會有太多人反對。[4] 即使你沒有看過《新世紀福音戰士》,你也會聽過凌波零、暴走、使徒這些東西。不過,與它受歡迎程度成正比,正是其晦澀程度。

它之所以是一套極難懂的作品,因為一方面,撇開這套作品所探討的主題與所包含的哲學意涵,這套作品的故事情節本身就已極其難懂。大量世界觀設定都沒有明確交待過。至少,我在第一次看這套動畫的時候,連使徒是甚麼、為甚麼要跟使徒戰鬥也是完全沒有搞懂。一口氣看完廿十多集後,只記得看了一堆超有型的 EVA 機在暴走。

source:IMDb

另一方面,這套動畫用了一大堆宗教符號及疑似科學術語。甚麼死海文書、亞當、S2機關、迪拉克之海(迪拉克 Dirac 是二十世紀的一位英國物理學家),每每看得人頭昏腦脹。在這些宗教與科學符號的迷霧下,《新世紀福音戰士》的故事便變得更撲朔迷離,更不用說它所包含的哲學意涵。

關於宗教與科學符號的部分,個人認為只是一種文學的修辭手法,用以渲染整套作品的神祕氣氛,對我們理解整套作品來說,不太重要(當然,正如第一節所說,此作品探討的主題與整部聖經的主題是有相通之處,這才令庵野秀明可以大量借用宗教符號)。至於情節的部分,如果室友連第二次衝擊、第三次衝擊、使徒與 SEELE 等不同人物的目的是甚麼都不了解的話,我強烈建議有空可以看看 Eva Zone 這個網站。裡面有對情節極其詳盡的分析,看完絕對可以知道究竟整個故事在講甚麼。

注釋

  1. 嚴格而言,這裡說的是「我」存在,必然依賴於「非我」的存在。沒有「非我」便無所謂「我」。而「他者」一般指的是他人,他人只是眾多我以外的東西之中的一種。但「他者」的特性,在於他也是與我有同等地位的主體(下文會解釋這點),與其他能完全受我掌控的「物」不一樣。所以「他者」是「非我」中最為顯著者。
  2. 此處參考了沙特的《存在與虛無》與劇作《No Exit》。
  3. 此比喻啟發自朋友火鳳凰。
  4. 本文所談的主要是《新世紀福音戰士》的舊電視版 1-26 集,以及舊劇場版《The End of Evangelion》。漫畫版以及 2007 年開始上映的新劇場版不在討論範圍內。(編按:不過圖片有引用自劇場版的範圍。)

  • 二千多年前,曾經有個叫蘇格拉底的人,因為荼毒青年而被判死,最終他把毒藥一飲而盡。好青年荼毒室中是一群對於哲學中毒已深的人,希望更多人開始領略、追問這世界的一切事物。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習慣的一切不是這麼理所當然,從這一刻起接受好青年荼毒室的哲學荼毒吧!

本文轉載自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新世紀(EVA)的原罪、救贖與福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好青年荼毒室
29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好青年荼毒室,一個哲學普及平台。定期發表各類型哲普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目標是把一個個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網頁:corrupttheyouth.ne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orrupttheyouth。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4
2

文字

分享

1
4
2
宇宙文明演化史(下):文明蘊含的資訊量與精細結構的掌握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2023/06/27 ・485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編按:說到星際文明的發展程度,科幻愛好者必定會提到「卡爾達肖夫指數」,以使用的能源多寡,來區分文明發達程度。然而,除了從能源來評斷文明進程,其實還有其他的評判方式。

「宇宙文明演化史」系列,將在上篇回顧「卡爾達肖夫指數」,下篇介紹較少討論的「資訊量」與「微觀尺度」的評斷觀點。

資訊量的掌握層級

卡爾達肖夫指數是以「能量」作為文明分級的依據。同時,薩根(Carl Sagan)也有提出不同的分類法。他將文明所擁有的「資訊含量」作為依據,將文明分出「A — Z 級」。這些資訊量的定義很廣泛,語言、文字、影像都屬於資訊量的一部分。

在薩根的分類法中,「A 級」文明能掌握 106 位元的資訊,但目前人類史上的任何一個文明所掌握的資訊量都比這個數目還多。要超越一個 A 級文明相當簡單,比如:你只需要用「二分法」試探,例如判斷這個文明「是存在還是消亡的」。探問過二十次這樣的問題後,相當於掌握了 220 種可能性,這個數字剛好略大於 106

也就是說,這已然囊括了一個 A 級文明的所有資訊,一旦通過了這個二分法測試,就可以被判定為 B 級文明。以此類推,當人類所擁有的資訊量每增加十倍、便對應到不同的字母分級,因此,在這個分類中最為先進的是「Z 級」文明、相當於能掌握 1031 位元的資訊量。

資訊量的爆炸最早可以追溯至文字發明開始,書面文字使得人類得以記載當下、乃至於過去發生的一切歷史。古希臘時代所有的書面文物加總起來大概對應於 109 位元的資訊量,相當於薩根筆下的 C 級文明。1970、80 年代,薩根從全世界所有藏書館數以千萬計的藏書總量、頁數進行統計,我們人類從歷史上至當代所擁有的文字、語言、圖像等資訊含量總計大約是 10¹⁵ 位元,因此被歸類為「0.7 H」類文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資訊量的第二次大爆炸莫過於網際網路的誕生。當網路普及後,無論是科學、經濟、政治、醫療、娛樂、藝術等包羅萬象的事物,都裝載在網際網路之中。2016 年,全球網路所涵括的總資訊量大概是 1.3 ZB (zettabytes),大約相當於 1022 位元,對應於 Q 級文明。根據國際資訊公司(IDC)預測,人類所擁有的數據庫資訊總量在 2025 年可以達到 175 ZB,相當於 1024 位元——也就是說,當前人類正在往「S 級文明」邁進。

有趣的是,薩根推測人類初次接觸到的外星文明應當是 1.5 J 到 1.8 K 類的文明,通常他們已然克服恆星際旅行的瓶頸。至於卡爾達肖夫的第 II 型文明,大約對應於 Q 類文明;而得以掌控可觀測宇宙大部分星系的 III 型文明,則可以達到 Z 類文明的水平。畢竟掌握時空旅行需要相當複雜的計算與模擬,需要遠超越當今的人類設備所擁有的一切運算能力。

然而,從目前的角度來看,顯而易見地——我們早已超越了他所預測的第 II 型文明等級。這是因為薩根在當時提出這個分類法時,尚未預測到數十年後的今天資訊量會隨著網路的出現而劇增。即使在薩根指數定義的資訊量必須是「單一而不重複的」(比如 A 網站的圖片是從B網站引用來的、同時 C 網站也使用了該圖片,我們只能將該影像視為一組位元、而非三組),但這些資訊在枝繁葉茂的網路時代已然是幾乎不可能被估算的。

因此,薩根的這個分級法在網際網路出現後便可能無法作為合適的指標,但卡爾達肖夫指數目前依然能適用;換言之,資訊量急速暴增似乎也側面反映了「能量」對於人類而言比「資訊量」更難駕馭的事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0 年代之後,網際網路的發軔造就了資訊量呈指數成長。圖/Statista

微觀尺度的操作層級

另一個有關文明的分級是由英國宇宙學家約翰.巴羅(John D. Barrow)所提出的,是基於人類對於「微觀尺度」的「操作程度」。他發現,科學史上人類似乎不斷朝著微小尺度的事物進行探索,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宏觀機械裝置、顯微鏡下的分析、到分子原子尺度的研究,某種程度上,「探測尺度」似乎與文明發達程度成正比。他將文明發達程度區分為下列等級:

  1. 負 I 型文明(機械文明)
    該文明能操控與個體同等尺度的一切物件,比如採礦、建築樓房、使用機械裝置等等。
  2. 負 II 型文明(生物工程文明)
    該文明能操控基因序列,或者藉由移植組織、器官來改變生命體的特性。
  3. 負 III 型文明(化學工程文明)
    該文明能操控分子,比如透過改變分子鍵結創造新物質。
  4. 負 IV 型文明(奈米文明)
    該文明得以操控個別原子,實現奈米科技在原子尺度的應用,並可能透過科技創造出複雜的人造生命體。
  5. 負 V 型文明(核子文明)
    該文明得以操控原子核,並能自由改造組成原子核的質子、中子。
  6. 負 VI 型文明(粒子文明)
    該文明將能操控夸克、輕子等組成萬物的基本粒子,並且能隨心所欲聚集粒子、駕馭高能量。
  7. 負 Ω 型文明(時空文明)
    該文明將能操控普朗克尺度(10-35 公尺)下的事物,比如量子泡沫(quantum foam)等微觀時空結構;他們將有能力透過負能量或者奇異物質控制、放大隨機漲落的蟲洞,從而具備實現時空旅行的能力。

顯而易見地,人類距離負 Ω 型文明依然來日方長。目前,人類能夠自由操控與我們相同尺度的機械物件,可以建築、採礦,也可以完成一些簡單的基因工程;在近一個世紀內,我們掌握了相對論、發明了人造衛星與 GPS,同時也因為量子力學的發跡,打造出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但我們尚未能夠自由改變分子鍵結、發明新物質的能力也是侷限的、更無法隨心所欲操控並改變原子結構,因此目前人類大概落在負 I 型文明與負 II 型文明之間。

尺度的數量級:愈先進的文明可能可以探測到愈微觀的結構。圖/筆者繪製

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探測尺度」和卡爾達肖夫指數的「能量」其實也是可以呼應的。由於相對論告訴我們宇宙中萬物都有一個速限,也就是光速,這意味著無論是能量、溫度、尺度、甚至時間單位都有一個極限值,也就是「普朗克單位」。在歷史上各種對撞機實驗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當對撞機的能量愈高,人類所能探測的尺度就愈小。

事實上,普朗克能量(約 1.96x10^9 焦耳,相當於一輛車中 16 加侖汽油槽所提供的能量——貌似普通,然而這個值在微觀尺度下是相當大的,「焦耳」這單位在微觀世界大概相當於用「光年」換算人類尺度的距離)對應於一個普朗克質量黑洞的史瓦西半徑(約 10^(-35) 公尺,亦即普朗克尺度);用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一旦對撞機能量值大於普朗克能量,相當於把對應的質量壓縮到了小於史瓦西半徑的尺度,從而產生「黑洞」——即使是微型黑洞,也意味著我們的探測將被黑洞視界所設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句話說,普朗克能量相當於我們能探測普朗克尺度的所需能量;一旦超越了這個值,我們的探測將因為黑洞的產生而不再精確。因此,即使是一個無限發達的文明,普朗克長度將會成為探測尺度的最終極限,小於普朗克尺度的事物便不再具有物理意義——要注意的是,這些事實是基於目前「已知的物理理論」,假設未來文明已經掌握了結合量子場論與廣義相對論的萬有理論,這些極限值並不是沒有被推翻的可能性。

對於未來文明的展望

從最基本有機分子、形成碳基生命體、再演化成為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這樣的機率可以說是趨近於零,也因為如此,才有「地球殊異假說」、甚至是「創造論」這些爭辯。我們必須剛好躲過演化史上的大滅絕事件,並且在安穩的自然環境下演化為智人。這段過程還要大概經過一、兩百萬年後,才開始有文明的誕生;而縱觀整個人類史,科學正式發跡至今其實也就只有幾百年。

把地球 46 億年的歷史濃縮在一份年曆上,人類進入舊石器時代大概對應於 12 月 31 號晚上 11 點,大概跨年前 25 秒才進入新石器時代,而從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科學革命至今,在這年曆的尺度下其實根本還不到一秒鐘。這還僅僅只是地球史的尺度——如果考量到 137 億年的宇宙史尺度,科技文明的興起根本是連一瞬間都還不到的事,可見人類的科技目前還算是相當稚嫩的。

科幻作品中那些搭乘星艦、遨遊星際空間的劇情,大多數便是 II 型文明;至於可以利用曲速引擎穿越時空的,或許是 III 型文明才能實現的。對於 II 型文明而言,他們或許能夠透過「戴森球」(Dyson sphere)控制恆星能量的輸出。當一個文明的工業發達到一個程度,便能夠駕馭恆星能量,搭建一系列能源板或人造衛星,從而環繞著恆星本體、調控能量的輸出,這種大規模的人造結構便稱為「戴森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建造這類型的結構,目前所知的方法大概就是藉由太空梭或者人造衛星在行星軌道上搭建一圈能源板,並可能需要碳纖維或者更堅韌且輕便的材料。

最基本的構造大概是建構一圈「戴森環」,再來是更多戴森環組裝成的「戴森雲」,或者可以透過光壓與重力的平衡打造出更完整的「戴森泡」;如果科技更發達,則有機會建造出完整且均勻的球殼包覆著恆星以及周圍的行星,也就是「戴森殼」,這類型結構基本上可以完全駕馭母恆星的能量、並且可以將球殼內層表面改建為太空殖民地——但這以目前人類科技水平、或者資金限制等各層面而言,數百年內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先進文明所建造的「戴森球」想像圖。圖/space.com

2015 年,恆星 KIC 8462852 的光變曲線一度成為天文學界的謎團,因為當時天文學家們觀測到該恆星的光譜有異常,且這一異常用傳統模型(比如周邊小行星帶、彗星雲氣等理論)是無法解釋的,因此,有一部份天文學家猜測該恆星的光度變化可能源於「人造巨型結構」;也就是說,能造成光譜像觀測結果那樣異常變化的原因,唯一合理的可能性就是「戴森球」的環繞與掩蔽。

這項研究吸引了當時不少外星愛好者的興趣,畢竟這顆恆星很可能正被高等外星文明所搭建的一系列巨大人工建築圍繞著!然而,根據 2019 至 2021 年的最新研究,發現了這顆恆星其實有一顆「伴星」在外圍,而系外衛星的殘骸大規模地遮蔽了恆星、致使光度出現異常。因此,目前並沒有證據指出戴森球這種人工結構真實存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上所述,人類文明目前還算是新生兒,也或許,宇宙中還沒有更先進的文明出現。但在躍升為第 I 型文明之前,我們恐怕會經歷各種挑戰,而有些已經發生過、有些則或許正在醞釀,例如——宗教戰爭、糧食危機、核武威脅、氣候災難等等。

從目前看來,氣候變遷便是當務之急:人類過度排放溫室氣體,溫室效應導致了海平面上升、全球暖化,間接引發了各地氣候的異常、熱浪、饑荒,並一再落入惡性循環。此外,在二戰期間人類發明並使用了核子武器,其毀滅性更是不容輕忽的。我們尚不需考慮火山、地震這些自然災害,若無法擺脫上述這些境況,人類很有可能會在蛻變為 I 型文明前便自取滅亡。

人類文明雖然已有一定的科技水平,然而在卡爾達肖夫指數中,目前仍處於第 0.7 型文明。在躍升成為I型文明之前,有可能面臨生態危機、核子戰爭而自取滅亡。上圖為正在排放溫室氣體的工業煙囪。圖/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因此,在未來數十年內,除了科技的提升以外,人類的當務之急是避免氣候災害與核武戰爭的發生。而人類對於星系文明的好奇與嚮往從未間斷,誠如 1977 年發射至太空的航海家金唱片中、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所提及的:

「我們正邁步度過我們的年月,好讓我們得以共生於你們的時代。我們期望有朝一日,能夠共同解決彼此所面臨的難題,並且聯合組成一個星系文明共同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We are attempting to survive our time so we may live into yours. We hope someday, having solved the problems we face, to join a community of galactic civilizations.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1. Kardashev, N.S. (1964).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by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articles.adsabs.harvard.edu.
  2. 加來道雄,《穿梭超時空》,台北:商周出版,2013
  3. 加來道雄,《平行宇宙》,台北:商周出版,2015
  4. 卡爾.薩根,《宇宙・宇宙》,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5. 史蒂芬.霍金,《胡桃裡的宇宙》,台北:大塊文化,200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6 篇文章 ・ 4 位粉絲
科學研究者,1999年生於台北,目前於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攻讀物理學博士,並於費米國家實驗室(Fermilab)從事高能物理相關研究。2022年於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取得物理學學士學位,當前則致力於學術研究、以及科學知識的傳播發展。 同時也是網路作家、《隨筆天下》網誌創辦人,筆名辰風,業餘發表網誌文章,從事詩詞、小說、以及音樂創作。

0

11
4

文字

分享

0
11
4
宇宙文明演化史(上):能量觀點下的先進文明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2023/06/26 ・318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編按:說到星際文明的發展程度,科幻愛好者必定會提到「卡爾達肖夫指數」,以使用的能源多寡,來區分文明發達程度。然而,除了從能源來評斷文明進程,其實還有其他的評判方式。

「宇宙文明演化史」系列,將在上篇回顧「卡爾達肖夫指數」,下篇介紹較少討論的「資訊量」與「微觀尺度」的評斷觀點。

地球數以萬億計的物種中,人類算得上是最具高等智慧的生物。

但假設——遙遠的某顆行星上也有「智慧生命」的存在,那麼,對方是否有可能比我們先進?他們能透過量子力學的應用而發明電子產品嗎?他們能掌握陽光、電磁等能源嗎?他們是否有完善的醫療、教育、經濟、社會結構?又或者,他們是否已然可以達成人類難以觸及的瞬時旅行?

智慧生命的演進

誠如在這篇文章所提過的,碳基生命自發形成的機率極為渺小,從有機分子組合成蛋白質、基因序列、細胞、再到個體的行程,這個機率相當於「一陣龍捲風掃過垃圾場、從中隨機拼湊出一架波音 747」那樣渺茫,更何況是演化成像人類這樣的「智慧生命」。

我們不僅僅具有生物體的基本特徵,還具有思考能力、邏輯、記憶力、甚至是預測與規劃未來的能力,這些可以說是人類與其他生命體最與眾不同之所在。人類之所以成為「智慧生命」,便是因為擁有了自己的語言、文字,使資訊得以保留並傳承。回溯到百萬年前,從演化論的角度來看,當時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差異並不大;然而,我們的老祖先發現了「火」,並且懂得如何生成並且控制「火」,使得我們不再像其他動物那樣直接生食獵物;另一方面,我們開始懂得用遮羞布、乃至於之後縫製衣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我們能表達自己的情緒,能輕易地展現喜怒哀樂溝通,進行交際活動——這些都是人類得以成為智慧生命的原理。

順帶一提,根據物理學家加來道雄(Michio Kaku)所提出的「穴居人原理」(caveman principle),我們人類依然存有百萬年前老祖宗們「原始慾望」的影子——換句話說,數十萬年來人類雖然不斷演化,然而我們的人格依然保有原始穴居人的基因本質。舉例而言:即使有先進的電腦把文件處理完善,我們仍習慣把文件影印成紙本,之所以如此,係因原始人類捕獵動物時要求「獵殺證明」,習慣取信於親眼所見的事實。

同理,我們傾向於參與音樂會或去電影院體驗現場氛圍,而非一味觀賞電子螢幕前的動態;我們習慣社交與打扮,因此多數重要聚會並不容易被虛擬會議所取代;而在古代社會,小道消息的流通會幫助某些人們知悉高層的行動,因而扮演著一定程度重要性——而這也呼應了我們周遭充斥著娛樂與八卦的報刊,畢竟這些事物總會激起人性深處的好奇心。另一方面,穴居人法則似乎也意味著藝術、娛樂並不會因為科技發展而消失,因為這些事物能滿足人類的需求與愉悅,而這並非科技所能取而代之的。

根據穴居人原理,我們依然保有原始人類的慾望。圖/Mrs J’s science

回歸根本,可以發現,身為智慧生命,必然要有「視力」的存在、而非像螞蟻那樣透過觸角溝通,包含情緒的表達、語言的交流,這方面可以歸功於「大腦」的演化;再者,人類的「腳趾」的演化也是關鍵,這使得人類得以直立行走、改變對世界的視角與行動;此外,「前肢可握物」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亦即靈活的手指——這使得人類可以精準地操作物件、製造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進文明的分級

因此,我們假定這些智慧生命都擁有這些生理構造與功能,他們可以溝通、可以發明器物。那麼,有沒有一個指標能告訴我們一個「文明」究竟能多發達?

1964 年,蘇聯科學家卡爾達肖夫(Nikolai Kardashev)提出了一個度量文明先進程度的指標——「卡爾達肖夫指數」(Kardashev Scale)。經由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修正過後,可以歸結為下列公式:

其中 K 代表卡爾達肖夫指數,P 代表文明所消耗的總能量。基本上,我們可以將文明依據「駕馭能量」的量級區分成三大類型:

  1. I 型文明(K=1)
    該文明能駕馭 10¹⁶ W 的能量,相當於掌握所處行星的能量,因此又稱「行星文明」。這類型的文明可以控制天氣、調節海洋、並且到地底深處採礦,徹底運用星球資源;並且,這一類文明將能任意造訪附近行星,並在後期發展出接近光速的太空旅行。
  2. II 型文明(K=2)
    該文明能駕馭 10²⁶ W 的能量,相當於掌握所處恆星系統的能量,因此又稱「恆星文明」或「星際文明」。這類型的文明能夠透過戴森球(參見下文)或相關科技、徹底利用恆星系統的能量;他們可在各個行星、恆星之間任意穿梭,並且相繼朝往其他恆星系統殖民。
  3. III 型文明(K=3)
    該文明能駕馭 10³⁶ W 的能量,相當於掌握所處星系的能量,因此又稱「星系文明」。這類型的文明不再受限於附近的恆星系統,他們將能夠隨心所欲駕馭整個星系、甚至宇宙尺度級別的能量,並可以在星系之間來去自如;他們甚至已熟悉時空物理、得以透過蟲洞或先進技術穿越時空。
卡爾達肖夫指數示意圖,由左而右分別是:行星文明(I 型)、恆星文明(II 型)、星系文明(III 型)。圖/http://www.maximusveritas.com/wp-content/uploads/2016/06/

作為宇宙文明的分級,文明所駕馭的總能量可以視為一個標竿。宇宙中的能量是無所不在、甚至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因此,能妥善利用這些能量到什麼程度,便可以視為文明「先進與否」的標準。當然,還有一些人把這列表往下延伸,諸如宇宙文明(IV 型)、多重宇宙文明(V 型)、神靈文明(VI 型)、未知文明(VII 型)等等——不過這些級別距離目前人類還算是遙不可及,我們甚至無法保證在宇宙 137 億這年齡下是否已有這麼先進的文明誕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目前而言,顯然,人類縱使歷經工業革命、資訊革命,也開發出原子能、得以進行太空探索——但似乎尚未能被列入其中之一——我們尚未有能力操控天氣、就連地底結構也都是透過震波才得以探知的。那麼,人類目前究竟處在哪一階段?讓我們簡單計算一下:根據世界能源消耗量的統計,截至 2021 年底,人類所消耗的能量約為 176,431 TWh(百萬兆瓦時),相當於 20.14 TW(百萬兆瓦),代入卡爾達肖夫指數公式:

可以直接得出卡爾達肖夫指數 K≈0.73 ——因此,人類目前約是落在「0.73 型文明」,依然位在「第零型文明」的階段。

目前人類的能量來源主要仍是石油、煤炭、天然氣;除此之外還有傳統生質能、水力發電、以及核能。在數十年內,風力發電、太陽能、生質能會慢慢取代化石燃料,而核融合技術很可能帶領人類走向 I 型文明。

當人類開始進行太空殖民、並且能妥善運用母恆星(太陽)所供應的能量後,才會慢慢朝向 II 型文明發展;而在 I 型或者 II 型文明階段,另一個能催動科技進展的很可能就是反物質(antimatter)的製造與普及。加來道雄認為,我們有機會在本世紀末或是兩百年內躍升成為 I 型文明;到達 II 型文明需要數千年;至於到達可以隨心所欲駕馭時空的 III 型文明,可能還需要數十萬至百萬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800 年代至 2021 年的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目前人類消耗能源仍以化石燃料為多數。圖/our world in data

參考文獻 / 延伸閱讀

  1. Kardashev, N.S. (1964).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by 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 articles.adsabs.harvard.edu.
  2. 加來道雄,《穿梭超時空》,台北:商周出版,2013
  3. 加來道雄,《平行宇宙》,台北:商周出版,2015
  4. 卡爾.薩根,《宇宙・宇宙》,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0
  5. 史蒂芬.霍金,《胡桃裡的宇宙》,台北:大塊文化,200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6 篇文章 ・ 4 位粉絲
科學研究者,1999年生於台北,目前於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攻讀物理學博士,並於費米國家實驗室(Fermilab)從事高能物理相關研究。2022年於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取得物理學學士學位,當前則致力於學術研究、以及科學知識的傳播發展。 同時也是網路作家、《隨筆天下》網誌創辦人,筆名辰風,業餘發表網誌文章,從事詩詞、小說、以及音樂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