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找到了與你相似的靈魂伴侶?佛洛依德說:你只是自戀!

好青年荼毒室
・2017/07/27 ・390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66 ・九年級

納西瑟斯痴痴看著那水中的「他」。

談到自戀,要從水仙花說起

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ōseōn)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有個叫納西瑟斯(Narcissus)的獵人,是河神的兒子。至於他有甚麼過人之處?「帥、很帥、超級帥……」大概是這樣。如果他生在現代,幾乎可以肯定他是男神中的男神。不過先知曾經說過,如果他要長命百歲,就一定一定一定不可以看到自己。

由於是男神,自然傾慕者眾,但納西瑟斯對他們根本看不上眼,所以都一一拒絕。或許愛的反面真的是恨,以致納西瑟斯得罪了很多人,終令復仇女神決定要懲罰他。[1] 有一日打獵過後,感到口渴的納西瑟斯來到一個池邊打算喝水。怎料當他正要彎下身喝水時,發現水中自己的倒影是如此俊美。

納西瑟斯雖愛上了「他」,卻發現自己只能痴痴看著那水中的「他」,永遠得不到愛的回應。傳說他最後因而自盡,也有人說他苦苦看著池中的「他」而絕望至死。他死後,眾人尋找他的屍體未果,卻發現池邊長出了一種異常美麗的花,這種花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水仙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聽過納西瑟斯的故事後,大概都會認為他是典型的自戀者。而要在情人節前夕談自戀,好像有點格格不入。按理這跟我們(特別是情侶)沒多大關係,因為愛情應該是愛一個(或多個)我以外的人吧,哪來的自戀?只愛自己又怎麼跟相愛相提並論?

此自戀非彼自戀,戀愛之前先來場大師開示

在戀愛中或渴望跟心儀對象相戀的人,難免會對此大惑不解。誠然,納西瑟斯是一個自戀者。更確切地說,他就是自戀的代名詞。英語中,自戀一詞正是借用了納西瑟斯的名字。但這個神話故事並非與我們毫不相干 ── 跟很多神話故事一樣,它在各種天馬行空和匪夷所思的人物和情節背後,其實在刻劃人的各種存在狀態,同時也是對我們自身命運的吶喊。

納西瑟斯的故事就好像神話中的先知預言一樣:愛情會長久的前提是你永遠不瞭解你自己。就像是納西瑟斯最終找到了長久的愛情,但他卻永遠不知道他愛上的就是自己。若是如此,不知大家會如何應對?愛戀中的我與你,可曾想過︰其實我就是納西瑟斯?

我們現在使用「自戀」一詞總是帶有負面含意: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其他都看不上眼,乃至狂妄自大到給人一種近乎病態的感覺。但這種理解方式不是我們今天想討論的「自戀」,以下要討論的,是一種普遍於愛情中的現象。

有關自戀的深入討論,其實只不過是大約二百年前的事。討論自戀跟愛情關係的表表者中,不得不提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2]。有別於同時期討論自戀的學者,佛洛依德描述的自戀不是一種病態,而是一種我與「他者」建立關係的模式。但佛洛依德這種對自戀的理解,卻令他無意中成為了預言愛情命運的先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佛洛伊德。圖/By Max Halberstadt @ wikimedia commons

本能間不斷衝突,劃出我與你的界線

你或許認為:能說出「我愛你」,大概不可能會是自戀吧,不然那個「我」與「你」就顯得荒謬極了。「我」與「你」的意義又是否真的這樣不證自明?

佛洛依德認為,我們在生命的初期並未有明確區別「我」與「你」的意識。對於嬰兒來說,照顧者(例如父母﹚ 甚至世界跟他都是一體的。這是因為嬰兒時期(甚至更後期的成長階段)的「我」所欲求的(通常是基本生存條件,如吃、喝、睡)皆可以滿足,在這個狀態下,關於「我」與「你」(即照顧者)的意識並未充分展現。佛洛依德指出,要明白「我」與「你」(即「他者」)意識的發展過程,就要著眼於兩種本能間的衝突。

本能的衝突是指佛洛依德提出的兩種本能 ── 性本能(sexual instincts)[3] 和自我本能(ego-instincts)── 之間的衝突。性本能泛指對一切能滿足自身慾望的傾向,即所有能令我滿足快樂的我都會欲求;自我本能則是指自我保護/保存的傾向,亦即會排除和避免一切傷害或危害自我的人、事和物。

這兩種本能乍看之下好像沒甚麼衝突,普遍而言幼兒成長階段中自我本能跟性本能處於和諧狀態。但成長的路途上,我們會慢慢意識到無法滿足自己所有的欲求。例如小孩終會明白原來父母並不可能長期陪伴左右、不可能給予所有他們想得到的,更不可能永遠保護他們。這時候,性本能會不惜一切地去繼續追求慾望滿足,甚至犠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而自我本能卻以保護/保存自我為重,要阻止性本能不惜一切代價去滿足慾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本能衝突是恆常的︰性本能驅使個體無止境地追求能滿足自身之事物,但同時自我本能又要不停避免個體與他者衝突為免受傷害。佛洛依德眼中人的存在就是兩種本能間不停拉扯。

要知道自我本能的發展相當重要:雖然自我本能已確立我們能分辨「我」與「他者」,但現實經驗會導致我們理解的「我」跟「他者」與之大相逕庭。一般來說, 幼兒成長階段中自我本能跟性本能處於和諧狀態,所以並未有明確「我」跟「你」的區分。而後來當我們體驗到慾望不能被滿足的情況,就會明確分辨「我」與「他者」,亦即,我們瞭解到週遭人物並非永遠以我為中心,而是各有不同的欲求,且很多時候是衝突的;如果成長時期被過分溺愛,結果就會傾向理解「他者」為自己一部分,以致「我」跟「他者」的界線模糊,就像維持著兩種本能的和諧狀態。

成長時期被過分溺愛,「我」跟「他者」的界線便會顯得模糊。圖/By 3194556 @ pixabay

我愛的「你」竟不是你?

而我們今天所談的自戀,就在上述這種理解「我」與「他者」的脈絡下建立起來。要理解自戀這種現象,愛慾(erotic love)是其中一個重要面向(我們可先將「愛慾」一詞理解為情侶間的愛情)。「為何你選擇我?」、「你愛我什麼?」可能是每對戀人都問過的問題(當然亦伴隨著最說不清、講不明的答案)。

佛洛依德說,我們選擇戀愛對象的模式最能說明自戀所謂何事,而這兩種模式分別是依戀(anaclitic)和自戀(narcissistic)。

依戀指的是把近似父母(照顧者)的人當成戀愛對象。這是一種較為成熟區分「我」與「你」的結果(由於這涉及佛洛依德有關伊底帕斯情意結的討論,為避免產生太多枝節,故不在本文討論)。至於自戀,則是一種未能完全區分「我」與「你」的後果。佛洛依德細分了以下四類選擇伴侶的方式︰

  1. 根據自己的形象:我愛你,因為你跟我合拍,我們的品味、興趣、想法好像都如此相近
  2. 根據自己從前的形象:我愛你,因為你好像那個我一樣,貪玩、放縱、不羈
  3. 根據自己希望成為的形象:我愛你,因為我想成為你 ── 那個魅力四射而又冷酷神秘的人
  4. 根據那些曾經屬於自己(或被認為屬於自己一部分)的人:我愛你,因為你好像他/她

以上的,或許都是你愛他/她的原因。佛洛依德告訴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其實是一種自戀式的戀愛。我愛的「你」,其實甚至跟你毫無關係。我們沉醉戀上的,是愛河旁邊自我的倒影。

「我愛你,因為你是你。你是如此獨特,你就是我的唯一……」在愛情中,我們甚至會把愛侶理想化(Idealize),但誰想到這也會是一種自戀現象?我們也許會認為我愛,因為他/她很美、很善良、很聰明,這點或許我們身為旁觀者也不會否認,但情人終究只是我們眼裡的西施,在理想化愛人的時候,我們不再清楚究竟「他」/「她」是否真的如此,其獨特和優點,是否也有可能只是我從來的一廂情願?

我說戀人自戀,並不是質疑他判斷錯了,也用不著一套客觀標準說明何謂美醜善惡。我們不是在質疑戀人判斷是否合理,更不是揶揄我們身為戀人都愛誇張失實,而是要思考一下,我們眼中那個如此特別的人,是否只不過因為你愛著他/她而變成你所認為的模樣?在愛情終結時,很多人往往發現對方原來是這般或那般,「是你變了,是你變了……」其實想一下 ,是否有那麼一個可能,他還是原來的那個他,只是從前的你以為,他是你所想的那個善良正直、對你好又為你設想的人。

分手後,他還是他,但已經和你所想的不一樣了。圖/By blickpixel @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我愛你」中,「你」到底是誰?

要有情人思考愛情本來已經不容易;要他們在這情人節的浪漫氛圍下認識自己,也可能顯得有點苛刻。有人會問︰自戀式的愛情是否有問題?在此我把這個問題留給你們。可能就像納西瑟斯一樣,我們最後會瞭解到這種自戀形式的戀愛是終歸失敗的。對於這種戀愛形式,佛洛依德卻沒有談論太多。精神分析的工作,旨不在回應身為敍事者的戀人,而是嘗試解釋(interpret)、理解愛情作為人類世界一種普遍現象,其實是怎麼一回事。白水師兄不久前讓大家思考過「我愛你我愛甚麼」這個難題。或許此時此刻,大家還在糾結時,還要多問一句︰

我愛「你」我愛你麼?

註腳

  • [1] 在此故意省略眾多情節和人物,有興趣的讀者絕對要去看看這個故事。
  • [2] 本文旨於討論弗洛依徳一篇非常重要討論自戀的文章,詳見:Sandler, J., Person, E. S., Fonagy, P., Freud, S., & International Psycho ── Analytical Association. (1991). Freud’s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3] 經常有人批評佛洛依德,指他似乎把所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理解為性(sex),在此必須指出,佛洛依德提出性本能,不能簡單視之為追求性愛的本能,而是一切對能令個體滿足之人事物的追求(最常見於吃、喝、睡等生理需求)。

  • 二千多年前,曾經有個叫蘇格拉底的人,因為荼毒青年而被判死,最終他把毒藥一飲而盡。好青年荼毒室中是一群對於哲學中毒已深的人,希望更多人開始領略、追問這世界的一切事物。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習慣的一切不是這麼理所當然,從這一刻起接受好青年荼毒室的哲學荼毒吧!

本文轉載自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我愛「你」我愛你麼?佛洛依德說自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好青年荼毒室
29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好青年荼毒室,一個哲學普及平台。定期發表各類型哲普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目標是把一個個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網頁:corrupttheyouth.ne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orrupttheyouth。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近零碳建築新趨勢:從節能創意到 2050 淨零轉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3 ・370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全球每年 38% 的溫室氣體排放,並非來自道路上的交通工具,而是由「現代都市與建築」所造成的。

我們如今站在兩條路徑的十字路口。一條是依賴更多水泥建築與空調系統來抵禦夏季酷暑,然而這樣的選擇只會加劇室外大氣的惡化。另一條則是徹底改革建築、用電、設計與都市規劃,不僅尋求低碳排放的建築方式,還要找出節能降溫的解決方案,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我們是否真的能將建築業的碳排放歸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築的溫室氣體哪裡來?

在建築物 60 年的生命週期中,建材的碳足跡其實只佔 9.8%,因為建築一旦完成後,材料不會頻繁更換。相反,日常生活中的用電才是主要的碳排來源,占了 83.4%,其中大部分來自冷氣、照明和各種電器。

當然,讓大家集體關燈停用電器「躺平」來拯救地球,顯然不切實際。既然完全不消耗能源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尋找更現實的解決方案。

現在就來看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成大的「綠色魔法學校」,臺灣首座淨零建築,如何運用建築技術,成為當代永續建築的典範。這些技巧中,有哪些能應用到你我家中呢?

綠色魔法學校。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為了省電要把煙囪塗黑、吸收更多太陽光?

都市裡,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夏天的高溫,水泥建築群在陽光的烘烤下,變成一個個巨大的窯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綠色魔法學校在國際會議廳裝了一個煙囪,不過這不是為了讓窯爐更熱,而是用來降溫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煙囪為什麼都都要蓋的那麼高?原來煙囪越高,上下的溫差越大。熱空氣因為密度低而向上移動,產生熱對流。溫差越大,這個熱對流就越強烈,這就是所謂的「煙囪效應」。在要幫室內降溫的情況下,我們的目的是產生更強的煙囪效應,抽走熱空氣,讓室溫下降。但這棟建築裡沒有火爐,而溫差不夠大時,這效應會變得微弱,那該怎麼辦?

綠色魔法學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解法:在煙囪南面下半部改裝透明玻璃窗,並將煙囪內部塗成黑色,還加裝了黑色烤漆鋁板,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陽光。每當艷陽高照,這個不插電的的「自然通風系統」就能自動啟動,創造局部的熱對流,帶動整根煙囪的熱氣向上移動,為室內降溫,達到節能效果。以熱制熱,完全反常識。

綠色魔法學校的特殊煙囪設計,玻璃引入太陽光。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幫室內降溫的最大原則是:通風。

實際上,不是人人家裡都有煙囪。但如果建築的高處沒有任何窗戶或通風設備,熱空氣就是會從屋頂一路往下蓄積在室內。因此,你也一定在許多工廠或民宅的屋頂看過一個不斷旋轉的小風扇,它們也是有異曲同工的效用。雖然不是高聳的煙囪,但特殊的渦輪構造,風吹過就會開始轉動,並連帶空氣排出室外。是個不用插電的通風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綠色魔法學校館內動畫-室內通風排熱補冷。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綠色魔法學校的煙囪就是個效能更強的換氣機,足以讓 300 人大型會議廳的換氣次數,高達每小時 5 到 8 次,甚至能在室內颳起風速每秒 0.5 公尺的微風,是最舒適的環境。這些利用熱氣密度的差異來改善室內溫度的方法,又稱為「浮力通風」。

為了把通風貫徹到底,綠色魔法學校在建築的兩面裝設大量窗戶以及吊扇,來讓水平也能通風。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裝置,其實才是關鍵。靠吊扇的一點點電力讓自然風可以自由進出,耗費的能源,遠比冷氣還要少得多。

幫空調省電的最後一招,就是微環境控制。

綠色魔法學校透過屋頂植栽與造林改善微氣候。圖 / 綠色魔法學校

實際上魔法學校內還是找的到空調設備,並不是完全拔除不用。除了選用最高效率的主機,以及把室內循環做到最好以外,降低周遭環境溫度才能減低冷氣的負擔。要降低水泥叢林的熱島效應,需要植被與水體來做溫度調適。

在太陽照射下,水泥屋頂表面最高可以達到攝氏 70 度,如果屋頂有種植植栽,室內頂層樓板的表面溫度就可以維持在攝氏32 度以下。不用開電就先幫室內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也是關鍵的一環。一是水的比熱高,想打破水分子之間的氫鍵,需要大量的熱量,要讓一千克水的溫度升高一攝氏度,需要 4,200 焦耳的熱量,這可以避免溫度因為烈陽就快速上升。二是當溫度真的過高,水也會透過蒸發帶走熱量,讓溫度不至於向上飆。

魔法學校的屋頂花園使用水庫淤泥,研磨後燒製成的再生陶粒,裡頭混合了稻穀,結構極細,不會像有機土一樣分解消失,可以涵養水源,還不用動不動補土壤,不只降低屋頂植被的澆水次數,還能達到降溫效果。地面也採用透水鋪面,讓每一滴水都不浪費。

綠色魔法學校本名是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

2013 年被英國知名出版社羅德里其評為「世界最綠的建築」,並獲選為聯合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

除了表彰之外,在認證上也確實取得了臺灣最高等級的「鑽石級綠建築」認證,以及美國最高級的「白金級綠建築」兩個綠建築認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讓相同的成效可以陸續在全臺的所有建築上實現,臺灣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體系上,擬定出了「建築能效評估系統 BERS」,針對關鍵的空調、照明、插座電器的用電狀況訂出明確的耗電密度指標得分。簡單來說,就是每平方公尺的面積上,每年平均的用電量。

建築能效標示。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要打造一棟淨零建築,需要設計與材料硬體的相互配合。在日常用電這最大耗能項目上,能透過前面的淨零設計與智慧能源管理來減低能耗。而我們還沒提到的最後一塊拼圖,則是回到建築的建材本身。這部分減碳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將傳統施作工法改為在工廠就完成模組化建材製造的「預鑄工法」,減少現場搭建鷹架、施工的步驟,達成減碳。又或是將部分建材更換為木、竹等負碳建材,甚至使用零廢棄物、能「循環使用」的建材。例如 2018 年亮相的臺中花博荷蘭館、或是 2021 年台糖在沙崙啟用的循環聚落。

建築物能夠完全不用電嗎?……電從哪裡來?

沒錯,連全球最綠的建築——綠色魔法學校,也無法做到完全不使用電力。正如前面提到的,建築的最大能源消耗來自日常使用,而這所「魔法學校」的成就,是成功將日常能源消耗降低,讓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超過 50%。

這就是關鍵,減少一半後,剩下的部分就靠周邊的造林、太陽能和風能等綠色能源來補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 年 3 月,國發會公佈了 2050 淨零排放的路徑圖,參考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制定了 2050 年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

這條路徑包含兩個核心目標:第一,所有建築物要在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中達到 1 級節能,甚至進一步達到「1+ 級」近零碳建築的標準,減少至少 50% 的能源消耗。第二,同步發展再生能源,讓這些近零碳建築朝淨零邁進。

淨零建築路徑。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這個目標比你想像的要容易實現。比如,2023 年 12 月,台達電的瑞光大樓 II 就成功取得了「1+ 級」近零碳建築認證,並符合 0 級淨零建築規範。而在 2024 年 7 月,國泰人壽在臺中烏日的商辦大樓經過改造後,也達到 0 級淨零建築標準。這些案例證明了綠色魔法學校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不論是新建築還是舊建築,都能達成甚至超越淨零目標。

圖 / 台達電瑞光大樓 II
圖 / 國泰人壽臺中烏日商辦大樓

為了不讓每一年的夏天都是你我餘生最涼的夏天,碳排歸零是必須要實現的目標。現在你知道,這個任務的關鍵就掌握在你我手中。就像選擇能源標章電器一樣,只要選擇符合 BERS 能效標準的建築,我們不僅能降低冷氣的依賴,也能節省電費,讓地球和你的荷包都雙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6

文字

分享

0
5
6
《模仿犯》殺人魔心理剖析:自戀狂妄的面具背後,藏著自卑的張牙舞爪
雞湯來了
・2023/04/24 ・26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蕭子喬
  • 校稿/蔡季葦
  • 製圖/蕭子喬
  • 編輯/蕭子喬

本篇剖析兇手心理,但不會暴雷。
觀影前閱讀可作為劇中線索來源,觀影後閱讀能更進一步了解兇手心理狀態。

台劇《模仿犯》上架 Neflix 不到一週,創下華語影集最新紀錄,橫跨全球各州 20 個地區前十榜單,更連續多日蟬聯台劇收視 No.1。影集中狂妄自大的連續殺人犯,用一個裝著斷手的紅禮盒開始,為世人帶來一個又一個「殺人創作」。

他不要贖金、每一次作案都有為被害人設計特別形式,甚至主動寄送錄影帶到各家電視台,戴著面具「自爆」現身,狂笑自大、向檢警叫囂,甚至鼓動民眾情緒。

在《模仿犯》中,兇手把殺人視為一種創作,把電視台、媒體和民眾目光拉進自己「作案舞台」的一部分。究竟,他為什麼要殺人?他到底怎麼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這個兇手,根本就是把殺人這件事當成是他的創作啊!」
——《模仿犯》臨床心理師胡允慧。

心理學:悲劇有時來自於「受傷的靈魂持續無法找到人生光亮

台灣犯罪學及心理學研究,剖析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現兇手不斷在網誌、寫小說等過程中,表示要殺人才能證明自己活著。進一步剖析其成長過程,他歷經多次心理受傷,舉凡小時候被老師誤解、被迫道歉等多次人我關係的失落,當時都只能「硬吞下來」,沒有機會被好好接住與梳理。在他長大的過程中,失落太多,而光亮太少,釀成了一連串的悲劇。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觀點認為,當人在關係中不斷受傷,被忽視與誤解,情緒壓抑無處宣洩,逐漸變得「無法去愛真實的自己」,而演變成透過「殺人誓言」不斷訴說、強化,來形成武裝,建構一個不會受傷的自己。自戀型兇手面對被害人時,看似認為「你不好,我好」,但其實是「你好,我不好」。

張狂的自戀背後是受傷的靈魂,極致自我中心背後有很深的憂鬱和空虛,需要仰賴主宰他人,讓自己感受到活著。而當一個人無法真正愛自己,自然也就無法真正同理別人、愛別人,無法感同身受在殺人創作時被害者的感受,這或許是許多殺人犯「冷血無情」的緣故。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自戀不一定不好:健康性自戀 vs. 破壞性自戀

上述分析,並不是要你我以後看到自戀的人就避之唯恐不及。佛洛依德觀點提到,在關係中「練習愛自己」,其實是一種健康的自戀。遇到適當的挫折,與適當的成長後,能進化成為「有自尊」的成熟自戀,也就是所謂懂得愛自己、有自信的展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若在過程中挫折過大,受到親密家人、重要他人接二連三地忽視,則可能演變成為只專注於自我防衛,性格變得封閉、武裝自己好似不需要親密依附,貶低他人或破壞關係。

自戀的類型。圖/轉自雞湯來了

每個人都曾有受傷的時刻:測驗你我的自戀指數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你相不相信,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殺人兇手?」——《模仿犯》

如同劇中兇手所言,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惡」,陰暗面隨著我們遇到的事件被堆疊與激發,形成每個人的黑暗指數。但別忘了,適當的自戀,能夠成為自愛而後愛人的養分,空虛渴愛而後失控,才會變成破壞性的自戀。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自戀指數簡易測驗|

口  我是天生的領導者。 
口  我有說服他人的獨特天分。 
口  一個團體中,如果沒有我就會顯得無趣。
口  我知道自己很特別。
口  我擁有一些出類拔萃的特質。
口  我很有能是某個領域的明日之星。
口  我經常喜歡炫耀。

簡易測驗改編自:張益慈、詹雨臻、陳學志(2021)。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考驗。測驗學刊,68(4),287-316。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或許,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而是被接住的靈魂,以及傷得太深的靈魂。

我們心中都有惡,但也都能成為接住他人的那個關鍵夥伴!

此文中劇照素材由瀚草文創提供,如欲使用須經詢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延伸閱讀

  1. 「我好,你也好」說話術,讓頻率搭上線
  2. 《我們與惡的距離》被拒絕的情緒身體會記住

參考資料

  1. 張益慈、詹雨臻、陳學志(2021)。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考驗。測驗學刊,68(4),287-316。
  2. 吳台齡(2017)。從心理病態的脈絡來理解無差別殺人者——以2014年臺北捷運大量殺人事件為例。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7,43-68。
  3. 葉寶玲(2009)。論自戀:以精神分析與溝通分析心理動力取向的觀點探討。諮商與輔導,280,40-4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找到了與你相似的靈魂伴侶?佛洛依德說:你只是自戀!
好青年荼毒室
・2017/07/27 ・390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66 ・九年級

納西瑟斯痴痴看著那水中的「他」。

談到自戀,要從水仙花說起

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ōseōn)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有個叫納西瑟斯(Narcissus)的獵人,是河神的兒子。至於他有甚麼過人之處?「帥、很帥、超級帥……」大概是這樣。如果他生在現代,幾乎可以肯定他是男神中的男神。不過先知曾經說過,如果他要長命百歲,就一定一定一定不可以看到自己。

由於是男神,自然傾慕者眾,但納西瑟斯對他們根本看不上眼,所以都一一拒絕。或許愛的反面真的是恨,以致納西瑟斯得罪了很多人,終令復仇女神決定要懲罰他。[1] 有一日打獵過後,感到口渴的納西瑟斯來到一個池邊打算喝水。怎料當他正要彎下身喝水時,發現水中自己的倒影是如此俊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納西瑟斯雖愛上了「他」,卻發現自己只能痴痴看著那水中的「他」,永遠得不到愛的回應。傳說他最後因而自盡,也有人說他苦苦看著池中的「他」而絕望至死。他死後,眾人尋找他的屍體未果,卻發現池邊長出了一種異常美麗的花,這種花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水仙花……

我們聽過納西瑟斯的故事後,大概都會認為他是典型的自戀者。而要在情人節前夕談自戀,好像有點格格不入。按理這跟我們(特別是情侶)沒多大關係,因為愛情應該是愛一個(或多個)我以外的人吧,哪來的自戀?只愛自己又怎麼跟相愛相提並論?

此自戀非彼自戀,戀愛之前先來場大師開示

在戀愛中或渴望跟心儀對象相戀的人,難免會對此大惑不解。誠然,納西瑟斯是一個自戀者。更確切地說,他就是自戀的代名詞。英語中,自戀一詞正是借用了納西瑟斯的名字。但這個神話故事並非與我們毫不相干 ── 跟很多神話故事一樣,它在各種天馬行空和匪夷所思的人物和情節背後,其實在刻劃人的各種存在狀態,同時也是對我們自身命運的吶喊。

納西瑟斯的故事就好像神話中的先知預言一樣:愛情會長久的前提是你永遠不瞭解你自己。就像是納西瑟斯最終找到了長久的愛情,但他卻永遠不知道他愛上的就是自己。若是如此,不知大家會如何應對?愛戀中的我與你,可曾想過︰其實我就是納西瑟斯?

我們現在使用「自戀」一詞總是帶有負面含意: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其他都看不上眼,乃至狂妄自大到給人一種近乎病態的感覺。但這種理解方式不是我們今天想討論的「自戀」,以下要討論的,是一種普遍於愛情中的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關自戀的深入討論,其實只不過是大約二百年前的事。討論自戀跟愛情關係的表表者中,不得不提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2]。有別於同時期討論自戀的學者,佛洛依德描述的自戀不是一種病態,而是一種我與「他者」建立關係的模式。但佛洛依德這種對自戀的理解,卻令他無意中成為了預言愛情命運的先知。

佛洛伊德。圖/By Max Halberstadt @ wikimedia commons

本能間不斷衝突,劃出我與你的界線

你或許認為:能說出「我愛你」,大概不可能會是自戀吧,不然那個「我」與「你」就顯得荒謬極了。「我」與「你」的意義又是否真的這樣不證自明?

佛洛依德認為,我們在生命的初期並未有明確區別「我」與「你」的意識。對於嬰兒來說,照顧者(例如父母﹚ 甚至世界跟他都是一體的。這是因為嬰兒時期(甚至更後期的成長階段)的「我」所欲求的(通常是基本生存條件,如吃、喝、睡)皆可以滿足,在這個狀態下,關於「我」與「你」(即照顧者)的意識並未充分展現。佛洛依德指出,要明白「我」與「你」(即「他者」)意識的發展過程,就要著眼於兩種本能間的衝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能的衝突是指佛洛依德提出的兩種本能 ── 性本能(sexual instincts)[3] 和自我本能(ego-instincts)── 之間的衝突。性本能泛指對一切能滿足自身慾望的傾向,即所有能令我滿足快樂的我都會欲求;自我本能則是指自我保護/保存的傾向,亦即會排除和避免一切傷害或危害自我的人、事和物。

這兩種本能乍看之下好像沒甚麼衝突,普遍而言幼兒成長階段中自我本能跟性本能處於和諧狀態。但成長的路途上,我們會慢慢意識到無法滿足自己所有的欲求。例如小孩終會明白原來父母並不可能長期陪伴左右、不可能給予所有他們想得到的,更不可能永遠保護他們。這時候,性本能會不惜一切地去繼續追求慾望滿足,甚至犠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而自我本能卻以保護/保存自我為重,要阻止性本能不惜一切代價去滿足慾望。

因此本能衝突是恆常的︰性本能驅使個體無止境地追求能滿足自身之事物,但同時自我本能又要不停避免個體與他者衝突為免受傷害。佛洛依德眼中人的存在就是兩種本能間不停拉扯。

要知道自我本能的發展相當重要:雖然自我本能已確立我們能分辨「我」與「他者」,但現實經驗會導致我們理解的「我」跟「他者」與之大相逕庭。一般來說, 幼兒成長階段中自我本能跟性本能處於和諧狀態,所以並未有明確「我」跟「你」的區分。而後來當我們體驗到慾望不能被滿足的情況,就會明確分辨「我」與「他者」,亦即,我們瞭解到週遭人物並非永遠以我為中心,而是各有不同的欲求,且很多時候是衝突的;如果成長時期被過分溺愛,結果就會傾向理解「他者」為自己一部分,以致「我」跟「他者」的界線模糊,就像維持著兩種本能的和諧狀態。

成長時期被過分溺愛,「我」跟「他者」的界線便會顯得模糊。圖/By 3194556 @ 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愛的「你」竟不是你?

而我們今天所談的自戀,就在上述這種理解「我」與「他者」的脈絡下建立起來。要理解自戀這種現象,愛慾(erotic love)是其中一個重要面向(我們可先將「愛慾」一詞理解為情侶間的愛情)。「為何你選擇我?」、「你愛我什麼?」可能是每對戀人都問過的問題(當然亦伴隨著最說不清、講不明的答案)。

佛洛依德說,我們選擇戀愛對象的模式最能說明自戀所謂何事,而這兩種模式分別是依戀(anaclitic)和自戀(narcissistic)。

依戀指的是把近似父母(照顧者)的人當成戀愛對象。這是一種較為成熟區分「我」與「你」的結果(由於這涉及佛洛依德有關伊底帕斯情意結的討論,為避免產生太多枝節,故不在本文討論)。至於自戀,則是一種未能完全區分「我」與「你」的後果。佛洛依德細分了以下四類選擇伴侶的方式︰

  1. 根據自己的形象:我愛你,因為你跟我合拍,我們的品味、興趣、想法好像都如此相近
  2. 根據自己從前的形象:我愛你,因為你好像那個我一樣,貪玩、放縱、不羈
  3. 根據自己希望成為的形象:我愛你,因為我想成為你 ── 那個魅力四射而又冷酷神秘的人
  4. 根據那些曾經屬於自己(或被認為屬於自己一部分)的人:我愛你,因為你好像他/她

以上的,或許都是你愛他/她的原因。佛洛依德告訴你︰

這其實是一種自戀式的戀愛。我愛的「你」,其實甚至跟你毫無關係。我們沉醉戀上的,是愛河旁邊自我的倒影。

「我愛你,因為你是你。你是如此獨特,你就是我的唯一……」在愛情中,我們甚至會把愛侶理想化(Idealize),但誰想到這也會是一種自戀現象?我們也許會認為我愛,因為他/她很美、很善良、很聰明,這點或許我們身為旁觀者也不會否認,但情人終究只是我們眼裡的西施,在理想化愛人的時候,我們不再清楚究竟「他」/「她」是否真的如此,其獨特和優點,是否也有可能只是我從來的一廂情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說戀人自戀,並不是質疑他判斷錯了,也用不著一套客觀標準說明何謂美醜善惡。我們不是在質疑戀人判斷是否合理,更不是揶揄我們身為戀人都愛誇張失實,而是要思考一下,我們眼中那個如此特別的人,是否只不過因為你愛著他/她而變成你所認為的模樣?在愛情終結時,很多人往往發現對方原來是這般或那般,「是你變了,是你變了……」其實想一下 ,是否有那麼一個可能,他還是原來的那個他,只是從前的你以為,他是你所想的那個善良正直、對你好又為你設想的人。

分手後,他還是他,但已經和你所想的不一樣了。圖/By blickpixel @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我愛你」中,「你」到底是誰?

要有情人思考愛情本來已經不容易;要他們在這情人節的浪漫氛圍下認識自己,也可能顯得有點苛刻。有人會問︰自戀式的愛情是否有問題?在此我把這個問題留給你們。可能就像納西瑟斯一樣,我們最後會瞭解到這種自戀形式的戀愛是終歸失敗的。對於這種戀愛形式,佛洛依德卻沒有談論太多。精神分析的工作,旨不在回應身為敍事者的戀人,而是嘗試解釋(interpret)、理解愛情作為人類世界一種普遍現象,其實是怎麼一回事。白水師兄不久前讓大家思考過「我愛你我愛甚麼」這個難題。或許此時此刻,大家還在糾結時,還要多問一句︰

我愛「你」我愛你麼?

註腳

  • [1] 在此故意省略眾多情節和人物,有興趣的讀者絕對要去看看這個故事。
  • [2] 本文旨於討論弗洛依徳一篇非常重要討論自戀的文章,詳見:Sandler, J., Person, E. S., Fonagy, P., Freud, S., & International Psycho ── Analytical Association. (1991). Freud’s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3] 經常有人批評佛洛依德,指他似乎把所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理解為性(sex),在此必須指出,佛洛依德提出性本能,不能簡單視之為追求性愛的本能,而是一切對能令個體滿足之人事物的追求(最常見於吃、喝、睡等生理需求)。

  • 二千多年前,曾經有個叫蘇格拉底的人,因為荼毒青年而被判死,最終他把毒藥一飲而盡。好青年荼毒室中是一群對於哲學中毒已深的人,希望更多人開始領略、追問這世界的一切事物。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習慣的一切不是這麼理所當然,從這一刻起接受好青年荼毒室的哲學荼毒吧!

本文轉載自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我愛「你」我愛你麼?佛洛依德說自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好青年荼毒室
29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好青年荼毒室,一個哲學普及平台。定期發表各類型哲普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目標是把一個個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網頁:corrupttheyouth.ne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orrupttheyouth。

0

6
6

文字

分享

0
6
6
最討厭像你這種直覺敏銳的小鬼了!太會判斷情緒反而有點討人厭?
Peggy Sha/沙珮琦
・2022/08/12 ・201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人在感受到壓力時,會不自覺出現一些小動作,有研究發現,這些小動作不僅有助他人感受到你的壓力值,也會讓你顯得可可愛愛~

But 如果你身邊有個傢伙,能夠藉由這些小動作精準掌握你的狀態,會不會反而讓人覺得有些……不蘇胡呢?

被別人盯著看的時候,總是難免會有一點……不蘇胡? 圖/IMDb

不會看臉色,難怪沒朋友!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在今年 4 月發表了一個實驗,找來了 133 個人來擔任「評估者」,並請他們透過影片來判斷另外 31 位受試者在壓力下出現的反應。

有趣的是,在這些評估者進行評估前,研究人員也對他們進行了評估(?)他們用的分別是這兩項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社交網路指數」(SNI),去確認他們與親朋好友間的聯繫頻率與規模。
  • 「柏克萊表達能力問卷」(BEQ),去評估他們如何表達消極情緒、積極情緒與他們的衝動程度。

聰明如你,肯定能想像到情緒判斷能力跟交友狀況之間的關聯:那些很不會判斷別人的壓力和情緒的傢伙們,朋友也會比較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悲劇的判斷能力間接影響了溝通效率,進而導致他們較難建立和維持社會關係。

直覺敏銳討人厭?朋友會少一點點

不過,這可不代表判斷能力越強、朋友就越多喔!研究結果發現,那些「直覺敏銳」、超擅長判斷壓力的人呢,社交圈也會變小!

這可就奇了怪了,研究者們對此表示:欸這個……我們也不太確定原因欸。

看到這麼矛盾的結果,研究者也只能兩手一攤。圖/GIPHY

對此,他們提出了天使版推論與惡魔版推論。這天使版本呢,是這樣的:影響社交的因素本來就很多很複雜,可能這些人的社交圈雖然小但品質很高,那麼一來,就算身處較小的社交圈中,也能獲得類似大社交圈的各種好處。

另一方面,溝通可不一定是誠實的,有時也能被拿來當作操控別人的工具。因此,太會精準判斷各種蛛絲馬跡的人,或許反而稱不上是理想夥伴,畢竟,有時候我們就是想要隱藏一部分的自己,要是你朋友在這時候可以把你看透透,實在是會有點令人不舒服對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啦,這兩種說法都只是推論,而且這個發現也有許多研究限制,所以我們也不該說直覺太敏銳是件壞事對吧……嗎?

直覺太敏銳,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對吧……? 圖/IMDb

能力是好是壞,取決於你如何使用!

光是說「直覺敏銳」聽起來有些模糊,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比較精確地描述這種判斷能力呢?欸,還真有,就是我們都再熟悉不過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情商包含的內容其實十分廣泛,每個學者所提出的理論框架也略有不同,但大致會包含:辨識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社會意識、關係管理等等面向。

說到「情商高」,許多人都會聯想到「人緣好」、「成就高」等等正面詞彙,不過,最近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情商高這件事,似乎隱藏了一些黑暗面……它似乎與「黑暗三角人格」(Dark Triad),也就是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有關。

比如說,曾經有研究發現,許多具有自戀傾向人常會給人留下特別好的第一印象。他們通常穿著乾淨亮麗、口氣幽默、肢體語言充滿自信、表情迷人……誰能不愛呢?但這些人也同時具有操縱傾向而且自命不凡。聽起來有點矛盾對吧?我們通常會討厭自戀的特質,但當人們擁有自戀特質時,又特別容易吸引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圖/GIPHY

不只如此,2011 年的另一項研究更發現,具有操縱他人傾向的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者如果擁有更高的情緒調節知識,就越容易做出一些偏差行為,比如說在工作場域讓人家難堪之類的。

此外,劍橋大學的教授也發現,當領導者們發表充滿感情又鼓舞人心的演講時,聽眾通常不會仔細聆聽其中的訊息,甚至無法真正記下其中的內容,但他們會記得那種感動,放棄批判性思考,而是順著自己的心去支持講者。如果你聽的是馬丁路德的演講,那可能不太需要擔心;但若是站在台上的是希特勒,但可就有點不妙了。

無論如何,大部分研究者都同意,情商能力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最終還是要取決於運用的人本身,不過,這些新的實驗或許能帶給人們另一種看待情商的角度,而不會一味將「情商高」與「優秀的好人」畫上等號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eggy Sha/沙珮琦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