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找到了與你相似的靈魂伴侶?佛洛依德說:你只是自戀!

好青年荼毒室
・2017/07/27 ・390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66 ・九年級

納西瑟斯痴痴看著那水中的「他」。

談到自戀,要從水仙花說起

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ōseōn)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相傳有個叫納西瑟斯(Narcissus)的獵人,是河神的兒子。至於他有甚麼過人之處?「帥、很帥、超級帥……」大概是這樣。如果他生在現代,幾乎可以肯定他是男神中的男神。不過先知曾經說過,如果他要長命百歲,就一定一定一定不可以看到自己。

由於是男神,自然傾慕者眾,但納西瑟斯對他們根本看不上眼,所以都一一拒絕。或許愛的反面真的是恨,以致納西瑟斯得罪了很多人,終令復仇女神決定要懲罰他。[1] 有一日打獵過後,感到口渴的納西瑟斯來到一個池邊打算喝水。怎料當他正要彎下身喝水時,發現水中自己的倒影是如此俊美。

納西瑟斯雖愛上了「他」,卻發現自己只能痴痴看著那水中的「他」,永遠得不到愛的回應。傳說他最後因而自盡,也有人說他苦苦看著池中的「他」而絕望至死。他死後,眾人尋找他的屍體未果,卻發現池邊長出了一種異常美麗的花,這種花就是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水仙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聽過納西瑟斯的故事後,大概都會認為他是典型的自戀者。而要在情人節前夕談自戀,好像有點格格不入。按理這跟我們(特別是情侶)沒多大關係,因為愛情應該是愛一個(或多個)我以外的人吧,哪來的自戀?只愛自己又怎麼跟相愛相提並論?

此自戀非彼自戀,戀愛之前先來場大師開示

在戀愛中或渴望跟心儀對象相戀的人,難免會對此大惑不解。誠然,納西瑟斯是一個自戀者。更確切地說,他就是自戀的代名詞。英語中,自戀一詞正是借用了納西瑟斯的名字。但這個神話故事並非與我們毫不相干 ── 跟很多神話故事一樣,它在各種天馬行空和匪夷所思的人物和情節背後,其實在刻劃人的各種存在狀態,同時也是對我們自身命運的吶喊。

納西瑟斯的故事就好像神話中的先知預言一樣:愛情會長久的前提是你永遠不瞭解你自己。就像是納西瑟斯最終找到了長久的愛情,但他卻永遠不知道他愛上的就是自己。若是如此,不知大家會如何應對?愛戀中的我與你,可曾想過︰其實我就是納西瑟斯?

我們現在使用「自戀」一詞總是帶有負面含意: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其他都看不上眼,乃至狂妄自大到給人一種近乎病態的感覺。但這種理解方式不是我們今天想討論的「自戀」,以下要討論的,是一種普遍於愛情中的現象。

有關自戀的深入討論,其實只不過是大約二百年前的事。討論自戀跟愛情關係的表表者中,不得不提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2]。有別於同時期討論自戀的學者,佛洛依德描述的自戀不是一種病態,而是一種我與「他者」建立關係的模式。但佛洛依德這種對自戀的理解,卻令他無意中成為了預言愛情命運的先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佛洛伊德。圖/By Max Halberstadt @ wikimedia commons

本能間不斷衝突,劃出我與你的界線

你或許認為:能說出「我愛你」,大概不可能會是自戀吧,不然那個「我」與「你」就顯得荒謬極了。「我」與「你」的意義又是否真的這樣不證自明?

佛洛依德認為,我們在生命的初期並未有明確區別「我」與「你」的意識。對於嬰兒來說,照顧者(例如父母﹚ 甚至世界跟他都是一體的。這是因為嬰兒時期(甚至更後期的成長階段)的「我」所欲求的(通常是基本生存條件,如吃、喝、睡)皆可以滿足,在這個狀態下,關於「我」與「你」(即照顧者)的意識並未充分展現。佛洛依德指出,要明白「我」與「你」(即「他者」)意識的發展過程,就要著眼於兩種本能間的衝突。

本能的衝突是指佛洛依德提出的兩種本能 ── 性本能(sexual instincts)[3] 和自我本能(ego-instincts)── 之間的衝突。性本能泛指對一切能滿足自身慾望的傾向,即所有能令我滿足快樂的我都會欲求;自我本能則是指自我保護/保存的傾向,亦即會排除和避免一切傷害或危害自我的人、事和物。

這兩種本能乍看之下好像沒甚麼衝突,普遍而言幼兒成長階段中自我本能跟性本能處於和諧狀態。但成長的路途上,我們會慢慢意識到無法滿足自己所有的欲求。例如小孩終會明白原來父母並不可能長期陪伴左右、不可能給予所有他們想得到的,更不可能永遠保護他們。這時候,性本能會不惜一切地去繼續追求慾望滿足,甚至犠牲自己也在所不惜。而自我本能卻以保護/保存自我為重,要阻止性本能不惜一切代價去滿足慾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本能衝突是恆常的︰性本能驅使個體無止境地追求能滿足自身之事物,但同時自我本能又要不停避免個體與他者衝突為免受傷害。佛洛依德眼中人的存在就是兩種本能間不停拉扯。

要知道自我本能的發展相當重要:雖然自我本能已確立我們能分辨「我」與「他者」,但現實經驗會導致我們理解的「我」跟「他者」與之大相逕庭。一般來說, 幼兒成長階段中自我本能跟性本能處於和諧狀態,所以並未有明確「我」跟「你」的區分。而後來當我們體驗到慾望不能被滿足的情況,就會明確分辨「我」與「他者」,亦即,我們瞭解到週遭人物並非永遠以我為中心,而是各有不同的欲求,且很多時候是衝突的;如果成長時期被過分溺愛,結果就會傾向理解「他者」為自己一部分,以致「我」跟「他者」的界線模糊,就像維持著兩種本能的和諧狀態。

成長時期被過分溺愛,「我」跟「他者」的界線便會顯得模糊。圖/By 3194556 @ pixabay

我愛的「你」竟不是你?

而我們今天所談的自戀,就在上述這種理解「我」與「他者」的脈絡下建立起來。要理解自戀這種現象,愛慾(erotic love)是其中一個重要面向(我們可先將「愛慾」一詞理解為情侶間的愛情)。「為何你選擇我?」、「你愛我什麼?」可能是每對戀人都問過的問題(當然亦伴隨著最說不清、講不明的答案)。

佛洛依德說,我們選擇戀愛對象的模式最能說明自戀所謂何事,而這兩種模式分別是依戀(anaclitic)和自戀(narcissistic)。

依戀指的是把近似父母(照顧者)的人當成戀愛對象。這是一種較為成熟區分「我」與「你」的結果(由於這涉及佛洛依德有關伊底帕斯情意結的討論,為避免產生太多枝節,故不在本文討論)。至於自戀,則是一種未能完全區分「我」與「你」的後果。佛洛依德細分了以下四類選擇伴侶的方式︰

  1. 根據自己的形象:我愛你,因為你跟我合拍,我們的品味、興趣、想法好像都如此相近
  2. 根據自己從前的形象:我愛你,因為你好像那個我一樣,貪玩、放縱、不羈
  3. 根據自己希望成為的形象:我愛你,因為我想成為你 ── 那個魅力四射而又冷酷神秘的人
  4. 根據那些曾經屬於自己(或被認為屬於自己一部分)的人:我愛你,因為你好像他/她

以上的,或許都是你愛他/她的原因。佛洛依德告訴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其實是一種自戀式的戀愛。我愛的「你」,其實甚至跟你毫無關係。我們沉醉戀上的,是愛河旁邊自我的倒影。

「我愛你,因為你是你。你是如此獨特,你就是我的唯一……」在愛情中,我們甚至會把愛侶理想化(Idealize),但誰想到這也會是一種自戀現象?我們也許會認為我愛,因為他/她很美、很善良、很聰明,這點或許我們身為旁觀者也不會否認,但情人終究只是我們眼裡的西施,在理想化愛人的時候,我們不再清楚究竟「他」/「她」是否真的如此,其獨特和優點,是否也有可能只是我從來的一廂情願?

我說戀人自戀,並不是質疑他判斷錯了,也用不著一套客觀標準說明何謂美醜善惡。我們不是在質疑戀人判斷是否合理,更不是揶揄我們身為戀人都愛誇張失實,而是要思考一下,我們眼中那個如此特別的人,是否只不過因為你愛著他/她而變成你所認為的模樣?在愛情終結時,很多人往往發現對方原來是這般或那般,「是你變了,是你變了……」其實想一下 ,是否有那麼一個可能,他還是原來的那個他,只是從前的你以為,他是你所想的那個善良正直、對你好又為你設想的人。

分手後,他還是他,但已經和你所想的不一樣了。圖/By blickpixel @ pixabay, CC0 public domain

「我愛你」中,「你」到底是誰?

要有情人思考愛情本來已經不容易;要他們在這情人節的浪漫氛圍下認識自己,也可能顯得有點苛刻。有人會問︰自戀式的愛情是否有問題?在此我把這個問題留給你們。可能就像納西瑟斯一樣,我們最後會瞭解到這種自戀形式的戀愛是終歸失敗的。對於這種戀愛形式,佛洛依德卻沒有談論太多。精神分析的工作,旨不在回應身為敍事者的戀人,而是嘗試解釋(interpret)、理解愛情作為人類世界一種普遍現象,其實是怎麼一回事。白水師兄不久前讓大家思考過「我愛你我愛甚麼」這個難題。或許此時此刻,大家還在糾結時,還要多問一句︰

我愛「你」我愛你麼?

註腳

  • [1] 在此故意省略眾多情節和人物,有興趣的讀者絕對要去看看這個故事。
  • [2] 本文旨於討論弗洛依徳一篇非常重要討論自戀的文章,詳見:Sandler, J., Person, E. S., Fonagy, P., Freud, S., & International Psycho ── Analytical Association. (1991). Freud’s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 [3] 經常有人批評佛洛依德,指他似乎把所有人的思考和行為都理解為性(sex),在此必須指出,佛洛依德提出性本能,不能簡單視之為追求性愛的本能,而是一切對能令個體滿足之人事物的追求(最常見於吃、喝、睡等生理需求)。

  • 二千多年前,曾經有個叫蘇格拉底的人,因為荼毒青年而被判死,最終他把毒藥一飲而盡。好青年荼毒室中是一群對於哲學中毒已深的人,希望更多人開始領略、追問這世界的一切事物。在他們的帶領下,我們可能會發現我們習慣的一切不是這麼理所當然,從這一刻起接受好青年荼毒室的哲學荼毒吧!

本文轉載自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我愛「你」我愛你麼?佛洛依德說自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好青年荼毒室
29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好青年荼毒室,一個哲學普及平台。定期發表各類型哲普文章,有深有淺,古今中外,無所不談。在這裏,一切都可以被質疑、反省和追問。目標是把一個個循規蹈矩的好青年帶進哲學的世界。網頁:corrupttheyouth.net;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corrupttheyouth。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6

文字

分享

0
5
6
《模仿犯》殺人魔心理剖析:自戀狂妄的面具背後,藏著自卑的張牙舞爪
雞湯來了
・2023/04/24 ・26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蕭子喬
  • 校稿/蔡季葦
  • 製圖/蕭子喬
  • 編輯/蕭子喬

本篇剖析兇手心理,但不會暴雷。
觀影前閱讀可作為劇中線索來源,觀影後閱讀能更進一步了解兇手心理狀態。

台劇《模仿犯》上架 Neflix 不到一週,創下華語影集最新紀錄,橫跨全球各州 20 個地區前十榜單,更連續多日蟬聯台劇收視 No.1。影集中狂妄自大的連續殺人犯,用一個裝著斷手的紅禮盒開始,為世人帶來一個又一個「殺人創作」。

他不要贖金、每一次作案都有為被害人設計特別形式,甚至主動寄送錄影帶到各家電視台,戴著面具「自爆」現身,狂笑自大、向檢警叫囂,甚至鼓動民眾情緒。

在《模仿犯》中,兇手把殺人視為一種創作,把電視台、媒體和民眾目光拉進自己「作案舞台」的一部分。究竟,他為什麼要殺人?他到底怎麼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這個兇手,根本就是把殺人這件事當成是他的創作啊!」
——《模仿犯》臨床心理師胡允慧。

心理學:悲劇有時來自於「受傷的靈魂持續無法找到人生光亮

台灣犯罪學及心理學研究,剖析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現兇手不斷在網誌、寫小說等過程中,表示要殺人才能證明自己活著。進一步剖析其成長過程,他歷經多次心理受傷,舉凡小時候被老師誤解、被迫道歉等多次人我關係的失落,當時都只能「硬吞下來」,沒有機會被好好接住與梳理。在他長大的過程中,失落太多,而光亮太少,釀成了一連串的悲劇。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觀點認為,當人在關係中不斷受傷,被忽視與誤解,情緒壓抑無處宣洩,逐漸變得「無法去愛真實的自己」,而演變成透過「殺人誓言」不斷訴說、強化,來形成武裝,建構一個不會受傷的自己。自戀型兇手面對被害人時,看似認為「你不好,我好」,但其實是「你好,我不好」。

張狂的自戀背後是受傷的靈魂,極致自我中心背後有很深的憂鬱和空虛,需要仰賴主宰他人,讓自己感受到活著。而當一個人無法真正愛自己,自然也就無法真正同理別人、愛別人,無法感同身受在殺人創作時被害者的感受,這或許是許多殺人犯「冷血無情」的緣故。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自戀不一定不好:健康性自戀 vs. 破壞性自戀

上述分析,並不是要你我以後看到自戀的人就避之唯恐不及。佛洛依德觀點提到,在關係中「練習愛自己」,其實是一種健康的自戀。遇到適當的挫折,與適當的成長後,能進化成為「有自尊」的成熟自戀,也就是所謂懂得愛自己、有自信的展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若在過程中挫折過大,受到親密家人、重要他人接二連三地忽視,則可能演變成為只專注於自我防衛,性格變得封閉、武裝自己好似不需要親密依附,貶低他人或破壞關係。

自戀的類型。圖/轉自雞湯來了

每個人都曾有受傷的時刻:測驗你我的自戀指數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你相不相信,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殺人兇手?」——《模仿犯》

如同劇中兇手所言,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惡」,陰暗面隨著我們遇到的事件被堆疊與激發,形成每個人的黑暗指數。但別忘了,適當的自戀,能夠成為自愛而後愛人的養分,空虛渴愛而後失控,才會變成破壞性的自戀。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自戀指數簡易測驗|

口  我是天生的領導者。 
口  我有說服他人的獨特天分。 
口  一個團體中,如果沒有我就會顯得無趣。
口  我知道自己很特別。
口  我擁有一些出類拔萃的特質。
口  我很有能是某個領域的明日之星。
口  我經常喜歡炫耀。

簡易測驗改編自:張益慈、詹雨臻、陳學志(2021)。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考驗。測驗學刊,68(4),287-316。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或許,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而是被接住的靈魂,以及傷得太深的靈魂。

我們心中都有惡,但也都能成為接住他人的那個關鍵夥伴!

此文中劇照素材由瀚草文創提供,如欲使用須經詢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延伸閱讀

  1. 「我好,你也好」說話術,讓頻率搭上線
  2. 《我們與惡的距離》被拒絕的情緒身體會記住

參考資料

  1. 張益慈、詹雨臻、陳學志(2021)。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考驗。測驗學刊,68(4),287-316。
  2. 吳台齡(2017)。從心理病態的脈絡來理解無差別殺人者——以2014年臺北捷運大量殺人事件為例。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7,43-68。
  3. 葉寶玲(2009)。論自戀:以精神分析與溝通分析心理動力取向的觀點探討。諮商與輔導,280,40-4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6
6

文字

分享

0
6
6
最討厭像你這種直覺敏銳的小鬼了!太會判斷情緒反而有點討人厭?
Peggy Sha/沙珮琦
・2022/08/12 ・201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許多人在感受到壓力時,會不自覺出現一些小動作,有研究發現,這些小動作不僅有助他人感受到你的壓力值,也會讓你顯得可可愛愛~

But 如果你身邊有個傢伙,能夠藉由這些小動作精準掌握你的狀態,會不會反而讓人覺得有些……不蘇胡呢?

被別人盯著看的時候,總是難免會有一點……不蘇胡? 圖/IMDb

不會看臉色,難怪沒朋友!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在今年 4 月發表了一個實驗,找來了 133 個人來擔任「評估者」,並請他們透過影片來判斷另外 31 位受試者在壓力下出現的反應。

有趣的是,在這些評估者進行評估前,研究人員也對他們進行了評估(?)他們用的分別是這兩項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社交網路指數」(SNI),去確認他們與親朋好友間的聯繫頻率與規模。
  • 「柏克萊表達能力問卷」(BEQ),去評估他們如何表達消極情緒、積極情緒與他們的衝動程度。

聰明如你,肯定能想像到情緒判斷能力跟交友狀況之間的關聯:那些很不會判斷別人的壓力和情緒的傢伙們,朋友也會比較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悲劇的判斷能力間接影響了溝通效率,進而導致他們較難建立和維持社會關係。

直覺敏銳討人厭?朋友會少一點點

不過,這可不代表判斷能力越強、朋友就越多喔!研究結果發現,那些「直覺敏銳」、超擅長判斷壓力的人呢,社交圈也會變小!

這可就奇了怪了,研究者們對此表示:欸這個……我們也不太確定原因欸。

看到這麼矛盾的結果,研究者也只能兩手一攤。圖/GIPHY

對此,他們提出了天使版推論與惡魔版推論。這天使版本呢,是這樣的:影響社交的因素本來就很多很複雜,可能這些人的社交圈雖然小但品質很高,那麼一來,就算身處較小的社交圈中,也能獲得類似大社交圈的各種好處。

另一方面,溝通可不一定是誠實的,有時也能被拿來當作操控別人的工具。因此,太會精準判斷各種蛛絲馬跡的人,或許反而稱不上是理想夥伴,畢竟,有時候我們就是想要隱藏一部分的自己,要是你朋友在這時候可以把你看透透,實在是會有點令人不舒服對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啦,這兩種說法都只是推論,而且這個發現也有許多研究限制,所以我們也不該說直覺太敏銳是件壞事對吧……嗎?

直覺太敏銳,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對吧……? 圖/IMDb

能力是好是壞,取決於你如何使用!

光是說「直覺敏銳」聽起來有些模糊,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比較精確地描述這種判斷能力呢?欸,還真有,就是我們都再熟悉不過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情商包含的內容其實十分廣泛,每個學者所提出的理論框架也略有不同,但大致會包含:辨識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社會意識、關係管理等等面向。

說到「情商高」,許多人都會聯想到「人緣好」、「成就高」等等正面詞彙,不過,最近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情商高這件事,似乎隱藏了一些黑暗面……它似乎與「黑暗三角人格」(Dark Triad),也就是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有關。

比如說,曾經有研究發現,許多具有自戀傾向人常會給人留下特別好的第一印象。他們通常穿著乾淨亮麗、口氣幽默、肢體語言充滿自信、表情迷人……誰能不愛呢?但這些人也同時具有操縱傾向而且自命不凡。聽起來有點矛盾對吧?我們通常會討厭自戀的特質,但當人們擁有自戀特質時,又特別容易吸引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圖/GIPHY

不只如此,2011 年的另一項研究更發現,具有操縱他人傾向的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者如果擁有更高的情緒調節知識,就越容易做出一些偏差行為,比如說在工作場域讓人家難堪之類的。

此外,劍橋大學的教授也發現,當領導者們發表充滿感情又鼓舞人心的演講時,聽眾通常不會仔細聆聽其中的訊息,甚至無法真正記下其中的內容,但他們會記得那種感動,放棄批判性思考,而是順著自己的心去支持講者。如果你聽的是馬丁路德的演講,那可能不太需要擔心;但若是站在台上的是希特勒,但可就有點不妙了。

無論如何,大部分研究者都同意,情商能力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最終還是要取決於運用的人本身,不過,這些新的實驗或許能帶給人們另一種看待情商的角度,而不會一味將「情商高」與「優秀的好人」畫上等號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eggy Sha/沙珮琦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