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台灣研究團隊發現新拓樸材料,未來可望實現量子計算——《物理雙月刊》

物理雙月刊_96
・2017/07/09 ・157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88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物理所莊天明博士與張嘉升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合作,共同發現了超導性拓樸表面態存在於層狀材料 PbTaSe2 上。這項發現為研究拓樸超導體與未來的容錯性量子計算應用提供了一個優良的平臺。此一研究成果於 2016 年 11 月 23 日發表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出版之線上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

中央研究院物理所莊天明博士與張嘉升博士所帶領的研究團隊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合作,共同發現了超導性拓樸表面態存在於層狀材料 PbTaSe2 上。圖/Superconducting topological surface states in the noncentrosymmetric bulk superconductor PbTaSe2

尋找物質的新狀態一直具有基礎科學和應用科技上的重要性。例如在磁性材料中,自旋的研究發現巨磁阻現象(2007 年諾貝爾獎)和硬碟的小型化。1980 年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1985 年諾貝爾獎)和後續的拓樸能帶理論(今年諾貝爾獎)開闢了一個全新的拓樸相研究領域。拓樸絕緣體的理論預測和實驗確認是這個領域的重大進展。如同普通絕緣體一樣,拓樸絕緣體具有能隙可將共價帶與傳導帶的能帶分開。然而在材料的邊界處,拓樸絕緣體具有受拓樸保護的優異導電性。此邊界的導電性不易受到雜質影響,可以利用於高效的電子元件。

當拓樸絕緣體結合超導體時,理論上可以導致另一類重要的材料:拓樸超導體。拓樸超導體的特徵在於能帶結構內的完整超導能隙和拓樸保護的無能隙表面態。在拓樸超導體中,一種尚未確認的費米子──馬約拉那(Majorana)費米子(此粒子為自身的反粒子),會被束縛在如超導渦流這樣的拓樸缺陷,這樣的組合被預測會表現出非阿貝爾(non-Abelian)統計,因此可成為容錯性量子計算的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約拉納費米子(Majorana fermion)是一種費米子,它的反粒子就是它本身,1937年,埃托雷·馬約拉納發表論文假想這種粒子存在,因此而命名。圖/由 Mondadori Publishers- [1] [2],公有領域,wikimedia commons

在拓樸絕緣體中引入超導的最簡單方法是將其摻雜出超導性或於其上覆蓋 s-波超導體。

然而,這兩種方法在技術上都是有挑戰性的,因為摻雜難以製造出均勻有序的材料,而在多層結構中製造出原子尺度下乾淨的界面也相當困難。解決的方法是尋找適合的符合化學配比(stoichiometric)超導材料,在高於超導轉變溫度時,在費米面上展現出拓樸表面態,並且在超導態時,具有完整超導能隙。到目前為止,尚未有這種物質被發現。

由中研院物理所的陳鵬仁博士和國立清華大學的鄭弘泰教授透過密度泛函計算研究層狀材料 PbTaSe2 的電子結構,發現其能滿足成為拓樸超導體的條件,他們的理論計算結果提供了實驗團隊清楚的動機與方向。材料由台大凝態中心的雷曼(Raman Sankar)博士和研究員周方正博士成功合成出高品質的單晶樣品,並由該中心研究員朱明文博士使用高解析的掃描穿透式電子顯微鏡確認詳細的晶體結構。

PbTaSe2 的表面與電子結構則由台灣大學物理所博士生關旭佑、中研院物理所張嘉升博士和莊天明博士使用先進的自製掃描穿隧電子顯微鏡觀察原子尺度下電子的波函數變化,確認了理論預測中 PbTaSe2 的拓樸能帶的能譜特徵和超導特性。此研究成果為:

在符合化學配比的塊材中,首次發現到具有完整超導能隙的拓樸表面態。

該團隊的成果展示 PbTaSe2 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拓樸超導體候選材料。研究團隊下一步重點在於理解拓樸表面態進入超導態後的特性,以實現未來量子計算的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這項研究計畫由中央院奈米科學研究計畫、台灣科技部和國立台灣大學經費支持。莊天明博士亦受建大文教基金會傑出年輕金玉學者獎的贊助。

 

本文摘自《物理雙月刊》39 卷 2 月號 ,更多文章請見物理雙月刊網站

文章難易度
物理雙月刊_96
54 篇文章 ・ 14 位粉絲
《物理雙月刊》為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旗下之免費物理科普電子雜誌。透過國內物理各領域專家、學者的筆,為我們的讀者帶來許多有趣、重要以及貼近生活的物理知識,並帶領讀者一探這些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透過文字、圖片、影片的呈現帶領讀者走進物理的世界,探尋物理之美。《物理雙月刊》努力的首要目標為吸引台灣群眾的閱讀興趣,進而邁向國際化,成為華人世界中重要的物理科普雜誌。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類終於實現室溫超導體之夢?常溫常壓超導體 LK-99——《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_96
・2023/11/01 ・4262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王立民
    •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超導物理、高溫超導電子元件等
  • Take Home Message
    • 今(2023)年 7 月 27 日,韓國研究團隊宣稱他們發現一種在常溫常壓下能產生超導體性質的材料「LK-99」。
    • 筆者團隊在實驗室中合成了 LK-99 樣品,並觀察到此樣品在常溫時呈現出抗磁性性質,但不具有超導體的完全抗磁特性。
    • LK-99 樣品具有半導體的導電特性,在 390 K 也有電阻急遽下降的變化,但應為樣品內含的硫化亞銅所致,因此僅可被視為一種具抗磁性半導體材料。

一直以來,實現「室溫超導體」就是人類的夢想。今(2023)年 7 月 27 日,來自韓國的研究團隊宣稱發現一種在常溫常壓下能產生超導體性質的材料「LK-99」,隨即引起全世界的振奮與轟動。

此外,在理論計算上也顯示 LK-99 在適當的摻雜與晶格排列下,具有表現超導性的可能。

幾天後,美國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的研究員格里芬(Sinéad Griffin)也指出,透過超級電腦的計算模擬顯示,當銅原子(copper, Cu)滲透到晶格中的路徑處於適當的條件和位置——特別是取代某一個鉛原子(lead, Pb)的特殊位置時——它們就能夠具有超導的共同特徵。

這是首篇證實 LK-99 理論上可行的論文,更帶動了能源科技公司美國超導體(American Superconductor Corporation, AMSC)的股價在收盤前暴漲。緊接著其他以密度泛函理論(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計算 LK-99 的能帶結構也被提出,作者們普遍認為銅的摻雜引起了「從絕緣體到導體」的轉變,並大膽推斷 LK-99 可能具有超導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各國間許多以實驗工作為主的研究團隊試圖復現韓國研究團隊 LK-99 的結果,卻未能證實 LK-99 是室溫超導體,國際團隊的實驗均顯示它僅是具抗磁性的半導體材料。

在各國紛紛設法復刻韓國團隊的研究時,筆者實驗室也立刻緊鑼密鼓加入,期望驗證這項被宣稱為「世紀大發現」的研究真實性。

超導的「迷」與「謎」

為了解這次室溫超導的真相,我們不得不先從現今超導的研究開始談起。

超導迷人之處不僅在於學術上的奇妙物理相變化,更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出它獨特的性質——零電阻與完全抗磁性。這幾項特質在電力傳輸、交通、軍事、能源、量子科技等領域中,都具有相當多的應用價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自 1911 年荷蘭物理學家歐尼斯(Heike Onnes)發現「汞」(mercury, Hg)在 4.2 K(Kelvin,克耳文)的溫度下會呈現超導特性,成為第一個超導材料以來,歷經 75 年人們發現的最高超導溫度僅有 23 K 的鈮鍺化合物(niobium-germanium)。

1986 年,瑞士物理學家米勒(Karl Alexander Müller)及德國物理學家比得諾茲(Johannes Georg Bednor)發現銅氧化合物超導體(又稱高溫超導體),並於 1987 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同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吳茂昆與朱經武也發現超導溫度約 90K 的釔鋇銅氧(YBCO)超導體,它的超導溫度已突破應用液態氮 77 K 的溫度障壘。

而迄今為止,常壓下超導溫度最高的是在 1993 年發現的汞鋇鈣銅氧(HBCCO)超導體,約為 135 K。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理論的發展上,1957 年三位美國物理學家施里弗(John Schrieffer)、巴丁(John Bardeen)、古柏(Leon Cooper)提出 BCS 理論(Bardeen–Cooper–Schrieffer theory, BCS theory),解釋了出現於 1986 年以前的「低溫超導體」(或稱傳統超導體)的超導行為,例如同位素效應。然而公認能解釋高溫超導性的理論仍付之闕如,BCS 理論預期的超導上限溫度僅 40 K 左右。

多年來,人們也嘗試提高超導溫度,常用的手法是利用高壓,如在百萬大氣壓下一些含氫化合物將呈現近室溫的超導性,但這些方法其實對超導的理論或實驗研究不具任何意義。

因為根據基本理論,當外加壓力無限大時,超導臨界溫度(Tc)當然可以無限提高。所以具有重大意義的室溫超導,必須是在常壓下出現超導特性的材料,這也是韓國團隊宣稱 LK-99 為常溫常壓超導對科學界帶來震撼的原因。

如何檢驗材料的超導特性?

如前所述,超導具有零電阻與完全抗磁的特性,因此一項材料超導特性的驗證基本上需經由電阻與磁性的量測來確認(若加上比熱量測則會更完整)。以筆者實驗室裡用磁控濺鍍技術所成長的高溫超導 YBCO 薄膜為例,圖一(a)為量測此材料電阻率(ρ)比值隨溫度(ρ/ρ100 K− T)變化的關係(以 100 K 為基準),可以看到當溫度降至大約 88 K 時,YBCO 薄膜的電阻急速下降至近零電阻(儀表偵測極限)狀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在磁性的量測,則利用超導量子干涉磁量儀(SQUID magnetometer)量測 YBCO 薄膜在零磁冷卻(zero-field cooling, ZFC)與磁冷卻(field-cooling, FC)下的磁化強度(magnetization, M)隨溫度變化的關係。

之所以需量測 ZFC 與 FC 曲線,是為了確認超導的磁通釘扎(magnetic flux pinning)效應,也就是磁力線在超導體內部低位能區的束縛狀態(可由 FC 曲線觀察此現象),而此效應也是所謂「第二類超導體」的特徵之一。

圖一、YBCO 薄膜電阻率的比值(a)與磁化率(b)隨溫度變化的關係。當溫度降至大約 88 K 時,YBCO 薄膜的電阻急速下降至近零電阻狀態。圖/科學月刊(作者提供)

另外,若材料本身為完全無雜質存在的「百分之百超導體」,則它的磁化率(χ,定義為 M/H,H 為外加磁場強度)在 ZFC 低溫下則是完美的 -1 值(為超導體的邁斯納效應)。

相對地若材料本身只含有部分超導材料,混合了某些非超導材料,則 χ 雖仍為負值但卻會小於 1,且對應材料中超導成分所占的體積比率。因此透過磁性 ZFC、FC 的量測可以精確地定性與定量一項材料的超導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圖一(b)所示,此為量測 YBCO 薄膜在外加磁場 5 Oe(oersted,奧斯特)下 ZFC、FC 磁化率 χ 隨溫度變化的關係。圖中可以看到 YBCO 薄膜在低溫 2 K 下 ZFC 的 χ 值為 -1,顯示它完美的抗磁性,且 ZFC 與 FC 曲線分離也顯示樣品中存在著磁通釘扎效應。

另一種大家熟知、直觀的超導現象即為磁浮實驗。圖一(a)左上角的照片便是利用筆者實驗室自行成長的大塊 YBCO 單晶(黑色),在液態氮冷卻下的磁浮實驗照片。

圖中可清楚看到磁鐵飄浮於 YBCO 晶體上方,但此處需強調的是——一項材料並不是具磁浮現象就可斷言為超導體,例如因具有高抗磁性而可產生磁浮現象的熱解碳(pyrolytic carbon),就是一種具磁浮現象但並非超導體的例子。因此,超導特性的檢驗仍須以嚴謹的電性與磁性測量為檢驗標準。

驗證 LK-99 是否為超導體

依據韓國團隊在論文中揭露的 LK-99(化學成分為 Pb9Cu(PO4)6O)合成方法,此材料的技術門檻不高,從原料到成品僅需數天即可完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根據文獻,我們合成的 LK-99 樣品外觀與顏色與其他團隊結果無異(圖二右上角),圖二為合成 LK-99 樣品的 X 光繞射圖(X-ray diffractometer, XRD)。此結果同樣與韓國等團隊所呈現的結果差異不大,均顯示其中的成分組成並非單純化合物,尤其是其中出現銅-硫化合物的「雜相」,意味著在對 LK-99 的特性量測與下定論時需格外小心。

圖二、筆者實驗室合成的 LK-99 樣品外觀(右上)。LK-99 樣品的 X 光繞射圖與韓國等團隊所呈現的結果差異不大,均顯示其中的成分組成並非單純化合物,尤其是在合成方法中出現副產物硫化亞銅(Cu2S)的「雜相」。圖/科學月刊

圖三(a)為筆者實驗室合成的 LK-99 樣品在外加磁場 200 Oe 下的磁化強度量測結果,顯示 LK-99 在室溫(約 300 K)下具抗磁性,但換算磁化率則極低,約為 10-4 左右。我們觀察到 LK-99 的 ZFC、FC 與韓國研究團隊公開的數據類似,也觀察到類似第二類超導體 ZFC 與 FC 曲線的分離,但這可能是因樣品中存在著具有磁通釘扎效應的雜質,才會造成它在低溫(10 K)以下呈現磁矩反轉成大於零的順磁性。

圖三(b)則為筆者實驗室製作的 LK-99 樣品電阻率隨溫度變化的關係圖,樣品在常溫以下呈現半導體的導電行為,特別是在溫度約 390 K 觀察到電阻急遽降低的情形,類似韓國團隊宣稱的在約 378 K 出現超導零電阻現象。

然而,已有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的實驗結果表明,此超導現象可能是由於合成方法產生的副產物硫化亞銅所引起,硫化亞銅已知會在 377 K 出現結構相轉變並伴隨電阻急遽下降。而 LK-99 樣品在以能量色散光譜(energy-dispersive-spectroscopy)元素分析後也能觀察到硫元素的存在,與 X 光繞射的結果吻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我們在實驗室中觀察到 LK-99 樣品在溫度約 390 K 時電阻急遽降低的現象,推論應為硫化亞銅所致,與超導無關。

圖三、樣品在常溫以下呈現半導體的導電行為,特別是在溫度約 390 K 附近觀察到電阻急遽降低的情形。但此超導現象可能是由於合成方法產生的硫化亞銅所引起,與超導無關。(a)LK-99 樣品在外加磁場 200 Oe 下的磁化強度量測結果,顯示 LK-99 在室溫下具抗磁性,但換算磁化率則極低。(b)LK-99 樣品電阻率隨溫度變化的關係圖。圖/科學月刊

並非室溫超導體的 LK-99

根據韓國團隊所發表的合成方法,我們複製出室溫超導 LK-99 樣品。在磁性測量部分,顯示 LK-99 在室溫為抗磁性物質,但不具超導的完全抗磁特性。

電性測量則顯示 LK-99 具有半導體導電特性,在 390 K 也有電阻急遽下降的變化,但應為樣品內含的硫化亞銅所致,與超導零電阻行為無關。因此,LK-99 僅可被視為一種抗磁性半導體材料,此結論與許多國際團隊的結果一致。在今年 8 月中旬,知名期刊《自然》(Nature)甚至刊出一篇文章直指「LK-99 不是超導體」。

LK-99 的認證實驗仍有待各國(包含韓國國內)其他團隊持續進行,尋找室溫超導之路仍然漫長。

感謝臺灣大學及國科會在研究資源的支持,以及中興大學物理系教授吳秋賢、東海大學物理系教授王昌仁及時找到元素磷,使復現實驗得以立刻進行。

也感謝實驗室團員的努力,使實驗室得以早日揭露 LK-99 真相,相關結果將整理以期刊正式發表。

註解

在超導狀態下,第一類超導體在超導臨界磁場(Hc)以下時呈現完全抗磁狀態(邁斯納效應,Meissner effect)。第二類超導體則呈現兩個臨界磁場:下臨界磁場(Hc1)與上臨界磁場(Hc2),磁場在小於Hc1下為完全抗磁性的狀態;磁場介於 Hc1 與 Hc2 之間時,部分磁力線可以進入超導體內部,呈現非完全抗磁性的混合態。

  •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3 年 10 月號〉
  •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科學月刊_96
249 篇文章 ・ 3481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室溫超導體:開啟未來世界的鑰匙?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2023/09/26 ・3942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 年 7 月 23 日,來自南韓的研究團隊發表了《The First Room-Temperature Ambient-Pressure Superconductor》,宣示著世界上第一個室溫常壓超導體被成功發明。文章剛刊登到 arXiv 上,便掀起了全球各地的研究熱潮,不少媒體競相報導,科技市場、各種概念股也沸騰著。那麼,「室溫超導體」究竟是何方神聖?

超導體——能源損耗的救星?

相信大家對於這個詞並不陌生、卻又不甚熟悉。在中學時代理化課,我們接觸過「導體」這個詞;在關注科技業或者財經新聞時,可能接觸過「半導體」這個詞。而「超導體」(superconductor)究竟是什麼?

首先,「超導」是一種物理性質,在距今大概一百多年前便被發現。最早可以追溯到 1911 年,科學家發現:將汞(水銀)透過液態氦冷卻至 4.2 K(相當於 -268.95 °C)時,電阻將完全消失,這便是「超導現象」的開端。因此,「低溫」似乎是開啟新世界的一把鑰匙。而電阻消失有什麼幫助?

事實上,我們生活周遭的一切都是在無窮的損耗中進行的,以電子產品和通訊設備為例,這些電路元件與器材的運作源於電流,亦即導線內部電子的游動,但這個傳輸過程是耗能的,因為電子會不斷與導線內壁的原子碰觸、摩擦,從而消耗到不少能量,同時也意味著導線壽命會隨時間衰減。電路損耗的能量與電阻成正比(P = I²R),如果電阻消失了,那意味著損耗的電熱能也將消失,這將大幅提升電子在線路中的傳輸效率,從電力傳輸、通訊、發電機,到交通工具、家用電器等層面,使用效能都將顯著提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 1933 年,物理學家發現:當物質低於臨界溫度變成超導體時,會具有「完全抗磁性」,也就是原本應該穿過物體本身的磁力線會巧妙地從旁「繞過」,這個現象被稱為「麥斯納效應」(Meissner effect)。這個效應帶來了超導體的「懸浮」性質,也就是在不用任何外力的接觸下,在足夠的低溫環境中、超導體便可以藉由抗磁性讓物體「懸浮」而起。我們知道,凡是有接觸便有摩擦力的產生,而摩擦力會損耗不少熱能,因此,如果可以不透過外力接觸而操控物體、就意味著沒有了摩擦力、也就可以不再擔心能量的損耗。

A diagram of a sphere and a lin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麥斯納效應示意圖:當超導材料低於臨界溫度時(右),便可產生完全抗磁性。圖/Wikimedia

簡而言之,我們可以歸納「超導體」具有下列兩大特性:

  • 超導電性:在臨界溫度以下,電阻消失,意味著能量損耗可被降至最小值。
  • 完全抗磁性(麥斯納效應):在臨界溫度以下,磁力線被排斥於物體之外,意味著超導體可具有懸浮特性。

科幻電影中,那些飛快如光的磁浮列車、懸空而起的滑板、或者看似反重力的幽浮,這些都可以透過超導實現,因此,未來世界很可能充滿著各個類型的超導設備。即使在今日,相關的應用也已出現,比如日本便在數十年前研發出「超導磁浮列車」(SCMaglev),2015 年測試的最高時速即達到每小時 603 公里,刷新了地表上速度最快的列車紀錄。

室溫超導體——物理學的聖杯

然而,你或許也發現了,「超導體」並非唾手可得,至少需要「低溫」這個條件,又或者「高壓」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低溫不僅僅是冰點這樣的溫度,而是接近「絕對零度」(0 K,即 -273.15 °C) 的「極低溫」,因此,開發出「高溫超導體」成為了物理學家的重要目標,而這裡的「高溫」並不是讓水煮沸、會讓你燙傷的溫度,而是指高於絕對溫標 77 K(-196.2 °C,即液態氮的沸點)的溫度。這個對人類來說已是難以想像的低溫、對超導體而言卻是相對的高溫。截至 2023 年,人類所開發出最高溫的超導體是一種名為 lanthanum decahydride(十氫化鑭,LaH₁₀)的化合物,其臨界溫度是 250 K(-23 °C),在 200 GPa(相當於接近兩百萬大氣壓)的環境下才得以實現超導特性。

A diagram of a molecul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目前已知被證實的高溫超導體——「十氫化鑭」的化學結構。圖/acs.org

由此可知,要開發出「高溫超導體」實屬不易,發明出「室溫」、「常壓」的超導體基本上更是難上加難。且液態氦、液態氮這些低溫材料都是需要一定的成本,再加上要定溫保存更是不易,因此,倘若室溫超導體能被成功發明,這意味著不僅能大幅降低成本、還能大幅提升運作效能。

LK-99——睽違已久的聖杯、或是泡影?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新聞:2023 年 7 月下旬,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 (KIST)以李石培、金智勳為主的研究團隊宣稱他們開發的材料「LK-99」在「室溫」、「常壓」環境下具有超導特性。這次的實驗紀錄號稱:他們的 LK-99 材料具有室溫超導特性,且上限可以到達 400 K(127 °C)這名副其實的「高溫」,並且是在正常大氣壓力下完成的——這遠遠勝過上一個高溫超導體 250 K、200 GPa 的紀錄;不僅如此,這個「LK-99」製作過程超乎想像地簡易,基本上待在實驗室不用三天就可以完成!擁有這麼良好特性、且製作過程又特別上手的超導材料如果被證實,勢必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

A diagram of a molecule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LK-99 的晶體結構側視圖。圖/https://arxiv.org/pdf/2307.16040.pdf

讓我們先來看看這個團隊在論文中的研究內容:首先,這個「LK-99」是近似於 Pb₉Cu(PO₄)₆O 的化合物,從化學式來看,可以發現鉛(Pb)、銅(Cu)、磷(P)這些都是不難到手的化學元素。而製作過程基本上就是研磨、混合、加熱、密封、抽真空等步驟,來回大概三天以內、就能生成 Pb₉Cu(PO₄)₆O,也就是 LK-99。根據他們的論文所述,這個晶體結構的形變會在材料內部產生應力,從而在特定截面產生「超導量子阱」(superconducting quantum well,SQW),致使材料產生了超導特性。這一系列過程都在常溫、常壓下進行的,且LK-99的超導特性可以維持到攝氏 127 度的高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簡單來說,這個 LK-99 的超導性質與溫度、壓力無關,而是肇因於晶體本身,特定的結構形變導致了物質產生超導現象。在他們發布的影片中,可以看見灰黑色的 LK-99「部分懸浮」在磁鐵上,這是他們用來佐證「完全抗磁性」(麥斯納效應) 的證據,之所以沒有完美地懸浮是因為晶體的雜質所導致;此外,他們也宣稱測量結果顯示零電阻率,也就是電阻完全消失的「超導電性」。當「零電阻率」、「完全抗磁性」這兩個條件充分具備後,LK-99 便可以被視為一個成功的室溫超導體。

A black piece of coal on a round metal container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影片中所顯示的 LK-99 具有部分懸浮的特性。圖/Wikimedia

在論文推出後,世界各地的學術機構與實驗室開始著手復現 LK-99 的製備過程、並競相發表研究成果,短短不到兩週時間,關於 LK-99 的復現實驗以及理論相關的研究已經有二十多項。然而,截至目前(2023 年 8 月 10 日)為止,尚未有成功復現、且通過同行審核被登上期刊的成果(論文發表在學術預印本網站 arXiv,一般需要通過同行審核才有機會被刊登在期刊)。實驗的成果不盡相同,有些證明了 LK-99 的懸浮與抗磁性、有些證明了零電阻率,但也有一些只有觀測到電阻的跳變、有些甚至沒有觀測到任何結果。

一個值得注意的部分是:即使韓國研究團隊的論文中宣稱他們觀測到 LK-99 的抗磁性,也有不少團隊復現 LK-99 的懸浮特性,然而,這並不能斷定它來自於「麥斯納效應」。事實上,不少磁性物質都會有「抗磁性」,這來自於微觀的分子磁矩;但超導體所具備的是由宏觀「超導電流」產生的「完全抗磁性」(注意:本文目前為止強調的都是「完全」抗磁性),甚至能因麥斯納效應產生的磁通量而「固定懸浮」在同一位置(即使將底座磁鐵 180 度反轉,它也應當平穩地懸浮在相同的角度——這背後是複雜的量子機制,而非磁場或靜力平衡的結果)。另一方面,即使一些實驗發現了該物質有「零電阻」的結果,但這並不全然等同於「零電阻率」,因為如果測量的尺寸過小、也是會有量測不出電阻的可能性。因此,目前大部分的研究指向大概是:LK-99 或許具有抗磁性,但並未被證實存在有明確的超導行為。

歷史借鏡與未來展望

事實上,物理學家對於室溫超導的聖杯之旅一直以來從未間斷。舉例而言,2020 年,美國羅徹斯特大學以迪亞斯(Ranga P. Dias)為首的團隊便號稱開發出了一種名為 carbonaceous sulfur hydride 的超導材料,利用鑽石生成,並在 288 K (15 °C)、267 GPa 的環境下具有超導特性,甚至登上《自然》期刊,但該論文在兩年後因為統計分析結果的瑕疵而被撤銷;2023 年初,該團隊再次宣稱開發出了以 lutetium hydride(氫化鑥)為主的超導材料,這次的結果更令人驚豔——在 294 K (23 °C)、1 GPa(約莫一萬大氣壓)下便具有超導特性。可惜的是,該論文後來也因為涉嫌抄襲與偽造數據而被撤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最重要的一個評判標準就是它必須是「可證偽的」(falsifiable),對於從事實驗的科研人員而言,一個發明是否能被確立最關鍵的要素便在於實驗「可復現」(repeatable) 與否。如果一個實驗無法被成功復現,便很難說服學界接受研究成果。目前看來,南韓團隊所研發的 LK-99 可能無法算是成功的室溫超導體,不過我們也無需氣餒;儘管 LK-99 的超導行為目前尚未被成功復現與證實,但多少也給人們開闢一條研究蹊徑。

人類對於室溫超導體的探索從未間斷,物理學家們也嘗試以各種材料進行研發、希冀能儘早將璀璨的遠景付諸現實。雖然人們所憧憬的那種像科幻片中先進且便捷的「未來世界」可能不會在明天就來臨,但以當前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步調來說,也許已是指日可待。

A train on a track

Descriptio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超導的應用早已陸續浮現在生活中,日本的超高速列車 SCMaglev 便用到了低溫超導的磁浮特性。圖/scmaglev.jr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6 篇文章 ・ 4 位粉絲
科學研究者,1999年生於台北,目前於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攻讀物理學博士。2022年於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取得物理學學士學位,當前則致力於學術研究、以及科學知識的傳播發展。 同時也是網路作家、《隨筆天下》網誌創辦人,筆名辰風,業餘發表網誌文章,從事詩詞、小說、以及文學創作。

0

1
3

文字

分享

0
1
3
如果 LK-99 不是室溫超導體,有研究價值嗎?超導現象到底是什麼?
PanSci_96
・2023/08/13 ・5671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室溫超導發現!人類將迎來科技革命!?我到底要買哪支股票?

韓國團隊發現全新超導體 LK-99,宣稱可以在 1 大氣壓,攝氏 127 度以下維持超導態,溫度甚至比水的沸點還高!

這則新聞想必你已經看到了,不只在科學界,在全世界都炸了鍋,因為這方法簡單到具有污辱性,甚至有人比喻,這就像是有人用某個比例的蘿蔔、香菜跟芋頭煮一煮火鍋就做出長生不老藥一樣誇張。難道我們引頸期盼的材料學聖杯就這樣降臨了嗎?

LK-99 到底是什麼?這個發現有多重要?

7 月 23 日,南韓團隊宣布合成出一種新材料 LK-99,這是一種把鉛磷灰石中的鉛部分替換成銅的材料。團隊說 LK-99 已經產生超導量子阱並表現出抗磁性,是史上第一塊常溫常壓下能維持超導的材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這是真的,那可能會是本世紀中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超導體有一個非常特別的性質——電阻為零。

這能不興奮嗎?要知道,當你掌握一個完美的零電阻材料,意味著用它做電線,能量在傳輸時就不會因為有電阻而消耗能量,如果我們的電力系統全部換成超導體,電力傳輸時就完全不會損耗能量,甚至不用設置高壓電系統。除此之外,零電阻、零能量損耗,也意味電流經過時不會發熱。

這兩點加起來,如果我們的高鐵、超級電腦、粒子加速器甚至核融合,等等需要大量電力的設備如果全部使用超導體作為電力載體,就可以突破過往的負載極限,省下龐大的冷卻設備建置費用和空間。除了讓科幻成真,也是解決全球暖化的奇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話說回來,超導體為什麼能零電阻呢?

超導體為什麼會零電阻?

我們先回到第一個超導體被發現的時刻。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當時氫氣、氦氣等在元素週期表靠前的氣體都還未能被人類成功液化,有兩位專攻低溫物理的科學家,詹姆斯.杜瓦和海克.卡末林.昂內斯,則在挑戰這項艱難任務。兩人當中的杜瓦率先液化了氧氣與氫氣,並開發了用來儲存低溫氣體的儲存罐,至今實驗室仍然會以發明者名字命名的杜瓦瓶來儲存液態氮。

左為常壓式液態氮儲存桶(杜瓦瓶),右為正壓式液態氮儲存桶。圖/wikimedia

另一位科學家昂內斯則造出了液態氦,溫度低達攝氏 -269 度,只比絕對零度高 4K。昂內斯接著開始利用液態氦冷卻其他金屬,想觀察金屬在低溫時的特性。當時的科學家對於電阻有幾種不同的猜測,隨著溫度線性降低、停在某個極限,或是隨著溫度降低重新上升。

科學家對於電阻在低溫時的特性有不同的猜測,紅色為電阻隨著溫度線性降低,黃色是指電阻會停在某個極限,藍色則表示電阻隨著溫度降低重新上升。圖/清華大學物理系

但出乎意料的是,1911 年,當昂內斯在量測汞,也就是水銀的電特性時。溫度向下探到 4.2K 時,電阻突然雪崩式下降,突然就變成零了,第一個超導體被發現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銀在溫度向下探到 4.2K 時,電阻會降至零。圖/hyperphysics

超導體研究的大門至此被打開,許多超導材料陸續被發現,但直到昂內斯發現第一個超導體的 46 年後,也就是 1957 前,才有了能解釋超導現象發生的理論。理論提出者是約翰.巴丁、利昂.庫珀和約翰.施里弗三位科學家,並以三人的字首,將理論命名為 BCS 理論。BCS 理論認為,在低溫下,電子在晶格中的移動方式會產生改變。

首先,電子會兩兩成對,形成庫柏對 (Cooper pair)。接著,分散在材料中的大量庫柏對,則會形成一大團的凝聚。此時的電子就如同堅固的方陣,在材料中暢行無阻,要阻擋一顆電子,就等於要跟所有電子做對。也就是如果沒有足夠強的能量,例如高溫、高電流或高磁場一口氣拆散這團凝聚,電子在材料中的電阻就是零。

電子會兩兩成對,形成庫柏對 (Cooper pair)。接著,分散在材料中的大量庫柏對,會形成一大團的凝聚。圖/PanSci YouTube

當然,實際內部發生的事情沒那麼簡單,為什麼原本應該同性相斥的電子會手拉手成為方陣?這就與量子力學有關。電子會因為與晶格中的聲子作用形成庫柏對。所謂聲子,就是在材料晶格震盪中誕生的粒子,用以傳遞聲能、熱能。當電子與聲子作用形成庫柏對,會從原本與中子、質子類似的費米子,變成性質與光子、聲子相似的玻色子。

恩,這邊真的有點難懂,這牽涉到量子力學中粒子的自旋性。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留言告訴我們,我們有機會再來深入介紹這些燒腦的量子力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之,原本會互相排斥的電子形成了手牽手的庫柏對凝聚,並且在移動時不會與晶格產生能量交換,也就是不會產生電阻,可以在超導體中自由穿梭。

而且超導體除了零電阻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有趣的特性,就是能真正做到磁懸浮,這又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超導體會飄?——超導體的磁懸浮

超導體的零電阻現象,最早在 1911 年昂內斯就發現了。但直到 1933 年,科學家邁斯納才發現,在超導溫度以下的超導體,就算在外加磁場中,內部也完全不會有磁力線穿透。甚至如果材料在常溫時先放進磁場中,讓磁力線通過材料,逐漸冷卻溫度到低於臨界溫度的時候,磁力線竟然也會被自動排除。這個現象稱為邁斯納效應,背後的原因,是因為一個零電阻的完美導體,可以在磁力線通過時產生感應電流,製造相同大小、方向相反的磁力線「抵銷」這些外部磁場,阻止表面磁通量的改變。因此,我們通常會稱超導體是一個完美的抗磁性材料,可以在磁場中產生斥力。

邁斯納效應,當溫度小於臨界溫度 (Tc) 時,材料內部磁場被抵銷。圖/wikimedia

等等,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完美的抗磁性材料,雖然可以漂浮,但在許多的超導體展示影片中,超導體都能在軌道上滑行,甚至當它懸浮在軌道下方時也不會墜落,感覺好像哪裡怪怪的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有種具備反磁性但不是超導的熱解碳,雖然可以漂浮在磁鐵上,但是會在磁鐵上方滑來滑去,無法被固定。沒錯,看到材料漂浮在磁鐵上,不見得就是超導體。

其實邁斯納效應只能解釋一部份的超導體——也就是第一類超導體的抗磁性。在高溫超導體和其他第二類超導體中,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磁通量鎖定 (Flux pinning)。

第二類超導體雖然也會在溫度低於臨界溫度時進入超導態和產生邁斯納效應,將磁力線隔絕在外。但是當外加磁場存在的時候,磁力線會穿過某些通道,並且開出一個又一個的小洞,並以漩渦的形式在通道中產生「磁通渦旋」。這些渦漩是超導態被破壞的區域。但特別的是,這些小洞會牢牢抓著從中穿過的磁力線,所以當超導體懸在磁鐵側邊或下方時,仍然會被牢牢抓住。

超導體產生磁通渦旋時的磁力線分布。圖/wikimedia

講到這邊,我們已經知道超導體特別在哪裡了,那我們離將超導體實際應用還有多遠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超導體容易被應用嗎?為什麼很少聽到超導體產品?

在韓國超導體的消息公開之前,一直以來就有各路研究者發現在高壓下可以進入超導的材料,但這些需要高壓的材料,是難以被應用在產品中的,甚至其中的大部分都難以在其他實驗室中被還原。目前在常壓下能達到最高溫的超導體材料是汞鋇鈣銅氧化物,臨界溫度最高大約是 135K,也就是攝氏零下 138 度。雖然離室溫還很遠,但至少靠液態氮就能到達超導態。

而且事實上,要看到生活周遭的電器全部被超導體替代,真的還有一段距離。因為,除了需要臨界溫度 (Tc) 外,超導體還有兩個重要的指標:臨界電流密度 (Jc) 和臨界磁場 (Hc)。仔細想想也很合理,就算材料能允許磁力線和電子通過,也不代表能無上限的開放這些通道。因此當材料被施加過強的磁場,或是通以過強的電流,超導態就會被破壞,回到正常狀態。

雖然常見的釔鋇銅氧、鉍鍶鈣銅氧等高溫超導,已經能做到每平方公分耐受 1 萬安培以上的電流,但目前這一小塊 LK-99 能承受的臨界電流,大約只有數百毫安培。所以就算高溫超導能在實驗室中製作出來,離全面更換電網、應用在核融合等科技還有段距離。為了承受大電流,不是要找到更好的材料,就是需要製作截面積巨大的導線,不論哪一個,成本和技術都還是非常高昂。當然,我們也很期待幾年內就有人成功商業化並跳出來打臉我,我肯定會痛苦卻快樂地接受。

LK-99 能承受的臨界電流,大約只有數百毫安培。圖/PanSci YouTube

但話說回來,這次研究大家最關注的就是臨界溫度突破這一點了。很多人懷疑,至今超導材料的極限是 -138℃,一下子跳到 127℃,顯然不合常理。這就必須說說,關於「高溫超導」的物理機制我們了解多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咦?我們不是前面都講完了嗎?不,雖然我們前面提了 BCS 理論,看似我們對超導體已經有完整認知,可惜的是,BCS 理論涉及庫柏對與聲子的交互作用。而根據用來研究固體材料中聲子行為的德拜模型推估,BCS 理論只能用於解釋凱氏溫標 30K 以下時,材料中能形成庫柏對的原因。

那 30K 也就是 -243℃ 以上的高溫超導體呢?雖然我們知道超導現象必然與庫柏對的形成有關,也有許多論文提出不同的模型與看法,但可怕的是,從 1986 年開始發展銅氧化合物陶瓷高溫超導,第一次突破了液態氫的 40K「溫度壁壘」,至今 40 年過去了,我們還未能完全了解這些超導材料背後的物理機制。

許多年來高溫超導的研究確實是邊摸索著邊前進,藉由替換材料中的特定元素,改變晶格結構,並測量新材料的特性,試著了解其物理機制並繼續改良。例如這次韓國團隊的 LK-99,就是一種把鉛磷灰石中的鉛部分替換成銅的材料,希望通過晶格的壓縮,讓材料間能形成庫柏對。

那麼這次韓國的研究,會成為跨時代的里程碑嗎?

韓國超導體研究有什麼重要意義?

這次超導新聞一爆發,幾乎撼動了整個世界,各國專家甚至鄉民們紛紛投入實驗,想複製出一模一樣的東西。我們這些吃瓜群眾,也理所當然關心這項科技會不會引發下一次科技革命,或忙著找概念股準備投資。結果很快的,發表在 arXiv 上地論文也引起不小風波。首先,arXiv 上的論文不須經過審查,再來,隔沒幾天就爆出此文章連續兩天發布,作者名單卻不同等等的爭議。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實驗室宣布投入研究,嘗試復刻出一樣的結果。不論是實驗復刻結果或是學術倫理的爭議,目前我們確實也只能等待其他實驗室的回饋。什麼?你說實驗很簡單,要有實驗精神,幹嘛不自己動手試看看?

LK99 還具有研究意義嗎?

但話說回來,就算這次結果出爐,LK99 不是完美的超導體,只是個具備抗磁性的材料,我們也不需要直接將此研究視為敝屣。因為只要它仍存在部分反磁性或或是特殊的電阻特徵,對於材料科學研究上就一定還是有所貢獻的。

最早,我們認為世界上的物質分為氣、液、固三態,隨著科學進步,我們逐漸發現物質在特定條件下可以出現許多有趣的特性,每次的新發現都帶來新科技革新與生活便利,例如大氣和燈管中的電漿態、主宰數十年螢幕科技的液晶態、在化學工業、半導體產業發光發熱的超流體、還有我們這集提到的超導體、凝聚態等等。

物質狀態相圖。圖/Wikimedia

在微觀尺度下,許多材料的特性我們都還未完全了解,而這方面正是我們最需要的。例如當今的半導體產業,電晶體的尺寸在物理尺度上已趨近極限,當電晶體縮到只有幾層原子甚至單層原子後,過去在塊材中沒見過的物理特性就會一個一個冒出來。

而高溫超導體中觀察到的庫柏對、玻色子、費米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更是量子力學中的重要研究對象。

最後,即使超導體無法立刻普及在生活,高溫超導體也被視為量子電腦的救星之一。目前量子電腦的候選材料有很多種,半導體、離子阱、超導體等等。但不論哪種方法,幾乎都要求極低溫。因為只要溫度一高,晶格一擾動,量子位元就會被破壞。

如果超導體可以在更高溫中運作,或至少,藉由這個研究學到的凝態物理能幫助我們開發更好的材料,都能讓我們在量子電腦科技中向前推進一大步。

這次的爆炸新聞,是成是敗還需要持續來觀察,如果有什麼後續的消息,我們也會持續關注。我們由衷希望它真的能成為超導體科技發展的一盞明燈——一盞電阻為零的明燈。

你覺得呢?你覺得這次的 LK-99 會掀起科學革命嗎?

  1. 會,不論結果如何,新的研究領域密室已經被撬開了
  2. 實驗太粗糙了,我先多打幾個問號
  3. 通用AI、核融合商轉越來越近,現在又加上室溫常壓超導,這這這,外星人應該快發出警告了吧?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