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流線型車頭、沙漠中汲水,還有哪些從大自然來的仿生好點子?——《知識大圖解》

知識大圖解_96
・2017/05/23 ・237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09 ・六年級
相關標籤: 仿生學 (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師法動植物的創新技術令人讚嘆不已

地球上的生物歷經數十億年的演化,才得以完美地適應棲息環境,在充滿競爭的世界中利用巧妙的方式克服障礙、存活下去。舉例來說,儘管某些寄生蜂不是非常有力,其長管狀的產卵器官卻能鑽進數公分厚的實木中。

這些寄生蜂藉由不斷來回搓動產卵管的兩片生殖瓣,將產卵器官鑽進木頭中,且鑽木的同時不會對周遭區域產生太大的干擾。這種鑽孔機制與我們目前運用在營建工程及神經外科手術上的鑽孔設備截然不同,但科學家已從寄生蜂的產卵技巧中汲取靈感,好設計出創新的工具,例如可控式醫用探針。

這類機智妙招在大自然中俯拾即是,許多領域的工程師都已開始認知到師法動植物所帶來的好處。從營建到戰鬥,仿生學(biomimicry)都正幫助我們找到解決舊問題的新方法,並替我們打開劃時代技術的大門,好讓人類的演化能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跟白蟻學建築

建築師米克.皮爾斯運用白蟻窩的原理,用一系列通風管和煙囪,能將熱氣帶往上方及室外,維持建築的涼爽和通風。圖/By Scott Bauer,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當你想到世上最偉大的建築師時,浮現在腦海中的大概不會是白蟻。但這種生物能在一座土丘中打造出有儲藏室、通風口和花園等設施的龐大城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蟻丘錯綜複雜的坑道系統善用了空氣對流(暖空氣上升、密度較高的冷空氣下沉),使溫度保持恆定,讓白蟻一年四季都能耕種主食──真菌。

建築師米克.皮爾斯(Mick Pearce)從這不可思議的傑作中汲取靈感,設計出無須使用空調設備,就能終年維持舒適溫度的永續建築。此建築物運用白蟻窩的原理,具備一系列通風管和煙囪,能將熱氣帶往上方及室外,維持建築的涼爽和通風。

啟發靈感的動物

牠們為哪些科技和工程傑作帶來靈感?

改良日本高速鐵路

新幹線 500 系電聯車的行進時速雖可達 300 公里,但卻會產生音爆。工程師從流線型的翠鳥鳥喙汲取了改造車頭的靈感,使新款列車變得更安靜、快速且節能。

工程師從流線型的翠鳥鳥喙汲取了改造車頭的靈感,使新款列車變得更安靜、快速且節能。圖/By Tennen-Gas,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降低水中行進的阻力

鯊魚是強大的掠食動物,且有些鯊魚的時速可逾 50 公里!科學家認為鯊魚皮上覆蓋的骨鱗能降低游動時的阻力,便用此概念打造出流體動力表現更佳的船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鯊魚皮上覆蓋的骨鱗能降低游動時的阻力,便用此概念打造出流體動力表現更佳的船隻。圖/By Allan Lee @ flickr, CC BY 2.0

製作保護色衣物

頭足綱動物能改變皮膚外觀的顏色,以躲避天敵或追蹤獵物;牠們利用肌肉收縮來呈現不同色素,好融入背景。工程師已仿效此原理, 未來可望用於「智慧衣著」。

頭足綱動物能改變皮膚外觀的顏色,以躲避天敵或追蹤獵物;牠們利用肌肉收縮來呈現不同色素,好融入背景。圖/By NOAA/MBARI,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人工光合作用

用人造葉子將有害氣體轉為環保燃料

數億年來,植物一直維繫著動物的生命,藉由吸收二氧化碳、水和來自太陽的能量,來製造出氧氣和以碳水化合物形式存在的能量。目前科學家已研發出具有同樣功能的人造葉;事實上,這種人造葉捕捉太陽能的效率約為天然葉片的 10 倍。人造葉利用觸媒將水分離成氧和氫,再以特殊細菌把氫和二氧化碳轉化成液態燃料。

這項革命性的技術能夠製造出液態燃料,卻又不會產生碳足跡,因此將來可能會成為人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工具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圖節錄自《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 31 期(2017 年 04 月號)。
本圖節錄自《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 31 期(2017 年 04 月號)。

提升效率

動物如何造就科學發現?

魔鬼氈

學童不須大費周章綁鞋帶是件很棒的事,這都得歸功於仿生技術。一位工程師注意到:刺果上的小鉤會緊緊黏附在狗毛上,因此促成了魔鬼氈的發明。

一位工程師注意到:刺果上的小鉤會緊緊黏附在狗毛上,因此促成了魔鬼氈的發明。圖/By Kamranki,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

改良風力發電機

儘管座頭鯨的體型碩大,牠們卻靈巧得驚人。因為座頭鯨的鰭肢邊緣有著稱為突節(tubercle)的大型隆起,這項特徵讓座頭鯨在進行精巧的動作時能增加升力、減少阻力。此原理能應用於風扇、飛機和風力發電機的設計。

座頭鯨的鰭肢邊緣有著稱為突節的大型隆起,讓座頭鯨在進行精巧的動作時能增加升力、減少阻力。此原理能應用於風扇、飛機和風力發電機的設計。圖/By 林 慕尧, CC BY-SA 2.0, wikimedia commons

沙漠集水

納米比沙漠是世上數一數二乾燥的棲地,但擬步行蟲(darkling beetle)卻能在此地求生;牠們能將尾部舉高,收集水汽。科學家發現這類甲蟲的前翅上有微小溝紋,有助於將水引向口部。這種溝槽現也開始被應用於集水設備的設計。

擬步行蟲能將尾部舉高,收集水汽。科學家發現這類甲蟲的前翅上有微小溝紋,有助於將水引向口部。這種溝槽現也開始被應用於集水設備的設計。圖/By Muhammad Mahdi Karim, GFDL 1.2, wikimedia commons

 

 

本文節錄自《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 31 期(2017 年 04 月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知識大圖解

文章難易度
知識大圖解_96
7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How It Works擅長將複雜的知識轉化為活潑有趣的圖解知識,編輯方式以圖像化百科呈現,精簡易懂、精采動人、深入淺出的圖文編排,讓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輕鬆閱讀。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0

4
2

文字

分享

0
4
2
蝴蝶翅膀的夢幻色澤,藏著奈米科技
李鍾旻_96
・2021/07/27 ・298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昆蟲中,色彩鮮豔又顯眼的物種往往使人著迷,尤其蝴蝶向來是相當受人喜愛的一群昆蟲。一般人見到蝴蝶時,目光肯定會集中在牠們那五彩繽紛的翅膀。

蝴蝶的翅膀表面布滿著無數的鱗片,每一個鱗片的長度大約介於 50 ~ 200 微米之間(1 微米 = 0.001 公釐)。不同種類的蝴蝶,鱗片的形態也會有所差異,但共通點都是非常容易脫落。

包含蝴蝶的鱗片在內,昆蟲身上呈現出來的許多色彩,是由天然色素所構成,這稱作「色素色」(化學色)。但也有部分顏色屬於「構造色」(或稱物理色、結構色),與體表結構的物理性質有關。

結構賦予的幻紫湛藍

構造色通常由週期性排列的微觀結構,如小突起、溝紋等所造就,這些結構使光線產生反射、干涉、繞射等光學效應,而讓特定波長的光被保留了下來。

構造色並常伴隨著「炫彩」特性,也就是色彩光澤會隨著人眼觀看角度的不同而出現些微變化,讓一隻昆蟲顯得璀璨閃耀。有些蝴蝶在展翅時,會呈現出類似金屬、珍珠般的光亮質感,這類特徵往往便是源自構造色。(註:炫彩(iridescent),也常被譯作「虹彩」、「虹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南美洲叢林中的「閃蝶」Morpho,又稱摩爾福蝶)是構造色相當有名的例子。閃蝶的藍色翅膀鮮豔奪目,質感宛如珠寶,因此身價不凡,是眾多標本收藏家愛不釋手的珍品。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收藏的黑框藍閃蝶(Morpho helenor peleides)標本。圖/作者提供

閃蝶翅膀呈現金屬藍色,然而翅表面的鱗片並沒有藍色色素,這樣的炫目的色澤歸功於鱗片上奈米尺度的多層次塔狀結構。當陽光映照在鱗片時,部分光線可能會直接被反射,有些光線則穿過部分結構,接著被底下層次的結構反射,而許多被反射的光線,彼此還可能發生交互作用。最終,鱗片的這些微結構反射了大部分藍色光芒,使得翅表面呈現明亮耀眼的金屬質感。

File:Morpho sulkowskyi wings.jpg
閃蝶鱗片上的細微塔狀結構,其表面又有層層的溝紋與脊起,這是讓光線產生變化的主要因素。圖/Wikipedia

鱗片已經非常的小,當然鱗片上的結構是我們人類肉眼所看不到的,所以科學家在探究這些構造時,必須透過電子顯微鏡才得以一窺究竟。

拿現實生活中的物品來比喻,可以說閃蝶體表閃耀的色澤,性質有些類似 CD 光碟片的表面。光碟片在光線下會顯現七彩的光澤,而這些光澤是光碟表面細小微妙的溝槽造成的繞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同角度下的大藍閃蝶(Morpho didius)標本,可見其金屬光澤會隨光照的來源有所變化。圖/作者提供

在台灣的我們,除了博物館裡才有機會目睹的閃蝶,有沒有什麼活生生的例子可以讓我們一窺構造色呢?常見的「紫斑蝶」Euploea),就是很好的觀察對象。牠們不只是數量多,同時又是蝴蝶中動作較為緩慢的種類,因此要近距離接觸牠們並不難。

紫斑蝶前翅背面雖然呈黯淡的褐色,但當牠們展翅時,這些鱗片在陽光下會散發出藍色至藍紫色的絢麗色彩,並且顏色深淺隨著角度的變化非常明顯。這同樣是由於光線照射在鱗片表面的物理結構,反射了特定波長光線的緣故。

圓翅紫斑蝶(Euploea eunice hobsoni)一身深褐色的鱗片平時看似不起眼,但翅背面在陽光下會轉變為鮮豔的藍紫色。圖/作者提供

其實不只是成蟲,構造色也可見於紫斑蝶的蛹。紫斑蝶的蛹呈亮麗金黃色或銀色,炫彩極為明顯,這是由於表皮底下層層排列的薄膜狀結構,對光線產生了影響。

當然,構造色的形式還存在許多昆蟲身上,常見的幻蛺蝶Hypolimnas bolina kezia)、蘭嶼的珠光裳鳳蝶Troides magellanus)都是構造色相當鮮明的例子。一些金屬質感的吉丁蟲、金龜子、灰蝶,其華麗的外觀往往也與構造色脫不了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圓翅紫斑蝶的翅在某些角度下光澤不明顯。圖/作者提供

這一身醒目的光澤,對昆蟲而言可能帶有警告的意味,因為許多鮮豔明亮的昆蟲有毒,或嚐起來具有特殊臭味。日光下閃爍的炫彩也可能具有隱蔽的效果,或者與同種個體間的辨識溝通有關。

圓翅紫斑蝶的蛹,外觀質感如同金屬。圖/作者提供

似白非白的鱗片

我們可能常常直覺的把構造色與光亮的炫彩畫上等號,事實上在大自然裡,生物的構造色不見得都是如此。

我們在平地或山區都有機會見到,分布範圍相當廣的白粉蝶Pieris rapae),身上其實也具有大片的構造色,但我們在牠身上看不到光輝的炫彩現象。

白粉蝶的翅膀,有局部的鱗片具有黑色色素而形成深色斑塊,其他區域則主要呈白色,或略帶有一點淡黃。以往,白粉蝶身上單純的色彩多被認為是色素色,可是那些佔大多數的白色鱗片,實際上並不含白色的色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粉蝶的翅膀上有著非炫彩性的構造色。圖/作者提供

在白粉蝶的鱗片表面,具有許多枝狀的構造,其表面又附著了許多如珠子般的微小顆粒,顆粒本身也沒有色素成分。其實是這些顆粒反射了特定光線,導致翅膀呈白色的構造色。

不管是構造色的成因,以及所造就的色彩樣貌,當中複雜且多樣的機制,往往遠超出人類所想像。許多的昆蟲的表皮,構造色與色素色這兩類色源,並時常同時存在,兩者交織構成體表展現的色彩

用「光」代替顏料上色

物理結構形成的色彩,理論上能夠長期存在,能夠避免褪色的問題,人類也從中得到了不少科技靈感,試圖在工業產品上重現這般的顏色。

日本的纖維公司便參考了閃蝶翅膀的原理,研發出不使用化學染料,而是運用物理特性顯現色彩,名為「藍默纖維」(Morphotex)的環保材質。這樣的材質有什麼優點呢?構造色呈色的纖維不需要經過傳統的化學染色製程,能減少產生的廢料,亦減低了水資源與能源的消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陽光下的異紋紫斑蝶(Euploea mulciber barsine),藍紫色光澤明顯。圖/作者提供

如果掌握了不會褪色的顏色技術,還有機會應用在太陽能板塗料、印刷、化妝品、鈔票防偽等方面,幫助解決許多技術問題。

昆蟲及各式動物與生俱來的外貌,有時比人類費力研發出的技術都要精巧得多,甚至可能悄悄改變人類的生活。人類應該善待並維護自然資源,這顯然是很重要的一項理由。

參考資料

  1. What Gives the Morpho Butterfly Its Magnificent Blue?
  2. Vukusic, P., Sambles, J. R., Lawrence, C. R., and Wootton, R. J. (1999). Quantified interference and diffraction in single Morpho butterfly scales. Proceedings: Biological Sciences,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266, 1403–1411.
  3. Ragaei, M., H.S. Al-Kazafy, N.A.E. Farag, H.H. Elbehery, and A. Abd-El Rahman. (2017). Role of photonic crystals in cabbage white butterfly, Pieris rapae and queen butterfly, Danaus glippus coloration. Biosci. Res. 14: 542-547.
  4. 王仁敏(2017)。蝶翼的絢麗幻色。蝶季刊 2017 卷 2 期:19 – 19。

李鍾旻_96
7 篇文章 ・ 8 位粉絲
目前大部分時間都在觀察、寫作和拍照,曾獲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世界華人科普新秀獎、人與自然科普寫作桂冠獎等。著作:《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2021)、《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2015)。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向毛蜘蛛的「非常好色」學習
彭 琬馨
・2016/06/17 ・246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如果我們的油漆不再需要有機色素的調配,而是以仿生學中、模仿毛蜘蛛非炫彩藍色的奈米結構製作?

「這個計畫結果如果發表,可能未來三五年內,就有機會把這些非炫彩的結構色,用工業方法大量做出來商品化。」採訪這天是 美國時間 4 月 25 日晚上十點,距離熊柏凱在 experiment.com 網站提出的募資科學實驗計畫,還有幾天就要截止。

1

先從顏色講起:結構色與色素色大不同

若非科班出身,要了解「非炫彩結構色」這幾個字可能比讀天書還難,不過開啟話題前,先來說說大自然中的顏色到底怎麼來。

自然界色彩產生的途徑有兩個主要來源:一為色素色、另一為結構色。油墨、染料這類物質的顏色之所以能被眼睛看見,是因為色素選擇性吸收某些特定波長的光,再將剩餘顏色光線反射/散射回觀察者眼中,在此同時材料也因為不斷吸收光線能量,導致物質分子鏈結被破壞,最後材料逐漸褪色,這類色彩產生原理就稱為「色素色」。

color-fan-541624_640
印刷出來的顏色屬於色素色。圖/stux@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種結構色就不同了,它指那些不是經由化學染料,而是光學上、小於一微米之間的內部物理結構,對光線頻譜波長引發散射、繞射或衍射等作用,進而影響肉眼接收到的色彩光波、造成閃爍效果的顏色。自然界中許多昆蟲、蝴蝶、鳥類羽毛的顏色,就是透過這種方式產生。

peacock-feathers-1463985998YT3
孔雀羽毛的顏色屬於結構色的代表。圖/Michelle Daigle@PublicDomainPictures

由於不同結構、光線進入方式與觀看角度,都會影響顏色變化,科學家希望找出這類生物改變色彩的方式,模擬應用在材料製作上(參考:孔雀羽毛為何特別明亮)。最簡單的例子是大家錢包中金融卡/信用卡背後的雷射標籤,就是利用雷射在原本透明的塑膠(或反光材質)上打洞,影響光線行進方向才產生顏色不停變化的結果。

仿生學:向大自然拜師學藝

像這類模仿生物體特質、「對大自然合法抄襲的學問」就稱為仿生學( Biomimicry/ Biomimetics ),從 1958 年美國史提爾(J. E. Steele)少校提出至今,已經有非常多相關的應用研發(參考:仿生-以自然為師的科學),這個學門的應用研發其實遍布日常生活(受鬼針草啟發的魔鬼氈就是最好的例子),只是我們通常身在其中而不自知。從色彩的角度來說,生物體結構色的原理是仿生學可以效仿的對象,透過模擬生物體上色彩產生的構造,就可以相對應的做出結構色鮮豔的色彩效果,不過最大的問題在於結構色的「炫彩現象」(Iridescent)。這是由於生物體身上的奈米結構不是平坦的,當光線進入時,只能在某個視線範圍內反射單一色彩(參考:大藍閃蝶上的耶誕樹結構),相對侷限了結構色應用的範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6250188681_1314813b85_o
熊柏凱於TEDxUniversityofAkron上的演講。圖中的投影片,正在說明大藍閃蝶翅膀上特殊的結構可反射出藍光,而人類模仿這樣的結構精進了許多高科技技術。圖/熊柏凱提供。

3D列印 重現蜘蛛非炫彩結構色

「炫彩現象是限制結構色在日常生活應用一個很大的因素,通常我們不希望顏色一直改變」,鑽研仿生學多年、目前在美國艾克朗大學就讀的熊柏凱,研究主題很特別,他從具有鮮豔藍色的毛蜘蛛身上,找到特殊的多層膜奈米結構。

「我們發現不但所有毛蜘蛛都是相同的藍色,角度改變也不會讓顏色有所變化」, 他提到這個發現,興奮不已,因為這有可能擴大結構色過去使用範圍。他在實驗中假設,如果能將這個多層膜結構用 3D 列印方式做出來,就可以「用工業方法主動複製出簡單結構」,讓毛蜘蛛身上這種非炫彩現象進一步商品化。

有機藍色染料 在自然界中難合成

不只非炫彩的結構色在自然界中難以尋覓,這種毛蜘蛛還有一個特點讓牠與眾不同,「有機藍色染料在自然界中稀少又難以合成」,經過多方研究熊柏凱發現,這種毛蜘蛛至少經過八次獨立演化,身上的奈米結構從未在其他藍色物種中發現,也因此讓這種接近 450奈米、正負十奈米間的鮮艷藍色,成為毛蜘蛛身上的獨到特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1)
毛蜘蛛。圖/Michael Kern, www.thegardensofeden.org

研究過程 關關難過關關過

熊柏凱研究毛蜘蛛多年,過程中辛酸血淚兩隻手都數不完,光是為了找出適合研究的品種與顏色,就耗上一年半載;接下來還得進一步分析毛蜘蛛身上奈米結構的規律。「仿生學最精華的部分就是我們如何從這麼多的物種中找出共同特性」,為了蒐集足夠樣本進行研究,熊柏凱心中早有張門路清單,知道哪裡能以經濟實惠的價格,買到稀少又昂貴、品質卻有保證的毛蜘蛛。

26316332645_db7ee5faf3_o
圖中最左邊的就是這次的受訪者熊柏凱博士。圖/熊柏凱提供

「如果能以結構色取代有機染料,只要少數幾個材料就能做到很多顏色,加上結構色不會褪色的特點,還能長久使用!」雖然這些優點並非一開始的研究動機,但說起自己的研究,熊柏凱有滿滿的自信。即便研究的只是毛蜘蛛身上一個非常渺小、看似不足為奇的結構組織,卻有可能為未來世界的色彩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彭 琬馨
3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一路都念一類組,沒什麼理科頭腦,但喜歡問為什麼,喜歡默默觀察人,對生活中的事物窮追不捨。相信只要努力就會變好,相信科學是為了人而存在。 在這個記者被大多數人看不起的年代,努力做個對得起自己的記者。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流線型車頭、沙漠中汲水,還有哪些從大自然來的仿生好點子?——《知識大圖解》
知識大圖解_96
・2017/05/23 ・237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09 ・六年級
相關標籤: 仿生學 (9)

這些師法動植物的創新技術令人讚嘆不已

地球上的生物歷經數十億年的演化,才得以完美地適應棲息環境,在充滿競爭的世界中利用巧妙的方式克服障礙、存活下去。舉例來說,儘管某些寄生蜂不是非常有力,其長管狀的產卵器官卻能鑽進數公分厚的實木中。

這些寄生蜂藉由不斷來回搓動產卵管的兩片生殖瓣,將產卵器官鑽進木頭中,且鑽木的同時不會對周遭區域產生太大的干擾。這種鑽孔機制與我們目前運用在營建工程及神經外科手術上的鑽孔設備截然不同,但科學家已從寄生蜂的產卵技巧中汲取靈感,好設計出創新的工具,例如可控式醫用探針。

這類機智妙招在大自然中俯拾即是,許多領域的工程師都已開始認知到師法動植物所帶來的好處。從營建到戰鬥,仿生學(biomimicry)都正幫助我們找到解決舊問題的新方法,並替我們打開劃時代技術的大門,好讓人類的演化能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跟白蟻學建築

建築師米克.皮爾斯運用白蟻窩的原理,用一系列通風管和煙囪,能將熱氣帶往上方及室外,維持建築的涼爽和通風。圖/By Scott Bauer,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你想到世上最偉大的建築師時,浮現在腦海中的大概不會是白蟻。但這種生物能在一座土丘中打造出有儲藏室、通風口和花園等設施的龐大城市。

白蟻丘錯綜複雜的坑道系統善用了空氣對流(暖空氣上升、密度較高的冷空氣下沉),使溫度保持恆定,讓白蟻一年四季都能耕種主食──真菌。

建築師米克.皮爾斯(Mick Pearce)從這不可思議的傑作中汲取靈感,設計出無須使用空調設備,就能終年維持舒適溫度的永續建築。此建築物運用白蟻窩的原理,具備一系列通風管和煙囪,能將熱氣帶往上方及室外,維持建築的涼爽和通風。

啟發靈感的動物

牠們為哪些科技和工程傑作帶來靈感?

改良日本高速鐵路

新幹線 500 系電聯車的行進時速雖可達 300 公里,但卻會產生音爆。工程師從流線型的翠鳥鳥喙汲取了改造車頭的靈感,使新款列車變得更安靜、快速且節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師從流線型的翠鳥鳥喙汲取了改造車頭的靈感,使新款列車變得更安靜、快速且節能。圖/By Tennen-Gas,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降低水中行進的阻力

鯊魚是強大的掠食動物,且有些鯊魚的時速可逾 50 公里!科學家認為鯊魚皮上覆蓋的骨鱗能降低游動時的阻力,便用此概念打造出流體動力表現更佳的船隻。

鯊魚皮上覆蓋的骨鱗能降低游動時的阻力,便用此概念打造出流體動力表現更佳的船隻。圖/By Allan Lee @ flickr, CC BY 2.0

製作保護色衣物

頭足綱動物能改變皮膚外觀的顏色,以躲避天敵或追蹤獵物;牠們利用肌肉收縮來呈現不同色素,好融入背景。工程師已仿效此原理, 未來可望用於「智慧衣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頭足綱動物能改變皮膚外觀的顏色,以躲避天敵或追蹤獵物;牠們利用肌肉收縮來呈現不同色素,好融入背景。圖/By NOAA/MBARI,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人工光合作用

用人造葉子將有害氣體轉為環保燃料

數億年來,植物一直維繫著動物的生命,藉由吸收二氧化碳、水和來自太陽的能量,來製造出氧氣和以碳水化合物形式存在的能量。目前科學家已研發出具有同樣功能的人造葉;事實上,這種人造葉捕捉太陽能的效率約為天然葉片的 10 倍。人造葉利用觸媒將水分離成氧和氫,再以特殊細菌把氫和二氧化碳轉化成液態燃料。

這項革命性的技術能夠製造出液態燃料,卻又不會產生碳足跡,因此將來可能會成為人類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要工具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圖節錄自《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 31 期(2017 年 04 月號)。

本圖節錄自《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 31 期(2017 年 04 月號)。

提升效率

動物如何造就科學發現?

魔鬼氈

學童不須大費周章綁鞋帶是件很棒的事,這都得歸功於仿生技術。一位工程師注意到:刺果上的小鉤會緊緊黏附在狗毛上,因此促成了魔鬼氈的發明。

一位工程師注意到:刺果上的小鉤會緊緊黏附在狗毛上,因此促成了魔鬼氈的發明。圖/By Kamranki,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改良風力發電機

儘管座頭鯨的體型碩大,牠們卻靈巧得驚人。因為座頭鯨的鰭肢邊緣有著稱為突節(tubercle)的大型隆起,這項特徵讓座頭鯨在進行精巧的動作時能增加升力、減少阻力。此原理能應用於風扇、飛機和風力發電機的設計。

座頭鯨的鰭肢邊緣有著稱為突節的大型隆起,讓座頭鯨在進行精巧的動作時能增加升力、減少阻力。此原理能應用於風扇、飛機和風力發電機的設計。圖/By 林 慕尧, CC BY-SA 2.0, wikimedia commons

沙漠集水

納米比沙漠是世上數一數二乾燥的棲地,但擬步行蟲(darkling beetle)卻能在此地求生;牠們能將尾部舉高,收集水汽。科學家發現這類甲蟲的前翅上有微小溝紋,有助於將水引向口部。這種溝槽現也開始被應用於集水設備的設計。

擬步行蟲能將尾部舉高,收集水汽。科學家發現這類甲蟲的前翅上有微小溝紋,有助於將水引向口部。這種溝槽現也開始被應用於集水設備的設計。圖/By Muhammad Mahdi Karim, GFDL 1.2, wikimedia common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節錄自《How It Works 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 31 期(2017 年 04 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知識大圖解

文章難易度
知識大圖解_96
7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How It Works擅長將複雜的知識轉化為活潑有趣的圖解知識,編輯方式以圖像化百科呈現,精簡易懂、精采動人、深入淺出的圖文編排,讓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輕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