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魚鷹:如滑翔機俯衝入水的魚之獵人

嚴融怡_96
・2017/03/16 ・182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1 ・七年級

最近如果大家有空到一些開闊的水域,如翡翠水庫、新店直潭、金山海邊、鰲鼓濕地、屏東龍鑾潭、蘭陽溪口等地,可以多多觀察一下魚鷹這種猛禽喔。

魚鷹體型可達60多公分長,雙翅展開則可達180公分左右。牠的眼上帶有黑色的眼罩。背部黑色而腹面白色。飛行時常常呈現「弓翼飛行」的M字型,因此賞鳥人常會戲稱為「麥當勞鳥」。魚鷹啾啾的叫聲頗為可愛,不太有某些猛禽的威儀。但牠們平時其實並不愛叫。

魚鷹在台灣是春秋過境鳥與冬候鳥,是一些開闊水域很常見的猛禽。腹面很顯著的白色,翼下覆羽與胸腹成白色V字型,頭部的黑色過眼線,以及飛行時以「弓翼飛行」的M字形都是牠可被觀察到的特點。圖/作者提供。

唯一能全身入水捕魚的猛禽

魚鷹存在於南極洲以外的各個大陸,是世界分布最廣的掠食性鳥類之一。牠的英文是”osprey”,有時也被稱為”fish hawk”。在古代”osprey”這個單字既可泛指魚鷹,也可指稱仕女裝飾帽子的鷺鷥羽毛。猛禽魚鷹在古代中國的古籍中也常被稱為「鶚」;另外有一類海鳥鸕鶿,也常被稱為「魚鷹」,因此古籍有時會有錯亂的情形。

魚鷹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全身衝入水中抓魚的猛禽。牠們有兩項使羽毛防水的利器:尾脂腺周邊小管的細胞具有鈣離子沉澱,而且尾脂腺分泌物的油脂比例偏高。獵捕時,牠們會在空中以固定路線來回低空巡弋,在適當時機鼓起雙翼,俯衝入水抓魚。

牠們的目標通常是體積較小、游動很快的魚(譬如沙丁魚類),一旦目標接近水面,牠們就會低空飛越水面--如同滑翔機伸出起落架一般--瞬間伸出利爪掃過水面,抓起獵物,御風飛起,然後飛到某處枝頭上享用獵物。順帶一提,牠們具有可轉動的外趾以及腳掌特殊的刺狀(spiculated)結構可協助抓魚。

魚鷹的爪子有著粗糙的表面並且佈滿尖銳如刺的「刺鱗」,可增加抓魚時爪面和光滑魚體之間的摩擦力,增加獵捕的成功率。圖/作者提供。

合力養育幼雛的魚鷹夫妻

魚鷹是一夫一妻制的猛禽。母魚鷹會以嘹亮的叫聲乞求餵食和交配,有部分研究認為若是公魚鷹帶回的魚數量越多、或是魚體越大,交配的次數就越多,求偶餵食後的交配行為、維持較久、也較易成功。但是,也有部分研究認為沒有證據顯示母鳥以交配來換取食物。

魚鷹是典型男主外,女主內的猛禽。孵蛋時由雌雄合作分工,但育雛期間則由公鳥主要負責巢中母子的食物供應,而母鳥則負責顧巢。在臺灣其實一直有些地點有著穩定的魚鷹族群,有的賞鳥人甚至曾在新店廣興的夏天看到過魚鷹,因此也有人曾懷疑魚鷹已經有在台灣繁殖的情形,但關於這點還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騷擾搶劫的受害者

魚鷹有個特點:牠通常只吃自己捕獵的新鮮魚體。有時候魚鷹常因此被其他食魚鳥類加以騷擾、攻擊,伺機掠奪牠爪上剛捕獲的鮮魚。

在繁殖期間如果被騷擾攻擊的頻率過高,有時會對育雛造成重大的影響。在台灣,我們也常可觀察到巨嘴鴉或是黑鳶所對魚鷹的攻擊行為。

魚鷹生性不好鬥,通常都會自行捕獵活魚。而這樣的特點也讓魚鷹時常遭致其他鳥類如黑鳶和巨嘴鴉等騷擾者的劫掠,生態學上又稱為盜食寄生(Kleptoparasitism)。巨嘴鴉算是滿常和魚鷹發生空中追逐戰的鳥類,除了搶劫漁獲以外,巨嘴鴉也時常和其他鳥類爭奪地盤。圖/作者提供。

魚鷹的科學研究

魚鷹目前在分類學上只有一科一屬一種,但是有四個不同的亞種。

作為遷徙性的候鳥,魚鷹具有穩定的遷徙路線,牠們經常會重返舊巢進行修補和再利用,對巢位十分的念舊。這些特點使得魚鷹成為研究候鳥與生態系統變遷、或是作為環境汙染指標很好的研究對象。

牠們在近代歷史上也曾經是被DDT農藥所影響導致蛋殼變薄的猛禽之一。而時下也還是有科學家以牠們作為水域汙染物質(如重金屬汞)的重要指標生物,通常是採集這些鳥類的羽毛作為分析之用。

在台灣,魚鷹在近幾年曾有過救傷照護的相關紀錄,但在單一物種的生態調查研究、以及毒物生理研究方面,前人的研究數據則較少,是滿值得未來進行學術探討的領域。

 

參考資料

  1. 魚鷹(中華民國野鳥學會)
  2. 中西醫接力 搶救魚鷹大作戰(台灣動物新聞網)
  3. 魚鷹 (台灣猛禽研究會)
  4. Osprey (ARkive)
  5. Osprey Tales
  6. Pandion haliaetus (Osprey) – IUCN Red List
  7. Osprey, Identification, All About Birds –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文章難易度
嚴融怡_96
12 篇文章 ・ 61 位粉絲
曾就讀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曾在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擔任助理,長期作為台北鳥會的生態解說志工,並曾在多個學校社團擔任過講師;喜歡生態學、環境科學、地球科學、生物學、與科學史等領域,對科普教育和環境教育都有著很大的熱情。居里夫人曾說:『我們應該不虛度一生,應該能夠說我已經做了我能做的事。』希望一生都徜徉在科學的星河當中。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為什麼人類有頭髮?人類是如何從毛怪演變成現在的樣子?——《有點噁的科學》
時報出版_96
・2023/09/23 ・157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哺乳動物的毛髮功能

所有哺乳動物都有毛髮(即使是醜得離譜的裸鼴鼠也有幾根陰毛),或多或少罷了,不過人類算是其中毛髮最少的。毛髮的主要功能是為我們的祖先們保暖,人全身約有五百萬根毛髮,其中大部分每天生長約○.四公釐(○.○二英寸)。這毛髮量聽起來好像很多,但與海狸上百億的毛髮和灰蝶的一千億根毛相比,這個數字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毛髮的主要功能是為我們的祖先們保暖,人全身約有五百萬根毛髮。圖/pexels

人類在演化過程中捨棄掉如此多毛髮,這在靈長類動物中絕無僅有,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基因中有跡象顯示,我們約在一百七十萬年前就不再努力長毛了。

人類捨棄掉這麼多毛髮的原因

人類的體毛生長可能已轉化為青春期後的第二性徵,當我們準備好生育時才會出現。有個有趣的觀點是這樣的,人類毛髮脫落是因為跳蚤等體外寄生蟲作祟。

當人類的社群性格發展得更加明顯,群聚生活變得更緊密,跳蚤和蝨子的問題會變得更令人在意──將容易窩藏寄生蟲的毛髮削減掉,可避免牠們大批繁殖侵擾而造成破壞。

另外有個理論認為,人類學會用火之後,濃密的毛髮可能就成了一種負擔──毛髮稀疏的人引火自焚的機率比較小──但這個說法有點站不住腳。

人類的體毛生長可能已轉化為青春期後的第二性徵,當我們準備好生育時才會出現。圖/pexels

你閱讀本節時或許已經發現,我們對毛髮的了解遠不及我們所未知的。為什麼有些人頭髮是捲的,有些是直的,為什麼我們有頭皮屑,為什麼陰毛如此粗硬,這些都是待解的科學謎團。

一步一步解開毛髮的謎底

雖然如此,但基本生物學原理套用到所有毛髮上都還是說得通的。毛髮從深陷皮膚的毛囊中發芽,細胞在那裡分裂和繁殖,將毛髮從真皮乳突中擠出,有點像擠牙膏。你的頭髮在夏天長得比冬天時更快,毛髮的學術名稱為複層鱗狀角質化上皮(stratified squamous keratinized epithelium)。

複層意味著它是一層又一層細絲拼排而成,鱗狀表示它表面的細胞扁平,角質化上皮是一種由角蛋白組成的動物組織,角蛋白是相當特殊的纖維蛋白,許多堅韌而靈活的動物身體部位都由這種基礎材質構成,包括頭髮、指甲、爪子和蹄子。

毛髮有許多待解的科學謎團。圖/pexels

毛髮實際上已經死了,裡面沒有生化活動,但讓我們截取一根髮絲的橫切面來看看。它由三個主要的同心環組成:位於中心的是柔軟細緻、相對無明顯結構的髓質。

包圍它的是皮質,皮質為毛髮提供堅韌強度和支撐結構,並賦予其顏色(取決於黑色素含量)。然後是角質層外殼,其表面覆蓋著一層油性防水脂肪,只有薄薄的一個分子那麼厚。

毛髮的生長週期可謂絢爛又奇特,可分成三個發育階段,你身上的每根毛必定處於其中之一:較長的毛髮生長期;較短的衰退分解階段,此時毛囊收縮;以及休止期,此時原本的毛髮脫落,新的毛髮開始生長。

註解

  • 裸鼴鼠是哺乳類動物中唯一的溫度順應者(thermoconformer),牠們與昆蟲一樣,實際上是冷血動物,不必為調節體溫的事操心。

——本文摘自《有點噁的科學:尷尬又失控的生理現象》,2023 年 8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時報出版_96
169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類是少數能看見斑馬條紋的物種!人類的視力到底有多好?——《五感之外的世界》
臉譜出版_96
・2023/09/18 ・188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長久以來,生物學家一直都在探討為什麼斑馬會有如此奇怪的黑白斑紋,直到他們談話的當下,卡羅依然在探究這個問題。他告訴梅林,其中最早出現、最廣為人知也令人意外的推測,是認為這些斑紋其實是斑馬的保護色。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毛色能夠擾亂掠食者(如獅子、鬣狗)的視線,讓牠們看不清楚斑馬的輪廓,也可以讓斑馬的身影融入周遭聳立的樹木之間,又能夠在斑馬跑動時讓其他動物感到視線模糊。

斑馬身上的斑紋在其跑動時會讓其他動物感到視線模糊。

但梅林對這些說法抱持著存疑的態度,她回想自己當初的反應:「我那時候表情應該很怪。我對他說:『大部分的肉食性動物都是在夜晚獵食,而且牠們的視覺根本不如人類靈敏,因此很有可能根本看不到那些斑紋。』」提姆這時驚訝地忍不住脫口而出:「什麼?」

斑馬紋隱身術

人類視覺處理細節的能力幾乎比其他任何動物都來得好;梅林也發現,正是因為這種特別敏銳的視力,人類才成了少數能夠看見斑馬條紋的物種。她和卡羅找了個光線明亮的日子,計算出擁有絕佳視力的人類能夠在一百八十二公尺左右之外的距離就分辨出斑馬身上的黑白條紋,獅子則得拉近到八十二公尺左右的距離才看得出來,鬣狗更是要到四十五公尺左右的距離才看得清楚。一旦到了掠食者最常打獵的黃昏或清晨時分,牠們則得再拉近約莫一半的距離才能看見斑馬身上的紋路。

所以梅林的想法沒錯:斑馬身上的條紋不可能是牠們用來匿蹤的保護色,因為掠食者都得靠得很近才看得到這些紋路,然而假如真的距離這麼近,這些天生的獵人早就聽見或聞到斑馬的蹤跡了,實在無需仰賴視力。在肉食動物與斑馬平時間隔的距離之下,這些紋路其實根本都融成了一片灰濛濛的顏色;對正在打獵的獅子來說,斑馬看起來跟驢子其實也沒什麼不同。

人類其實視力超好的?

動物的視覺敏銳度以單位視角週期數(cycles per degree)為測量單位——這個概念剛好可以用剛剛的斑馬條紋來做例子。各位伸出手臂並豎起大拇指,你的指甲大約可以代表一單位視角;以你的手臂為距並涵蓋四周三百六十度的距離範圍來說,各位應該可以在指甲上畫了六十至七十條黑白條紋的情況下,依然辨識得出黑白條紋之間的區別。因此人類視覺敏銳度的單位視角週期數便約為六十至七十;目前的最高紀錄是來自澳洲的楔尾鵰(Aquila audax),牠們的視覺敏銳度之高,單位視角週期數高達一百三十八。

楔尾鵰擁有動物世界中最細的光受體,這也使牠們的視網膜裡可以密密麻麻地塞滿大量光受體;有了這些細窄的感光細胞,楔尾鵰敏銳視力的畫素大約是人類的兩倍,也因此可以在大約一點六公里之外的距離看見小小一隻大鼠。

然而老鷹和其他猛禽卻是少數視覺比人類敏銳得多的物種。感官生物學家愛倫諾.凱福斯(Eleanor Caves)搜羅了上百種動物的視覺敏銳度,發現人類的視力幾乎超越了所有物種。除了猛禽以外,就只有其他靈長類動物的視覺敏銳度能與我們比肩了。

人類的視力幾乎超越了所有物種。圖/pixabay

各種動物的視覺敏銳度以單位視角週期數表示如下:章魚為四十六、長頸鹿為二十七、馬為二十五、獵豹為二十三,視力表現還算不錯;而獅子卻只有十三,僅略高於人類法律中定義為全盲的單位視角週期數:十。然而其實除了上述物種之外,大部分動物的視覺敏銳度都低於人類視為全盲的門檻,其中包括半數的鳥類(令人意外的是,蜂鳥和倉鴞都在此行列之中),大部分的魚類與所有昆蟲;例如蜜蜂的單位視角週期數竟只有一,這也就表示你伸出去的那隻大拇指在蜜蜂眼裡就代表著一個畫素,至於拇指上畫的其餘細節在牠們眼中都是一團模糊。另外還約有百分之九十八的昆蟲視力比這還要更弱。

凱福斯說:「人類真的很怪。我們的其他任何感覺根本連摸都摸不到可以稱為頂尖的邊,卻唯獨在視覺敏銳度上傲視群雄。」矛盾的是,人類雖有優良的視力,卻也因此失去了能夠欣賞其他環境界的視野,因為「我們以為自己看得到的,其他物種一定也能看見;認為那些對人類來說顯而易見顯眼的事物,對其他動物來說也一定難以忽視。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凱福斯如此說道。

——本文摘自《五感之外的世界》,2023 年 8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臉譜出版_96
80 篇文章 ・ 253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1

5
1

文字

分享

1
5
1
【成語科學】兔起鶻落:敏捷俐落的獵捕者——兔鶻
張之傑_96
・2023/07/21 ・1210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文同,字與可,是北宋著名畫家,以畫竹聞名。文同是蘇軾(東坡)的表兄,曾送給蘇軾一幅竹畫。文同去世後,蘇軾看到這幅畫,寫了篇紀念文章,開篇記述文同的對畫竹的看法,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

譯成白話就是:

所以畫竹心裡一定先要有完整的形象。畫時執筆凝神熟視,就能看到自己所想畫的。這時趕緊畫下心中所見,宛若兔子剛跳起來,兔鶻就飛捕下去般迅速,否則靈感稍縱即逝。

文同的名作《墨竹圖》。圖/wikimedia

蘇軾的這段話產生了兩個成語:胸有成竹、兔起鶻落。前者小朋友大概已明白它的意思,後者即使明白它的意思,大概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讓章老師費點筆墨解釋一下吧。

兔起鶻落,比喻動作敏捷,或形容繪畫及撰寫文章迅速流暢。讓我們造兩個句吧。

老畫家提起筆來,宛如兔起鶻落,頃刻之間一幅寫意山水就完成了。

他是少林拳高手,打起拳來兔起鶻落,讓人看得眼花撩亂。

接下去就要談談這個成語的科學意義了。當野外的有蹄類次第消失,兔子成為最重要的獵獸,自然而然發展出一套以獵兔為主的狩獵方式。平民百姓用獵犬追逐,大戶人家僱請鷹師馴練獵鷹,在空曠野地縱犬放鷹,為秋冬時分有閒有錢階級最熱衷的戶外活動。

在北方,用來獵兔的鷹,以鷹科的黃鷹(蒼鷹)和隼科的兔鶻(獵隼)為主。黃鷹體型較大,單隻即可出獵。兔鶻體型較小,極少一擊斃命,通常反覆搏擊,等到兔子無處可逃,才縱犬追捕。

兔鶻體重不到 1 公斤,但飛行迅速,兇猛無比。牠一看到兔子,會收攏翅膀,像箭一般俯衝下去。蘇軾用兔起鶻落形容下筆迅捷,說不定他就是個兔鶻玩家。

兔鶻(獵隼)。圖/wikimedia

在隼科中,體型最大的是產在(大陸地區)東北北部的海東青(矛隼)。說牠體型大,也不過 1.4 公斤左右。海東青簡稱海青,是最珍貴的獵鷹,飛得又高、又快,可獵取天鵝等大型飛禽。遼代皇帝每年春天在松花江畔用海東青獵天鵝,這可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啊!

遼、金、元和清朝,這些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莫不崇尚海東青。從金、元到清代,流放遼東(今東北)者,如捕獲海東青,還可抵罪呢!

海東青(矛隼)。圖/envatoelements

所有討論 1
張之傑_96
98 篇文章 ・ 221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