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後抗生素時代,改用這些殺手細菌來「以菌攻菌」

陳俊堯
・2017/02/23 ・311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25 ・七年級

經過幾十年來的大量使用,有人煙的地方大概都有抗生素流到環境裡,在全球各地篩選具有抗藥性的細菌。有抗生素在等於就保障了抗藥性細菌的生存。每隔一陣子就會來個新聞提醒我們,某地又有人被超級細菌感染,醫院的抗生素全部失效,醫生束手無策。雖然你自己要真的碰上超級細菌的機會極低,但是我們的確處在一個高風險的時代,人類必須在這些細菌出現時小心圍堵,不能讓它們蔓延開,才不會讓自己碰上菌來了沒藥醫的窘境。

人們一方面往謹慎用藥的方向走,另一方面也積極尋找新一代的抗菌武器。有些人跑遍地球最奇怪的角落,希望在那裡找到的奇怪微生物身懷絶技,能夠借來對付越來越壓制不住的病原細菌;有些人轉而開發新的抗菌武器。於是細菌在自然界裡的天敵就成了新的希望,例如能感染細菌的病毒就是個當然會受到注意的目標。然而,另外一個會殺細菌的生物,是跟病原菌一樣是原核生物的細菌。

獵殺革蘭氏陰性菌的殺手

在我們不熟悉的角落裡,各種生物為了維生可是無所不用其極。這次要介紹的是兩種以獵殺細菌維生的「殺手細菌」。

我們的殺手 1 號是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它是種會獵殺其它細菌的細菌。蛭弧菌的大小只有一般細菌的十分之一,可以利用鞭毛讓身體高速轉動,穿入獵物細菌的細胞裡,待在裡頭吞食養份長大,是個高效率的細菌殺手。它們也不挑食,只要是革蘭氏陰性的細菌都鑽得進去,都可以當晚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噬菌蛭弧菌(Bdellovibrio bacteriovorus)。圖/NIH Image Gallery@flickr

而殺手 2 號是噬綠膿小弧菌(Micavibrio aeruginosavorus)是另一種類型的細菌殺手。會得到這怪名字是因為它有殺死病原菌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能力。噬綠膿小弧菌會吸附在自己的細菌獵物上,再一點一點吸走它的養份,像吸血鬼那樣咬住吸乾受害者。它們也不挑食,過去研究已經證實它們能攻擊多種不同的革蘭氏陰性細菌。

噬綠膿小弧菌(Micavibrio aeruginosavorus,途中黃色細菌)正在獵殺病原菌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圖中紫色細菌)。圖/The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 of New Jersey

這些殺手細菌平常住在自然環境或污水處理廠裡,因為在那樣的地方有很多它們能獵殺的革蘭氏陰性的細菌可以吃。正巧很多人類的病原菌也是革蘭氏陰性的細菌,或許我們可以借助這些細菌殺手來幫我們清除來犯的病菌。這是一種把環境微生物/微生物生態這個學門的知識運用在醫學上的概念。

噬菌蛭弧菌會鑽進獵物細菌裡生長繁殖。圖/Estevezj – Own work,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非正規部隊真的能上戰場嗎?

過去已經有人在實驗室裡做過實戰測試,證明這些殺手細菌的確能在培養器皿裡消滅病菌。不過,它們可是活的細菌啊,我們真的可以放手讓它們進入人體,信任它們會乖乖為我們殺敵嗎?

利用它們來治病的第一個考量,是這些外來的殺手細菌會不會攻擊我們,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第二個考量是這些殺手細菌到底能不能活著見到它們的對手。一般病原菌都得有十八般武藝,才能有機會穿過我們身體的層層防禦,進到組織深處致病。但這些殺手細菌的專長只能用來對付細菌而不是人類,因此如果要讓它們發揮功能,我們還得幫它們個忙,把它們直接空降在戰場上才能發揮戰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動物體內是否可以發揮效用呢?2016 年底發表的一篇研究拿斑馬魚胚胎做過測試。研究人員在斑馬魚體內上注入病原菌福氏志賀氏菌(Shigella flexneri,再加上蛭弧菌來救援。結果發現單獨注射殺手細菌不會影響斑馬魚的存活,而且證實殺手細菌可以趕在自己被免疫系統消滅前殺死病原菌,讓斑馬魚胚胎活下來。用殺手細菌消除病原菌在魚類胚胎裡行得通,那如果場景換成像我們這樣的哺乳類身上,也可以行得通嗎?

終於,在 2017 年的開始,第一篇利用這些殺手細菌在哺乳類成體身上治療感染的研究報告發表,證實用它們來治病的這個想法是可行的。只不過在這個研究裡被治療的哺乳類還不是人,而是先讓老鼠來打頭陣。研究人員在這個研究裡用感染了克雷伯氏肺炎菌(Klebsiella pneumoniae的實驗室大鼠來測試殺手細菌的效果。

先求不傷身體

要把細菌大量放進身體裡,即使是為了治病,還是讓人心裡怕怕的。

這研究的第一步先要證明施用這菌不會傷身。研究人員從大鼠鼻腔小心放進高劑量的殺手細菌,結果發現老鼠在接種這兩種殺手細菌後都沒有異樣,肺部組織也沒有出現病變。他們用更靈敏的 ELISA (酵素免疫分析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來看這些細菌是否會刺激到大鼠的免疫系統,結果發現在接種一小時後,免疫系統的確出現小小的騷動,但是兩天後再做檢測,免疫系統的反應就恢復正常了,顯示這些殺手細菌沒有對身體造成感染或其它不良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他們持續追蹤體內的細菌數,發現殺手細菌在接種一小時後,大鼠包括肺部的內臟裡還測得到,接下來兩天內數量持續下降,十天後完全消失,顯示這些殺手細菌沒有能力在哺乳類動物身上長時間停留。整體來說,是很安全的。

殺手細菌特種部隊

接下來要測試殺手細菌的能力了。研究人員先在大鼠接種高劑量病菌,模擬感染後肺部出現細菌的狀況。然後研究人員在接種病菌後 0.5、6、12 及 18 小時將殺手細菌放入肺部,看看它們能不能及時阻止病菌的進攻,拯救這隻老鼠的性命。

不過這是個醫學實驗,老鼠在接種後 24 小時必須得犧牲,讓研究人員仔細檢視細菌造成的影響。在肺部組織切片上,病菌的進攻造成免疫細胞大量湧入,但是只要後來有派殺手細菌上場救援,肺臟裡就跟沒發生感染的控制組一樣平靜。他們檢查了大鼠肺臟裡的病菌數量,發現有加殺手細菌的大鼠只有沒加殺手細菌大鼠菌量的千分之一,有些個體甚至於已經測不到病菌了。從這個結果看來,施用這兩種殺手細菌來治療細菌感染,效果其實蠻好的。

一天四次鼻噴劑比一天飯後四顆藥好嗎?

以往鼻噴劑大多是用在緩解鼻子過敏,如果有一天鼻噴劑中換裝殺手細菌,能幫我們對抗體內的害我們生命的細菌嗎?圖/Andreas Nilsson@flickr

你已經在想像未來怎麼使用這種治療法了嗎?其實這項治療離正式運用還早得很呢。這個研究雖然證明用殺手細菌在動物身上做治療是行得通的,但這畢竟是在老鼠身上做的測試,要用在人身上或要在各大醫院施行,還要有效能及成本上的考量,想必還要做相當多的調整。未來可以接、滴、灑殺手細菌的部位,像是氣管、口腔或是體表,或許都有機會考慮這種新的療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新療法真的有比現在使用的抗生素有效嗎?或許沒有。但是在現在這個抗生素年代,病菌只要改變一兩個蛋白質上的結構,就可能讓抗生素無法和細菌的蛋白質結合而失效。但是你想阻止一隻用蠻力鑽進來肆虐的殺手細菌,可能得加強好多層細胞外工事才能辦得到,困難度高很多,因此可以用來做為對付多重抗藥細菌的一道防線。而且這樣可以少吃點藥,你的腎臟細胞會感謝你的。

 

資料來源:

  • Willis AR, Moore C, Mazon-Moya M, Krokowski S, Lambert C, Till R, Mostowy S, Sockett RE.
    Injections of predatory bacteria work alongside host immune cells to treat Shigella infection in zebrafish larvae.
    Curr Biol. 2016 Dec 19;26(24):3343-3351.
  • Shatzkes K, Singleton E, Tang C, Zuena M, Shukla S, Gupta S, Dharani S, Onyile O, Rinaggio J, Connell ND, Kadouri DE. Predatory bacteria attenuate Klebsiella pneumoniae burden in rat lungs. MBio. 2016 Nov 8;7(6)
文章難易度
陳俊堯
109 篇文章 ・ 22 位粉絲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教書匠。對肉眼看不見的微米世界特別有興趣,每天都在探聽細菌間的愛恨情仇。希望藉由長時間的發酵,培養出又香又醇的細菌人。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2

2
1

文字

分享

2
2
1
奠定現代通信基礎的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
數感實驗室_96
・2024/06/06 ・74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本文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以前小時候如果調皮不聽話,就會被大人叫去跪算盤,現在的家長家裡沒算盤了,反而會拿出電路板讓小孩跪。

咦?為什麼總是拿算數工具來懲罰小孩呢?

電路板上看似複雜電路板密密麻麻的,是電腦進行邏輯計算的關鍵。這小小的薄片能執行驚人的運算功能,背後的奧秘離不開一位傳奇科學家的貢獻。他不僅奠定了現代通信的基礎,還開創了人工智慧研究,這可不是一般人一生能做到的成就,但克勞德.香農(Claude Shannon)卻一次搞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位非凡的科學家是如何改變了我們的時代?

他讓我們今天能享受高效的通訊技術和智慧生活。如果你也覺得現在生活離不開手機和電腦,那你應該感謝這位數學和電機工程的天才。

對於 2000 年後出生的人而言,或許覺得用手機傳訊息、用電腦看影片再平常不過。但在 Shannon 出現之前,沒有人能系統性地定義「資訊」和「通訊」。他以其對動手實驗的熱忱,將這些看似無形的概念轉化為實際的理論,為世界帶來了一場資訊革命。

正是因為 Shannon 的卓越貢獻,我們才能享受如此便捷的現代通信技術。他不僅改變了科學的面貌,還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日常生活。

Shannon 的故事也提醒我們,熱愛與好奇心是推動進步的核心力量。他用智慧和創造力,為我們打造現代通信的基礎,並開啟未來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所有討論 2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49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古人用的超大型手機?從烽火臺到智能手機:通信科技的演進
數感實驗室_96
・2024/05/13 ・88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現代人手機普及率極高,你可能正在用手機閱讀這篇文章。

仔細想想,我們每天使用的手機真的很厲害。只需幾下操作,就能傳訊息、視訊通話,還能上網看影片、玩遊戲、使用社群網路等。

你可能知道全世界的第一支手機是 Motorola 在 1973 年 4 月 3 日推出的黑金剛,重達 2 公斤的程度。不過,早在幾千年前,其實已經有「手機」存在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的手機不只兩公斤重或兩公升水壺大,甚至是有好幾層樓那麼高,那這些手機的傳輸速率也超級慢,看影片一定是不可能,連打電話聊天都辦不到。超級陽春,基本上只能傳遞「有」或「沒有」這樣的是非題。

應該有些人猜到了,其實就是「烽火臺」。

烽火臺是中國古代為了傳遞軍情所設計的通信系統。一座烽火臺上有幾位士兵,備有大量的稻草與木柴,如果看到敵人侵犯,或是前後的烽火臺燃起狼煙,士兵們就會立刻燃燒乾柴,釋放狼煙,傳遞攸關國家存亡的重要資訊。雖然,烽火臺的尺寸大小與現今我們常用的手機差很多,傳輸能力也差很多,但烽火臺還真是上古時代標準的通信設施哦!

接下來還會推出一系列「通信科技」相關的節目,內容囊括了通信發展的歷史故事、重要的通信科學家、通信相關的技術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你認識新聞報導中,常聽到的一些通信專有名詞,什麼是頻帶、頻寬?現代通信技術如此厲害的關鍵又在哪裡?甚至,這些技術跟我們平常在學校裡學到的各科知識,又有怎樣的連結呢?

這系列將用影片帶領大家進入這個有趣、改變全人類生活的通信世界,敬請期待哦!有更多想法也可以留言分享喔!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討論功能關閉中。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49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