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有雷,小心慎入(不過看完預告片大概也都知道劇情是什麼了……)—-
在電影《海洋奇緣》(Moana)中,故事的主角莫娜(Moana)是一個酋長的女兒,住在莫圖努伊島(Motunui )上的她因為嚮往外面的世界,不斷想偷跑船,但總是被爸爸抓回來。直到某天,海島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島上的椰子不再有椰子汁、漁獲量變少——莫娜的祖母告訴她,這是因為半神人毛伊(Maui)偷走大地女神塔菲緹(Te Fiti)的海洋之心,釋放黑暗力量,造成生態平衡被破壞。
為了拯救大家,莫娜終於找到正當理由出海找毛伊,說服他歸還海洋之心。
莫娜從哪來?
電影中的莫娜,原始設定是玻里尼西亞人,而真實的玻里尼西亞人大部分居住在太平洋中南部,這可以對應到片中大量出現黑色的島嶼和白色的砂灘。
在現實中如果仔細觀察,不同的地點會有著不太一樣顏色的砂灘,部分臺灣西部的砂灘是黑色的,這些砂可能來自中央山脈的板岩;在綠島可以看到白色的砂灘,這些大多是珊瑚死亡後,被海水沖上來形成的砂;如果看到五顏六色的砂灘,通常……是海漂垃圾被海水打上來了。
波里尼西亞人分布範圍約是經緯 180 度以東,南、北緯 30 度之間,莫娜身處珊瑚生長的地區,身邊出現白色的砂灘也是很合理的事情。然而,島嶼為什麼會是黑色的?
黑色的島嶼
波里尼西亞人大多住在夏威夷群島、紐西蘭和復活節島之間,這個區域根本是滿滿的大島嶼,且大多是火山噴發而成。拿裡頭著名的夏威夷群島來說,最大的夏威夷島上就有五座火山,還有正活動的冒納羅亞活火山(Mauna Loa)。
如果我們抽乾海水再來看看夏威夷群島,會發現這些島嶼們居然會排排坐,一路從夏威夷島排到太平洋西北的阿留申海溝。科學家們目前認為是由於地函熱對流將很熱的物質帶上來,在地表形成熱點(hot spot),也造成地表有火山活動。後面也因為火山活動,造就一座的島嶼形成。雖然熱點基本上不太移動,但板塊卻會緩緩移動,隨著板塊的運動,地表上就形成排成一列的島嶼,而這些島嶼排列的方向也暗示著板塊移動的方向。
火山島各種特色岩石導覽
岩漿噴出地表經冷卻後形成的岩石,叫做熔岩(lava)。還未形成熔岩之前的岩漿,還處於熔融狀態的情況下,其實還是有些微差異的,這些岩漿會依照二氧化矽的含量多寡,影響岩漿的黏滯性和流動性。二氧化矽含量較少的岩漿,黏滯性比較小,比較容易流動。
繩狀熔岩
在電影中偶爾會出現一條一條的岩石,有點像繩子的模樣,這種岩石稱作繩狀熔岩(pahoehoe)。它的原文念起來近似「帕揮揮」,其實是夏威夷文。而這種岩石的成因,是由於流動性比較高的岩漿,在流動時表面已經冷卻固結,但是內部還是處於熔融狀態,內部還沒完全冷卻的岩漿不斷地向外擠出後冷卻,形成新的熔岩外殼。這種岩漿黏度小、比較容易流動,而繩狀熔岩會沿流動方向呈弧形彎曲或呈鏈形排列,弧型的頂端大多指向熔岩流動方向。
塊狀熔岩
在夏威夷也有其它形狀的熔岩,像是塊狀熔岩(Aa),「Aa」也是夏威夷文,音同「啊啊」大概是夏威夷人踩上去會啊啊叫所以就叫這種熔岩啊啊(根本夏威夷版健康步道),這種熔岩的表面比較粗糙,大多是有很多氣孔又會扎人的碎塊。在岩漿流動的過程中,由於該種岩漿的黏滯性較高,表面的岩漿不斷冷卻固結,內部的岩漿還沒冷卻,但是已固結的表層隨著岩漿不斷流動破碎成大小不等的碎塊。
枕狀岩流
如果岩漿流入水中,或是在海底下噴發時,會因急速冷卻和壓力作用讓岩漿冷卻後的形狀看起來像圓球狀,這種稱為枕狀岩流(Pillow Lava)。而外表雖然因為冷卻形成固體外殼,內部岩漿因為壓力增大,擠破外殼,岩漿便從細縫中再長新的一顆球狀熔岩出來,不斷循環,才形成我們看到的枕狀熔岩。枕狀熔岩的形狀多為上圓下尖,因此可作為判定地層上下的指示。
在不同情況下,岩漿會形成的熔岩樣貌都有點不太一樣,這也可以指示著當時岩漿的成分比例和冷卻的環境。下次去夏威夷看看哪裡會有枕狀熔岩吧?
塔菲緹最後的化身
在片末,莫娜將海洋之心放回去後,熔岩怪帖卡(Te Kā)慢慢轉回原本大地女神塔菲緹的樣貌,最後睡回大海中,身上也長出許多植物。這段過程很有可能指示著當時火山島形成的過程:一開始是火山岩漿噴發,冷卻後慢慢形成火山島;島上的岩石經過風化後慢慢形成土壤,並漸漸有一些先驅植物生長。
《海洋奇緣》算是考究得相當仔細的一部片,海水的顏色、運動相當接近現實樣貌,趁空檔的時間一起和莫娜出海尋找海洋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