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漿漫出來會很可怕嗎?有的時候其實還好,就是⋯⋯有點麻煩而已。火山的噴發就像不同人的情緒宣洩多樣性一般,不會只有一種型式,即使是生氣也有默默生悶氣的(然後就會累積更多能量噴發),也有三不五時就「正常能量釋放」一下的,當然,也有堅定地把每個字慢慢吐出來的那種。
一般大眾會受災難電影的影響,以為一定要瞬間炸裂、瘋狂噴發才算是火山爆發。但這種現象,在由火山組成的夏威夷群島上並不常見,近期(2020年12月21日)夏威夷的基拉維亞火山噴發,就是一種「一直噴一直噴」的股票火山,不過這火山再會噴也沒有造成傷亡(但還是會帶來災損,會一直噴錢⋯⋯)。
為什麼基拉維亞火山會有一直噴發,卻沒有造成太多傷害,甚至感覺夏威夷的居民還蠻能與它和平共處呢?那就得從「她是什麼火山」說起。
「熱點」火山:多半不會炸裂的火山
火山的分類有很多方式,其中一種是噴發的型式,一般會稱作寧靜式噴發 (Quiet Eruption) 或爆烈式噴發 (Explosive Eruption) ,而像基拉維亞火山的噴發型式大多屬於寧靜式噴發,顧名思義,她算是「比較安靜」噴發的火山,不會像有名的維蘇威火山那樣會有驚天一炸的情況。
而寧靜噴發的火山在外型上也和大家在流行文化中看到的「錐狀火山」不一樣,如果以外型分類的話,她會被稱為「盾狀火山」,而造成噴發與外形的差異的原因,又和形成火山的「岩漿」性質有關,形成基拉維亞火山的岩漿屬於「玄武岩」性質。
關於前面提到的火山分類方式,一般的高中參考書會要你背下面的口訣:
- (中)酸性(花岡岩質)岩漿=錐狀火山=爆烈式噴發
- 基性(玄武岩質)岩漿=盾狀火山=寧靜式噴發
但我不喜這樣敘述,因為這些分類是獨自以不同的現象學來區分的,只是分類結果能彼此解釋,但實際上在中性到酸性的岩漿中,會有更多不同的噴發表現與火山型貌,不過本文不會把故事講完(不然講到隔天天亮都講不完)。
關於基拉維亞火山的分類,或許會有人聽過「熱點」一詞,它是由地函的「熱柱」上升直接形成的火山。熱柱形成的火山和以前用板塊構造運動模型所提到的火山不一樣,板塊構造運動所形成的火山,它的熱源或岩漿的來源都相對比較靠近地表(數十到數百公里深),而熱柱則是從地函接近地核的地方( 2900 公里深)直接上湧的物質形成,和板塊運動的模型完全不一樣。
但「熱柱」就是「岩漿」嗎?
可能會有人這麼想,實際上卻不是這樣。熱柱並不像岩漿是用「流動」的方式運動,它的性質仍屬於固態,只是在時間尺度很長的情況下,它仍會以固態的型式緩慢「運動」,而當熱柱往上到接近地殼的地方,才會因為壓力變化而融熔,而形成岩漿。附帶一提,小規模的熱柱會形成夏威夷的火山,好像對地表的生物無害,但大規模的熱柱一口氣大噴發時,可是會發生大滅絕的(如 2 億 5100 萬年前到 2 億 5000 萬年前噴發的西伯利亞玄岩武岩,造成二疊紀—三疊紀大滅絕事件)。
為什麼夏威夷的居民可以與基拉維亞火山共存?
前面提到,基拉維亞火山的噴發並不猛烈,大多時候也不會太致命,以近代的幾次大噴發中,就屬 2018 年噴發時的災情較為嚴重,約有 2000 人撤離,並造成一人重傷,而基拉維亞火山也沒有可怕的火山碎屑流或火山彈之類的,造成損害的主因還是熔岩流。
在此也再次提醒,許多電影中同時有下個不停的火山碎屑,搭配的流動性很高的岩漿,是難以並存的情況,因為大量碎屑的岩漿性質比較偏中、酸性,而流動性則屬基性岩漿的情況。
至於傷亡較少的原因,噴發方式只是其中一個,另一個因素可以說是對於火山的認識與防災體系的健全。而一個較為健全的火山防災體系應該是怎麼樣呢?
- 對有噴發潛勢的火山有長期的研究、監測。
- 針對火山活動的特性,規畫不同等級的警報。
- 針對不同的火山情境,制定出不同的防災應變計畫。
- 民眾熟悉火山的災害,也了解警報的意義、遵從疏散指示。
由於夏威夷的火山噴發頻繁,早在 1912 年即開始觀測火山,因此對於當地的火山已有長期監測研究,而美國地質調查所亦有明確的火山分級燈號,而且分別建立了地面的分級和航空代碼的分類,以本文撰寫( 2020 年 12 月 27 日)期間,基拉維亞火山的地面分級狀態是「watch」、航空代碼是橘燈,剛好都是比完全噴發的狀況低一級(一共分四級,第四級的「normal」和綠燈代表火山處於正常無明顯活動狀態)。
而當分級的狀況提升時,會有相對應的活動,以前面提到的「watch+橘燈」為例,目前是建議民眾多注意火山狀況、避免靠近火山口,想要觀看噴發狀況的人請遵守規定並注意安全(竟然還能看耶⋯⋯)。
如果是更可怕的活火山,該怎麼與之相處?
從夏威夷的火山例子來看,火山不可怕也不難相處,但或許也有人會說:如果火山的噴發型態是爆烈性的呢?而且像近年已證實大屯火山為活火山,距離都會區這麼近的火山,該要怎麼面對?
火山的防災應對,雖然可能會因火山的特性有所差異,但就從上述「健全的火山防災體系」中從研究、監測到防災應變,概念上是一樣的。
首先需要了解火山如果噴發時會有什麼的情況、並且先把會有威脅的地區畫定、規畫警報並落實疏散計畫。只是因為我們對大屯火山的個性還未摸清楚,所以這些措施就算設立了也還難以評估其效果,加上民眾對於火山的知識和風險特性並不熟悉,所以總會有「不知道要怎麼做才好」。這邊阿樹有兩個初步想法:
- 目前相關單位開始進行災害潛勢圖的製作,而就臺灣的經驗而言,土石流的緊急應變已較過去成熟許多,或許可以將相關的疏散避難圖的製作觀念導入火山防災應變。
- 過去於防災宣導上少有火山的相關避難措拖整理(連 google 都很難找到),而目前開始啟用的火山警報燈號該如何應對,也應是未來的宣導重點。
夏威夷的火山雖然很遠,但他們的經驗卻相當好用呢!
想知道更多地球脈動嗎?阿樹老師每周四會在《震識談地科podcast》,分享各種地震與地球科學相關的知識!
參考資料
- 2018 年 5 月夏威夷火山災害事件說明
- Kīlauea Volcano Erupts
- Kīlauea – Volcano Updates
- Hawaii volcano: As Kilauea erupts residents told to stay home – CNN
- New Kilauea Volcano Eruption Enters Third Day (Dec. 23, 2020) – YouTube
- 土石流防災的建議
- 移動中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