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媒蚊蟲調查的研究,若能大量快速地鑑別誘集到的蚊子種類,當可加速病媒監控及研擬防疫措施。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杜武俊教授及葉文斌教授共同開發出一個常見病媒蚊 DNA 鑑定晶片,可同時鑑定出九個重要病媒蚊種,與目前由專業人員一隻隻鑑定的方式相較,可大幅縮短鑑別時間及人力。此一研究受到美國昆蟲學會的重視,刊登在最近一期的醫學昆蟲學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Entomology)。
幾種重要病媒的常見蚊種,如埃及斑蚊、白線斑蚊、家蚊的成蟲鑑定雖不難,但這些小小的病媒蚊,在捕捉過程常有鱗片脫落導致鑑定不易的情形產生,若採到的是孑孓幼蟲,則更難明確鑑定物種。分類學領域的鑑定工作上,多仰賴專家學者或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員,一隻隻的鑑定;此一開發的 DNA 晶片鑑定系統,完全打破此一傳統鑑定模式,可同時篩檢大量鑑定多個蚊種。
葉文斌表示,近十年來已有各種 DNA 分子鑑定方法受到肯定,並應用在各類生物的調查或檢驗上,但這些方法多僅應用在單一物種或幾個物種的鑑定。生物晶片檢測,已廣泛應用在科學研究上,但可同時鑑定多種昆蟲的晶片則罕有人提出。此研究進行 9 個重要病媒蚊種的生物晶片開發,設計各物種專一性探針點佈在晶片上,除實驗室飼養樣品可有效測試外,自全省各地採得的樣本也可明確辨識;此外,DNA 鑑定晶片不僅可進行成蟲的測試,也適用於幼蟲及卵。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早在幾千年前,工匠們就已經能透過加入不同的金屬粉末來製作出不同顏色的玻璃,但他們並不知道背後的原理。直到 1980 年代,科學家們才發現,這些顏色變化與量子效應有關。2023 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正是授予了對量子點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三位科學家(分別為巴汶帝 ( Moungi G. Bawendi )、布魯斯 ( Louis E. Brus ) 和艾吉莫夫 ( Alexei I. Ekimov )),他們開發的技術讓量子點的製造變得更加容易且精確。
Max 離開的原因,可能與對研發方向的分歧有關。Neuralink 在動物實驗方面曾引發爭議。有報導指出,在實驗中,有部分動物出現了不良反應,這引起了動物權益團體的關注。雖然神經科學的實驗難免涉及實驗動物,但這些事件對Neuralink的形象造成了一定影響,也可能是 Max 決定離開的原因之一。他轉而投入動物倫理爭議較小的 Synchron,並取得了領先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