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3

文字

分享

0
0
3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心理學解析《月薪嬌妻》

海苔熊
・2016/12/16 ・7422字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SR值 553 ・八年級

maxresdefault-1
最近很紅的日劇《月薪嬌妻》,席捲了臉書很多的版面,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片會有這麼多人追?它打中了我們心裡面的什麼?圖/截自 Youtube

最近很紅的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是有用》(月薪嬌妻),席捲了臉書很多的版面,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部日劇會有這麼多人追?它打中了我們心裡面的什麼?只因為新垣結衣可愛爆表嗎(謎之音:我只是為了結衣而追的)?還是因為自己跟津崎平匡一樣是魯蛇宅男,一邊看一邊滿足自己的幻想?這個看起來荒謬至極的契約婚姻劇情,真正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

當你已經魯了大半輩子,終於有機會可以脫魯的時候,你真的能夠放棄你原先「專業魯蛇」的身分嗎?又為什麼條件這麼好的森山美栗(森山みくり )會願意進入「契約婚姻」呢?

——————————爆雷警告:以下涉及劇情——————————

 

 

 

 

為什麼要逃避?

平匡:「因為不了解而害怕,我到目前為止,我在無意之間,到底給多少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呢?說不定連美栗小姐,也因為我不經思考的言行受到了傷害……這實在是一種想說,卻說不出口的複雜心情。」

其中有一集平匡在美栗睡過的床上幻想了一陣子之後,又起來用空氣清淨劑噴了整張床鋪,然後跟自己說了這段話。我們可能都能理解他之所以要這樣做,或許是要逃避自己「愛上一個人」的那種心情。可是,為什麼要逃避這種心情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直以來如果你都是用「專業的單身男」來定義自己(這就是你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那麼有人進入你的感情生活的時候,你就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我究竟是要開始這段關係,然後冒險去做那些我不熟悉的事情,或者是閉上眼睛當作沒有看到,維持我「專業單身男」的自我認同呢?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維持」的行為,就像憂鬱的人會去找一些負面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有多悲慘(Evraire、Dozois,2011)。

圖/預告截圖
圖/預告截圖

平匡:「比起刺激我更愛安穩,那就是專業單身男的終極之道。」

等等,為什麼要如此虐待自己阿?

這你就不懂了,對某些缺乏自信的人來說,「穩定」這件事情,比起什麼都重要——即使它看起來很不可理喻。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這也是為什麼,你難過的時候會聽難過的歌,因為在心情差的時候「穩定的難過」比起「不確定的快樂」更好,這也是傳說中的「追求情緒一致」(Mood-Concurrency)(Lee、Andrade與Palmer,2013)。

三種逃避的類型

6379637151_aec786f15f_z
為什麼要逃避?圖/By nico (las henry) @ flickr, CC BY-NC-ND 2.0

在人際關係與心理狀態上,逃避至少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人際逃避:社會焦慮或社交恐懼,指的是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會有莫名的焦慮感,與人說話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稍微相處久一點就會覺得很緊張、不知道該說什麼、害羞、或者是想趕快逃離現場之類的。有可能是來自於童年我青少年時期的一些自卑感、被霸凌的經驗等等。輕微的社交/社會焦慮(social anxiety)(Vassilopoulos、Brouzos,2012)也可能顯現在不知道如何跟人打招呼、說再見等等 [1]。

2. 逃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不喜歡太靠近黏膩的關係。當伴侶問到一些比較內心的事情的時候,會覺得不舒服(Monin、Feeney與Schulz,2012),習慣維持和伴侶比較疏遠的距離,也不太擅長說一些自己的感受。有一些研究發現,這種類型的人在情感上很容易蜻蜓點水,不斷的轉換伴侶,每一個都沒有深入,或同時和不同的人交往。不過,相較於主角平匡,討厭被結婚綁住的風間可能更符合這個描述,你看甚至連在第三集摘葡萄的廟宇山坡上面,大家提議要一起要大喊,他都說自己「不喜歡大喊」,可見得他對於描述自己內心的事情,其實是有非常多不習慣的(Slotter、Luchies,2014)。

3. 逃離情緒:並不是典型的心理學用語,不過你會在很多實務心理工作經驗上面看到這樣的狀況──當事人不願意接觸自己的情緒,或者是過度的超級理性、只用大腦來思考和推理事情,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也有情感交流的部分。這種類型的人可能在處理人際問題的時候,會過於使用邏輯推理「就事論事」的方式,看起來好有腦好聰明,但實際上不但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也忽略了對方的情緒。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看溝通姿態(Communication Stances)裡面的「超理智型」(張冬寶,2016;盧宜蔓,2009;謝馥璟,2014;顏欣怡、卓紋君,2013)。

當然,上面這三種分類並不是互斥的,而且世界上還有更多種不同可能的逃避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例如說逃避結婚、逃避工作(例如拖延症)、逃避去面對一直以來困擾你,但又不敢碰觸的人生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像平匡說的:「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我一直相信,一個症狀或生活策略看起來雖然非常奇怪,但是它之所以可以繼續被保留下來,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當事人透過這種方式跳過或是解決了生命中的某些困難,獲得了好處。

真的這麼好棒棒嗎?

焦逃配:無法離開又難以結束的關係

圖/電視劇宣傳圖
圖/電視劇宣傳圖

這部片之所以能夠被瘋傳,其實是它不知不覺地打中了在戀愛裡面最常見的一種戲劇性組合 [2]:追逃型關係。

你有沒有一些女生朋友 [3],常常跟你抱怨她的男友總是不懂她的需求、總是像一個木頭,每次要討論重要事情的時候,男朋友不是消失不見、已讀不回、不然就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她總是愛得很辛苦,覺得很累,卻又無法離開這樣的關係(然後你只好當一直安慰她但知道自己永遠沒機會補位的工具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9017961502_8256bb817d_z
焦逃配:無法離開又難以結束的關係。圖/By Maxi Walton @ flickr, CC BY-NC 2.0

「這麼說來好像從頭到尾都是我一個人在很積極,從契約婚姻、週二的擁抱時間……說不定根本就只有我一個人一廂情願地喜歡他?」片中的美栗說。

「天啊!平匡你不要送給我好嗎?」螢幕前的魯男A說。

「美栗為什麼你要這麼傻、痴痴地等呢?」螢幕前的迷妹B說。

「要是我,面對這樣的『木頭』,我早就『辭職』不幹了!」螢幕前的淡定姊C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看起來弔詭的關係似乎很難維持,但為什麼沒有分開呢?其實恰恰相反,研究發現這種「一個追一個逃」的關係往往才不容易分開(Fraley,2010),而兩人之所以能夠繼續維持下去,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是:那個逃跑的平匡,偶爾也會停下來

一直逃避的平匡每一次的自我反省,就是一種「停下來」。它對美栗有一個很大的意義,美栗可能會想:原來我只要一直努力追,對方是有可能會停下來的,那我就更不能放棄了!!(眼前出現比賽的小劇場和幻想)

圖/電視劇片頭截圖
圖/電視劇片頭截圖

需求滿足與關係不確定性

看到這裡你終於知道為什麼這樣的組合會扣人心弦而且無法分離了吧?

但老實說,如果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人在很拚命的付出,如果你一直希望能夠了解他更多,但他卻總是像拿鏟子去敲平底鍋的鍋底一樣(是什麼比喻啦!)「ㄎㄧㄤ!ㄎㄧㄤ!ㄎㄧㄤ!」防禦很高、不說出自己的感受,那麼你終究也是會累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如果是一般人,這樣的契約婚姻根本不可能維持吧?為什麼美栗條件這麼好的人,會願意守在那麼冷淡的平匡旁邊呢?雖然很多的角度都可以解釋這樣的狀況(例如美栗的個性、過往不斷被拒絕、不被需要的經驗等等),不過這裡我想談一個核心的東西叫做「需求理論」。

「一個人在無法滿足某一需求A的困境中,常有另一個對他而言更重要的需求B被滿足……因為『已得到的需求B』往往對那個人更為重要,才會讓人處在困境中難以改變!」[4]

換言之,這個看起來很荒謬的婚姻關係,勢必滿足了兩個人某種更重要的需求,在這個需求上面得到平衡。例如,兩個人可能都對婚姻有一些擔心,或者是對自己沒有自信,他們共同找到一個「逃離社會眼光」的方法,並肩作戰,所以這段婚姻就滿足了他們「原來有人是和我一樣,是常常不被接受的」那種被懂的感覺。

圖/TBS宣傳圖
圖/TBS宣傳圖

當然,這並不是長久之計,隨著兩人產生情愫,當一段關係沒有辦法呈現出「彼此想要的那種親密」時,這種「不確定差距」(uncertainty discrepancy)就很容易讓關係面臨危機。

研究發現,當你對於這段關係有更多的不確定性(relational uncertainty)(Knobloch、Solomon,1999),你想了解他很多,但是他願意告訴你的去很少的時候,這會損傷你對這段關係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你會擔心:我們真的能夠繼續下去嗎(Tannebaum,201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因為這樣,你看到片中好多次美栗都對自己產生懷疑,懷疑自己會不會被 fire、懷疑對方是不是真的喜歡自己、懷疑對方傳的訊息,可能只是老闆和員工之間的事務訊息而已……。

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大概只會有兩種結局:

  1. 兩個人愛得很辛苦,卻分不開
  2. 最後一方受不了,決定離開這樣的關係

但有趣的是,這兩個主角一開始擁有的那個好像很可恥的技能「逃避」,卻也轉動是改變的命運之輪的鑰匙!

陰影裡,也包含改變的力量

一個人究竟什麼時候會改變呢?當你發現你對世界舊有的認識無法處理你現在面臨的囧境、讓你感到痛苦不堪,就是你改變的時候(盧怡任、劉淑慧,2013,2014)。

「阿,果然還是沒有辦法這樣硬撐阿!」平匡在熬夜趕案子很多天之後,終於病倒了。而這個病倒也讓劇情往前推進一大步。

呈現脆弱(vulnerability)有助關係改變、增加親密(intimacy)(Epstein,2010;Giles,1994),如果沒有硬撐加班後的這場病,美栗也不會有機會可以到家照顧他、靠近他的內心──不過,呈現脆弱是一把雙面刃,也可能讓自己受傷,這也是後來平匡不斷逃避的原因──不期不待,不受傷害。

%e9%80%83%e9%81%bf
呈現脆弱有助關係改變、增加親密。圖

如果這樣一直逃避下去,兩人會越來越疏遠。畢竟,對伴侶隱藏悲傷,只會把你的悲傷擴大、也把關係帶往更黑暗的地方(Uysal、Lin、Knee 與 Bush,2012)。幸好,在這樣看似「一廂情願」的關係中,還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改變!

後期美栗在持續了一段時間「單方付出的關係」,平匡之所以開始產生改變,其實是來自於美栗的離家出走。有時候,離開是為了回來,這個脈絡裡面,更可能是為了讓愛,回來

「關係是兩個人的互動,當你做了一點和以往不一樣的事情,你就會發現這段關係也會有一些改變。重點在於,你願不願意當那個想改變的人?如果你不能讓對方停下來、不要逃跑,那麼你有沒有可能做一件不一樣事情是——換成你停下來,不要追?」周慕姿心理師說。

當這段關係裡面,一直在追的那個人停下來,或者是往不同的方向前進,你會發現這樣的改變也會帶動伴侶的改變。當自己熟悉的世界不一樣,當他開始覺得痛苦,開始擔心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這樣的反省,也會讓原本已經走到僵局的關係有了契機(盧怡任、劉淑慧,2013,2014)[5]。

所有的角色都是逃避的

這部片還有一個你所不知道的秘密:所有的角色都是逃避的。

整體來說,美栗看起來是主動的那一個,但實際上她也是透過不斷地逃避到跳痛的幻想裡面,來逃避現實當中那些讓他困窘的情景。根據家庭系統理論(Gilbert,2013;王鑾襄、賈紅鶯,2013),我們都會複製爸媽的行為模式(黃之盈,2016),美栗的行為其實從他爸媽身上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你看他們不論是搬家、討論重大的事情、往往都會偏離主題、打岔,這樣的能力,也締造了一個喜歡幻想的女兒。不過,如果全家都是這樣就糟糕了,所以幸好女兒某種程度上面,也發展了務實的能力。

圖/森山みくり@Twitter
圖/森山みくり@Twitter

而且,其他的角色也有逃避的影子:

  • 風見涼太(上圖左一):逃避依戀、逃避婚姻。
  • 土屋百合(上圖右一):逃避討論年齡、逃避卻又渴望感情
  • 沼田賴綱(上圖左二):逃避面對他對平匡的感情,選擇用揭發、跟蹤、迂迴的方式阻撓
  • 日野秀司(上圖沒出現,但下圖有,啾咪):常常想約平匡等人聚會,卻總是因為孩子或家裡變卦沒到,你覺得他是否有在逃避什麼?
圖/特別版片尾曲截圖
圖/特別版片尾曲截圖

整部影集看起來有不同性格的角色,但實際上,它可能只是反應編劇或者觀眾,人格中的不同面向。也就是說,所有的角色,都是你內在一部分的的投射(projection)。一個好的劇本,就是能夠讓你好好投射的劇本。這裡面幾乎所有的角色,都是一個很好的投射客體。

你呢?你和誰比較像?誰說話的時候,會讓你有一種「對,我也會這樣想!」的感覺?當你看到裡面的主角用他們的方式去度過難關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

最後,我相信這部影集會吸引大家,某種程度也在於它用比較幽默的方式,來討論嚴肅的主題,這點倒是蠻類似童話治療(Marchen als Therapie)(Franz,2016;Kast,2004;河合隼雄,2015;苑媛,2014),利用故事和幻想,來讓聽故事的人產生改變。透過幻想、腦袋裡面的自言自語、內心的小劇場,呈現每一個角色的內在既是脆弱,但同時也是可愛的(就像片末跳的舞一樣 >///<)。

你也是。雖然時候會脆弱,有時候會機車讓人難受,但你也有,別人無法取代的可愛。

圖/片尾截圖
圖/宣傳劇照

註解:

[1] 對於這個概念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岡田尊司醫師的新書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什麼突然改變?

[2]其實嚴格來說並不是最常見,但絕對是最有戲的一種。如果以依戀風格來說,在不安全依戀種種組合當中,焦慮和逃避的組合佔17.8%(王慶福,2000)。而如果以情緒焦點伴侶治療(emotional focused couples therapy)接洽的個案來說,大約有八成來談的夫妻符合這種一個人追、一個人跑的組合(Susan Johnson,2000;Sue Johnson,2009;Susan M Johnson,2012)。另外,在Gottman (2010)的相關研究回顧當中,這樣的組合也是最常被討論到的典型之一。

[3]雖然在台灣的研究中,焦慮依戀整體來說是女性比較多,但這並不表示所有的組合都是女焦慮,男逃避。事實上,每一段感情都不一樣,當然也存在相反的情況。

[4]引自賀孝銘的《高手過招-分享「需求導向諮商模式」》教學講義

[5]本文引用盧怡任、劉淑慧 (2013,2014)的研究,主要是裡面提到一個「受苦經驗轉化」概念:人在痛苦的時候,勢必會經過一些與過往的經驗斷裂的經驗,這個斷裂會讓他想辦法去調整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或者調整他的行動。其實,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在講的事情,當處境和你的認知行為有所衝突的時候,要嘛改變行為,要嘛改變認知。此外,有些人會透過諮商來面對自己遭遇的困境,如果你對「在受苦中的人(例如分手後),如何透過與諮商師的經驗連結,拓展對自已對世界的理解」有興趣,也可以參考林其薇(2014)的論文。

延伸閱讀:

  • Epstein, R.(2010)。Fall in Love and Stay That Way。Science American Mind,January。
  • Evraire, L. E.、Dozois, D. J. A. (2011)。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 and negative feedback seek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depression。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8),頁 1291-1303。 doi: 10.1016/j.cpr.2011.07.014
  • Fraley, R. C. (2010)。 A brief overview of adult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University of Illinois。
  • Franz, M.-L. v.(2016)。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徐碧貞譯)。台灣:心靈工坊 。
  • Gilbert, R.(2013)。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江文賢譯)。台灣:秀威資訊科技。
  • Giles, J. (1994)。 A theory of love and sexual desire。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4(4),頁 339-357。
  • Gottman, J. M.、DeClaire, J.(2010)。關係療癒: 建立良好家庭, 友誼, 情感五步驟(徐憑譯)。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Johnson, S. (2000)。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s therapy。Comparative treatments for relationship dysfunction,頁 163-185。
  • Johnson, S.(2009)。Hold Me Tight:Seven Conversations for Lifetime of Love(抱緊我: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劉淑瓊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 Johnson, S. M.(2012)。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Creating connection。:Routledge。
  • Kast, V.(2004)。童話治療(林敏雅譯)。台灣:麥田。
  • Knobloch, L. K.、Solomon, D. H. (1999)。 Measuring the sources and content of relational uncertainty。Communication Studies, 50(4),頁 261-278。
  • Lee, C. J.、Andrade, E. B.、Palmer, S. E. (201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references for mood-congruency in aesthetic experience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0,頁 382-391。
  • Monin, J. K.、Feeney, B. C.、Schulz, R. (2012)。 Attachment orientation and reactions to anxiety expression in close relationships。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3),頁 535-550。 doi: 10.1111/j.1475-6811.2011.01376.x
  • Slotter, E. B.、Luchies, L. B. (2014)。 Relationship quality promotes the desire for closeness among distressed avoidantly attached individuals。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1),頁 22-34。 doi: 10.1111/pere.12015
  • Tannebaum, M. (2015)。 Seeking Sexual Health Information from Romantic Partners: Testing an Ap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heory of Motivat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Uysal, A.、Lin, H. L.、Knee, C. R.、Bush, A. L. (201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ncealment From One’s Partner and Relationship Well-Being。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1),頁 39-51。 doi: 10.1177/0146167211429331
  • Vassilopoulos, S. P.、Brouzos, A. (2012)。 A pilot person-centred group counsell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Effects on social anxiety and self-esteem。The Hellenic Journal of Psychology, 9,頁 222-239。
  • 王慶福 (2000)。 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 8,頁 177-201。
  • 王鑾襄、賈紅鶯 (2013)。 Bowen自我分化理論與研究:近十年文獻分析初探。輔導季刊, 49(4),頁 27-39。
  • 河合隼雄(2015)。童話心理學。中國,海南:南海出版公司。
  • 苑媛(2014)。解讀童話心理學。台灣:國家。
  • 張冬寶 (2016)。 薩提爾模式運用在婚前伴侶-以一個團體諮商方案為例。諮商與輔導(371),頁 23-26。
  • 黃之盈(2016)。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台灣:寶瓶文化。
  • 盧宜蔓(2009)。大學生的溝通姿態、自尊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台灣。
  • 盧怡任、劉淑慧 (2013)。 受苦經驗之存在現象學研究:兼論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視野[An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Inquiry on Suffering: A Discussion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7),頁 177-207。
  • 盧怡任、劉淑慧 (2014)。 受苦轉變經驗之存在現象學探究:存在現象學和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的對話[An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Study on the Transitional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Dialogues between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and Theories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教育心理學報, 45(3),頁 413-433。 doi: 10.6251/bep.20130711.2
  • 林其薇(2014)。當事人在諮商中的經驗:諮商關係的連結與世界之開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台灣。
  • 謝馥璟(2014)。大學生親密關係中,溝通模式、性別角色取向與關係適應之關係。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台灣。
  • 顏欣怡、卓紋君 (2013)。 大學生情侶之愛情風格、溝通姿態、關係滿意度及關係承諾度之探討-對偶分析研究[A Dyadic Analysis of Love Styles, Communication Stances,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among College Dating Couples]。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6(3),頁 443-485。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0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月薪嬌妻》和平匡一起擺脫「新好爸爸」人設:不用撐起一片天,也不是做後盾,而是伴侶攜手學習
雞湯來了
・2021/02/01 ・254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 蕭子喬
  • 校稿/雞湯來了 韓文起、張芷晴

你心目中的「好爸爸」長什麼樣子?什麼是「理想爸爸」的樣子?

《月薪嬌妻》特別篇中,新手爸爸平匡說著「我要做我心目中的『理想父親』」。但究竟什麼樣才是「理想」,才夠好?

日本2010開始,為了鼓勵生育並維持勞動力,希望女性願意生育且不會因為生育而大量離開職場,開始推動ikumen育兒帥爸計畫,在各種媒體形象及影劇中打造男性自主願意育兒、且與妻小歡樂相處的景象,此一現象還上了BBC專題報導。然而,2015有研究進行家庭訪談,發現許多爸爸認為要成為媒體影像上那樣的爸爸,有許多困難與挑戰,大家想得太容易了。

類似的情形也在台灣上演,在google上搜尋爸爸,映入眼簾的是一連串「神隊友養成班」、「你是豬隊友嗎?」的標題,甚至還有模範父親與新好爸爸的表揚大會……,媒體報導更是充滿著一個個「既視感」很強的「很會賺錢、會做家事、疼愛妻子、和孩子玩耍嘻笑」好爸爸形象。但,好爸爸真的只能是這樣嗎?

跳脫媒體單一「新好爸爸」形象

學者分析眾多報章雜誌後發現,1990年代後至今,「好爸爸」的情感性角色被放大與強調,而過往的工具性角色依然存在,也就是說在現今的大眾媒體,好爸爸應該具備相當的賺錢養家能力,同時也要和另一半及孩子創造甜蜜的互動。受訪的爸爸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男性應該意識到雙生涯(工作和家庭)是男人的新角色,否則追不上時代的腳步」

在現今的大眾媒體,好爸爸應賺錢養家同時也要兼顧家庭。圖/轉自鷄湯來了

然而,不斷被強調的好爸爸形象:要與家人感情好,又要扛起賺錢養家職責,其實在執行上有一定程度的矛盾!當男性開始願意多投入家庭,但又苦於須在經濟方面有所成就,忙於工作的父親開始產生愧疚感。(媽媽其實也是,當女性開始重視工作,卻有苦於須完成許多育兒家務,常常壓得媽媽們喘不過氣 )

當男性開始願意多投入家庭,但又苦於須在經濟方面有所成就,忙於工作的父親開始產生愧疚感。圖/轉自鷄湯來了
女性開始重視工作,卻有苦於須完成許多育兒家務,常常壓得媽媽們喘不過氣。圖/轉自鷄湯來了

看見爸爸心中最軟的一塊

從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到男女皆想兼顧工作與家庭,做得「好」的定義變得越來越高,彷彿超人才能完美KO這雙重的高標準壓力。我們試著問問自己與身邊的隊友,我們是不是期待自己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其實,生活中的「父職」是豐富多樣的。讓我們試著把「好爸爸」的樣貌再擴大一些,也試著放下「他人」不合理的「神」期待,轉而好好看看自己與另一半,從日常小事開始,做彼此的好隊友。

這樣做!你我都可以成為「好隊友」

或許,就如《月薪嬌妻》好老公、好爸爸不需要平匡爸爸說的「男人撐起一片天」,也如同美栗說的「不是要你做我的後盾,而是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把家事按照專長與時間作息分工合作完成家事,一起坦誠面對彼此、把心事情緒吐露出來,一起擁抱彼此的辛勞和不確定性、不安全感!誰也不用一肩挑起重擔,而是我們一起面對與學習,練習「共親職」,就能成為彼此的「神隊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像你是平匡,遇到以下情境,可以怎麼扭轉乾坤?

圖/轉自雞湯來了

試著用以下這四個方式來解決吧!好隊友沒有標準解答,但可以從國內外倡議的「共親職」做法中,找到可行且適合自己的做法:

圖/轉自雞湯來了
圖/《月薪嬌妻》劇照。

我們都是很有心、愛家人,才會努力地想要做的「新好爸爸」,但人生有點難、工作有點難,家家也有本難念的經,不妨伸展一下筋骨,從他人為你寫好的「新好爸爸」人設劇本中出來,專注於身旁隊友的心情與需要,在日常中牽手「共親職」,用我們的方式做彼此的好隊友!

延伸閲讀

參考資料

  1. 趙蕙鈴(2011)。平面媒體之「新好爸爸」論述及其父職政治的分析。通識教育學報,16, 73-106。
  2.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 應用心理研究,7,12-18。

本文轉載 雞湯來了 了,原文連結:《月薪嬌妻》和平匡一起擺脫「新好爸爸」人設:不用撐起一片天,也不是做後盾,而是伴侶攜手學習歡迎去 雞湯來了 繞繞玩玩喔!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13
2

文字

分享

0
13
2
看得到、請不到的育嬰假?從《月薪嬌妻》看見「育爸」不能!剖析育兒爸爸的苦衷
雞湯來了
・2021/01/29 ・264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 文/雞湯來了 蕭子喬
  • 校稿/雞湯來了 韓文起、張芷晴

一想到「請育嬰假的爸爸」你想到什麼?是不是腦中立刻浮現「神隊友」「好老公」的形象?甚至直接浮現了修杰楷帶咘咘或波妞的臉?或是在《月薪嬌妻》播出特別篇之後,浮現平匡努力捍衛育嬰假權利的景象?

其實,當越來越多爸爸想投入育兒,爸爸們遇到的阻力或困境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多,這群「育爸」的樣貌也比上述更立體、更多樣,他們的心聲更應該被聽見!一起來看看現在市面上到底有多少「育爸」?他們又是為什麼會成為「育爸」?

「育爸」究竟多稀有?育嬰假爸爸「比例低、成長緩」

育嬰假頒布至今,男性請領育嬰假的人數只達女性請領人數的5分之1,且請領的人數成長幅度緩慢。這群育嬰假爸爸至今仍彷彿是「稀有物種」,充滿「好老公、好爸爸」的誇讚,卻也難免遇上「是工作能力不行嗎?還是不顧其他同事?」的質疑。究竟,這群稀有物種長什麼樣子?是勇敢選擇疼老婆愛小孩、還是不得不?他們又會面臨什麼和奶媽不同的挑戰?

勞動部統計請領育嬰假的男女人數。圖/雞湯來了

Q:育嬰假爸爸都是愛老婆、小孩、有經濟能力不工作也沒差的「神」隊友?

A:不是這樣的!神隊友不一定「神」!需理解育嬰爸爸有複雜的考量

研究發現現今大眾總會直覺地為育嬰假爸爸戴上「神隊友」的封號,但其實這是一種刻板印象,育嬰假爸爸不一定是因為很愛老婆小孩、很有能力等「很神」地狀況而自發「想要」請育嬰假,也有一定比例的父親是「需要請領」,更有些是「不得不請領」,而促使男性請育嬰假的原因則從個人、家庭、社會環環相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看育嬰爸爸怎麼說:

  • 「我覺得其實家庭教育很重要,千萬不要只是為了賺錢而把小朋友忽略了……」
  • 「一般而言對男性的刻板印象就是上班賺錢,不過其實男人也是可分擔家務啦……我看我父親是這個樣子,所以我也比較著重家庭這方面」
  • 「我太太怕如果她去申請育嬰假,搞不好會被資遣還是怎樣,因我們公司的員工制度可能比較好一點,所以就由我來請」
  • 「真的是遇到媽媽跟太太對小孩子的意見喬不攏,我夾在中間很為難啦,而且之前工作比較重,身體弄得不好,家庭也照顧得不是很好,剛好現在的情形很適合我做這樣(請育嬰假)的決定」
爸爸請育嬰假的原因。圖/雞湯來了

由此可知,其實這群育嬰爸爸們也需要想很多,不只是「新好男人耶~某某家的老公好好喔~」這樣一句話可說完的,他們受到自己反思、家人看法、職場潛規則、社會氛圍等複雜原因影響著。請育嬰假的不一定是自發的那麼想請、沒請育嬰假的也不一定是不夠愛家人。

Q:爸爸帶孩子好像總是不太到位?再怎麼努力還是豬隊友?

A:豬隊友不一定願意「豬」!需看見育嬰爸爸所受之苦

這群育嬰假爸爸也有著許多獨特的窘境,研究發現即使爸爸請了育嬰假,育兒教養還是媽媽或家中其他女性做得多,常有媽媽下班後就換手、上一輩不放心一直搶著顧孩子的現象出現,好像母職必要、父職不一定要,似乎大家的潛意識中對這群育嬰爸爸「不夠放心、不夠認同」。

甚至,許多人認為母親是有「責任義務」要照顧孩子,而父親卻是「有時陪玩」就好,為何有如此大的差異呢?該研究發現:文化規範經由家庭、學校的教育使得男性缺乏育兒學習管道,而職場環境也常壓縮父親參與育兒的時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育嬰假爸爸的對於請育嬰假的看法。圖/雞湯來了

「豬隊友」之說,其實並非爸爸們不長進,而應當重視社會文化對「男性」也有許多框架與限制;而讚許「新好男人」時,也須理解其或許飽受不被信任、不被重視之感,才能看見家庭、社會不知不覺給爸爸們戴上的緊箍咒,讓家人之間更理解,也記得,把育兒的權利與施展空間還給爸爸們

親愛的媽媽,你常覺得身邊的那位很「豬」嗎?嘿~其實可能不是他不願意努力喔。

親愛的爸爸,你常覺得自己明明很努力,卻怎麼樣也無法成為他人欣羨的「神」隊友嗎?看完這篇文章你是不是更理解自己了一點?

我們想跟你說,其實神隊友、豬隊友都只是個幌子,看見育嬰爸爸所受的成長背景、家庭狀況、工作與社會壓力,才能理解育爸的真實處境。理解社會結構的因素,才不會過度把困境歸咎於個人,也能更有方向地尋找幸福的實踐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致所有努力變「神」的家長們,請為自己的努力鼓個掌。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李庭欣、王舒芸(2013)。「善爸」甘休?「育爸」不能?與照顧若即若離的育嬰假爸爸。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8,93-135。
  2. 王舒芸、余漢儀(1997)。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本文轉載自 雞湯來了 ,原文為〈《月薪嬌妻》台版平匡:「育爸」不能,看得到、請不到的育嬰假?剖析育兒爸爸的有苦說不〉,歡迎去 雞湯來了 繞繞玩玩喔!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