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話極端辛辣的經濟學家(數學家)藍思博又推出新作啦!
事實上他的《公平賽局》我一直很想找時間寫專文推薦,不過不知為什麼地這件事始終一直擱置。(真是沒有說服力。)
這次我可要好好把握這股衝動了。呼。
與作者之前總是以經濟學為主軸的著作不同,這本《大哉問》是內容涉獵廣闊的泛知識思想作,議題包羅萬象,從無神論、經濟模型的簡化、到歌德爾不完備、海森堡測不準定理;談(反)宗教、談存在、談邏輯辯證、談因果關係、也談是非道德,這真的就是上天下海的一趟科普狂旅!且從本書的目錄構成就能對它的「泛知識」傾向有所了解,讓我們來看看——
引言 旅程的起始
第一部 真實與虛幻
第一章 宇宙是一種數學存在——萬事萬物都是數學結構
第二章 補充說明——建構「不切實際」的經濟模型
第三章 理查.道金斯的謬誤——對上帝說不
第二部 信念的真偽
第四章 不求甚解——為什麼聲波不起漣漪?
第五章 補充說明——色決機制與貿易保護主義的弊害
第六章 找不到真信徒——不信卻說信
第七章 扭曲事實——否定自由意志與超感知覺
第八章 不誠實的真相尋求者——鑑識洩密間諜
第三部 知識的起源
第九章 「為真」不等於「可證明」——歌德爾不完備定理
第十章 補充說明——海格利斯對戰九頭蛇怪
十一章 不完備的思考——人腦vs.電腦棋逢敵手
十二章 推導純邏輯知識——守身如玉反助長愛滋病的傳播?
十三章 建立證據證明因果關係——上網路越高,性犯罪越少?
十四章 知識的緊箍咒——神祕莫測的電子
十五章 補充說明——量子糾結
第四部 是非對錯
十六章 判斷善惡——一命抵十億人的頭痛
十七章 經濟學家的黃金準則——蓋茲用一萬美元買窮鄰居們的一夜好眠
十八章 「經濟學家的黃金準則」行為指南——律師、小丑與奧運選手,誰的社會貢獻度更高?
十九章 不做缺德鬼——反移民的荒謬與造福後代子孫
二十章 兒童遊戲場上的經濟學家——九大公平遊戲規則
廿一章 補充說明——《塔木德》遺產分配法
第五部 心智的運作
廿二章 如何思考?——九要訣建立清晰思維
廿三章 選對科系——給大學生的忠告
這種看似亂槍打鳥式的知識思想啟蒙,意外地非常有趣。雖然《大哉問》書中各部章節內容大致獨立,不過背後支持它們的體系仍是一脈相承:
以人文關懷為最終訴求的邏輯思考。藍思博出身芝加哥大學數學博士,這本書堪稱就是表露他內在世界觀的一部「數學哲學」的思想著作。
(關於數學哲學——我很喜歡使用類似用詞,好比牛頓寫《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那樣。)
任何人大概都無法完全被他所說服,遑論他那辛辣到近乎攻訐的冰冷幽默,很容易招致多餘的反感,但我很喜歡。事實上,我也沒有同意他書中的所有觀點,比方說藍思博對「自由意志」的堅定信念,絲毫沒有動搖近來深植我心的懷疑種子,他那看似措辭強烈實則輕描淡寫的論述,也完全無法說服我倒戈。
上面是個反例,書中大部分針對其他議題的觀點在我看來都很有力道,也讓我產生許多正向的思想回饋,獲益良多!以下我就簡單挑選幾個書中涵蓋的議題,來推銷這本值得一讀的好書。每個議題我都會嘗試引用書中藍思博的話語,我想把這位經濟學家骨子裡尖酸刻薄式的幽默或多或少地也染進這篇專文推薦的色彩裡,覺得這才更能凸顯本書那些「知識外娛樂」的附加價值。(笑)
(各位完全可以從我挑選議題的方向來察覺我個人對某些議題甚至是其背後結論的偏好。)
不過,還是先寫在前頭——
在我看來,人類的思想大地一直都處於戰國時代,從來不曾和平。而這本書(乃至於試圖推銷這本書的這篇文章)很可能使一些人極度反感、或者被大大地激怒,而且這是合理而可以預期的,所以它才夠格被稱之為一本思想作品。
而且,
我喜歡從最刺激的開始。
談談道德吧!
『……其實我們一直在現實生活中贊成隨機殺人。我們明知開車、興建游泳池、使用疏通劑、喝龍舌蘭酒,會導致一些人死亡,但仍繼續這樣做。為了讓其他人能開車到歌劇院,已經有人為此喪命。』
道德的哲學觀點從最粗略的角度出發起碼可以劃分為「義務論」與「結果論」兩種看法,前者認為某些行為是絕對錯誤,後者認為行為招致的後果決定行為是否錯誤。
這之間確實存在模糊地帶。
有時候我們從結果論的角度看待議題,有時候似乎又轉換成義務論。
我們談善意的謊言,顯然說謊不完全是不道德。
那麼殺人呢?
究竟有沒有善意的殺人這檔子事?
這背後顯然就大有文章了。
『任憑一個人死於腎臟疾病是可以接受的,
而從他的抽屜裡竊取一毛錢卻是不對的,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偷竊是不對的。
帶著一顆多餘的腎臟而無視那些需要器官捐贈的病人,則是可以接受的。
我們的價值觀倍受挑戰,但我們顯然是寧可裝作不知道。
拜「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在網路上竄紅的討論之賜,現在很少人沒聽過電車問題的道德兩難困境了吧!我簡直懶得重述其內容。人們對於親手推一個無辜的胖子墜落軌道藉以拯救可能被電車撞死的五個人,這樣的行為,本能上有所抗拒——其抗拒程度遠超越如果你只是按下一個開關讓電車軌道改變,而還是使得電車撞死另一條軌道上的一個人。
整件事情以結果論的角度能呈現明顯的輪廓:犧牲一人救了五人。那我們到底在抗拒什麼?這個兩難議題點出一個存在腦科學基礎的關鍵,就是我們對道德的判斷存在基本的情緒因子。而這個因子又是從演化而來。在認知神經科學家葛詹尼加的大作《大腦、演化、人》中曾經相當深入地探討這種「道德羅盤」的內涵,此外,喬納.雷勒的《大腦決策手冊》裡也有一整個專章介紹道德的神經科學基礎。
(其實我真該另開專文推薦《大腦決策手冊》這本書,不過也還有堆積如山的其他腦科學科普書同樣值得推薦卻有待本人的惰性瓦解……)
我們的大腦有一個接近義務論哲學觀的道德本能,對某些事物存在天生的反感。更具體地說,科學家發現大腦腹內側皮質受損者對於電車問題的兩個方案表現出毫無掙扎的「冷漠」。他們會推那個胖子下去。
那麼想想以下這個:
十億人正遭受相當輕微的頭痛困擾,只要殺死一個無辜的人,所有人的頭痛立刻停止,否則將再持續痛一個小時。殺掉那個無辜的人,可以嗎?
可以嗎?
這裡所謂的可以,
我們是在問:這麼做是道德的嗎?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約翰.海薩尼提出「失憶症原則」,認為關乎道德判斷的決策需要人們將自身利益與之脫鉤。所以當窮人讚成徵富人稅,我們有理由懷疑背後的利己思維。如果一個人做判斷是根據失憶症原則——他不知道自己的實際處境——接下來才是道德問題。有趣的是此時人們依然以相當程度的利己思維來面對問題,「我有六分之一的機率成為那個被推下去的替死鬼」,但這個利己思維由於失憶症原則的運作而使得「一為全、全為一」,我們實質上變成從所有人的利益點出發。
如果說道德來自一顆演化的腦,我們是否應該盲從它?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有一個很強烈的見解。誠如我們對數字分析的能力也來自這顆演化的腦,而這項能力真是糟得無以復加(在此我沒有更多篇幅可以談這個了),所以顯然我們在某些情況下會希望能夠透過學習來補強演化結果的不足。
殺掉那個無辜的人,可以嗎?
再來談談相關與因果吧!
知識的傳播不斷在進展,我相信隨著時代演進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很直覺地判斷出相關現象不等於因果連結。絕大多數時候都不是這麼一回事。這卻帶來一個潛在的災難,就是出現一群人宣稱因果關係從來無法在以相關性下手的理論分析中得到證明。
這是錯的。
『當我把自己對於肯德爾教授的研究心得發表在《石板》雜誌上時,我遭受到了一群半吊子海參的電子郵件圍攻。他們一本正經地解釋說,他們認為這類知識根本不可能成立,因為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係,因此因果關係永不可能確立。對這些人來說,生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難道他們一直假裝不知道,他們的汽車停下來是因為沒油了?』
所以肯德爾的研究是什麼?
上網率的提升有助於降低強暴犯罪率。
在《大哉問》第十三章中針對實證經濟計量學家如何從相關性議題中處理因果辯證有很好的詮釋。做為一位經濟學的學者(基本上也是擁護者),我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義務要把這部分引介給廣大讀者。
在書中,藍思博很簡明扼要地介紹了「自然實驗」與「工具變數」的概念。它幫助無法在控制實驗環境下處理議題的經濟學家分析許多有趣而且重要的問題。我們在乎因果,但整個社會充斥的是相關現象。極端的懷疑論者不認為相關現象之中能夠看見因果,但事實上只要我們具有良好的數學理論基礎,我們確實有可能看清深藏在社會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
上網之所以降低性犯罪率,是因為有額外的管道可以讓潛在犯罪者發洩他們的性慾。這聽起來只是一種說法,但經濟計量學企圖以數學邏輯挑戰證明。在這個部落格上過去我介紹過不少實證經濟學文獻,他們幾乎都在利用這樣的工具嘗試回答常人難以回答的重要問題。
對於那些太過忙碌而總是無法完整翻閱一本好書的讀者,我會特別建議在書店中把這個章節拿起來玩味看看。這不需要幾十分鐘,但帶來的思想激盪可謂是不對稱地巨大而有意義。同理,本書第二章針對經濟模型為何不切實際也有精湛的詮釋,值得一讀。
雖然接下來我還想談談本書中對於宗教信仰的看法,不過覺得本文篇幅已經太超過,所以就把樂趣留給大家吧!
喔,絕對不是因為我害怕內容會過份辛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