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同位素之外,超新星爆炸會產生相當多的高能量宇宙射線。這些宇宙射線也會像鐵 60 一樣進入地球。那麼這些宇宙射線對地球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美國 Washburn University 的 Brian Thomas 跟他的研究團隊利用電腦模擬來研究這些宇宙射線對地球的影響。他們的模擬結果顯示,如果能量在藍光與紫外光範圍的話,這些宇宙射線對地球的影響基本上相當微小,不太可能對地球上的生命造成傷害。
但是如果把考慮的範圍延伸到更高能量,例如能量在 1 TeV 以上的宇宙射線,這時這些宇宙射線因為能量夠高,所以可以穿過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直接進入地球的大氣層。事實上,這些高能量的宇宙射線還不是真正的問題,因為畢竟數量還是不太多。真正的關鍵在這些宇宙射線進入大氣層後會與空氣中的分子碰撞而產生大量的其他粒子,例如質子、中子、渺子、以及電子等等。
如果宇宙射線的能量稍低,那他們通常會在平流層(地表以上 10 到 50 公里的位置)與大氣層發生反應,這些產生出來的大量粒子可能會破壞臭氧層;而這些 TeV 能量等級的粒子因為能量更高,所以可以穿透到更內部的對流層,甚至進入 1 公里深的海裡。
時間推回到二十世紀初,當時的科學家們對宇宙大小到底是恆定或是膨脹爭論不休,其中,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便是支持「宇宙穩恆態理論」的知名科學家。而支持膨脹宇宙的科學家們,一直到西元 1929 年,愛德溫.哈伯(Edwin Hubble)透過測量其他星系,發現了宇宙在膨脹,才為膨脹宇宙(也就是日後人們所說的「大爆炸理論 The Big Bang Theory」)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現代宇宙學理論認為,宇宙在早期曾經經歷過兩次相變。第一次是宇宙從炙熱的游離態降溫回到中性的氣態,被稱為宇宙的復合時期(Epoch of Recombination),也是大家熟悉的宇宙微波背景的起源;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的相變,宇宙中的中性氫變成了游離化的氫離子,這個相變的過程被稱為再電離時期(Epoch of Reionization; E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