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6/22
最近,國際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研究,發現透過血液的 PCR 定量技術,加以分析與「T細胞免疫」反應有關的細胞因子「CXCL10」在血液中的濃度,可以有效反映出T細胞對新冠病毒(SARS-CoV-2)的免疫反應程度和持續時間,未來將有助於評估疫苗追加接種的優先策略。
・2022/04/04
「為了健康,少吃一點」似乎為了更健康,就得閹割自己的欲望、執行嚴苛的節食。如果能找到一種「不放棄美食」且可行性高的健康飲食法,該有多好~
・2022/01/15
黑翅鳶搞笑的表情在社群網站爆紅,還紅到國外被做成各種梗圖,這樣的照片究竟是怎麼拍到的?又有什麼應用價值呢?
・2022/01/14
如果一個科學研究結果具有再現性,代表它可以被另外的研究團隊重複驗證,該研究的可信度也越高。RPCB團隊卻發現,各大期刊的癌症研究僅有46%可成功再現。
・2021/10/08
群模式標本是確認物種的重要證據,但有時候會出現不同物種的標本,被錯認為同一物種的群模式標本,這時分類學家該怎麼修正呢?
・2021/09/23
真菌是我們的再生者、回收者、鏈接者,把這世界拼湊在一起。想到 LSD 最初是從糧食作物中的真菌裡萃取出來,我就覺得欣慰,那是我真菌問題的一個真菌答案,喝下它會發生什麼事呢?
・2021/06/25
媒體識讀是生存在這個資訊爆炸年代的基本素養,收到訊息時要先查證是否為假消息,讓謠言止於智者。但若是資訊來源是國際科學期刊或是審查嚴謹的研究報告呢?
・2020/02/07
亞歷山卓圖書館與謬思宮經歷興衰起落,持續營運了約六世紀之久,在托勒密二世與托勒密三世時期,學術研究最鼎盛。在這段托勒密時代的初期,藏書規模大幅增長,估計有五十到一百萬卷書。那時候極為重視蒐羅書冊,亞歷山卓的警員甚至負責搜查入港船隻,一旦找到新書就送回圖書館,讓抄寫員在莎草紙上謄寫複製,供學者取閱。
・2017/08/04
牛頓之所以辛勤地投入物理學、神學和煉金術的研究,其實可以用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言以蔽之:為了探究世界的真相。稍微思考一下牛頓的辛勤探索其實很有趣—不是因為那些探索證明是對的,也不是因為那些探索證明牛頓有時候很瘋狂,而是因為它們突顯出科學探索最後究竟是成果豐碩、還是徒勞無功,往往只是一線之隔。
・2017/03/29
「假新聞」一詞很快就喪失意義。現在只要政客不同意任何一則新聞內容,他們就稱其為假新聞。因此透過研究,正確地定義出哪些新聞是假新聞、這些假新聞流傳地有多廣、選民在選舉期間如何與假新聞互動(特別是在社群媒體上),便是阻止各方繼續打爛仗的唯一方式。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 的研究團隊決定以 Twitter 上的推文為對象進行分析,把事情講清楚說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