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超乎想像的織物!當紡織與電子科技融合:智慧儲能與發光系統

創新科技專案 X 解密科技寶藏_96
・2015/03/23 ・171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24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王昱夫

能源和環境無疑是近年來大家最關注的話題之一,電動車更是其中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選項,然而,這類電力產品長久以來無法普及的ㄧ大困難點,就在於充電時間太長,想像一部車開進充電站,卻要花上半小時時間充飽電才能再上路(而且還沒辦法像用油一樣開那麼遠,很快又得找站充電),簡直讓人受不了。針對這樣的問題,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開發的「超級電容」,不但能夠滿足快速充放電的需求,更可以和紡織技術結合,開創出全新的市場!

紡織所開發的「織物超級電容」,曾在2011年榮獲R&D100大獎(此獎項素有「產業創新奧斯卡獎的美譽」)。其特色在於具備高度柔軟性(可180度折疊)、高穩定度、長壽命、快充快放及大容量,可以有效與自行車發電系統、太陽能電池做結合,成為高度生活化且應用性高的產品。

織物超級電容為什麼可以擁有這麼多優異的性質呢?其最創新之處便在於它使用了紡織材料作為電容的基材!是的,你沒看錯,是紡織材料!捨棄了以往電子材料總是硬梆梆的刻板印象,研究團隊採用了柔軟可撓的紡織物支撐整個電容結構,於其中灌注特定比例的電解質溶液後加以真空封裝,做成這片厲害的超級電容。也由於是使用紡織品材料,整片電容就像衣服一樣,可以隨意的扭曲、搓揉,當筆者親手拿著它把玩!簡直難以想像傳統的電子元件竟然能以如此特別的型態被製造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紡織所沈乾龍組長向我們介紹LED紗線的構想。
紡織所沈乾龍組長向我們介紹LED紗線的構想。

「我們採用紡織材料來做,就是因為它具有好的可撓性和多孔性結構」受訪的蔡副組長向我們解釋道。有了好的可撓性這項產品的應用便不受限於傳統的空間限制,可以把它彎曲、塞在很小的空間內,或是放在背包、衣物這種需要高柔軟性的物品上,與穿戴式裝置做結合。除了可撓這項大特色之外,織物超級電容比起傳統的電容在性能上更絲毫不遜色!它的充放電速度接近傳統電池的100倍,同時,它比起一般電容,不但漏電速度慢,其壽命甚至可以經歷將近10萬次重複充放電(普通電池充放電壽命約300~500次)!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未來或許就能與前面提到的電動車輛做結合,達成快速充放電電力車的願景。

紡織所蔡杰燊副組長。
紡織所蔡杰燊副組長。

在應用面上,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也研發了特殊的LED紗線作為目前市場化供應的第一步。LED紗線和傳統的LED不一樣,也是強調「以紡織材料為主體」的產品,透過高度技術織造,具備比起傳統電線更高的承重力,也可以像一般衣物一樣耐水洗;值得一提的是,紡織所開發的這款LED紗線不像一般的LED燈有方向性(只有一個方向發光),360度全方位可發光,不論從哪端看都可以看到亮光!而且,紗線本身材質的導光效能也很好,可以讓整條線均勻發光,提高其應用性。

織物超級電容是由織品為基材,加入電解質之後封裝而成。
織物超級電容是由織品為基材,加入電解質之後封裝而成。

從產品端來看,目前織物超級電容已應用於自行車與太陽能供電裝置:由於這類發電來源其供電量往往不穩定(人踩的速度不可能一直固定嘛@@太陽也不會一直在頭頂~),如果直接把發的電接到要使用電的裝置上(像是車燈或手機充電裝置),效果可能不好(燈一下暗一下亮)或甚至會損傷器材(手機壞掉),所以這時候,就輪到超級電容出馬了!發揮它快速充電的特點,在發電時快速將電力儲存於電容內,再以固定的輸出量供電給要使用的裝置,達到好的電力運用(智慧儲能的概念啊!)。LED紗線則是可以運用在安全警示,與智慧型穿戴裝置做結合,結合這兩項技術,說不定未來,能夠像「布」一樣隨身攜帶的螢幕,也不再是天馬行空了呢!

LED紗線。
LED紗線。

33_01代表照

紡織業以往被大家視為傳統產業,很難和最新科技這類的詞彙聯想在一起,然而,紡織所開發的智慧型儲能及發光織品,卻讓我們都著實大吃了一驚!紡織如此柔軟的材料,在與電子科技結合後,開創出了新的ㄧ片藍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團隊照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研究團隊。

更多資訊請參考解密科技寶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創新科技專案 X 解密科技寶藏_96
81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由 19 個國家級產業科技研發機構,聯手發表「創新科技專案」超過 80 項研發成果。手法結合狂想與探索,包括高度感官互動的主題式「奇想樂園」區,以及分享科技新知與願景的「解密寶藏」區。驚奇、專業與創新,激發您對未來的想像與憧憬!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6
2

文字

分享

0
6
2
揭露蜘蛛結網的「五大 SOP」——它們是隱身牆角的紡織專家!
阿咏_96
・2021/12/21 ・271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一提到蜘蛛,許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或許是在學校裡不起眼的角落,搭在陰暗牆角的蛛網。在許多影視作品裡,蜘蛛網總給人一種陰森、詭譎的氛圍。然而,讓人不可否認的是,蜘蛛網的結構是如此複雜且精美。

關於蜘蛛結網,在古希臘有一則傳說。大家所熟知的女神雅典娜,曾向遠古人類傳授紡織技藝,被稱為「紡織女神」;而當時有一位染匠的女兒名為阿剌克涅(Arachne),十分擅長紡織,沒有人能比得上她,也因此她也十分驕傲得意,某次她向雅典娜提出挑戰,希望能一決高下。後來,雙方的作品都十分精美、技藝精湛。然而,阿剌克涅所織出的掛毯內容卻是褻瀆、嘲笑宙斯與他的眾多妻子的,雅典娜一氣之下將阿剌克涅變成了一隻蜘蛛,永遠用她自己的身體織網,而現在我們所見的蜘蛛被認為是阿剌克涅的後代。

阿剌克涅(Arachne)十分擅長紡織,後來被雅典娜變成一隻蜘蛛。圖/Wikimedia Commons

雖然蜘蛛網幾乎隨處可見,然而背後的秘密就和它的外觀一樣錯綜複雜,吸引著人們去揭開它的神秘面紗。令許多科學家好奇的是,體型及大腦都比人類小這麼多的蜘蛛,到底是如何織出這些精密又優雅的幾何結構的?如此複雜又連續的行為是如何調控及建構的呢?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許多探討影響蜘蛛結網因子的研究,例如有科學家將蜘蛛放到外太空,觀察在無重力環境下,蜘蛛結的網有何不同,通常在有重力的情況下,會結出不對稱的網,然而在無重力下便是對稱的。此外,大多靠觸覺織網的蜘蛛,於無重力環境下的織網行為,卻仍受光線影響。由這些結果可以得知,不同環境因素對結網行為的影響[4]

但若想要了解行為背後的機制,必須先區分出不同階段的行為模式。先前有些研究試圖分析,但因研究者無法在蜘蛛結網期間進行全天候的觀察,因此許多行為模式的細節仍未被發現。後來也逐漸發展出其他方法去觀察蜘蛛,例如在實驗室裡創造可控的環境,利用攝影機記錄行為[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幫蜘蛛結網的「每一步」做紀錄!

今年十一月,一項刊登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研究[2],利用紅外線夜視攝影機,在夜晚觀察蜘蛛,並用軟體追蹤牠們快速的腿部動作,將結網行為分成不同階段。

蜘蛛網的種類眾多,但這項研究觀察的是圓網(orb web),原因是在織網的過程中,比較容易透過追蹤蜘蛛軌跡和網的幾何形狀,來定義不同的階段。因此他們選擇織圓網的渦蛛科(Uloboridae)裡的 Uloborus diversus 作為研究物種。這是一種原產於美國西部的蜘蛛,他們的體型很小,小到能夠放在指尖上;由於大多數織圓網的其他類群只在春、夏活動,而這個物種是全年都有,符合長期活動以及耐受性好等實驗所需條件。

雖然這種蜘蛛可以在任何形狀的空間裡結網,但他們更偏好在完全黑暗的環境建造水平圓網。因此,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舞台」,並設置紅外線攝影機及紅外燈。透過這個裝置,每天晚上監視並追蹤蜘蛛織網的過程,被追蹤的六個個體皆為成年雌性。(只使用雌蛛的原因是,雄性很少結圓網)。

在這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利用動態捕捉軟體,追蹤蜘蛛每條腿的基部、股骨、脛骨,以及前胸的最前和最後,共二十六個點,來分析數百萬件的腿部動作,藉由追蹤腿部運動能夠區分出每個階段的典型及非典型行為,將織網的不同階段作更細部的分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參考資料2

蜘蛛網的秘密:動態分析「織網五階段」

織圓網的過程可被區分為五個階段:首先,蜘蛛會花時間探索一下所在空間,同時築出一個雜亂無章的網,稱為「原形網」(proto-web),通常沒有明顯的規律。這個階段蜘蛛會評估周遭環境,並為最終要織的網定位。在探索結束後,蜘蛛會有一個長時間的停頓。

接著,便要開始向外建造網的半徑(radii)。牠會先移除大部分的原型網,並調整一些原型網的線條作為半徑,同時建構框架(frame)。在第三階段之前,蜘蛛會短暫停歇,接著開始向外盤旋,織造螺旋狀的「輔助螺旋」(auxiliary spiral)補強網面的整體結構。這個階段只會持續幾分鐘,因為輔助螺旋是暫時的結構,它是為穩定下個階段的施工而建,也就是「捕獲螺旋」(capture spiral)。當蜘蛛從外圍向內建造捕獲螺旋時,會同時移除輔助螺旋,這是第四個階段。

Uloborus diversus 蜘蛛織圓網隊主要四個階段。圖/BioRxiv

最後,在某些情況下,蜘蛛會再加上一個稱為「隱帶」(stabilimentum)的構造。有趣的是,這個構造並非所有蜘蛛都有,它的功能也仍未知。目前已有許多假設[3]被提出,例如可以幫助蜘蛛隱匿、避免其他生物(例如鳥類)撞上蛛網,或讓蜘蛛在其他捕食者的眼中看起來更大,也有假說認為此構造可以吸引獵物。

本次實驗中,蜘蛛在各節網階段的移動及耗時紀錄。圖/BioRxiv

蜘蛛腦如何進行複雜的結網工程?仍待解答

在分析出蜘蛛結網的五階段後,研究人員發現,蜘蛛結網的行為非常相似,以至於研究人員能夠僅通過觀察蜘蛛腿部的位置,來預測蜘蛛正在為蜘蛛網的哪個部分施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指出,即使蜘蛛網最終的結構略有不同,但蜘蛛結網的步驟及規則卻是相同的,這證實了結網的規則是在蜘蛛的大腦中編碼的。因此未來研究團隊想進一步了解的是,這一連串動作背後的神經系統是如何運作的,在後續的研究中,能夠找出蜘蛛調控結網的大腦迴路,一步步揭開美麗蜘蛛網背後的秘密。

資料來源/YouTube

2024.06.05更正:感謝讀者指出,Uloboridae原誤植為金蛛科,已更正為渦蛛科。

參考資料

  1. Benjamin, S. P., & Zschokke, S. (2000). A computerized method to observe spider web-building behavior in a semi-natural light environment. European arachnology, 117-122.
  2. Corver, A., Wilkerson, N., Miller, J., & Gordus, A. G. (2021). Distinct movement patterns generate stages of spider web-building. bioRxiv.
  3. Mena, P. The Function of Stabilimenta in Spider Webs. The Writing Anthology, 36.
  4. Spiders in space—orb-web-related behaviour in zero gravit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阿咏_96
12 篇文章 ・ 714 位粉絲
You can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in the world.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超乎想像的織物!當紡織與電子科技融合:智慧儲能與發光系統
創新科技專案 X 解密科技寶藏_96
・2015/03/23 ・171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24 ・七年級

文\王昱夫

能源和環境無疑是近年來大家最關注的話題之一,電動車更是其中常常被拿出來討論的選項,然而,這類電力產品長久以來無法普及的ㄧ大困難點,就在於充電時間太長,想像一部車開進充電站,卻要花上半小時時間充飽電才能再上路(而且還沒辦法像用油一樣開那麼遠,很快又得找站充電),簡直讓人受不了。針對這樣的問題,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開發的「超級電容」,不但能夠滿足快速充放電的需求,更可以和紡織技術結合,開創出全新的市場!

紡織所開發的「織物超級電容」,曾在2011年榮獲R&D100大獎(此獎項素有「產業創新奧斯卡獎的美譽」)。其特色在於具備高度柔軟性(可180度折疊)、高穩定度、長壽命、快充快放及大容量,可以有效與自行車發電系統、太陽能電池做結合,成為高度生活化且應用性高的產品。

織物超級電容為什麼可以擁有這麼多優異的性質呢?其最創新之處便在於它使用了紡織材料作為電容的基材!是的,你沒看錯,是紡織材料!捨棄了以往電子材料總是硬梆梆的刻板印象,研究團隊採用了柔軟可撓的紡織物支撐整個電容結構,於其中灌注特定比例的電解質溶液後加以真空封裝,做成這片厲害的超級電容。也由於是使用紡織品材料,整片電容就像衣服一樣,可以隨意的扭曲、搓揉,當筆者親手拿著它把玩!簡直難以想像傳統的電子元件竟然能以如此特別的型態被製造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紡織所沈乾龍組長向我們介紹LED紗線的構想。
紡織所沈乾龍組長向我們介紹LED紗線的構想。

「我們採用紡織材料來做,就是因為它具有好的可撓性和多孔性結構」受訪的蔡副組長向我們解釋道。有了好的可撓性這項產品的應用便不受限於傳統的空間限制,可以把它彎曲、塞在很小的空間內,或是放在背包、衣物這種需要高柔軟性的物品上,與穿戴式裝置做結合。除了可撓這項大特色之外,織物超級電容比起傳統的電容在性能上更絲毫不遜色!它的充放電速度接近傳統電池的100倍,同時,它比起一般電容,不但漏電速度慢,其壽命甚至可以經歷將近10萬次重複充放電(普通電池充放電壽命約300~500次)!這些特點結合起來,未來或許就能與前面提到的電動車輛做結合,達成快速充放電電力車的願景。

紡織所蔡杰燊副組長。
紡織所蔡杰燊副組長。

在應用面上,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也研發了特殊的LED紗線作為目前市場化供應的第一步。LED紗線和傳統的LED不一樣,也是強調「以紡織材料為主體」的產品,透過高度技術織造,具備比起傳統電線更高的承重力,也可以像一般衣物一樣耐水洗;值得一提的是,紡織所開發的這款LED紗線不像一般的LED燈有方向性(只有一個方向發光),360度全方位可發光,不論從哪端看都可以看到亮光!而且,紗線本身材質的導光效能也很好,可以讓整條線均勻發光,提高其應用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織物超級電容是由織品為基材,加入電解質之後封裝而成。
織物超級電容是由織品為基材,加入電解質之後封裝而成。

從產品端來看,目前織物超級電容已應用於自行車與太陽能供電裝置:由於這類發電來源其供電量往往不穩定(人踩的速度不可能一直固定嘛@@太陽也不會一直在頭頂~),如果直接把發的電接到要使用電的裝置上(像是車燈或手機充電裝置),效果可能不好(燈一下暗一下亮)或甚至會損傷器材(手機壞掉),所以這時候,就輪到超級電容出馬了!發揮它快速充電的特點,在發電時快速將電力儲存於電容內,再以固定的輸出量供電給要使用的裝置,達到好的電力運用(智慧儲能的概念啊!)。LED紗線則是可以運用在安全警示,與智慧型穿戴裝置做結合,結合這兩項技術,說不定未來,能夠像「布」一樣隨身攜帶的螢幕,也不再是天馬行空了呢!

LED紗線。
LED紗線。

33_01代表照

紡織業以往被大家視為傳統產業,很難和最新科技這類的詞彙聯想在一起,然而,紡織所開發的智慧型儲能及發光織品,卻讓我們都著實大吃了一驚!紡織如此柔軟的材料,在與電子科技結合後,開創出了新的ㄧ片藍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團隊照
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研究團隊。

更多資訊請參考解密科技寶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創新科技專案 X 解密科技寶藏_96
81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由 19 個國家級產業科技研發機構,聯手發表「創新科技專案」超過 80 項研發成果。手法結合狂想與探索,包括高度感官互動的主題式「奇想樂園」區,以及分享科技新知與願景的「解密寶藏」區。驚奇、專業與創新,激發您對未來的想像與憧憬!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織布機的進化戰爭,計算機的關鍵突破│《電腦簡史》 齒輪時代(十九)
張瑞棋_96
・2020/06/29 ・323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上一篇提到巴貝奇放棄差分機,轉而投入分析機的設計,意欲打造什麼都能算的通用型計算機。分析機必須採用全新架構,巴貝奇受困許久,沒想到最後讓他突破盲點的靈感,竟是來自於看似毫無關聯的織布機……。

本文為系列文章,上一篇請見:兩艘軍艦換不到兩噸重的計算機?巴貝奇與差分機│《電腦簡史》 齒輪時代(十八)

紡織業落後英國,沃康松臨危受命

還記得發明「便便機器鴨」的沃康松嗎?他結束吹笛人、鼓手與機器鴨等機械玩偶的展演後,本來要更進一步,打造具有肌肉運動、呼吸、血液循環的機械生物,不料突然於 1741 年接到一項官方任務,而不得不擱置這個計畫。(前情提要:如果上帝就像鐘錶匠,當然我們也能?│《電腦簡史》 齒輪時代(十二)

原來法國政府發現英國紡織業這幾年突發猛進,背後的助力就是英國發明家約翰.凱 (John Kay) 於 1733 年發明的飛梭。以往織布機至少要有兩人操作:一個工人提起縱向的經紗,然後將梭子推向另一端,帶著橫向的緯紗穿過經紗,然後另一端的工人待另一組經紗又提起後,再將梭子推回來,如此不斷往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了飛梭之後,一部織布機只需要一個工人操作,而且速度快上好幾倍,還能織出更寬更大的布。因此英國的紡織業無論是成本、產量或樣式,都遙遙領先其它各國,一躍為歐洲的領頭羊。法國政府不甘落後,於是找上沃康松,冀望他運用設計自動機器的長才,也能改善法國的織布機,好迎頭趕上英國。

前人已曾改善織布機,靈感來自滾筒風琴

其實早在沃康松之前,法國就曾有兩位紡織工人試圖改造織布機,時間比約翰.凱發明飛梭還早;不過他們針對的是提花布的編織。織布機織的布有兩種,一種是沒有圖案的素面布,另一種是有圖案的提花布。製造素面布比較簡單,每次提起的經紗相當固定,例如這次是奇數線,下次則是偶數線,如此不斷輪流。但提花布就相當麻煩,每次要提起的經紗組合都不一樣,非常耗時費工。紡織工人布雄 (Basile Bouchon) 想改善的,便是製造緹花布的方法。

其實布雄找到的解決方案已經存在很久了,只不過它一直隱藏在與紡織業毫無關聯的一樣東西──滾筒風琴 (barrel organ) 。

滾筒風琴的內部結構。圖/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滾筒風琴通常用於街頭表演,只要轉動搖柄,就會自動奏出樂曲。事實上,滾筒風琴的原理與音樂盒類似,旋律變化都是取決於圓筒表面參差不齊的突起。差別在於音樂盒是直接撥動鋼製簧片發出聲音,滾筒風琴則是間接造成不同音管阻塞,由風箱產生氣流通過音管而發出聲音。就這點而言,滾筒風琴反而更接近穆薩三兄弟於 850 年設計的吹笛手。

布雄的父親原本就是製作滾筒風琴的工匠,布雄從小耳濡目染,對滾筒風琴的構造瞭若指掌。因此當他踏入紡織業後,觀察到織布機的經紗起起落落,編織出規律的幾何圖案,便聯想到這其實與滾筒風琴有異曲同工之妙。規律的圖案相當於不斷重覆的樂曲,經紗相當於音管;既然可以藉由轉動圓筒而奏出樂曲,那麼同樣的原理應該也能用於織布機,控制經紗起落而織出圖案。

用紙卷控制經線,織出不同的圖樣

布雄很清楚滾筒風琴的圓筒如何製作:先按照樂譜上的音符在紙上畫好記號,接著將紙裹住圓筒表面,然後在記號處──釘上鐵釘,再取下紙張即大功告成。不過布雄並沒有依樣畫葫蘆,打造另一個用於織布機的圓筒。這是他的另一個洞見:打了孔的紙已經包含如何控制音管的資訊,做成圓筒只是沿襲自音樂盒的作法,並非絕對必要。也許織布機無需圓筒,用打孔的紙張就能控制經線起落?

布雄所設計用打孔紙帶控制的織布機。圖/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725 年,布雄公開展示他的發明:在現有織布機上外加一個編織控制裝置。這個裝置有條寬寬長長、打了許多洞的紙帶,首尾相連成環,再用兩根圓筒狀的軸桿上下撐開,就像輸送帶或跑步機那樣,只不過紙帶是直立的,而且要靠手拉動。

以往要靠人工挑選要提起的經紗,現在只要把上方軸桿推向前去頂整排勾針。由於軸桿表面是鏤空的,所以哪些勾針會被頂到而移動,取決於對應到紙帶的位置是否有洞。沒有洞,紙帶才會推動勾針提起經紗;如果有洞,勾針就會穿過洞而文風不動。等梭子穿過經紗後,再將紙帶拉下一點,再次推軸桿去頂勾針,如此不斷地拉紙帶、推軸桿。由於洞的分布位置都不相同,所以每次會提起不同的經紗,而織出特定圖案。

這是史上第一台半自動織布機,也堪稱第一台可編程的工業機器,因為只要更換不同紙帶,就能織出不同圖樣。可惜布雄的劃時代發明並未獲得青睞,因為它仍有許多缺陷,例如紙張很容易破裂,用沒多久就要整卷更換;紙的強度不足也限制了紙帶寬度,只能織出窄福的提花布;此外,紙帶長度受限於織布機的高度,圖案很快就又重覆,太過單調呆板。

紙卷太短又容易破,何不改用串接的卡片?

三年後,布雄的助理法爾肯 (Jean-Baptiste Falcon) 克服了這幾個缺陷。他把上方的軸桿改成方形,並且改用一片一片串起來的厚紙板取代紙帶,如此一來,就不需要下方軸桿,卡片串接的長度便不受限制,可以織出更複雜的圖案。厚紙板也可以做成更寬,就能織出更寬的提花布。此外,厚紙板較不易破損,就算破損,也只需要更換壞掉的卡片,不用像紙帶那樣要整卷換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即使解決了這幾個問題,紡織廠仍然不願意花錢改裝織布機,因為方形軸桿仍得靠人工轉動,還要對齊打洞的位置,織布速度沒快多少,也未減少人力,投資效益並不高。法國紡織業的自動化腳步就此打住,直到十多年後,沃康松奉命提升法國織布技術,布雄與法爾肯的發明才又被挖出來。

沃康松以布雄的設計為基礎,但將紙帶改為裹住一個金屬大圓筒,運用自動機器的原理做出連動機制,讓圓筒轉動與推壓勾針的動作一氣呵成,持續不斷地自動織出圖案。沃康松果真不負法國政府所托,於 1745 年展示史上第一架全自動織布機。不過紡織工人可不高興,他們深恐因此失業,群起抗議;有些工人怪罪到沃康松頭上,還朝他丟石頭。織布機自動化的計畫再次受挫,沃康松也不如歸去,重拾他的擬人機器人計畫。

其實紡織工人無須太過驚慌,因為沃康松改良布雄的設計後,雖然可以減少人力、提高效率,但所織的布仍然無法太寬、圖案不能太複雜,所以還是沒有幾家工廠願意購置。為什麼沃康松要延用紙帶,而不是選擇法爾肯所設計的卡片?這的確令人費解。打孔卡片直到半個世紀後,才被另一位法國發明家雅卡爾 (Joseph Marie Jacquard) 重新發掘,他成功地結合前人的設計,打造出可編程的全自動織布機。

雅卡爾統合成功建織布機,巴貝奇承襲設計造分析機

雅卡爾於 1752 年出生於法國的紡織重鎮里昂 (Lyon) ,這裡正是當初布雄與法爾肯工作的地方。雅卡爾的父親也是紡織工匠,有自己的工坊;雅卡爾從小就要幫忙打雜,直到十三歲才在姊夫的指導下識字念書。二十歲時父親過世,雅卡爾繼承了紡織工坊,然而才十年時間,他就敗光家產,只能離鄉背井四處打工謀生,直到 1789 年才回到家鄉,重返熟悉的紡織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歷經法國大革命的十年動盪後,雅卡爾自 1800 年開始,陸續發表各種自動化的紡織設備,包括用腳踩踏的織布機、魚網編織機。1803 年,拿破崙特地召見雅卡爾,讓他住進巴黎的工藝學院,任意使用裡面的設施,進一步研究如何改善織布機。雅卡爾仔細研究工藝學院收藏的布雄、法爾肯、沃康松等人的設計,最後他決定將沃康松所用的大圓筒與紙帶換成打孔的卡片,利用棘輪控制卡片轉動,果然成功打造出真正實用的全自動織布機。

雅卡爾織布機的控制裝置。圖/wikipedia

雅卡爾織布機 (Jacquard loom) 其實是個控制裝置,可以加裝在現有的織布機上。原本兩個工人一天才能合力織出 3 公分的提花布,改裝後只需要一個工人,一天就能織到 60 公分長,而且布寬與圖案都不受限制。雅卡爾織布機自 1805 年發表,到 1811 年專利期滿為止,共出貨了一萬一千台,大幅提升法國紡織業的競爭力。

雅卡爾不僅改變了紡織業,也間接促進了計算機的進展。打孔卡片的可編程功能在他手中發揚光大,遠在英國的巴貝奇正是受此啟發,才能設計出史上第一台通用計算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1016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