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自戀者」可以害你家破人亡?

王陽翎(于非)
・2014/11/05 ・320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98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redit: Timothy Takemoto via Flickr
Credit: Timothy Takemoto via Flickr

自戀戀到升天堂

最近陸續有朋友談起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的著作《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SIDETRACKED),書中提及1997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的一項調查,也有不少研究非常適合導引本文要分析有關「自戀人格」的心理問題。那項調查訪問了一千名美國人,要他們回應一條獨特的信仰題目:「你認為誰最大可能上天堂?」,統計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柯林頓(Bill Clinton)能升天堂的機會有52%;麥可喬丹(Michael Jordon)的機率有65%;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應是眾望所歸,認為她有79%的機率上天堂。最令人好奇的疑問是,那調查中最高機率升天堂的是誰?答案是「受訪者自己」﹗普遍受訪者認為自己高達87%的機率升天堂,作者西絲卡引述道:「德蕾莎修女是有很高的機率上天堂沒錯,但只有一個人上天堂的機率勝過她,那就是我。」[1]

當筆者在網路上分享這項調查的時候,有網友表示難以置信,甚至以為是虛構調查,旨在跟他們開玩笑哩﹗但假如我們讀過珍.圖溫吉(Jean M. Twenge)與基斯.坎貝爾(W. Keith Campbell)合著的《自戀時代: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The Narcissism Epidemic)一書,便會開始明白,「自戀人格」已成為在全球大城市生活的人相當普遍的心理問題,而且有不斷加深惡化的情況。[2]

嫁給自戀者,是愛情的悲歌

承接著1997年的那項調查,無獨有偶,《自戀時代》作者圖溫吉分享一些自戀者的生活記錄,指曾有自戀者經常將自己與耶穌相提並論,理由是他自己也是猶太人,而且亦是十二月底出生,「因此」內心陶醉自己與耶穌必有密切關聯。另外,一位自戀丈夫原打算出門替兒子買校服,最終校服買不成,卻買了自己喜愛的高爾夫球桿套裝回家;更有位丈夫購買一枚鑽石耳環給自己,代替送給太太的聖誕禮物。當然,自戀之所以成為「問題」,絕不止於這些生活趣聞,似乎只是滑稽好笑,無傷大雅。不過,在剖析自戀為社會帶來何種嚴重問題以前,必須強調,談論「一般」自戀人格帶來的心理問題 / 心理病,跟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精神疾病,存在明顯區分,後者會嚴重影響生活,屢屢遭遇傷害、無法工作等;接下來筆者要談論的是前者:自戀人格。

當社會擁有自戀人格者愈來愈多,那麼,瘋狂消費、惡性競爭、盲目冒險、自私自利、攻擊謾罵、婚姻破碎等現象亦隨之極為普遍,我們先從婚姻談起。由於自戀者的自我中心、貪慕虛榮,他們會利用伴侶達到功利目的,例如男自戀者需要一個能充當「花瓶」的女人,讓他感覺起來更有權力和魅力,受到眾人注目,一旦對方不能維持雙方的地位和魅力,便會立即結束關係,以其他可以滿足條件的女人代替。這是基於自戀者將所有感情和心神投放在自己身上,情人不過是借來填補空虛,一段關係充滿利用和包裝,往往令伴侶、孩子的身心遭受極大傷害。圖溫吉強調「許多與自戀者的關係都有一個美好的開始以及悲慘的結尾」,主要原因在於,自戀者人格特質至少能在短暫的人際關係中,散發出風趣與自信的一面,能一時迷倒身邊人,可是關係一旦延長,被利用的條件不再滿足,必換來撕裂與衝突,在自戀者潛意識中,替換一個人猶如物件,並無本質的分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戀上司不斷製造人禍

自戀人格在各行各業,會令工作環境帶來充滿羞辱、指責和惡性競爭的問題。美國進行過一項調查,90%的護士指醫生曾以言語羞辱她們;另外,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U.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員工經常感受到同事的「敵意」;更有研究指,一些企業發現在解僱那些自戀者的「混蛋」之後,利潤明顯提高了,即使被革職的自戀者工作效率高,他們離開後依然對提升企業利潤有良好影響。這關鍵在於,自戀者因為滿足個人自尊和強大的權力慾,會不擇手段造成不必要的競爭,以及在成功爬上較高位置後,以上司身份利用下屬宣洩個人威權, 往往不能接受被拒絕、被否認和不服從的情況;在發展事業方面,他們執迷於自以為的「成功感」,不是麻木冒險,就是只能維持在較小規模的公司經營,局限業績,排劑其他意見。這樣的工作環境,會使「自我聚焦」(self-focus)的風氣不斷漫延,上司不能從他人或團隊的觀點、整體工作效率去決策問題。

真實的例子,就是美國跨國零售企業沃爾瑪(Wal-Mart)遭遇的失敗,當執行長史考特(H. Lee Scott)將業務進軍德國後,未有理會「營業時間和商品定價」的策略,而這方面的意見,早有中階經理人研究過德國法律與企業文化之複雜,向高層提出,但礙於執行長的偏執,終於賠掉德國的分店,損失慘重。而研究自戀人格的學者,正是多番提及自戀者若站在較高位置,權力慾極易造成這類令公司虧損 / 發展艱難的情況。

Credit: el Neato via Flickr
Credit: el Neato via Flickr

無法代入觀點,禍延下一代

有一個測量人們「觀點取替」(perspective taking)能力的實驗,就是用手指在自己的額頭上寫上英文字「E」,如果受試者在旁觀者面前將「E」字寫成了反方向,即他寫的時候只考慮到給自己觀看,忘記了別人觀看必須讓他們看成原有「E」字的方向,這種心理特質的人比較難做到「觀點取替」,意味著較易有自我中心的傾向。

事實上,自戀者的問題並不「及身而止」,可能延禍養育成自戀的下一代。就典型自戀孩子影響學業的研究,找來就讀基礎心理學課程的大學生,被評為自戀分數最高的,成績最差;被評為自戀分數最低的,每每是系裡成績奪A的學生。箇中原因,是自戀學生對自己表現的判斷不切實際,認為自己相當優秀,留在虛無飄渺的幻想之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嚴重的自戀孩子,高度自尊到了一個地步,更會出現極強反社會人格的暴力傾向,害人不淺。《自戀時代》舉引了不少槍殺案例子。2007年4月,韓裔學生趙承熙,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把三十二名師生槍掉,再吞槍身亡,他犯案前,宣稱:「拜你們之賜,我像耶穌基督一樣死去,以啟迪世世代代軟弱與毫無防禦能力的人。」此外同年12月,羅伯特.霍金斯(Robert Hawkins)在購物中心開槍射殺九人後自殺,遺書寫道:「可是想一想,我他媽的就要出名了。」構成這類慘案,背後固然有不同層面的因素,但歸納犯案者的人格特質後,連採訪案件經過的記者,事後分享相關案件內容感受到犯案者強烈的「自戀」傾向。

我們需要更新這個自戀時代

最後,圖溫吉及坎貝爾書中建議我們面對社會自戀問題,一方面我們盡可能「迴避」與自戀者接觸,另一方面從根本著手,父母可減少對孩子過份的讚賞,應將優點放在孩子完成事情的意義上,而不是迷戀個人先天的獨特性,同時應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觀念。除了培養個人內省和謙虛的特質外,我們亦應盡量建構新的社會風氣,將榮譽感投向慈善和環保等方向,造就對整體社會得益以換取自豪感,代替完全宣示個人能力和炫富的生活觀,寧願以此成為個人包裝。

誠然,筆者身在香港,也感受到社會自戀風氣之強烈,尤以政治界、金融界、法律界、演藝界,以及部分所謂「文青 / 偽文青」等年青一代最為嚴重,前者崇拜權力、榮譽與財富,後者迷信自我、標奇立異、酸刻嫉妒、逃避現實、難耐艱苦。這些問題,看來需要為整個時代的基礎及大專教育帶來革命,融入對生命、人性更宏濶的知識視野,建立理性的認知系統,才能逐漸減緩。

談起教育,筆者發現不少讀書人對「人性與道德」的議題存在扭曲與誤解,未來筆者會陸續就千古以來善惡的問題,融入心理與科學為讀者分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法蘭西絲卡.吉諾(Francesca Gino)著:《為什麼我們的決定常出錯?— 哈佛教授的9堂心理課》(Sidetracked: Why Our Decisions Get Derailed, and How We Can Stick to the Plan),臺北市:商周出版,2014年7月,p.31。
  2. 珍.圖溫吉、基斯.坎貝爾(Jean M. Twenge & W. Keith Campbell)著:《自戀時代: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The Narcissism Epidemic: Living in the Age of Entitlement),新北市: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4年7月。
文章難易度
王陽翎(于非)
15 篇文章 ・ 4 位粉絲
《經濟日報》特約作者、《謎米香港》節目主持人; 鍾情心理學、神經科學,不失人文藝術濃情,無懼世道喧囂煩雜,走自己的路。

0

5
6

文字

分享

0
5
6
《模仿犯》殺人魔心理剖析:自戀狂妄的面具背後,藏著自卑的張牙舞爪
雞湯來了
・2023/04/24 ・26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蕭子喬
  • 校稿/蔡季葦
  • 製圖/蕭子喬
  • 編輯/蕭子喬

本篇剖析兇手心理,但不會暴雷。
觀影前閱讀可作為劇中線索來源,觀影後閱讀能更進一步了解兇手心理狀態。

台劇《模仿犯》上架 Neflix 不到一週,創下華語影集最新紀錄,橫跨全球各州 20 個地區前十榜單,更連續多日蟬聯台劇收視 No.1。影集中狂妄自大的連續殺人犯,用一個裝著斷手的紅禮盒開始,為世人帶來一個又一個「殺人創作」。

他不要贖金、每一次作案都有為被害人設計特別形式,甚至主動寄送錄影帶到各家電視台,戴著面具「自爆」現身,狂笑自大、向檢警叫囂,甚至鼓動民眾情緒。

在《模仿犯》中,兇手把殺人視為一種創作,把電視台、媒體和民眾目光拉進自己「作案舞台」的一部分。究竟,他為什麼要殺人?他到底怎麼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這個兇手,根本就是把殺人這件事當成是他的創作啊!」
——《模仿犯》臨床心理師胡允慧。

心理學:悲劇有時來自於「受傷的靈魂持續無法找到人生光亮

台灣犯罪學及心理學研究,剖析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現兇手不斷在網誌、寫小說等過程中,表示要殺人才能證明自己活著。進一步剖析其成長過程,他歷經多次心理受傷,舉凡小時候被老師誤解、被迫道歉等多次人我關係的失落,當時都只能「硬吞下來」,沒有機會被好好接住與梳理。在他長大的過程中,失落太多,而光亮太少,釀成了一連串的悲劇。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依德觀點認為,當人在關係中不斷受傷,被忽視與誤解,情緒壓抑無處宣洩,逐漸變得「無法去愛真實的自己」,而演變成透過「殺人誓言」不斷訴說、強化,來形成武裝,建構一個不會受傷的自己。自戀型兇手面對被害人時,看似認為「你不好,我好」,但其實是「你好,我不好」。

張狂的自戀背後是受傷的靈魂,極致自我中心背後有很深的憂鬱和空虛,需要仰賴主宰他人,讓自己感受到活著。而當一個人無法真正愛自己,自然也就無法真正同理別人、愛別人,無法感同身受在殺人創作時被害者的感受,這或許是許多殺人犯「冷血無情」的緣故。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自戀不一定不好:健康性自戀 vs. 破壞性自戀

上述分析,並不是要你我以後看到自戀的人就避之唯恐不及。佛洛依德觀點提到,在關係中「練習愛自己」,其實是一種健康的自戀。遇到適當的挫折,與適當的成長後,能進化成為「有自尊」的成熟自戀,也就是所謂懂得愛自己、有自信的展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若在過程中挫折過大,受到親密家人、重要他人接二連三地忽視,則可能演變成為只專注於自我防衛,性格變得封閉、武裝自己好似不需要親密依附,貶低他人或破壞關係。

自戀的類型。圖/轉自雞湯來了

每個人都曾有受傷的時刻:測驗你我的自戀指數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你相不相信,所有人都有可能成為殺人兇手?」——《模仿犯》

如同劇中兇手所言,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惡」,陰暗面隨著我們遇到的事件被堆疊與激發,形成每個人的黑暗指數。但別忘了,適當的自戀,能夠成為自愛而後愛人的養分,空虛渴愛而後失控,才會變成破壞性的自戀。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自戀指數簡易測驗|

口  我是天生的領導者。 
口  我有說服他人的獨特天分。 
口  一個團體中,如果沒有我就會顯得無趣。
口  我知道自己很特別。
口  我擁有一些出類拔萃的特質。
口  我很有能是某個領域的明日之星。
口  我經常喜歡炫耀。

簡易測驗改編自:張益慈、詹雨臻、陳學志(2021)。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考驗。測驗學刊,68(4),287-316。

《模仿犯》劇照。圖/轉自雞湯來了

或許,這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而是被接住的靈魂,以及傷得太深的靈魂。

我們心中都有惡,但也都能成為接住他人的那個關鍵夥伴!

此文中劇照素材由瀚草文創提供,如欲使用須經詢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查看原始文章

延伸閱讀

  1. 「我好,你也好」說話術,讓頻率搭上線
  2. 《我們與惡的距離》被拒絕的情緒身體會記住

參考資料

  1. 張益慈、詹雨臻、陳學志(2021)。繁體中文版「簡式暗黑四特質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考驗。測驗學刊,68(4),287-316。
  2. 吳台齡(2017)。從心理病態的脈絡來理解無差別殺人者——以2014年臺北捷運大量殺人事件為例。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7,43-68。
  3. 葉寶玲(2009)。論自戀:以精神分析與溝通分析心理動力取向的觀點探討。諮商與輔導,280,40-45。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6
6

文字

分享

0
6
6
最討厭像你這種直覺敏銳的小鬼了!太會判斷情緒反而有點討人厭?
Peggy Sha
・2022/08/12 ・201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人在感受到壓力時,會不自覺出現一些小動作,有研究發現,這些小動作不僅有助他人感受到你的壓力值,也會讓你顯得可可愛愛~

But 如果你身邊有個傢伙,能夠藉由這些小動作精準掌握你的狀態,會不會反而讓人覺得有些……不蘇胡呢?

被別人盯著看的時候,總是難免會有一點……不蘇胡? 圖/IMDb

不會看臉色,難怪沒朋友!

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在今年 4 月發表了一個實驗,找來了 133 個人來擔任「評估者」,並請他們透過影片來判斷另外 31 位受試者在壓力下出現的反應。

有趣的是,在這些評估者進行評估前,研究人員也對他們進行了評估(?)他們用的分別是這兩項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社交網路指數」(SNI),去確認他們與親朋好友間的聯繫頻率與規模。
  • 「柏克萊表達能力問卷」(BEQ),去評估他們如何表達消極情緒、積極情緒與他們的衝動程度。

聰明如你,肯定能想像到情緒判斷能力跟交友狀況之間的關聯:那些很不會判斷別人的壓力和情緒的傢伙們,朋友也會比較少。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悲劇的判斷能力間接影響了溝通效率,進而導致他們較難建立和維持社會關係。

直覺敏銳討人厭?朋友會少一點點

不過,這可不代表判斷能力越強、朋友就越多喔!研究結果發現,那些「直覺敏銳」、超擅長判斷壓力的人呢,社交圈也會變小!

這可就奇了怪了,研究者們對此表示:欸這個……我們也不太確定原因欸。

看到這麼矛盾的結果,研究者也只能兩手一攤。圖/GIPHY

對此,他們提出了天使版推論與惡魔版推論。這天使版本呢,是這樣的:影響社交的因素本來就很多很複雜,可能這些人的社交圈雖然小但品質很高,那麼一來,就算身處較小的社交圈中,也能獲得類似大社交圈的各種好處。

另一方面,溝通可不一定是誠實的,有時也能被拿來當作操控別人的工具。因此,太會精準判斷各種蛛絲馬跡的人,或許反而稱不上是理想夥伴,畢竟,有時候我們就是想要隱藏一部分的自己,要是你朋友在這時候可以把你看透透,實在是會有點令人不舒服對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啦,這兩種說法都只是推論,而且這個發現也有許多研究限制,所以我們也不該說直覺太敏銳是件壞事對吧……嗎?

直覺太敏銳,也不見得是件壞事對吧……? 圖/IMDb

能力是好是壞,取決於你如何使用!

光是說「直覺敏銳」聽起來有些模糊,有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比較精確地描述這種判斷能力呢?欸,還真有,就是我們都再熟悉不過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EI)。情商包含的內容其實十分廣泛,每個學者所提出的理論框架也略有不同,但大致會包含:辨識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社會意識、關係管理等等面向。

說到「情商高」,許多人都會聯想到「人緣好」、「成就高」等等正面詞彙,不過,最近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情商高這件事,似乎隱藏了一些黑暗面……它似乎與「黑暗三角人格」(Dark Triad),也就是自戀、馬基雅維利主義和精神病態有關。

比如說,曾經有研究發現,許多具有自戀傾向人常會給人留下特別好的第一印象。他們通常穿著乾淨亮麗、口氣幽默、肢體語言充滿自信、表情迷人……誰能不愛呢?但這些人也同時具有操縱傾向而且自命不凡。聽起來有點矛盾對吧?我們通常會討厭自戀的特質,但當人們擁有自戀特質時,又特別容易吸引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戀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圖/GIPHY

不只如此,2011 年的另一項研究更發現,具有操縱他人傾向的馬基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者如果擁有更高的情緒調節知識,就越容易做出一些偏差行為,比如說在工作場域讓人家難堪之類的。

此外,劍橋大學的教授也發現,當領導者們發表充滿感情又鼓舞人心的演講時,聽眾通常不會仔細聆聽其中的訊息,甚至無法真正記下其中的內容,但他們會記得那種感動,放棄批判性思考,而是順著自己的心去支持講者。如果你聽的是馬丁路德的演講,那可能不太需要擔心;但若是站在台上的是希特勒,但可就有點不妙了。

無論如何,大部分研究者都同意,情商能力本身並無好壞之分,最終還是要取決於運用的人本身,不過,這些新的實驗或許能帶給人們另一種看待情商的角度,而不會一味將「情商高」與「優秀的好人」畫上等號了。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當虛榮成為主流,自戀程度也能評比——《墮落的人腦》
臉譜出版_96
・2021/08/05 ・216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傑克.路易斯(Jack Lewis)
  • 譯者: 鄧子衿

你實在太虛榮了,我敢說你認為這本書是為了你而寫的

八卦雜誌和追蹤名流的部落格,經常會計算每個明星利用自己各式各樣的社群平台帳號所放上網的自拍照總數。2013年在IG中放最多自拍照的是凱莉.詹娜(Kylie Jenner),好姊妹坎達兒(Kendall)和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只稍微落後,分別名列第四與第五。

光憑自拍的數量當然不能用來判斷虛榮程度高低,但這種自我推銷的社群媒體機器,影響力非常廣泛。卡戴珊三姊妹和詹娜兩姊妹的追蹤人數,加總起來有一億五千萬,有數百萬人每週觀賞他們的電視節目《與卡戴珊一家同行》(Keeping Up with the Kardashians),好密切追蹤她們一連串的攝影工作、購物行程,以及家庭爭端。這種社交媒體的流行,讓愈來愈多人能夠接受極端現象:人們把自己對外貌之美的講究推到極限。極度虛榮並不會直接導致自戀(見四十八頁),那只是形成自戀的七個因素之一,但大眾把虛榮當成正常社會現象而接受它,卻會讓自戀的情況惡化。

Pay Me Kim Kardashian GIF by GQ
金.卡戴珊(Kim Kardashian)在Instagram上坐擁超過兩億的粉絲,一家人時常傳出八卦、霸佔新聞版面,飽受批評但人氣和話題依舊居高不下。圖/GIPHY

從前從前,但不是太久之前,大家認為男性如果太注重自己的外貌是沒有氣概的事情。當然在特殊的場合會打理外貌,但是一般男性在打理時會盡量注意要把招搖的程度降到最低,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同樣的,在幾十年前,女性如果動刀整容,通常會好好保守祕密,可能只會讓最信賴的密友知道。如果在公開場合問她「是否進廠修了一下」,大多女性都會否認。而今,女性往往會大方承認隆乳,受到稱讚之後還會對朋友說:「如果想,可以試試看。」時至今日沒有人覺得過度虛榮有什麼好害羞的。牙齒美白到整容手術等,現在都已經太普遍了,甚至已不值一提。

如果在街上有人拿著針要對你的臉部進行皮下注射,你可能會叫警察。不過現在每年有許多人接受肉毒桿菌注射,拉平皺紋,好隱藏年歲的痕跡。英國整容外科醫生協會公布的資料指出,二○○三年到二○一三年這十年間,在英國進行整容手術的人數增加了五倍。以往是有錢人和名人才進行隆鼻、臉部拉皮和隆乳等手術,現在這些則已成為十六歲女孩的生日禮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nimation domination plastic surgery GIF by gifnews
整容手術的人數在十年裡增加了五倍,已不再是富人的專利。圖/GIPHY

在名人的社群帳號中找尋虛榮的蛛絲馬跡實在是輕而易舉。例如IG上的火紅人物庫特.寇曼(Kurt Coleman),他自稱是澳洲男版的派瑞絲.希爾頓(Paris Hilton)。問他為什麼要照那麼多的自拍,他的各種回答包括了「我喜歡相機裡那些畫面」、「我很性感而且我愛我自己」、「其他人只是嫉妒我,這我懂,我不會為了任何人而改變,因為我愛我自己」之類的。對於這類毫無一絲謙虛的超高自我評價,絕大多數人都會考慮再三才說出口,但是在網路上,大家完全可以接受這樣的虛榮、浮誇與自我膨脹。

我們也來看看唐.比瑟瑞恩(Dan Bilzerian)的例子。他是億萬富翁的兒子,喜歡玩槍、開坦克,在IG上有兩千萬人追蹤。在訪問中他提到,自己經歷過兩次古柯鹼引起的心臟病突發,他經常把數不盡的照片放在網路上,讓粉絲知道他目前開的跑車、射擊的致命武器,以及養著玩的大型貓科動物有哪些。網路上有一支影片,內容是他把未滿二十歲的色情影片演員從屋頂往花園中的游泳池丟下去(她掉到了游泳池邊)。這個超級不尊重女性的行為非但沒有引起大眾反感,反而讓他更受歡迎。看來這個世界並不只愈加能夠忍受這種自溺的表現主義,而是希望多來一點。

Make-Up Beauty GIF by Ilka & Franz
虛榮、浮誇與自我膨脹的行為,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大量關注。圖/GIPHY

意料中事

說名人大多愛慕虛榮,只是在陳述再明顯也不過的事情,但是誰是最佳負面教材?你認為哪個類型的名人最自戀?流行音樂巨星瑪丹娜、賈斯汀.提姆布萊克(Justin Timberlake)與麥莉.希拉(Miley Cyrus)?或是頂級紅星,例如從以前的瑪莉蓮.夢露(Marilyn Monroe)、詹姆士.狄恩(James Dean),到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與吉維.蔡斯(ChevyChase)。還是尤塞恩.博爾特(Usain Bolt)、麥克.喬登(Michael Jordan)與C羅(CristianoRonaldo)等身價億萬的運動員?這裡我們不用靠猜的,在《鏡像效應》(The Mirror Effect)這本書中,作者德魯.平斯基(Drew Pinsky)博士和馬克.楊(S. Mark Young)提供了「自戀性格量表」(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 NPI),他們測試了許多有錢人和知名人士,好依據自戀情形加以分類並比較自戀程度的高低。出人意料之外、也令許多人半信半疑的結果:「世界上最自戀的」其實不是音樂人、不是電影明星,更不是運動員。這類自戀到令人反感的名人類型,一直到近期才出現。

——本文摘自《墮落的人腦》,2021 年 6 月,

臉譜出版_96
84 篇文章 ・ 254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