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看美女有益健康 娶美女卻會短命?!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4/07/30 ・356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相關標籤: 偽科學 (2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2

案情:借屍還魂的美女新聞

日前(2014/7/27)中國時報刊登一篇名為「看美女有益身心 娶美女卻會短命?」的新聞,內容指出:

看美女就像凝視著一幅絕美的風景助於身心健康,但你知道凝視美女10分鐘,等於做了30分鐘的有氧運動嗎?…… 專家指出,每天花一些時間看美女,讓眼部活動數分鐘,可以把心血管疾病、中風的風險降低……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表示……透過3519位已婚男性與他們妻子進行研究發現,妻子外貌越亮麗,丈夫的壽命就越短。

無獨有偶地,「今日新聞網」(2014/7/25)也刊出一則題為「酷研究/信不信? 耶魯大學研究:娶美女當老婆竟會短命」的報導,內容與結構與中時的報導雷同。解剖員一看到兩則新聞標題及第一段內容,不禁歎了口氣:不會吧?!一模一樣的新聞到底要玩幾次才夠?!

稍微有一點新聞習慣的民眾,應該對類似的新聞不陌生。沒錯,誰不喜歡欣賞美女呢?這樣的新聞似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但是基於解剖員對於科學家的瞭解,就算這個研究主題很吸睛,不過老是得出怪怪的研究結論似乎不是正規科學家喜歡做的事,實在十分可疑(推眼鏡)。

解剖:「美女讓人既健康又短命」疑點重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將科學新聞端上解剖台,最好同時用兩把解剖刀來看看究竟有什麼問題,分別看看在「科學」及「媒體」上各有什麼需要懷疑的地方。

首先,先來看看這新聞科不科學:

科學疑點一:這項科學研究怎麼做?

這一篇報導中前半段的研究是「看美女有益身心」,後半段的研究是「娶美女會短命」。

第一個研究中提到「凝視美女10分鐘,等於做了30分鐘的有氧運動」、「每天花個10分鐘凝視美女好處多多,持之以恆還能使男性平均壽命延長4至5年」。依照科學實驗的設計,如何篩選參與研究的男性健康條件一致?如何不被其他因素干擾「看美女」的結果?如何界定有效的「看美女」?「看美女10分鐘」與「30分鐘的有氧運動」效果如何換算?如何換算平均壽命延長4-5年?這些研究的變數在實際的實驗場合中,都是很難控制的因素,不可能這樣輕易地就可以下結論,可疑,太可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個研究中只提到「透過3519位已婚男性與他們妻子進行研究發現,妻子外貌越亮麗,丈夫的壽命就越短」,這麼多參與者應該是用問卷來調查才對,但是用「問卷」就可以問出丈夫短命?另一篇「今日新聞」的報導,就比較詳細提到「…該研究…做法是將這些研究對象女方的照片,交給大學生打分數,設定二十分為滿分,十四分為下限,十三分以下是他們認為相貌平庸者,結果發現妻子得分越高,丈夫壽命短…」如果是這樣做的話,總共幾位大學生參與評分?一人作幾份(總不會是3519份吧)?如何統一評選的標準?為什麼「大學生」具有代表性?「妻子外貌亮麗」怎麼界定?這些夫妻如何被選出來、社經地位如何?已故男性都沒有其他疾病、意外等其他因素的干擾嗎?這樣做研究也太難、太不準了吧?可疑!

科學疑點二:研究數據怎麼推論?

科學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演進、累積、除錯的過程,有時候光要證明兩件事物「有關係」,就需要耗費許多的心力才可能達成,更不用說要證明兩者的「因果關係」。要證明一件事情的發生是因為A而造成B,這在實驗室中或許還有可能,因為可以控制住許多變數,讓被實驗的對象除了A因素之外其他的條件都相同,因此,如果實驗後發現B結果,當然就可以直接的推論B是由A所造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情況就沒有這麼容易了,因果關係就不是這麼的容易可以連結起來。因為除了A之外,其他包括A1、A2、A3、A4、A5等因素都可以發生影響。

「看美女有益身心」、「娶美女會短命」的兩項研究,就算過程都很嚴謹,這些數據可不可以推論地這麼直接呢?「看美女有益身心」這種說法比較含蓄,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很難想像看美女會造成身心受創(不過,這種結論有需要大費周章作研究嗎?)但是「娶美女會短命」,這可就不得了,它隱含了一個很強的「因果」口吻:因為「你娶了美女」所以「你會短命」。就算大學生打分數統計下來的結果,確實是「妻子美貌分數」與「丈夫壽命長短」有反向關連性,但這種關連是一種機率而不是那麼強大的因果。解剖員認識的科學家及研究者,多知道必須基於數據進行推論,以及為研究下結論一定要很謹慎,所以這篇報導令人傻眼的結論實在很可疑,難不成鼓勵大家都娶醜女、變醜女嗎?

接著,再來看看媒體上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媒體疑點一:新聞跳針嗎?

解剖員依據新聞報導內提到的引用來源,尋線追查,發現中國時報引用的大陸新浪網新聞是2014/6/27刊出的報導,大陸新浪網是全數引用中國「家庭醫生在線」網站的新聞稿,而光這個網站內就報導「看美女長壽、娶美女短命/折壽」的新聞3次(分別在2013/04/272011/09/112008/12/15)。有趣的是,這三次的責任編輯都不同人,但新聞內容卻一模一樣,是湊巧?還是這新聞太重要,一定要每隔一段時間出來亮相,提醒大家這個不能忽視的事情?

不過跳針的不是只有中國的網站,台灣的媒體也不遑多讓,光是「看美女有益健康」這部份的報導,早在2004/10/31蘋果日報就已刊登過,而且後來還被踢爆根本沒有這項研究。蘋果日報還因此在隔天的「錯與批評」欄中,承認是網路錯誤的傳言,並向讀者道歉。三年後,中廣新聞網又再次出現「男性每天看美女數分鐘 或可延壽四至五年」的報導,內容和當年蘋果日報報導如出一轍,想不到再隔個七年,今天我們又恭逢其盛了。這些新聞是在跳針嗎?而且跳針的對象還是已經被狠狠打過臉的新聞,被打完臉至少也應該多記得那種臉頰痛痛的感覺吧?

媒體疑點二:誰是祖師爺?

到底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是怎麼發佈消息的?解剖員追溯新聞報導提到的「耶魯大學研究」,但卻在網路上遍尋不著這項研究,相關的報導僅見於Weekly World News(世界新聞週報,簡稱 WWN)在1999/02/09、1996/08/20分別刊登同一則以「Men who marry ugly women live 12 years longer than those who don’t, says Yale Study」為題的報導(如下圖)。內容提到是耶魯大學的研究,雖然沒有說明是哪個單位的研究?資料出自哪裡?但是參與的受試人員竟也是不偏不倚的「3519」人!解剖員幾乎可以斷定,這篇始於1996年的報導就是這系列新聞的祖師爺,只是這種2014年與1996年之間的超時空對話,雖然讓人覺得疑點重重,但是過程真的是太浪漫了。

而身為這一次事件祖師爺的Weekly World News,是美國1979年至2007年間發行的小報,常以報導一些超自然現象、外星人綁架、尼斯湖水怪等奇人軼事議題為主。想不到在祖師爺作古之後,我們的媒體仍可以從墳墓裡把這些舊聞挖出來充版面,佩服!佩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WWN的報導

媒體疑點三:這些新聞為何來?怎麼來?

仔細閱讀這系列新聞後,發現內容幾乎全數引用大陸新聞的報導。「今日新聞網」是直接全數引用前述的「家庭醫生在線」,中時的報導就更誇張了,是「根據大陸新浪網報導指出,引述家庭醫生在線報導」,新聞稿中詳實地紀錄引用的過程,竟然是第三手資料啊!(這算一種誠實的美德嗎?)再進一步來看,大陸的報導組合了過去兩個過時且錯誤的研究,並一再回鍋。

過去我們有些媒體還會搜尋並編譯西方媒體的原始新聞,想不到現在更取巧了,直接搜尋中國的新聞,連翻譯的功夫都省下來了。解剖員懷疑我們的媒體對於科學新聞已經便宜行事成慣性,不僅沒有最基本的查證精神,輕易擷取現成的報導,抓到資料後,稍微修改字句後就交差了事。實在懷疑台灣媒體的處境是不是已經無法幫我們生產有意義的科學新聞?

解剖總結:引用國外媒體的新聞要三思!

總結前面的解剖結果,這系列科學新聞報導,胡亂引用未經查證的研究報導,缺乏對於科學事件追根究柢的精神,便宜行事。對於科學資料的來源、過程及合理性均疏於說明及交代,對於事證的推論亦過於直接與武斷,僅聚焦在「美女v.s.健康/壽命」的戲劇效果,無法給予閱聽人客觀事件的整體樣貌。綜合這一次的分析,本解剖室給這則新聞報導評以如下評價(15顆骷髏頭):

「便宜行事」指數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忽略過程」指數 :☠☠☠☠

「不懂保留」指數: ☠☠☠

「戲劇效果」指數 :☠☠☠

 

(策劃/寫作:黃俊儒、賴雁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今天的星座運勢是……不宜相信占星術?——《數盲、詐騙與偽科學》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2024/01/07 ・20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占星術的背後

占星術是極普遍的偽科學,書店架上塞滿了談占星的書,而且幾乎每一份報紙都會發布每日星座運勢。蓋洛普(Gallup)1986 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52% 的美國青少年相信星座,而各行各業中,認同占星學中某些亙古流傳說法的人,也多到讓人難過。我說讓人難過,是因為如果那些人相信占星師和占星術,當你進一步思考他們還可能相信哪些人事物,會讓人不寒而慄。一旦那些人手握大權(比方說雷根總統)、卻根據這類信念行事,特別可怕。

占星術主張,人出生那一刻的各星球牽引力,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但這個論點很難讓人接受,理由有二:(一)占星學完全沒有提到這種牽引(或是其他)力道,到底要透過哪一種生理或神經生理機制運作,更別說解釋了;(二)負責接生的產科醫師施加的牽引力,遠高於各個星球。請記住,一件物體對於身體(比方說,新生兒)施加的牽引力,和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但和物體與身體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這是否代表比較胖的產科醫師接生的寶寶,會有一組人格特質;比較瘦的產科醫師接生的寶寶,會有另一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占星理論中有很多缺陷,但數盲視而不見。他們不太關心運作的機制,也不太想去比較數值大小。話說回來,即使沒有清晰明瞭的理論基礎,但如果占星術有用、有實務證據撐腰,還是應該獲得尊重。只可惜,一個人的出生日期,與標準人格測驗的得分之間,沒有任何相關性。

圖/envato

一直以來,都有人找占星師做相關的實驗(最近是加州大學的蕭恩.卡爾森﹝Shawn Carlson﹞)。研究人員會給占星師看三個匿名的人格特質側寫,其中一個是當事人的。當事人提供所有占星要用到的數據(透過問卷,而非面對面),占星師必須從人格特質側寫中挑出哪一份是當事人。實驗中總共有 116 位當事人,而負責檢驗的是歐洲與美國 30 位最頂尖(由同業判定)的占星師。實驗結果如下:占星師約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可以挑出正確的當事人人格特質側寫,也就是說,和隨機猜測沒什麼區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 sity)物理學家約翰.馬蓋文(John McGervey)檢視《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上,超過 1 萬 6,000 位科學家,以及《美國政治名人錄》(Who’s Who in American Politics)上,超過 6,000 位政治人物的出生日期,發現他們的星座是隨機且均勻分布在十二個月中。密西根州立大學(Mi chi gan State University)的伯納德.西弗曼(Bernard Silver-man)取得密西根州 3,000 對夫婦的紀錄,發現他們的星座和占星師預測相配的星座之間,沒有相關性。

那麼,為何這麼多人相信占星之說?一個明顯的理由是:在通常語焉不詳的占星預言中,人們會去讀他們想讀到的一切,然後為預言添加根本不存在的真實性。他們也比較可能記得有成真的「預言」,過度看重巧合,忽略其他。其他理由還包括,占星術的歷史悠久(當然,人祭﹝ritual murder﹞和獻祭也同樣古老)。或是因為,它原理很簡單、但操作起來有一定的複雜度,會讓人感到安心。或者是,堅稱這個月能不能墜入愛河和天上的浩瀚星海有關,很能寬慰人心。

圖/envato

我猜,此外還有最後一個理由,那就是在一對一諮詢期間,占星師會從臉部表情、儀態、肢體語言等等,尋找和人格特質有關的線索。我們來看看知名的案例:聰明的漢斯(Clever Hans)。漢斯看來是一匹會算數的馬,牠的訓練師會擲骰子,問牠骰子上面的點數是多少。而漢斯會用馬蹄踏出正確答案,然後停住,旁觀者都大為驚異。但人們看不出來的是,訓練師原先都站定不動,等到馬兒敲到正確的次數,會有意無意地動了一下,就是這樣的反應讓漢斯停了下來。所以,不是這匹馬知道答案,牠只是反映了訓練師知道答案。人常無意間在占星師面前扮演訓練師的角色,占星師就像漢斯一樣,反映出客戶的需求。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就說過,要破解占星術以及更廣義的偽科學,最好的辦法就是真正的科學。真正科學的奇妙之處也同樣神奇,不過多了一項優點:這些奇妙之處很可能是真有其事。說到底,偽科學之所以成為偽科學,並不是因為得出的結論稀奇古怪。畢竟,運氣好猜中、機緣巧合、奇特的假說,甚至是一開始的誤信,都在科學上扮演過一定角色。偽科學失當,是因為其結論經不起檢驗,以及無法和其他經過檢驗的主張之間,建立起一致的關係。我很難想像,像演員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按:麥克琳是推動新時代運動的先驅)這些人會因為證據不足、或有更好的替代解釋,就去否定通靈等超自然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摘自《數盲、詐騙與偽科學》,2023 年 11 月,大牌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討論功能關閉中。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閱讀的大牌不侷限於單一領域, 視野寬廣,知識豐富,思考獨立。

1

5
2

文字

分享

1
5
2
血型不止四種!紅遍全球的「血型性格學說」,為什麼讓科學家皺眉不已?——《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
如何出版
・2022/07/26 ・288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填寫血型,是為了避免被輸錯血嗎?

很不可思議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被要求填寫血型。

馬拉松的報名表和號碼牌、幼兒園或學校的文件、貼身的避難包等,都有血型註記欄位。

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會被要求填寫血型。圖/Pixabay

但是在不少國家,如果要求市民也填寫同樣的資料,這就困難了。因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血型,問了反而徒增困擾。

究竟我們填寫的血型資訊有什麼用?或許你會想,莫非是受傷需要輸血時可以派上用場?但這其實是誤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便患者提前告知,輸血前仍會確認患者的血型

輸血前一定會進行血液檢查確認血型。每家醫院所需時間不同,但一般來說,血型檢查結果只需要數十分鐘就能出來。還有在輸血前,一定會進行將患者血液與一部分血液製劑混合,觀察是否出現有害反應的「交叉配合試驗」。

這些不會因為病患本人主張「我是 A 型」就省略。即使以前在同一家醫院接受過血液檢查,確切知道血型的狀況下,也一定要做交叉配合試驗(除了術前檢查等例外)。

為什麼呢?理由很單純。如果誤用了不同血型的血液,會引起危及性命的「溶血反應」,這麼重大的資訊,不能光靠患者自我表述。

在輸血前一定會進行將患者血液與一部分血液製劑混合,觀察是否出現有害反應的「交叉配合試驗」。圖/Pixabay

另外,很多人是以出生時受檢的結果當作自己的血型,但新生兒的血液檢查不一定正確。有些人以為自己是 A 型,第一次手術時接受檢查才知道是 B 型,不能依賴自我表述的血型也有這個層面的考量。

什麼都不知道的緊急狀況下,到底該怎麼辦?

那麼,如果遇到不知道血型的患者大出血,也來不及做血型檢查的緊急狀況,該如何處置?這個時候就只能相信本人的自我表述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不能。這個時候就只能用 O 型血了,因為不管對方是什麼血型,應該都不會引起嚴重的反應。即使是緊急狀況,也不可能只利用自我表述的血型情報。

近年來因為有這樣的案例,所以出生時很多醫療機構不會驗血型。正在閱讀此書的你,或許不知道自己小孩的血型,完全不用擔心,需要的時候再去檢查即可。

順道一提,我也不知道自己小孩的血型。

緊急情況時,為什麼 O 型血能輸給所有人?

在 1900 年,奧地利人蘭德斯坦納發現「血液有不同類型」前,錯誤輸血的事故頻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蘭德斯坦納注意到人的血清和他人的紅血球混合後,有的會凝結破裂,有的不會。在經過確認很多樣本配對的反應後,歸納出人有 A、B、C 三種血液類型的結論。之後的研究又發現了第四種 AB 型,C 型被改稱為 O 型。

人有 A、B、O、AB 型四種血液類型。圖/Pixabay

所謂的血型,就是指紅血球表面的抗原種類。你可以想像細胞表面有很多棘刺狀物,輸血的時候最重要的「棘刺」有 ABO 和 Rh 二種系統。

A 型紅血球有 A 抗原,B 型紅血球有 B 抗原,AB 型則同時有 A 抗原和 B 抗原,O 型的沒有抗原;另一方面,A 型血清有抗 B 抗體、B 型血清有抗 A 抗體、O 型血清兩種抗體都有,AB 型則是兩種都沒有。

看起來非常複雜,但結論很簡單,我們只會有對自己的抗原不反應的抗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抗體和抗原就像鑰匙和鎖孔,如果 A 抗原對抗 A 抗體、B 抗原對抗 B 抗體就會產生凝集反應,紅血球就會被破壞。

抗體和抗原就像鑰匙和鎖孔,例如把 A 抗原對抗 A 抗體,紅血球就會被破壞。圖/Pexels

因此如果把 B 型的紅血球輸給 A 型患者、把 A 型紅血球輸給 B 型患者,紅血球抗原和抗體會相互結合,凝結破裂。

另一方面,O 型的紅血球不管對方是誰都不會凝結,是因為 O 型紅血球沒有 A 抗原也沒有 B 抗原。不管是稱為 C 或 O,都是代表「沒有」抗原,也就是「零」的意思。

此一發現在安全輸血普及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1930 年,蘭德斯坦納以此成就獲得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血型不只有 ABO,Rh 也有超過 40 種抗原

如同 ABO 有 A 和 B 二種抗原,Rh 也有 C、c、D、E、e 等超過四十種抗原。其中有 D 抗原的統稱為 Rh 陽性、沒有的稱為 Rh 陰性。錯誤輸血會引起強烈反應的,是 D 抗原。

發現 Rh 的還是蘭德斯坦納,是在發現 ABO 後四十年的 1940 年。

Rh 是取恆河猴(Rhesus monkey,德語為 Rhesusaffe)頭兩個字母。因為 Rh 是恆河猴共通的抗原。順道一提,日本人罕有 Rh 陰性者,大約只有 0.5%,台灣人為 0.3%,但白人則有 15%。

血型還有很多其他分類。MNS 血型、P 血型、Lewis 血型、Kell 血型、Diego 血型等不勝枚舉。如果是罕見血型,即使 ABO 和 Rh 一致,也有可能發生錯誤輸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明明知道自己的血型沒什麼用,為什麼大家都很在意?

「血型」本來是沒有必要知道的醫學資料,但為什麼很多人都會記得呢?而且不只是自己的血型,有的人連家人、朋友、同事、上司的血型都一清二楚,實在是很驚人。

理由恐怕是很多人都認同血液性格學說。當然,血液和個性之間的關聯毫無科學根據,只要想到血型的機制,就會知道紅血球表面抗原跟個性有關的說法有多無稽。

當然,也不能受到「你是 O 型所以會有〇〇個性」的暗示,因而影響到人格形成。如果真的是這樣,那對本人是有害的。

不管如何,還是有很多人期待用血型將人歸類。現在電視或雜誌上「O型的人一板一眼」「A 型和 B 型速配指數?」等不可思議的企畫仍舊源源不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與人之間,要靠直接對話、一起相處,才能初步互相認識。很遺憾的,這真的不是靠血型就可以了解的事。

——本文摘自《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2022 年 7 月,如何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如何出版
6 篇文章 ・ 2 位粉絲

14

26
2

文字

分享

14
26
2
面對似是而非的醫療資訊,我們究竟該如何查證?|【科科齊打交】
stage_96
・2021/02/14 ・214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0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編按:【科科齊打交】是我們網站改版過後,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進行的全新對話形式。

泛科學編輯部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非常期待能夠塑造一個開放與理性討論的空間。

現在,我們想邀請你,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在此文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告訴我們:你認為,面對似是而非的醫療資訊,我們究竟該如何查證?

May the knowledge be with us.

肝膽排石法大戰?蒼藍鴿與愛莉莎莎的論點

2020 年 11 月 27 日,愛莉莎莎 Alisasa 上傳了一支影片,以親身經歷搭配書籍介紹了一種「印度古代流傳自然療法」──肝膽排石法,分享自己通過食用瀉鹽(硫酸鎂)、橄欖油與葡萄柚汁,進而排出體內結石的經歷。

今 (2021) 年年初,台大醫院兒科醫師吳其穎(蒼藍鴿)發布影片駁斥前述影片充滿不實資訊,直言橄欖油中的三酸甘油酯與葡萄柚汁中的鉀離子,會通過皂化反應形成皂化石,並非膽結石。

圖/截自蒼藍鴿 YouTube

2 月 12 日,愛莉莎莎上傳了新的影片,片中嘗試回應蒼藍鴿的說法,說明自己「並不是沒有做功課」,且參考資料《神奇的肝膽排石法》獲得多名權威人士推薦,應為可信內容。影片一出,引發不少討論。

圖/截自愛莉莎莎 YouTube

這樣的查證過程,有哪些值得討論之處?

Google 搜尋到資料後,就算完成了查證的工作了嗎?

在回應蒼藍鴿的影片中,愛莉莎莎反覆強調自己有做功課、看了很多資料。然而,無論是 Google 而來的資料,或是已經出版的書籍,都可能存在錯誤,如果未經判讀,僅因搜尋了資料便認為瞭解了所有知識,可能接觸到錯假訊息而不自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要是專家,說的都可信?

影片中,愛莉莎莎一一列舉出推薦《神奇的肝膽排石法》的各方大大與醫生,認為有專家背書,足以證實其真實度。

然而,專家誤導大眾的事情,在歷史上也曾發生過,像是諾貝爾獎得主鮑林 (Linus Pauling) 便曾大力推薦維生素 C 的好處,然而,高劑量的維生素 C 不但沒有益處,還可能造成脹氣及腹瀉等等副作用。

由此可見,即便是所謂「權威」,也可能由於某方面的知識不足,自身既有偏見,甚至是利益,而誤導他人。盡信專家、不信專家之外,我們更應該去理解並判斷專家所言背後的脈絡。

我的經驗,就能代表一切?

愛莉莎莎最初的影片中,分享了自己的經歷,認為排石過後,對不好的東西都非常敏感。同時,也不斷引用書中的內容,「證明」肝膽排石法是有用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截自愛莉莎莎 YouTube

然而,若是將自身經驗當作真理,其實容易陷入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的泥淖之中,不斷蒐集有利自己想法的訊息、忽略不利的內容,這樣帶著偏見去解讀訊息,就會產生「我想的都是對的,你看別人也都這麼說」的輪迴之中。

那麼,我們要如何知道資訊是否「科學」呢?

哲學家卡爾·波普爾 (Karl Raimund Popper) 認為,科學的假說需要具備「可證偽性」 (falsifiability)。如果 A 假說擁有可證偽性,並不表示 A 假說是錯的,而是表示,我們有辦法去反駁 A 假說。

反智》一書中,便曾舉出以下例子:

「星期二紐約將會下雨」就是可證偽性的;因為當天紐約如果沒下雨,該揣測就可以被駁倒。一個靈媒聲稱無形的鬼魂對自己耳語,則不是可證偽性的,即便這樣的聲明很可能是假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面對各式各樣的「健康資訊」或「科學新聞」時,我們也不妨參考此文整理的步驟,一一拆解文章:

  1. 此研究做在「誰」身上?
  2. 支持此研究的人或單位?
  3. 此研究的「受試人數」有多少?
  4. 有無隨機分派、雙盲控制、對照組?
  5. 顯著程度如何?有沒有說明 P 值大小?
  6. 同樣主題下,其他研究的結果如何?
  7. 受試者的人數多寡?

各位科夥伴們,在日常面對各式各樣的醫療資訊時,是如何辨別真偽的呢?如果身邊的人向你提倡所謂「新式療法」,你又會如何回應?

本次的延伸閱讀為 y編私房推薦書單:

所有討論 14
stage_96
2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此為「科科齊打交」系列討論專用帳號!希望能藉由大家的討論,一起打造屬於我們的魔幻舞台! PanSci編輯部將會盡力蒐集資料,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科學內容。 想邀請科夥伴們在閱讀完相關內容後,藉由留言的方式,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 「霹靂卡霹靂拉拉波波麗娜貝貝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