鱟最早出現在四億伍千萬年前,歷經地球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二疊紀生物大滅絕,那次災難中,全世界有百分之九十八的物種都消失了,鱟則是幸運的殘存者之一;約二億五千萬年以前,鱟的外型幾乎維持不變,但卻再一次逃過隕石撞地球,造成恐龍的另一次大滅絕。鱟歷經種種浩劫仍能存活下來,難道都只歸功於鱟那堅硬的鋼盔外殼,讓它逃過環境的異常變遷,躲過隕石的襲擊,所以才能如此繁衍至今嗎?不禁令人好奇,鋼盔下倒底藏了什麼神奇的秘密呢?
鱟的鋼盔其實既不強悍也不堅硬,如果真的硬得跟士兵的鋼盔沒有兩樣的話,光是重量,就足以將鱟累死了。然而鱟卻巧妙地使用力學原理,達到輕巧而又堅固的功能;如果從剖面來看,可以看出鱟隧道的外型,這樣的結構不但充分擴大內部的空間,且另就力學的觀點而言,接近半圓形的幾何外型,有著最堅固的構造,近乎流線型的外殼亦也可降低波浪的衝擊力,讓鱟無論在沙灘上覓食或在水中游泳都可省下不少力氣。
鱟在小時候,雌雄外型相似,常令人雌雄莫辨。但有趣的是,被稱為鴛鴦魚或夫妻魚的鱟,為了族群的延續,提高交配的成功率,雄與雌在最後一次脫殼之後轉變成大人時,雄鱟原本完整的圓弧狀前端,凹陷出一新月狀的弧形,形狀與大小恰恰好就是雌鱟腹部的半圓外型,讓雄鱟可以緊密地貼在雌鱟的腹部,不易被海浪沖散,可以與雌鱟形影不離,親密相隨;而雌鱟腹部兩側下緣原本用來防禦的長硬棘,從原本的六根減少為三根,其用意在於當雄鱟附在身上,避免刺傷心上人的一種體貼的溫柔設計。當人們鳥瞰沙灘上成對的夫妻鱟,並羨慕他們親密相伴的同時,也應瞭解雌雄鱟為彼此所付出的努力。
鱟屬雜食性,在沙灘覓食中常有如推土機一般,到處推土,四處找尋有機物,從中央研究院陳章波博士的研究發現,稚鱟在出生第一次脫殼之後,就會開始進食,而且來者不拒,養殖常用的豐年蝦的幼生、文蛤、冷凍蝦肉,甚至熱帶魚的飼料都能大塊朵頤,毫不挑食,顯見鱟真能隨遇而安,這樣的生存策略,讓鱟不會受限於特定食物,不但可以隨時吃得飽,而且營養還很均衡。
鱟藍色血液是檢驗藥品是否受到細菌污染的重要生物試劑: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gdo0-EvP54
無可避免的是,當鱟挖土弄泥搞得全身髒兮兮時,說不定還會吃進去一大堆細菌,萬一受到細菌感染,那不就是身體一天到晚都在發炎生病,但是鱟藍色的血液中,卻含有一種變形細胞,只要鱟的身體受傷或有細菌侵入體內時,這時變形細胞大軍,就會蜂擁而至,將細菌徹底殲滅,還給鱟健康的身體,因此鱟即使如在污泥攤中四處打滾,也不用擔心會受到細菌的傷害。人類看到這樣的特性,於是從鱟的血液中分離出來這樣的細胞,將它製成細菌測試藥劑,檢驗注入人身體的藥劑(如點滴)是否受到細菌的感染,避免讓病人受到二次的傷害,此對人類貢獻頗大。
然而神奇活現的鱟自人類出現之後,就在各地沙灘漸漸消失,反而面臨滅絕的命運。撇開大量捕捉鱟當作食物的因素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原本鱟賴以繁殖的天然的沙灘地,因填海造陸、建港築堤等種種開發建設所需,正快速地消失,讓鱟的產房(棲息地)也遭到了破壞,遑論繁衍後代子孫了。亞洲各國相關組織大多已經將三棘鱟不是列成嚴重瀕危與瀕危的物種,就是歸類為一級重要生物保護名錄之列,然國內尚未公告三棘鱟為「瀕臨絕種、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讓神奇的鱟命運坎苛,前途茫然。隨著鱟的消失,伴隨在歷史中的種種鱟的文化亦逐漸衰微,古云「不孝有三,無後(鱟)為大」,身為海洋國家的一份子,是否在保護熊貓的同時,對於生存在沙灘上的活化石也應盡一份保育的責任呢?
ps. 以上照片由中央研究院陳章波老師實驗室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