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從Jeremy Lin(林書豪)的逆轉秀看廣告效應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2/02/15 ・16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5 ・八年級

首先我要說,這真是 太 扯 了 !!!

最扯的地方是:紐約尼克隊是在客場啊!!最後全部的人都站起來歡呼是怎麼回事?然後好笑的是這向功夫大師打招呼的方式:

回到正題,像這種拉鋸到最後一擊才定勝負的運動賽事一向最能吸引觀眾看到最後,而不是中途看到比賽得分差距太大就早早散場關電視,這也是廣告商衷心祈禱能夠發生的事情。有個理論叫作Excitation Transfer,簡單來說就是從某一件事情上感受到的刺激能夠延續並轉移到下一件事情上頭,美國奧瑞岡(Oregon)大學的研究者就想知道一場競爭激烈的刺激賽事是否會讓在中間插播的廣告也看起來很刺激,同時也想知道廣告在比賽中哪個階段出現是否有影響,以及廣告本身的設計是否也要很刺激才能發揮轉移的作用。

Colleen Bee 與 Robert Madrigal 兩位研究者找來112位研究生當受試者以及4則電視廣告用來當素材,在前測中,他們先針對這些廣告給出懸疑刺激與否的評語,例如一則Nike的廣告內容是「國際足球巨星與可怕的大怪物比賽然後獲得勝利」,就被認為是很懸疑刺激的廣告,而另一則「兩位女性打高爾夫時很挫折,其實是膀胱有問題,最後問題解決」就被認為是毫無懸疑刺激感。(那到底是則什麼廣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後112位受試者被分成幾個小組,觀看他們的大學籃球隊有出賽的籃球賽事影片。影片重新編輯成4則比賽精選,每一則都包含兩個四分鐘的影片。受試者分別觀看四種過程及結果的比賽:

  1. 比數拉鋸,最後主場隊伍輸了
  2. 比數拉鋸,最後主場隊伍贏了
  3. 主場隊伍從頭到尾就以大差距獲勝
  4. 主場隊伍從頭輸到尾

此外,受試者在中場觀看兩則廣告,然後在比賽結束後也看兩則廣告,並在看完每一則廣告後記下自己的反應。四則廣告的順序在不同的組別中有輪替。實驗完成後的分析讓研究者歸納出3個讓看比賽的觀眾在看廣告時的反應能更正面的因素:

當他們觀看緊張到會讓人咬指甲,也就是比賽分數一直拉鋸的比賽時,觀看者表示他們對於廣告有比較強烈的情感反應,同時也對廣告跟品牌本身感到比較正面。

不過這只有在以下情形時才會發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觀看者對廣告反應最好的時候,發生在這則廣告出現於緊張刺激比賽一結束之後,不是在比賽中,也不是在比賽結束後過了幾個廣告段落之後,必須就在比賽結束後。

這與先前提過的理論一致,也就是在前一件事情上感受到的刺激感能夠外溢到下一件事情上。然而有趣的是,在比賽中感受到的刺激卻無法發生同樣效果,沒有轉移到中場播出的廣告上。或許是對比賽結果的憂慮佔據了人們對廣告的正面感受。

最後研究者給出以下結論:

廣告本身必須要有懸疑刺激感才能發揮效果。不管比賽本身多刺激,那則內容跟控制膀胱有關的高爾夫球廣告實在沒有辦法讓人興奮。但是刺激的廣告,例如Nike拍的那則足球巨星大戰怪獸的,出現在刺激的比賽後,觀看者就會獲得情感上的提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受試者看得影片是他們大學球隊的比賽影片,研究者本來預期比賽勝負會有影響,不過讓研究者驚訝的是,不管誰勝誰負,對於廣告的反應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懸疑刺激的廣告只要緊接在刺激比賽結束後播出,不管贏的是哪一隊,都能獲得觀看者最佳的回應。

不過因為是實驗,所以觀看的比賽早就結束,勝負早已定出。如果是現場直播的比賽,觀看者可能會對勝負有更激昂的情緒。此外,研究者也指出,為了要在看完廣告後做紀錄的實驗流程並不符合真實看電視的情況。這也可能影響實驗結果。

研究沒有探討觀看者對於廣告的正面反應能不能轉換成未來對品牌的辨識度,或是實際購買行為,而這可能才是廣告商最關心的。但我們可以假設觀看者對於廣告的感受的確有可能在下次看見該品牌時發生正面的影響,或許就是在購物時。

林書豪的比賽現在場場都讓人熱血沸騰,而未來的比賽也讓球迷引頸期待,廣告商們想必很期待更多像今天這場比賽一樣刺激的賽事。而廣告商也可以思考一下:現在有很多跟我一樣沒時間看完全程比賽,只能在網路上找精彩片段來看的人,那麼如果能結合轉播單位主動釋出這些片段,並且在最後把廣告加上去,效果應該會比較好喔。(比起Youtube那卡在影片下面的廣告來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
Why Super Bowl Advertisers Want a Close Game

論文:
Colleen C. Bee, & Robert Madrigal (2012). It’s not whether you win or lose, it’s how the game is played: The influence of suspenseful sports programming on advertising Journal of Advertising, 41 (1)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186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Open Call 頒獎典禮暨科普成果展 精彩落幕
PanSci_96
・2023/05/26 ・185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科會首度舉辨「Open Call 頒獎典禮暨科普成果展」,於 112 年 5 月 26 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簡稱松菸)一號倉庫登場,除進行「Open Call 科普創意松」競賽頒獎及作品展示,並集結 45 項科普活動計畫與科普產品製播計畫成果聯展,吸引逾千人次參觀人潮,與各界一同激盪科普想像,活動圓滿落幕。

《學子科普視角》21 件 Open Call 科普創意松獲獎作品吸引各界關注

為推動全民科普及擴散科普新知,國科會每年賡續辦理「Kiss Science – 科學開門,青春不悶」、「臺灣科普環島列車」等全國性科普活動,採分齡分眾設計科學主題及內容,打造全年齡的科學教育。

國科會去(111)年更舉辦第一屆「Open Call 科普創意松」全國競賽,首度聚焦校園年輕學子,由新世代學子的視角詮釋科普,分「科普創意提案」、「科普短片徵件」兩類徵件,吸引全國高中職及大專院校超過 400 隊報名,逾 1,200 名師生齊聚科普舞臺爭取桂冠,最終脫穎而出的 21 組獲獎師生隊伍,受邀出席今日成果展領獎及表揚,其作品並於現場展示。

《觸幕驚心-觸控螢幕的原理探究與應用》獲得網路人氣獎

頒獎典禮開始,先由醒吾科技大學生表演團體,以饒舌說唱表演方式串聯 21 支得獎科普作品主題及精神,為典禮揭開序幕。緊接者,由國科會吳政忠主任委員親自頒授獎狀予 21 組得獎團隊,主委除表揚並肯定青年學子所展現的多元科普創意及科學轉譯影片能力,也勉勵莘莘學子,持續保持對 STEAM 領域的探索,鼓勵加入國家科研人才之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科會吳政忠主任委員肯定青年學子所展現的多元科普創意及科學轉譯影片能力

綜觀此次成果展展出的獲獎作品,展現了學子多元豐富的創意,創意提案類作品囊括了醫學生的雲端休克教具、科普密室逃脫、偏鄉兒童心理輔導數位方案、電梯儲能解決方案、無人機教育推廣方案等。而科普短片類的獲獎作品更跳脫目前市面上現有科普影片表現方式,學子們透過饒舌說唱、動畫、類戲劇表演等影音創作模式,展現了新一代科普新勢力詮釋科普的獨特思維!

《科普知識饗宴》科普活動計畫互動體驗x科普製播計畫精彩片花

此次首屆舉辦的科普成果展,更集結了國科會 45 個科普計畫成果共同展出,展出內容緊扣當前熱門科技及公民議題,例如:成功大學建築系劉舜仁教授團隊展出「Hello C – Slurry,循環趣!」,透過循環材料與物件微展覽、低碳材料膠結科普知識圖卡及循環材料手作體驗,幫助成長於地球暖化世代的大小公民們認識各種循環材料,並學習從己身出發共同塑造循環永續社會。

《自助人助-啟動一鄉鎮一科學團》獲得高中組金獎

台北教育大學劉遠禎教授團隊展出之「AI 自駕車!城鄉 papago」,展示編程過程和 AI 自動駕駛訓練的成果,讓有興趣的小朋友實際參與 AI 自駕車編寫程式。屏東大學教育系徐偉民教授團隊融合原住民文化與數學,現場透過機器人展示原住民文化數學數位教材,並以 AI 互動方式讓與會者感受截然不同的數學科普體驗。

臺北市立大學古建國教授團隊從古籍沈括的《夢溪筆談》中提煉設計跨領域教材,將電流、藝術、與音樂結合,讓現場學子體驗一場貫穿古今、科學藝術交融的 STEAM 教學,提供大眾多元跨域科普互動與體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日頒獎典禮後之舞臺區,主辦單位安排知識滿點的科普影音饗宴,除將播映「Open Call 科普創意松」 12 支獲獎科普短片,亦精選國科會歷年補助製作的科普影視內容,選題扣合近期民眾關心之疫情及健康議題,安排系列單元如:《看不見的 V 世界》、《基因啟示》、《藥藥欲試》等;另外也挑選曾獲得或入圍金鐘獎的作品如:《下一步,AI。NEXT,愛》、《土壤的身世》、《發現國境之南》、《法布爾昆蟲記》、《吉娃斯愛科學》等精彩片花,於舞臺區 LED 電視牆進行輪播,吸引民眾駐足欣賞,讓參觀者沈浸在豐富的科普視聽饗宴。

《醫學生診斷邏輯的全新虛實整合教學模式》獲得大專組金獎

由校園學子與學研界科普推手齊力促成之科普盛會 -「Open Call 頒獎典禮暨科普成果展」,在各界喝采下畫下句點。除了讓全民共同激盪對科普的想像外,「Open Call 科普創意松」競賽更成為新一代科普新勢力的搖籃,期待透過此活動,種下全民心中科學的種子,不斷往外擴散且向下扎根,厚植臺灣源源不絕的科研競爭力。

PanSci_96
1219 篇文章 ・ 2195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後疫情時代,免疫力怎樣才夠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1/09 ・50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口罩政策鬆綁,你的防疫心態是否也鬆綁了呢?隨著邊境與口罩的逐步解禁,提升自身防護力、鞏固家人與自己的健康更加重要。

尤其是在後疫情時代(防疫大戰尚未結束、流感又來勢洶洶),若想回歸正常生活、安心出門旅遊的話,完整均衡的營養素是鞏固免疫力的不二法門。其中,攝取綜合維他命是個不錯的方法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維生素 A 可以幫助白血球生成,增進皮膚與黏膜健康;維生素 E 擁有抗氧化力,能清除對人體有害的自由基、還能抗發炎與提升免疫力;維生素 D 則可以調節基因表現與細胞機能,增強先天免疫與抗菌力!礦物質鋅 Zn 可以幫助製造抗體與 T 細胞增生,增加人體免疫功能;維生素 C 可幫助抗發炎,幫助細胞免疫,緩解身體不適感。

維生素與礦物質都是人體所需營養素,有助於維持各項生理機能,均衡飲食與規律的運動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最後,日常防護還是建議勤洗手、戴口罩,並盡速接種疫苗,降低疾病風險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5
0

文字

分享

1
5
0
運動員也是人!從「體操天后」拜爾絲退賽,來看運動員的心理健康
Bonnie_96
・2021/08/04 ・286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0 東京奧運如火如荼地進行,但日前美國「體操天后」拜爾絲以心理健康因素,退出東奧多項體操賽事震撼各界!但運動員除了體能出類拔萃外,其實心理層面與常人無異。她的退賽也讓大眾更加關注運動員的心理健康。

美國體操選手「西蒙・拜爾斯」(Simone Biles)。圖/Agência Brasil Fotografias, CC BY 2.0

「體操不是一切,心理健康比運動更重要!」身為美國隊奪金熱門人選、手握奧運 4 金輝煌戰績的拜爾絲(Simone Biles)在賽後記者會上強調。最終,她以心理健康為由,退出東奧體操團體賽後,再度退出跳馬等多項賽事。

被公認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運動員」(Greatest of All Time, G.O.A.T.)的拜爾絲在奧運退出多項賽事,許多媒體在第一時間紛紛讚賞她的決定。

拜爾絲和先前日本網球女將大坂直美(Naomi Osaka)的退賽,也都再次突顯兩大心理健康的趨勢:Z世代比起其他世代,更能覺察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及,受到疫情影響,運動員的心理健康狀況變得更需要關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繼大坂直美退賽後,Z世代運動員帶頭倡議心理健康

在拜爾絲退賽之前,世界排名第 2 的「網球天后」大坂直美,就因長期飽受憂鬱症之苦,拒絕出席賽後記者會。最終,以保護心理健康為由,在 6 月宣布退出今年法國網球公開賽。

她也在《時代》周刊寫下「不 OK 也沒關係!」(‘It’s O.K. Not to Be O.K.’)的專欄文章,除了首次對外揭露從法網退賽後的心路歷程外,也呼籲體壇需積極正視運動員的心理健康。

大阪直美(Naomi Osaka)在《時代》的專欄。圖/截自《時代》

不只拜爾絲、大坂直美積極為心理健康公開發聲,過去游泳名將「飛魚」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短跑運動員諾亞萊爾(Noah Lyle)等運動員,都曾公開自身患有憂鬱症等經驗。

高度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浪潮,也開始吹向各行各業。在去年對 1000 名美國成人所進行的調查,就發現有 80% 的員工考慮辭掉目前的職位,轉而從事更注重員工心理健康的工作。考量自身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與正在歐美職場出現的大規模離職潮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起其他世代,Z世代更有心理健康病識感

心理學家麥克米倫(B. Janet Hibbs)就強調,在 1996 年後出生的Z世代,比前幾代人,更願意尋求心理健康的幫助,並揭露自身相關經歷。而對心理健康議題積極關注和公開發聲的新動力,可能是種世代轉移。

Z世代的人更願意接受心理資源幫助、也更願意揭露自己的經歷。圖/envato elements

Z世代比起其他世代更能「覺察」自身心理狀態,主要和學校的心理衛生教育,以及當今對心理健康議題的討論更開放有關而會開始如此「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一部分原因也和新冠疫情有關。

畢竟在這段期間,我們多出許多時間和自己獨處,也會開始重新審視、並評估現有的生活。也積極去思考未來要專注在哪些對自己真正重要的事,而不只是取悅別人等。

雖有調查指出,Z世代的心理健康狀況比上個世代更差,但同時也指出Z世代是更善於意識自身心理健康問題,並積極尋求相關幫助。在 2019 年的調查就發現,Z世代只有 45% 的人,表示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相比之下,千禧一代(1980-1990 年代出生的人)則有 5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Z世代是更善於意識自身心理健康問題,並積極尋求相關幫助。圖/envato elements

且在疫情之下,也重創年輕族群的就業機會。去年美國 CDC 的調查也有類似發現,在18 至 24 歲年輕族群中,有 62.9% 的人表示自己有焦慮或憂鬱的症狀,是所有年齡層中比例最高的;且在該族群有 25% 的人,表示自己曾在過去一個月內考慮過自殺。

值得慶幸的是,Z世代卻比長輩們更可能尋求心理支持的相關資源。在 2019 年的調查就發現,在Z世代中,有 37% 的人表示自己曾接受過心理治療,或尋求其他心理支持資源;而在千禧一代、X世代、戰後嬰兒潮的比例,尋求資源的比例分別為 35%、26%、22%。

疫情之下,運動員的心理健康變得更需要關注

Z世代除了對心理健康有更多覺察外,運動員們更是獨自承受各界、贊助商等的期待和關注,並且需要在賽事中拿出最完美的表現。也因此他們承受超乎常人想像的壓力——尤其是菁英運動員。

過去國際奧委會的報告就指出,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運動員,曾在職涯中遭受心理健康危機,包括沮喪、憂鬱、焦慮、飲食失調和倦怠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國際奧委會的統計,有1/3的運動員曾遭受過沮喪、憂鬱、飲食失調等心理危機。圖/envato elements

古特巴格(Vincent Gouttebarge)等人在 2019 年的薈萃分析研究也發現,有「33.6% 的菁英運動員」和「26.4% 的前運動員」都表示自己有焦慮和憂鬱的症狀。另外在近期研究中,發現相較於男性運動員(10.2%),女性運動員在焦慮或憂鬱症上,有更高的患病率(約 26%)。

在疫情期間,要如何持續維持身心巔峰狀態,並迎戰推遲一年的東奧,成為運動員們最大的挑戰。這些處於運動生涯巔峰的運動員,多半難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且在封城期間,運動員的訓練方式、時間,以及經濟狀況等方面都受到衝擊,這些也都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

去年 10 月,史丹佛大學團隊的研究就發現,有更多的職業運動員體驗到焦慮/憂鬱的症狀,且比疫情之前更嚴重。在去年 3 月中到 8 月間,有 22.5% 的運動員至少有一週有一半的時間,感到沮喪和憂鬱等,而疫情之前這個比例只有 3.9%。同樣,也有 27.9% 的運動員表示自己在疫情期間,感受到緊張和焦慮的情緒,而疫情前只有約 4.7%。 

運動員能夠優先考慮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不是不惜一切參加比賽。

拜爾絲、大坂直美等運動員的公開喊話和倡議,不僅能讓大眾理解他們正面對的心理健康挑戰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工作,更能夠試圖消弭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希望未來不論是體壇、職場及整體社會,都能逐漸接受「不 OK 也沒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 OK 也 OK!圖/envato elements

參考文獻

  • Gouttebarge, V., Castaldelli-Maia J., Gorczynski, P., Hainline, B., Hitchcock, M., Kerkoffs, G., Rice, S., and Reardon, C. (2019). Occurrence of mental health symptoms and disorders in current and former elite athl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53, pp.700-706.
所有討論 1
Bonnie_96
21 篇文章 ・ 31 位粉絲
喜歡以科普的方式,帶大家認識心理學,原來醬子可愛。歡迎來信✉️ lin.bonny@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