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研之有物」共有 307 個結果

・2021/06/11
古柯原產於南美洲,嚼食葉片有提神興奮的作用,是製作可樂的原料同時也能製成毒品。人類馴化與種植古柯的歷史,可能已超過 8000 年。
・2021/05/31
太平洋垃圾帶面積已接近 50 倍台灣,而且還在繼續擴大中。持續推動臺灣海洋保育工作的鄭明修表示,唯有從源頭開始控管,才有可能改變全球的塑化經濟。
・2021/05/24
「鹹魚搭上蕃薯籤」是臺灣餐桌上的傳統家常味,你是否有想過那為什麼不吃新鮮海鮮呢?透過中研院研究員林玉如的調查,追溯到清代臺灣海產史,補足關海洋史的一塊重要拼圖。
・2021/04/23
每個人長期的健康狀況,皆是遺傳基因加上生活型態與環境因子長期綜合下來的結果。「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aiwan Biobank),期望透過結合生活習慣、環境因子、臨床醫學與生物標幟等資訊,建立屬於臺灣本土的人體資料庫,為國人量身打造「精準醫療」與「精準健康」的基礎。
・2021/04/06
在冷戰時期,一群飛行員冒著身命危險帶超過百萬張的地理圖資,透過研究員的交叉比對,讓一張張沒有座標、圖說的歷史影像搖身變成「歷史版 Google Map」
・2021/04/05
戒備森嚴的密閉實驗室、穿著宛如太空人的研究人員、工作臺上的致命病毒……生化危機電影中常常登場的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總是籠罩一層神秘色彩。今天就來開箱COVID-19 抗疫戰役中的堅强後盾,一起探究解密中研院 P3 實驗室!
・2021/03/22
總是被惱人的痠痛困擾?你可能被「纖維肌痛症」造訪了!中研院陳志成研究員與研究團隊利用小鼠實驗,深入研究組織酸化如何誘發慢性肌肉疼痛,成功找出背後的致病機制,揭開纖維肌痛症的神秘面紗,為解決疼痛煩惱帶來曙光。
・2021/03/15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各國紛紛祭出的嚴格手段,封城、禁足、邊境管制。但這類政策宛如雙面刃,控制人流接觸、傳播疫情,也可能同時衝擊經濟。性命要顧,生計也不能不管,政府該如何擬定政策才能兼顧兩者?當 Covid-19 可能趨向常態化,從嚴防守零容忍是長期最好政策嗎?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團隊建構出一套經濟學運算模型,在健康與經濟權衡間,找出適合各國的最佳防疫政策。
・2021/01/27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各國科學家陸續發現突變的病毒株。 在 2020年11月,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科學》的論文中提到,新冠病毒會經由人傳給水貂,且會再回傳給人類,這似乎暗示突變會開啟病毒株更多特殊功能,中研院團隊也持續著手分析這些變異的樣本,發現他們全都屬於第六型。
・2021/01/25
中研院化研所陳所長領導「臺灣癌症登月計畫」,團隊深入分析臺灣肺癌病人的基因體與蛋白體,找到了致病的關鍵成因!論文於 2020 年 7 月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細胞》(Cell),並榮登當期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