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施與讓你更快樂?

cleo
・2013/10/15 ・103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9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MoneyHappiness_main_0418

研究指出,即使不多,對人慷慨能讓人感到富足。

無數的研究指出擁有大筆財富不一定能讓你快樂。一項新研究指出,即使你不富足,對人慷慨解囊還是能讓你感到富足,因此更加快樂

聽起來好像違背常理嗎?但是並沒有。實驗作者哈佛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諾頓(Michael Norton)在個性與心理學學會(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年會上發表這項研究結果。諾頓副教授說:「慷慨解囊是人們展現財富的一種方式」,他想知道,不富足的人對別人慷慨會是怎樣的情況。

結果,對人慷慨增加了專家所說的「主觀富足感」(subjective wealth),就是你感到自身富足的程度。諾頓解釋,這種想法就是你會想說:「如果我還夠富足,能對別人慷慨,那或許我的情形並不糟」。研究團隊認為:「我們認為對人慷慨的行為也能給予自己一種富足的感覺,即使他們失去了一些財富,他們卻主觀地認為自己更富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諾頓表示,捐贈也能讓捐贈者感到自己的影響力增加,因此讓他們感到更快樂,因為捐贈行為「滿足了一種表現富足地位的深層渴望」。

在這項新研究中諾頓並未詢問捐贈者捐贈幫助他人是否讓他們感到快樂。「但是我們先前的研究指出人們的確能感到快樂,實際上,他們從進行利社會(pro-social)行為得到快樂」,他表示。

在其中一個研究中,諾頓使用了世界民意調查(Gallup World Poll),調查參與者過去一年是如何花用意外之財的,以及他們將多少比例的意外之財做慈善用途還有對自己的財務狀況有何感想。

2000位受訪者中有559位過去一年有得到意外之財。排除了三位得到1百萬美金以上的「特例」,平均得到的意外之財是1500美金。其中99個人說他們將3%的錢做為慈善用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諾頓藉由問問題來評估主觀富足感。即使是與更多的收入比較,捐贈可以帶來更多的主觀富足感。

他計算,捐贈500美金帶來的主觀富足感等同於額外一萬美金的收入。

在一則相關研究中,諾頓發現那些願意花時間當志工幫助病童或從事其他慈善活動的人比起那些沒當志工的人認為自己有更多的時間。他推論這是因為那些人認為自己有時間幫助他人,因此肯定自己有很多時間。

在捐贈過後感到更為富足是因為對於富有這個概念的認知,喬治梅森大學心理學系的名譽教授James Maddux對此表示認同。這是因為「我覺得我有足夠的錢做捐贈,我一定過得比我想的還富足」,他也補充說:「人們在感到更為富足後也對生活更為滿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新研究也與其它比較自身與他人的研究有關聯,Maddux說。「心理層面來說,對人們重要的不是真正擁有多少錢,而是在與他人比較下擁有多少。」

原文來源:Give Away Your Money, Feel Happier? – U.S. NEWS [21 JANUARY 2013]

文章難易度
cleo
49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是個標準的文科生,最喜歡讀的卻是科學雜誌。一天可以問上十萬個為什麼。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微笑會讓自己變快樂嗎?「假裝」的心理學——《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
azothbooks_96
・2023/06/02 ・209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大腦「裝假成真」的實驗

幾年前,科學家決定對詹姆斯的假說展開終極的測試,他們對受測者進行腦部掃描,請受測者做出害怕的表情。研究者從機器窺探受測者的大腦,他們看到杏仁核非常活躍,因此推論受測者的確有恐懼的感覺。所以,研究人員得到了終極的證據,證明假裝感受可以直接影響大腦。

一九六○年代末期,年輕的詹姆斯.萊爾德(James Laird) 在羅切斯特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在某次實習課程中,指導教授要求他訪問患者,同時教授透過單面鏡在一旁觀察。訪談過程中,患者的臉上突然出現一抹不尋常的微笑,那微笑引起萊爾德的好奇,他想知道患者露出那不尋常的表情時是什麼感受。

患者不尋常的微笑勾起萊爾德的好奇心。圖/giphy

他開車回家的途中,腦中一再浮現那次訪問的情況,對那抹微笑益發好奇。最後他逼自己做出同樣的表情,以了解那是什麼感受。他驚訝地發現那微笑讓他瞬間快樂了起來。好奇之下,他接著嘗試皺眉,心情馬上難過了起來。那次開車回家的奇怪體驗,從此改變了萊爾德的職業生涯。

當晚他回到家後,馬上走到書架前,查詢情感心理學的相關資訊。巧的是,他拿起的第一本書就是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微笑就會變得快樂

萊爾德閱讀詹姆斯失傳已久的理論,覺得那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在車內微笑後馬上變得更快樂了。他也意外發現那理論已歸入史書,從來沒做過應有的測試。為了測試,萊爾德邀一些志願受測者到他的實驗室,讓他們微笑或皺眉,然後告知感受。根據詹姆斯的理論,微笑的人應該會比皺眉的人快樂許多。

不過,萊爾德擔心受測者可能會迎合他,說出他想聽的結果,所以他必須想辦法在隱瞞實驗的真實目的下,讓他們微笑或皺眉。

後來,他巧立了一個名目。他告訴受測者,他們參與的實驗是研究臉部肌肉的電流活動,並在受測者的眉宇間、嘴角和下巴邊緣裝上電極。接著,他向受測者解釋,情緒的變化會影響實驗結果,為了避免情緒造成誤差,要求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告知情緒變化。

萊爾德決定進行表情與情緒關聯的實驗。圖/envatoelements

電極器當然是假的,但是那個巧立的名目讓萊爾德可以偷偷地把受測者的表情轉為笑臉或苦臉。為了塑造憤怒的表情,他叫受測者把眉宇間的電極器往下拉,用咬牙切齒的方式收縮下巴上的電極器。為了塑造快樂的表情,他叫受測者把嘴角的電極器往上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測者依照要求改變表情後,接著他給受測者一張表格, 上面列了一些情感的項目(例如,激動、不安、快樂、懊悔等等),請受測者評估各種情感的感受度。結果相當驚人,跟詹姆斯在十九世紀末的預測一樣。受測者在做出微笑的表情後,覺得更快樂;在皺眉後,覺得更生氣了。

研究過後,萊爾德訪問受測者,問他們是否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實驗中會有那些不同的感受。只有少數幾人把新感受歸因於臉部表情的操控,其他人都無法解釋感受的轉變。其中一位把表情轉為皺眉的受測者表示:「我其實毫無怒氣,卻不自覺地想到令我發怒的事情。這實在有點荒謬,我知道我正在接受測試,沒理由生氣,但我就是控制不了。」

受試者因為皺眉的表情感到憤怒的情緒。圖/envatoelements

立刻就快樂起來的方法

十九世紀初,俄國戲劇導演康斯坦丁.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發明了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 顛覆了戲劇界。這種表演方法的關鍵在於鼓勵演員以控制行為的方式,在舞台上體驗真實情感。

這種方法常稱為「魔力假使」(the magic if)(「假使我真的有這種感受,我會怎麼表現?」),一些知名演員也採用這種方式。例如,馬龍白蘭度、華倫比提、勞勃狄尼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的方法也用於探討「裝假成真」原理的實驗室研究中。假設你現在參與驗證「裝假成真」原理的研究,首先,用 1 到 10 來評估你目前快樂的程度,1 代表你剛跌進水溝裡的心情,10 則代表你看到最痛恨的敵人跌進水溝裡的心情。

接著,請開始微笑。不過,我要的不是短暫擠出沒什麼感覺的微笑,請依照以下的指示微笑: 

  1. 坐在鏡子前。
  2. 放鬆額頭和臉頰的肌肉,嘴唇微開。在科學界,你現在的表情稱為「中立」,像一張空白的畫布。
  3. 將嘴角肌肉往後拉向耳朵,盡量把笑容拉大,笑到眼晴周圍產生紋路。最後,把眉部肌肉輕輕揚起,維持這個表情約二十秒。
  4. 收起表情,想想你現在的感受。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用科學方法讓好事成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工作能讓你的腦快樂?——《別讓大腦不開心》
馬可孛羅_96
・2022/02/06 ・1319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迪恩.柏奈特Dean Burnett
  • 譯者/鄧子衿
工作真的能讓人比較快樂?

給腦作「功」

「功」最基本的定義是「完成一件任務時所耗費的能量與心力」。所有的工作與任務都需要你耗費能量、付出某種形式的心力,可能是身體勞動,也可能是腦力消耗。就算在這最粗糙簡單的層次,工作對於腦部的影響亦顯而易見,可以讓人感到比較快樂,也可能真的讓人比較快樂。

許多證據指出,身體愈是活動,腦部的運作也會愈好。這自有道理,因腦是身體中的一個器官,需要能量與養分(而且需求量較其他器官要多)。身體活動增加,能夠改善心臟健康,加強心臟力量,降低體內脂肪與膽固醇含量,提高新陳代謝,這全都有助於提供血液和養分到腦中,使腦部的各種能力都得到提升。

身體活動能讓腦源神經營養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分泌量增加,刺激腦細胞的生長與數量,對於腦部還有更為「直接」的影響。這也說明身體活動為何能對神經系統帶來種種好處,例如促進學習能力與記憶、增加海馬回體積及整腦部灰質中較高層的部位。研究也指出,兒童若參加更多肢體活動和運動,學業測驗分數也會比較高。

圖/envato elements

如果你的工作得付出身體勞力,那麼對於腦部的正面影響能夠讓人快樂。雖然有句話說「有些事不要知道比較幸福」,學習與其他相關的能力增加(或許)能夠讓人比較聰明,有證據指出比較聰明能夠讓人稍微快樂一點。還有,運動能夠刺激腦內啡的釋放,在第一章中討論了這種「快樂化合物」。此外,身體整體比較健康,也代表更有能力去從事讓自己快樂的事,不會因為缺乏運動造成不適與緊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地,心智活動顯然對於腦和身體有利,對於準時上班、不需要耗費身體勞力的工作者來說,是個好消息。研究指出,教育程度愈高的人,愈不容易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驗屍的結果也指出,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就算腦部因為這種疾病而嚴重退損,但是到死都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總的來說,愈活躍的腦也愈強韌。

研究指出,教育程度愈高的人,愈不容易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

我們知道腦有彈性與適應力,會持續產生新的連結,並強化已存在的連結,還會消除不需要的連結。腦的運作方式有點遵守「用進廢退」政策,因此愈是用腦,腦中的連結與灰質就愈多。當然,年紀和熱力學定律最後還是會占上風,但經常使用的腦衰退速度會更慢,我們通常會說這樣的腦有比較大的「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腦子愈用會愈聰明。

所以說,工作不是要付出體力,就是要付出腦力,而這些最終都增進了腦的功能,讓我們更聰明也更快樂,真是好棒棒。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

1

10
3

文字

分享

1
10
3
「感恩他人,善待自己」係金 A? 心懷感恩可以獲得腦神經獎勵的愉悅感!
波留先生 M. Beaulieu_96
・2021/01/07 ・244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0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感恩 Seafood,讚嘆 Seafood

無論你信奉的是佛教、道教、基督教這類在臺灣比較主流的宗教,還是參與慈濟或佛教如來宗等與宗教有關的組織(姑且不論這些團體的爭議性),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以聖善之心倡導「感恩」這件事。不僅宗教,就連知名電商與各大購物平台,都超愛以「感謝」之名舉辦促銷活動,而且消費者似乎都很買帳(還是因為折扣真的很兇、很划算?)。更不用說,我們還為此把一年當中的某一天定為感恩節 (Giving Tuesday)。

各種購物平台也喜愛以「感謝」知名舉辦促銷、特價活動。圖/Andrea Piacquadio

在感謝與被感謝的不斷循環裡,人們彷彿嗑了什麼好東西一樣,無法自拔。不得不承認,這些感受確實很棒,然而你是否好奇,發出感謝的同時,我們的大腦發生什麼改變?

施與受,誰才更有福呢?

根據美國沃克斯傳媒 (Vox Media) 新聞評論網一篇專題報導[1],近年有研究[2]指出,「感恩」與「奉獻」似乎在大腦中共享某一個途徑,而在 2017 年,美國俄勒岡大學 (University of Oregon) 神經科學家卡恩絲 (Christina Karns) 與研究團隊的實驗[3]更進一步證實這個論點。

過程中,他們找來 33 位女性受試者註1,在未被告知實驗目的的前提下,看著電腦將錢分別匯入慈善機構(看見施捨行為)以及自己的帳戶(看見受惠行為),並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偵測受試者在實驗過程中的腦部活動,試圖瞭解這些行為所對應的神經反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實驗中,受試者看著電腦將錢匯入自己帳戶及慈善機構。圖/Breakingpic

此外,為了確保這些交易活動屬於利他行為,該實驗亦有「電腦強制轉帳 (mandatory passive transfers) 」與「自願轉移 (voluntary transfers) 」的設定(分別佔 80% 與 20% )作為對照,並透過轉帳後的滿意度調查進行把關。

結果發現,大腦中評估風險與恐懼的樞紐——腹內側前額葉皮質 (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vmPFC) 在「施與受」之間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並能在某些情況下與更深層的腦區形成獎勵迴路,釋放令人感到愉悅的神經化學物質。除此之外,他們也發現部分受試者在看到慈善機構獲益時,大腦獎勵區的活動更加強烈。

常存感恩,大腦會讓你快樂

既然心懷感恩可以獲得腦神經獎勵的愉悅感,我們何不多多益善?如果我們「刻意練習」感恩,大腦是不是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精神大麻)快樂?為了釐清這一點,卡恩絲與團隊亦透過雙盲試驗 (double-blind study) 設計,探討大腦是否會被這種駭客行為所矇騙。沒辦法,快樂永遠不嫌少嘛。

他們首先將受試者分為「刻意感恩組 (gratitude-journal) 」與「一般老百姓 (active-neutral control journal group) 」;前者會在實驗過程中被「刻意」要求記錄自己所感恩的人事物【即撰寫「感恩日誌(gratitude journaling)」】,後者則僅被告知要記錄日常生活的大小事(流水帳?)。結果發現,刻意感恩組不僅在主觀上表現得更利他、更無私,且 vmPFC 的活動也較中立組強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驗組被要求記錄自己所感恩的人事物。圖/Pixabay

透過這項實驗,該團隊得出以下結論:透過練習感恩的活動,vmPFC 這個對價值判斷十分敏感的皮質區也會發生改變,並支持這些利他行為。

一起精進感恩的技巧吧!

為了讓我們都能成為更好的人,也順便從神經迴路那偷來一些歡愉的感覺,報導裡也提供一些「感恩練習小撇步」,藉以重新訓練我們的大腦。

首先就是卡恩絲在實驗裡使用的感恩日誌。不過專家建議[4],比起清單式的粗糙羅列,詳細記錄你想感恩的是什麼,也許更有用;而專注於你想感恩的人,影響又比記錄事件更大。

寫信或拜訪他人表達感謝也是不錯的感恩練習。圖/RODNAE Productions

另外,每週 1~2 次的執行頻率,所得到的幸福感會比每週 3 次以上還要多,研究人員解釋,由於大腦有享樂適應 (hedonic adaptation) 的機制,如若感恩過了頭,大腦就會因為慣性而不滿於現狀,除非有強度更大的刺激,否則我們可能不會得到更多快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來,寫信或以拜訪感謝他人也是一個不錯的方法:過去一項研究[5]顯示,參與這項活動的受試者,他們大腦中預測行動結果的部位——前扣帶皮質膝部 (pregenu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也有更多的活動;另一項研究也發現,以感謝之名所做的拜訪,也有助於增加積極的情緒。

最後,以購買體驗取代實物的體驗式消費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如看電影、聽演唱會或與朋友聚會用餐,也被認為[6]能培養感恩的心,且能避免討人厭的享樂適應發生。

與朋友聚餐是體驗式消費的一種,也被認為能培養感恩的心。圖/fauxels

在科學家的努力下,感恩終於能擺脫尬聊的定位,成為有益身心健康的好東西。看完這篇文章的你,還不趕快試一波?

參考資料

  1. Sigal Samuel, Giving thanks may make your brain more altruistic, Vox, 24 Nov 2020.
  2. Prathik Kini et al., The effects of gratitude expression on neural activity, NeuroImage, 2016.
  3. Christina M. Karns, William E. Moore and Ulrich Mayr, The Cultivation of Pure Altruism via Gratitude: A Functional MRI Study of Change with Gratitude Practice,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17 Dec 2017.
  4. Jason Marsh, Tips for Keeping a Gratitude Journal, Greater Good Magazine, 17 Nov 2011.
  5. Prathik Kini et al., The effects of gratitude expression on neural activity, NeuroImage, Mar 2016.
  6. Summer Allen, The Science of Gratitude, Greater Good Magazine, May 2018.

註解

  1. 由於當時的部分資源限制,這個實驗的受試者最後只能先以女性為主。
所有討論 1
波留先生 M. Beaulieu_96
8 篇文章 ・ 9 位粉絲
曾當過兩三年的職能治療師,在體力正式走下波前轉戰出版業,現為出版社圖文編輯,並斜槓各式聲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