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我們和兩個學齡前的孩子正在跨州拜訪朋友的路上,關注著剛開始發酵的疫情。一覺醒來,疫情已經進入社區、案例破百,新聞不再說明新病例足跡──因為疫調已經跟不上疾病傳染的速度。當下我們決定立刻折返,而後開啟一年多漫長的隔離防疫生活,等待疫苗的到來。
幾天前,臺灣第一次升級成三級警戒,COVID-19 正式進入社區。希望透過分享疫情期間我們和學齡前小孩的公寓生活和一些小技巧,提供需要長時間陪伴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一點參考。
新階段的防疫生活,我們一起加油。
一、和孩子解釋發生了什麼
學齡前的孩子雖然在語言上無法完整表達焦慮和情緒,但一樣需要面對生活的轉變,也會感受到照顧者對未知的不安全感。這個簡單的pdf繪本《城市裡的怪事》很適合開啟話題,和孩子討論他們察覺的改變、解釋原因。
- 中文版 城市裡的怪事
- 這裡也有英文版Something Strange Happened in My City
二、建立防疫生活SOP
以長期防疫生活為前提,和孩子討論「怎麼有效率的居家防疫」。我們自己的做法包括以下幾點:
1. 清楚標示家門口的緩衝區
我們第一個改掉的是從外面回家,孩子馬上衝過來抱我們的習慣。
透過說明和調整動線(洗手、丟口罩、噴酒精、衣服直接丟洗衣機,洗頭洗澡),全家一起練習,讓孩子理解自己在每個步驟的位置及重要性,最後請孩子在外出者完成後所有固定程序後,再解除社交距離。
實際參與每個過程,對學齡前的孩子有加強理解和記憶的作用:一起用工程膠帶貼出緩衝區的明確範圍、分裝酒精罐時請孩子幫忙遞東西等,盡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外加規範,而是防疫生活的協助者。
2. 圖文配合的防疫提醒
盡量圖像化所有的步驟,讓學齡前小孩容易理解。
像是把洗手海報(跟幼稚園一致更好)貼在洗手台旁、酒精消毒的提醒貼在玄關,最後可以讓小孩加入自己的創意,例如海報塗色、洗手從讀 40 秒改成「唱完生日快樂歌」等。
此外,病毒和細菌是不可見的,「吐司麵包實驗」的活動 ,讓孩子用未洗過的手、噴酒精的手、用肥皂好好洗過的手分別觸摸吐司,然後將吐司放到夾鏈袋密封,觀察吐司的變化。 很適合讓學齡前的孩子用直觀的方式理解正確洗手的重要性。
吐司麵包實驗相關聯結:
讓孩子用未洗過的手、噴酒精的手、用肥皂好好洗過的手分別觸摸吐司,然後將吐司放到夾鏈袋密封,觀察吐司的變化。
3. 繪本
將衛教繪本加入共讀時間:《歡迎光臨口罩動物村》、《肥皂超人》、《認識病菌大發現》、《跟著動物醫生過一天》、《神奇酷科學19:對抗傳染病大作戰》、《感冒的奧秘》
4. 窗戶彩繪、標語製作
慢慢建立基礎的防疫共識和概念後,可以透過和孩子一起設計「防疫標語/感謝醫護/幫社區加油」的文圖,瞭解他們實際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窗戶彩繪可使用可擦的彩色筆;其他則繪製在小張的圖畫紙,再反向貼在窗戶上。過程中盡量讓小孩主導內容設計,順勢補足他們可能遺漏的防疫細節。
三、重新設計新生活作息
作息在防疫生活中,是一個不斷變動、家人相互調整和磨合的過程。試著以疫苗到位(2-3個月)來規劃育兒的轉型,而非兩周的緊急應變來思考生活安排。避免密集親職帶給照顧者過多的壓力,規律作息、生活彈性和個人空間,都是需要考慮的要素。
1. 分類室內可進行活動
幼稚園停課後,首先面對就是個人時間和煮飯、處理雜事時間的壓縮。透過列出不同陪伴需求活動,對照顧者檢視要往哪些方向收集資訊,以及分配活動和處理壓力都有幫助。
如需照顧者完全投入的(共讀、教新的桌遊、科學實驗)、一半注意力的(自由活動、自由閱讀、繪畫勞作、有聲書、浴室泡澡、線上課程)和可完全退場的電視時間等。
2. 課表和彈性
承上,每天孩子可以自由搭配完成的強中弱的套餐。例如「完成自由活動和彈跳床200下後,爸爸/媽媽說三個故事」,逐漸拉長需要完全陪伴的時間。
執行上,我將(對照顧者來說)不同強度的活動,用不同顏色的紙卡印出來,背後貼上魔鬼氈,孩子完成就可以黏到自己的活動板上,睡前再取下。主要照顧者也可以在雜務(或賴床起來時)之餘,一眼瞭解孩子大致的狀況。
除了讓孩子自由安排時間,我們也有固定的行程,像是每天週二玩科學、週四烘焙、週五電影時間等。可預期的行程,建立孩子安全感和習慣,也降低聽到跳針的「我現在可以做什麼?」、「我好無聊」的頻率。
3. 消耗體力,建立運動區
少了戶外活動,消耗小孩的精力突然變成首要課題。我們為租屋處購置彈跳床和門夾式體操鞦韆組,在每個靜態活動間,用 3-5 分鐘的運動做緩衝。此外,支援前線、尋寶遊戲、骰子運動,也都是很適合居家的運動。
對於孩子喜歡線上體育的孩子,有健身環的家庭也可以善用。下面亦列出一些適合的網路兒童頻道:
CosmicKids:網路故事+瑜珈
Kids Workouts:超級英雄、星戰、迪士尼公主運動系列
P.E. With Joe:喬的體育課系列
little sports:小小運動家
Pre Ballet:兒童基礎芭蕾
4. 一起做家事
既然沒有自己的時間,就不要等小孩睡覺再做家事了。雖然他們還做不好,但是試著一起完成吧!
適合一起做的家事有摺衣服、備菜、準備點心、打掃。雖然一起做家事並「不會」縮短做家事的時間,但會增加陪伴的感覺。過程中孩子也更能理解為什麼照顧者無法一直陪玩。有時他們會選擇「幫忙」,有時則會落跑去做自己的事,無論哪種,都比聽見抱怨「我等好久了」更好。
5. 固定熄燈時間
「下班」對照顧者來說很重要!(誰不是呢)長期居家很容易喪失時間感,早上我們用自製魔鬼氈日曆來開啟一天,透過一早觀察窗外天氣、更換日期、星期來增加儀式感。其他活動則用設定鬧鐘的方式,將吃飯、預備就寢的時間標示出來,盡量保持規律的作息,也和孩子一起練習時間管理。
四、注意小孩和自己的心理狀態
面對生活的改變,小孩可能會把不安轉到情緒上──比較黏人、比較愛哭、較常吵架。照顧者也可能變得比較沒有耐性、易怒。
請對孩子和自己都寬容些,因為長時間和精力旺盛的孩子在小空間的生活,原本就是充滿壓力和挑戰的事。下面是我們疫情間,和孩子練習與情緒共處的方式,希望大家防疫期間也能保持心理健康!
1. 和孩子一起認識情緒
請允許孩子和自己有情緒。情緒沒有好壞,只是在不同的情緒中,需要透過自覺調整才能回到適合溝通的狀態。
我們將情緒依照可以和外界理性溝通的狀態,分為四個顏色──紅色是需要暫停和冷靜的情緒(生氣、憤怒、大叫或肢體衝突)、黃色是需要深呼吸和慢下步調的情緒(挫折、不滿、搞笑、興奮)、平穩適合進行活動的綠色,以及需要好好休息的藍色。
透過閱讀原本家中就有的繪本,討論人物在哪個情緒區塊,會是很好的日常練習。彼此在壓力下失控時,情緒分類對於孩子(或我們自己!)承認、接受當下的狀態有很大的幫助。例如:「你覺得很無聊,所以變成難過的藍色嗎?我們要不要一起休息一下,回到綠色的時候,再來討論下午可以做什麼?」
2. 冷靜角落
冷靜角是一個讓人安心舒適的地方,可以暫時獨處、調整自己的情緒。可以設置共同的情緒角,也可以各自安排。
我們家每個人的角落都不一樣,需要的人就主動去待一待,覺得好一點再出來溝通(當然也可以邀請其他家庭成員)。我有自己的搖椅,老大通常就是去打鼓,把情緒釋放出來,回來就能好好講話了。
相關的網路資料:
3. 用成長心態回顧每一天
如果當天有特別值得紀念的事,我通常會鼓勵孩子用圖文日記記錄下來。但防疫的居家生活確實平淡居多,所以我們開始練習用「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幫一天總結。
我們幫彼此設定、面對疫情的成長心態有五項:樂觀 (optimisim)、毅力 (persistence)、韌性 (resilience)、同理心 (empathy)、彈性 (flexibility)。盡量在日常以這五個方向讚美小孩,特別晚上快要睡覺前,幫混亂的一天做個句點。有時候很難想到可以讚美的地方,簡單一句「你在爸爸開會時主動進房間玩,謝謝你」也好,累積下來很能舒緩親子關係。
4. 記得擁抱
高強度的忙完一天,有時把小孩送到床上,才發現那天什麼都做了,就是忘記好好抱抱他們。現在的我們會和小孩彼此提醒,每天都要好好擁抱一分鐘,長時間的擁抱和淺淺的一秒鐘,效果差很多。伴侶間,或是全家一起來個group hug,也有很棒的效果。
5.保持和朋友的聯繫
社群媒體、電話、視訊,和家人一起善用科技維持一定強度的社交活動。暫時停課的孩子如果想念同學,安排視訊、畫圖寫信後翻拍、或傳送錄音的語音,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除了孩子,自己也要記得和朋友家人定期聯繫,暫時從主要照顧者的身分放假、減少孤立和焦慮感。照顧孩子之外,請務必要記得照顧自己。
過去一年間,因為有效的邊境管理和超前部署,臺灣換得了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由,在安居樂業中和世界一起等待疫苗。雖然目前面對疫情升級,但是透過「認真防疫、疫苗接種、接收科學證據和相互支持」,控制疫情、和病毒和平共存確實是可以達成的。希望在疫苗陸續到位前,大家能少一些焦慮和指責,落實防疫,平安度過這段日子。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穩定情緒,好好生活。願臺灣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