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4
0

文字

分享

0
14
0

建立新作息、注意心理狀態,與學齡前孩童一起展開防疫新生活!

Mei
・2021/05/18 ・4947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466 ・五年級

2020年3月,我們和兩個學齡前的孩子正在跨州拜訪朋友的路上,關注著剛開始發酵的疫情。一覺醒來,疫情已經進入社區、案例破百,新聞不再說明新病例足跡──因為疫調已經跟不上疾病傳染的速度。當下我們決定立刻折返,而後開啟一年多漫長的隔離防疫生活,等待疫苗的到來。

幾天前,臺灣第一次升級成三級警戒,COVID-19 正式進入社區。希望透過分享疫情期間我們和學齡前小孩的公寓生活和一些小技巧,提供需要長時間陪伴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一點參考。

新階段的防疫生活,我們一起加油。

疫情之下,該如何與孩子一起展開防疫新生活呢?圖 / vadymvdrobot

一、和孩子解釋發生了什麼

學齡前的孩子雖然在語言上無法完整表達焦慮和情緒,但一樣需要面對生活的轉變,也會感受到照顧者對未知的不安全感。這個簡單的pdf繪本《城市裡的怪事》很適合開啟話題,和孩子討論他們察覺的改變、解釋原因。

二、建立防疫生活SOP

長期防疫生活為前提,和孩子討論「怎麼有效率的居家防疫」。我們自己的做法包括以下幾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清楚標示家門口的緩衝區

我們第一個改掉的是從外面回家,孩子馬上衝過來抱我們的習慣。

圖/Giphy

透過說明和調整動線(洗手、丟口罩、噴酒精、衣服直接丟洗衣機,洗頭洗澡),全家一起練習,讓孩子理解自己在每個步驟的位置及重要性,最後請孩子在外出者完成後所有固定程序後,再解除社交距離。

實際參與每個過程,對學齡前的孩子有加強理解和記憶的作用:一起用工程膠帶貼出緩衝區的明確範圍、分裝酒精罐時請孩子幫忙遞東西等,盡量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外加規範,而是防疫生活的協助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圖文配合的防疫提醒

盡量圖像化所有的步驟,讓學齡前小孩容易理解。

像是把洗手海報(跟幼稚園一致更好)貼在洗手台旁、酒精消毒的提醒貼在玄關,最後可以讓小孩加入自己的創意,例如海報塗色、洗手從讀 40 秒改成「唱完生日快樂歌」等。

此外,病毒和細菌是不可見的,「吐司麵包實驗」的活動 ,讓孩子用未洗過的手、噴酒精的手、用肥皂好好洗過的手分別觸摸吐司,然後將吐司放到夾鏈袋密封,觀察吐司的變化。 很適合讓學齡前的孩子用直觀的方式理解正確洗手的重要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吐司麵包實驗相關聯結:

讓孩子用未洗過的手、噴酒精的手、用肥皂好好洗過的手分別觸摸吐司,然後將吐司放到夾鏈袋密封,觀察吐司的變化。

3. 繪本

將衛教繪本加入共讀時間:《歡迎光臨口罩動物村》、《肥皂超人》、《認識病菌大發現》、《跟著動物醫生過一天》、《神奇酷科學19:對抗傳染病大作戰》、《感冒的奧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Giphy

4. 窗戶彩繪、標語製作

慢慢建立基礎的防疫共識和概念後,可以透過和孩子一起設計「防疫標語/感謝醫護/幫社區加油」的文圖,瞭解他們實際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窗戶彩繪可使用可擦的彩色筆;其他則繪製在小張的圖畫紙,再反向貼在窗戶上。過程中盡量讓小孩主導內容設計,順勢補足他們可能遺漏的防疫細節。

圖/Giphy

三、重新設計新生活作息

作息在防疫生活中,是一個不斷變動、家人相互調整和磨合的過程。試著以疫苗到位(2-3個月)來規劃育兒的轉型,而非兩周的緊急應變來思考生活安排。避免密集親職帶給照顧者過多的壓力,規律作息、生活彈性和個人空間,都是需要考慮的要素。

1. 分類室內可進行活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幼稚園停課後,首先面對就是個人時間和煮飯、處理雜事時間的壓縮。透過列出不同陪伴需求活動,對照顧者檢視要往哪些方向收集資訊,以及分配活動和處理壓力都有幫助。

如需照顧者完全投入的(共讀、教新的桌遊、科學實驗)、一半注意力的(自由活動、自由閱讀、繪畫勞作、有聲書、浴室泡澡、線上課程)和可完全退場的電視時間等。

2. 課表和彈性

承上,每天孩子可以自由搭配完成的強中弱的套餐。例如「完成自由活動和彈跳床200下後,爸爸/媽媽說三個故事」,逐漸拉長需要完全陪伴的時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執行上,我將(對照顧者來說)不同強度的活動,用不同顏色的紙卡印出來,背後貼上魔鬼氈,孩子完成就可以黏到自己的活動板上,睡前再取下。主要照顧者也可以在雜務(或賴床起來時)之餘,一眼瞭解孩子大致的狀況。

圖/Giphy

除了讓孩子自由安排時間,我們也有固定的行程,像是每天週二玩科學、週四烘焙、週五電影時間等。可預期的行程,建立孩子安全感和習慣,也降低聽到跳針的「我現在可以做什麼?」、「我好無聊」的頻率。

3. 消耗體力,建立運動區

少了戶外活動,消耗小孩的精力突然變成首要課題。我們為租屋處購置彈跳床和門夾式體操鞦韆組,在每個靜態活動間,用 3-5 分鐘的運動做緩衝。此外,支援前線、尋寶遊戲、骰子運動,也都是很適合居家的運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孩子喜歡線上體育的孩子,有健身環的家庭也可以善用。下面亦列出一些適合的網路兒童頻道:

CosmicKids:網路故事+瑜珈

Kids Workouts超級英雄、星戰、迪士尼公主運動系列

P.E. With Joe喬的體育課系列

little sports:小小運動家

Pre Ballet兒童基礎芭蕾

4. 一起做家事

既然沒有自己的時間,就不要等小孩睡覺再做家事了。雖然他們還做不好,但是試著一起完成吧!

適合一起做的家事有摺衣服、備菜、準備點心、打掃。雖然一起做家事並「不會」縮短做家事的時間,但會增加陪伴的感覺。過程中孩子也更能理解為什麼照顧者無法一直陪玩。有時他們會選擇「幫忙」,有時則會落跑去做自己的事,無論哪種,都比聽見抱怨「我等好久了」更好。

5. 固定熄燈時間

「下班」對照顧者來說很重要!(誰不是呢)長期居家很容易喪失時間感,早上我們用自製魔鬼氈日曆來開啟一天,透過一早觀察窗外天氣、更換日期、星期來增加儀式感。其他活動則用設定鬧鐘的方式,將吃飯、預備就寢的時間標示出來,盡量保持規律的作息,也和孩子一起練習時間管理。

四、注意小孩和自己的心理狀態

面對生活的改變,小孩可能會把不安轉到情緒上──比較黏人、比較愛哭、較常吵架。照顧者也可能變得比較沒有耐性、易怒。

請對孩子和自己都寬容些,因為長時間和精力旺盛的孩子在小空間的生活,原本就是充滿壓力和挑戰的事。下面是我們疫情間,和孩子練習與情緒共處的方式,希望大家防疫期間也能保持心理健康!

1. 和孩子一起認識情緒

請允許孩子和自己有情緒。情緒沒有好壞,只是在不同的情緒中,需要透過自覺調整才能回到適合溝通的狀態。

我們將情緒依照可以和外界理性溝通的狀態,分為四個顏色──紅色是需要暫停和冷靜的情緒(生氣、憤怒、大叫或肢體衝突)、黃色是需要深呼吸和慢下步調的情緒(挫折、不滿、搞笑、興奮)、平穩適合進行活動的綠色,以及需要好好休息的藍色。

透過閱讀原本家中就有的繪本,討論人物在哪個情緒區塊,會是很好的日常練習。彼此在壓力下失控時,情緒分類對於孩子(或我們自己!)承認、接受當下的狀態有很大的幫助。例如:「你覺得很無聊,所以變成難過的藍色嗎?我們要不要一起休息一下,回到綠色的時候,再來討論下午可以做什麼?」

2. 冷靜角落

冷靜角是一個讓人安心舒適的地方,可以暫時獨處、調整自己的情緒。可以設置共同的情緒角,也可以各自安排。

我們家每個人的角落都不一樣,需要的人就主動去待一待,覺得好一點再出來溝通(當然也可以邀請其他家庭成員)。我有自己的搖椅,老大通常就是去打鼓,把情緒釋放出來,回來就能好好講話了。

相關的網路資料:

3. 用成長心態回顧每一天

如果當天有特別值得紀念的事,我通常會鼓勵孩子用圖文日記記錄下來。但防疫的居家生活確實平淡居多,所以我們開始練習用「成長心態」(Growth mindset) 幫一天總結。

我們幫彼此設定、面對疫情的成長心態有五項:樂觀 (optimisim)、毅力 (persistence)、韌性 (resilience)、同理心 (empathy)、彈性 (flexibility)。盡量在日常以這五個方向讚美小孩,特別晚上快要睡覺前,幫混亂的一天做個句點。有時候很難想到可以讚美的地方,簡單一句「你在爸爸開會時主動進房間玩,謝謝你」也好,累積下來很能舒緩親子關係。

圖/instagram

4. 記得擁抱

高強度的忙完一天,有時把小孩送到床上,才發現那天什麼都做了,就是忘記好好抱抱他們。現在的我們會和小孩彼此提醒,每天都要好好擁抱一分鐘,長時間的擁抱和淺淺的一秒鐘,效果差很多。伴侶間,或是全家一起來個group hug,也有很棒的效果。

5.保持和朋友的聯繫

社群媒體、電話、視訊,和家人一起善用科技維持一定強度的社交活動。暫時停課的孩子如果想念同學,安排視訊、畫圖寫信後翻拍、或傳送錄音的語音,都是很好的交流方式。

除了孩子,自己也要記得和朋友家人定期聯繫,暫時從主要照顧者的身分放假、減少孤立和焦慮感。照顧孩子之外,請務必要記得照顧自己。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穩定情緒,好好生活。圖 / Rawpixel

過去一年間,因為有效的邊境管理和超前部署,臺灣換得了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由,在安居樂業中和世界一起等待疫苗。雖然目前面對疫情升級,但是透過「認真防疫、疫苗接種、接收科學證據和相互支持」,控制疫情、和病毒和平共存確實是可以達成的。希望在疫苗陸續到位前,大家能少一些焦慮和指責,落實防疫,平安度過這段日子。

讓我們和孩子一起穩定情緒,好好生活。願臺灣平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Mei
1 篇文章 ・ 2 位粉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3

3
1

文字

分享

3
3
1
新冠和長新冠可能影響:女性和男性生殖健康
A.H._96
・2023/06/17 ・283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自 2019 年底至今,已邁入第四年,全世界至少有 6500 萬人患有長新冠(Long COVID),有時稱為「COVID-19 的急性後遺症(post-acute sequelae of COVID-19)」;至少在 10% 的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中可能發生,影響包括 200 多種症狀與多重器官系統的健康。

根據今年(2023)1 月《自然評論微生物學》(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由漢娜·大衛斯(Hannah E. Davis)與艾力克·白楊(Eric J. Topol)等人的論文指出,目前長新冠發病機制至少有五至六種假設,新冠病毒持續殘留在人體組織中,包括免疫失調微生物群破壞自體免疫血栓內皮異常、以及神經信號傳導功能失調等,目前尚無經過驗證的有效治療方法。

大衛斯與白楊等人發現,長新冠與所有年齡和急性期疾病嚴重程度相關,36~50 歲之間的診斷比例最高,大多數長新冠發生在「輕度」、「急性」的「非住院」患者中。此研究綜合整理了目前科學對長新冠認知的主要進展:包括免疫學和病毒學、血管問題和器官損傷、神經和認知系統、肌痛性腦脊髓炎(也稱為慢性疲勞綜合症,ME/CFS)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與相關疾病、生殖系統、呼吸系統以及胃腸道系統。其中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分析指出,此類病徵在長新冠中經常出現報告,但卻很少有研究來記錄影響的程度,以及性別特異性的病理生理學。

新冠病毒(SARS-CoV-2)和長新冠(Long COVID)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圖/作者提供

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大衛斯與白楊等人的研究進一步探究長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男性方面,生殖器官組織中存在病毒會增加勃起功能障礙的風險,這可能是由內皮功能障礙所引起;而長新冠患者的精子數量、精液量、活力、精子形態和精子濃度會受損,這些現象和 扮演細胞訊號傳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水準升高、以及精液中觀察到與細胞凋亡有關的凋亡蛋白酶(或稱胱天蛋白酶,caspase) 相關。 

在女性方面,目前已知受新冠病毒的影響包括:月經和月經前一周是觸發長新冠的因素卵巢中卵泡的庫存量(ovarian reserve)下降、以及生殖內分泌紊亂等。新冠病毒感染亦會影響卵巢激素的產生和(或)子宮內膜反應,同時患有新冠和月經不正常的人更容易出現疲勞、頭痛、身體疼痛和呼吸急促

最常見的月經變化包括月經不調經前症狀增加月經不頻繁等。研究也顯示,ME/CFS 與經前期焦慮障礙多囊卵巢綜合症月經週期異常卵巢囊腫絕經提前子宮內膜異位症有關。此外,妊娠、產後變化、絕經期和月經週期波動亦會影響 ME/CFS,並影響代謝和免疫系統變化。

在女性方面,目前已知受新冠病毒的影響包括:月經和月經前一周是觸發長新冠的因素、卵巢中卵泡的庫存量下降、以及生殖內分泌紊亂等。圖/envatoelements

經期相關的症狀 發炎反應可能扮演關鍵角色

而美國《時代》週刊(Time)則於今年四月,綜合報導了新冠病毒和長新冠對於男女生殖健康的影響,報導分別分析了最新醫學研究、案例以及後續影響人們的生育選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代》指出,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最新數據(2023/3/22),在生育年齡(18~39 歲)患有新冠的成年人中,約有 25% 的症狀持續至少三個月,且女性得到長新冠的風險高於男性。《時代》訪問了長新冠的女性患者,並讓她們描述自己的情況,比如因為極度疲勞而使得原先的神經系統疾病惡化、大多數的時候只有走出家門走一小段路的力氣、或是每週只有足夠的精力洗一次澡。她們說她們很難想像要照顧寵物,更不用說照顧孩子了。

另一方面,長新冠可能影響成人的生育選擇,這個結果可以從另一個問題來觀察。報導中再次強調新冠確診後,對男性而言,新冠病毒可能會損害男性精子數量和品質睾丸功能激素水平,短期內也可能會降低生育能力、出現勃起功能障礙,使女性更難懷孕。就女性而言,某些生育指標在確診後至少幾個月內較低,而懷孕期間確診的婦女可能會影響月經週期增加子癎前症(preeclampsia)與早產等併發症發生的機會。對於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者來說,除了會增加長新冠的風險外,妊娠和 ME/CFS 亦可能互有關聯。

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教授凱特克蘭西(Kate Clancy),在接受時代訪問時說明,長新冠、經期變化和經期症狀發作之間彼此的連結,可能和「發炎反應(inflammation)」有關,因為「子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免疫器官」,它阻止病原體進入,同時讓胚胎安全生長,並定期脫落和修復組織,因此子宮對發炎和其他免疫反應高度敏感。

因此這也引發另一個問題:在婦女懷孕期間確診新冠,是否會對胎兒造成影響

長新冠對懷孕婦女的胎兒有何影響?

根據發表在 JAMA Network Open 的研究(2023/3/23),研究人員發現,懷孕期間感染新冠病毒的母親所生的男嬰,更有可能在出生後引發神經發育障礙,增加患自閉症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發現,懷孕期間感染新冠病毒的母親所生的男嬰,更有可能在出生後引發神經發育障礙,增加患自閉症風險。圖/envatoelements

在早期的研究已經確定,「懷孕期間的其他感染」與「兒童神經發育障礙」之間有關聯。但有關新冠病毒的部分,則是在此新研究中更進一步確認。馬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論文共同主要作者 安德利亞愛德洛(Andrea Edlow),在接受訪問時說:「與母體新冠感染相關的神經發育風險在男嬰中不成比例地高,這與男性在面對產前不良暴露時已知的脆弱性增加一致。」

加劇的挑戰

另一位共同主要作者洛伊佩利(Roy Perlis)則指出,對於長新冠,有必要透過更大規模的研究和擴展長期監測,來進一步調查、評估這種潛在風險。此外,人們普遍缺乏新冠病毒染疫後的知識,亦存在許多錯誤資訊,對此,大衛斯與白楊等人在研究的最後呼籲,長新冠長期研究和護理知識的不足,是目前亟需解決的迫切問題。研究也呼籲,長新冠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尤其在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發炎性疾病間的機制研究尤其不足,應該要予以重視;除了向生物醫學界提供有關長新冠的教育外,更需要展開大眾宣傳活動、向公眾宣傳長新冠的風險和結果。

長新冠患者的臨床需求不斷增加,研究、評估和治療缺一不可;對於許多患者來說,長新冠不僅僅是一個醫療問題,它還會影響工作、人際關係和生活計劃,包括何時、如何以及是否生育孩子。長新冠不僅加劇醫病關係的挑戰,同時也影響未來世代的健康。

參考文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3

0

4
2

文字

分享

0
4
2
中國解封後,大規模疫情將出現超強變異株?疫苗還有效嗎?
PanSci_96
・2023/03/19 ・203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22 年 12 月 26 日也開放了出入境的管制,並且解除封控;有些媒體報導,解封之後的 20 天,中國感染人數就達到 6 億,這個數字幾乎就是三年來的全球病例通報總數……。

有人認為這樣大規模的感染會產生新的變異株,這個推測根據在哪?另外,若是新變異株擴散開來,次世代疫苗是否仍有用?

次世代疫苗能否對抗新變異病毒

首先,我們來談談新的變異株以及這一波中國疫情帶來的影響。

現在的變異株 XBB、XBB 1.5、BF.7、BQ.1.1 等都是 Omicron 衍生而來的,例如:XBB 或 XBB 1.5 都是由 BA.2 突變而來,而 BF.7 以及 BQ.1 則是由 BA.5 突變形成新的變異株;這些變異株比起原始株具有更強的免疫逃避性以及傳播力,這也表示著,疫苗所產生的抗體效果更差,傳播的機率更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如果只打了三劑原始株疫苗,體內的抗體幾乎無法對抗 BQ.1 及 XBB,即便是打過疫苗又經歷過 BA.2 或 BA.5 的突破性感染,體內對抗 XBB 及 BQ.1 的效果也有限;不過若是打次世代疫苗的加強劑,對比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對抗 XBB 和 BQ.1 效果仍較好。

比起施打四劑原始株疫苗,次世代疫苗加強劑對抗變異株的效果較好。圖/Envato Elements

以台灣 COVID 流行的數據來看,本土主要流行病毒株仍然為 BA.5 以及 BA.2.75,兩者佔了 83%,BQ.1 目前已佔 2% ;而在境外移入案例中,BQ.1 和 XBB 雖然僅佔 18%,但 BQ.1 或 XBB 都比 BA.5 有更強的傳播力和免疫逃避力。未來 BQ.1 或 XBB 有可能逐漸取代 BA.5 和 BA.2.75 成為台灣流行的變異株。

至於新的變異株是否更「毒」呢?根據分析再感染研究報告指出,Omicron 開始流行的前三個月,其再感染率達 3.31%,這也顯示面對新的變異病毒株時,的確有再感染的風險。但若是我們觀察 XBB 和 BQ.1 取代其他病毒株流行的國家中,其實住院率並沒有明顯上升,這可能表示 XBB 和 BQ.1 的毒性沒有增加,或是因為二價疫苗施打。

短時間大規模疫情會產生新的變異病毒株?

由於 SARS-CoV-2 為 RNA 病毒,較 DNA 病毒在複製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突變;另外,若病毒感染了免疫低下的族群,更容易在人體內產生更多突變,新病毒株越容易產生。但也不必過於擔憂,突變後的病毒在傳播後,還需進行淘汰賽,才能選出強者病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突變後的病毒傳播至人體後,還需進行淘汰賽。圖/Envato Elements

那麼是否打了有效疫苗或是感染過的人,就不會促使病毒產生新的變異呢?這牽涉到了一個免疫學上的概念——「抗原原罪現象」。

這個現象是指,當我們身體藉由感染或疫苗注射獲得抗體後,若再次遇到有「些微差異」的病毒時,身體會傾向使用之前獲得的抗體記憶來產生抗體,而無法針對該病毒產生更有效的免疫力;也就是說,如果這些先前的抗體沒有辦法有效滅掉變異病毒時,反而會變相篩選掉之前感染的病毒,留下可以躲開抗體攻擊的變異病毒。在這樣的條件下,當環境充斥著大量病毒,造成突破感染,更助於變異病毒成功突圍而出。

另外還需考量到,不同國家、地區流行的病毒突變株不同,所施打的疫苗也不同,這就表示,如果疫苗效果越差,又將帶口罩、隔離、消毒等公衛措施取消,便會促使病毒傳播到已經具有抗體的人,造成突破性感染。

各地所施打的疫苗,亦為影響產生新的變異株原因之一。圖/Envato Elements

疫情不透明的地方怎麼知道嚴不嚴重

在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會每天發布感染的人數,並且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公布各種病毒株比例,我們可以根據數據和自身狀況調整防疫的強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有些地方可能因公衛不發達或是刻意掩蓋,使得疫情統計困難,讓外界無法得知疫況。那麼,可以透過什麼方法知道這些地方的疫情狀況呢?

透過英國醫療資訊分析公司 Airfinity 收集數據並以模型推估,中國各省每日確診病例可能會達到 480 萬人的峰值,這瞬間大量的染疫人數會使醫療體系承受極大負擔,這勢必會造成排擠效應,許多原先可治療的患者,可能因醫療資源擁擠或缺乏護理而死亡。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藉由 PCR 檢測看出端倪。中國開放出入境後,在各地機場的檢疫陽性率約在 10% 到 50% 之間,所以即便持有 48 小時的 PCR 陰性證明,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向外輸出病毒,顯示當地疫情嚴峻。

最後,還是反覆呼籲,如何降低感染風險,其實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勤洗手、戴口罩、不摸口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防疫小叮嚀。圖/Envato Elements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57 篇文章 ・ 238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