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11/03
1664年的今天,年輕的虎克(Robert Hooke, 1635-1703)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展示他的畫作。這可不是一般的肖像畫或風景畫,而是他多年以來,一筆一畫精細地繪出顯微鏡下的世界。只見跳蚤、蝨子的纖毛畢露、蒼蠅的複眼結構清晰可辨,而軟木薄片成了一堆小格子整齊排列而成的網狀。虎克將這小格子稱為「細胞」,自此成為生物細胞的名稱。
・2015/10/24
1673 年,英國皇家學會收到一封來自荷蘭的信,信中繪製了蜜蜂、蝨子、黴菌等在顯微鏡下放大 200 倍的圖。雖然顯微鏡已問世數十年,但即使經由當時也身為皇家學會會員的虎克加以改進,放大倍數也不過從十倍增加到二、三十倍。這位寄信來、名不見經傳的雷文霍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究竟是何方神聖?
・2014/10/09
艾瑞克・貝齊格(Eric Betzig),史蒂芬・海爾(Stefan W. Hell)以及威廉・莫納(William E. Moerner)等三人得到了2014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是因為他們越過了一個科學上設想的限制,也就是一個光學顯微鏡永遠無法超越0.2微米的解析度規格。利用分子的螢光,科學家現在可以監看在細胞內部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他們可以觀察與疾病相關的蛋白質之聚集,也可以在奈米的尺度裡追蹤細胞的分裂。
・2014/07/16
偏光顯微鏡能提供分子排列的訊息,但是如果能用光學的方式直接看到分子或確定不同種類的分子存在與否,就能讓很多重要最動的物理或生物資訊被研究發現。而螢光顯微鏡就是目前在 研究上用的最多與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2014/05/11
而當每個人都機會使用好的儀器隨時變成書桌科學家時,可以用自己的眼睛跟動手進行科學顯微觀察,不再是為了比賽或升學,然後屬於科學的樂趣就自然發生了。人不只是能被動吸收科學知識,而是能經由自己去觀察了解甚至完成合理的科學實驗。
・2014/01/07
光是觀察物質最有用的方式,因為所有物質都會跟光作用,對於微小的物體,最一般的生物光學顯微鏡利用物質吸收光的強弱來看出內部的結構,金像顯微鏡技術利用反射光來看清楚不透明物體的表面。但是對於分子內部的排列,一般的方式的顯微鏡就沒有辦法得知了。
・2014/01/05
要看到並記錄微小尺度下的物體或是生物對一般人來說並不簡單,雖然顯微鏡使用的歷史已久,然而一般的顯微鏡雖然可觀察,但是體積龐大且不容易做數位的記錄,如果有小台方便使用的顯微鏡,可以隨身攜帶隨時記錄,會是很多學生與很多對自然有興趣朋友的好幫手。
・2012/03/08
雷射掃描共軛焦顯微鏡(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y ,簡稱LSCM)是近代生物醫學影像儀器的最重要發展之一,它是在螢光顯微雷射掃描裝置,使用紫外光或可見光激發螢光探針,利用電腦進行影像處理,從而得到細胞或組織內部微細結構的螢光影像...
・2011/09/21
在樓層間亂竄或在空中飛行的昆蟲、蜘蛛和其他小蟲子,呃,說起來還真夠嚇人的。不過,在電子顯微鏡底下,放大後的牠們雖然看起來可怕,卻也蔚為美麗奇觀。據《連線》雜誌(Wired)日前的報導,從12號開始,只要幾塊錢,iPad 的使用者便能用一款叫做 Mini-Monsters 的 App,來放大觀看這些驚人的影像。
・2011/04/28
目前我身為國際兩岸聯合世界最古老恐龍胚胎計畫的主持人之一,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我自己又沒有學校公家、花錢不心痛的設備,怎麼辦?如何把手中的樣本做出一些顯微照片,以供進一步研究?最近自己動手做的手又癢了,加上「窮則變、變則通」的人生大道理,終於找出了一個便宜又好用的方法--此法,可能有好多人已經想出來過,但是,我還是無法安撫自己的興奮,故此來個野人獻曝,與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