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8/15
近代,鬼火的目擊事件越來越少,這不僅是在臺灣,西方也是一樣。除了因為火葬逐漸取代了土葬,也是因為沼澤與森林被大肆開發,就像失去棲地的動物,鬼火也失去的產生的源頭。過往的神祕傳說,在文明與科技的發展中逐漸消失,彷彿是某種詩意又悲劇的比喻,卻是實在發生的過程。 過去我們常說的「鬼火即磷火」看似科學,卻是一種過度簡化的說法,偏偏我們大多數人對此深信不疑。我們若是摒棄迷信卻不求甚解,科學和迷信又有什麼不同呢?
・2019/07/25
世界上有一種名叫做「鞍背短頭蟾」的蛙類,牠不具中耳骨,所以對同伴間的求偶叫聲非常不靈敏。科學家們與生物學家們發現,原來鞍背短頭蟾的骨頭會發出螢光,他們就是這樣求偶的,如此一來,牠們就能在茫茫落葉海中,尋找到彼此的身影了。
・2014/07/16
偏光顯微鏡能提供分子排列的訊息,但是如果能用光學的方式直接看到分子或確定不同種類的分子存在與否,就能讓很多重要最動的物理或生物資訊被研究發現。而螢光顯微鏡就是目前在 研究上用的最多與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2011/08/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生物個體有骨骼,在細胞的層次也有各種分子支架來支撐細胞的外型,也
・2011/03/18
為了收集有關蛋白質、DNA或其他鏈狀生物分子結構的線索,研究人員能以兩種螢光染料加以標記。在被通稱為螢光共振能轉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中,一種(施體)染料的激發會促使鄰近的(受體)搭檔染料也發出螢光。從而產生的兩色光子激發能透露該生物分子的形狀:受體染料愈接近,其對總螢光的促成作用愈大。
・2011/02/10
UCLA的科學家用微影術 (lithography) 做出縮小版的二十六個字母,其寬度比 10μm 還要小,線條寬度僅1 μm,懸浮於水中成為膠體溶液; 字母形狀在光學顯微鏡下能看得一清二楚。 要做出這碗濃湯,首先在磨亮的五吋晶圓上鍍上一層水溶性的高分子,接著覆上一層光阻劑 (photoresist),此光阻劑受到紫外光照射後產生交聯反應 (cross-linking) 而無法被有機溶劑溶解,因此將紫外光過濾成為字母的形狀後照射在晶圓上,再用有機溶劑處理,便可洗掉未曝光的部分而留下字母的形狀。最後再將底層的高分子用水溶掉,字母就可以散佈在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