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1月 重設

・2022/01/07
威而鋼原本被用在降低血壓的研究,但是效果並不夠好,反倒改善了勃起功能,成為第一款用來幫助男性勃起的藥物;近期的研究更指出威而鋼「可能降低 69% 罹患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
・2019/01/28
這本藥物與社會的精彩研究獲得醫學史、科學史、醫療社會學、公共衛生、醫學人類學、醫學與化學領域期刊的關注。 書評者肯定本書的重要,但重點不同。 就書寫手法而言有人看到時間的延伸,有人看到主題的鋪陳。就內容來看有人認為本書對美國 FDA 的分析十分精彩,有人則從本書看到學名藥的全球流動。而最令人震驚的自然是「generic」的概念。如索博達(Debra Swoboda)在《健康與疾病社會學》(Sociology of Health &Illness)期刊的書評指出的,本書一言以蔽之是指出「學名藥宣稱與品牌相同但卻不同;任何斷言它們相同的說法遮掩了兩者之間的差異」。
・2019/01/28
本書體現葛林對藥物與社會的研究理想,或可說是兼具學術性與社會意義的歷史書寫。如前所述,現代製藥的創新性某種程度上仰賴專利,而專利又需要龐大經費與人力才能轉化成可賺錢的商品。但作者不附會製藥產業的邪惡,也不過譽學名藥破解法規的機巧,反而回到藥物史的原點,指出學名現象之於醫藥體系的意義:為何藥物要「去品牌」(unbrand),成為訴求市場的「剪標品」?抑或是反過來問:如果現在學名藥泛指某類不特定稱呼的藥物,那它們原先的「特定稱呼」會是什麼?
・2019/01/28
這是期待已久,從藥物切入醫療體制的好書。 作者傑瑞米.葛林(Jeremy Greene)任教於醫學史重鎮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專長為藥物與社會,他也是內科醫師,不斷從實作中汲取歷史書寫的線索。相較過往用偉大醫師與醫療發現串起的大事記,或者爬梳現代醫學起源,解構其客觀性的概念分析,或者聚焦臨床,探究醫病互動中體現的身體論述,這本書提供扣合製藥趨勢,反省臨床操作,直指市場的跨界書寫,情節緊湊,高潮疊起。 此間不乏批判高騰的研發費用、問題重重的臨床試驗,甚至是藥價黑洞的內幕報導,這本書有何特出之處?它是產業分析、商業史,還是批判醫療的社會研究? 對此,我認為可以先從這本書的主題——「藥物」開始。
・2018/01/25
《傷風敗俗文化史》本書接連介紹是啤酒、毒品、迷幻藥、煙草、大麻、咖啡、麻黃等等,讀可以混著讀,但是現實生活千萬別混搭使用的生猛材料;也有如性工作者、名人崇拜與自吹自擂等的題材。每個章節會會包括:作者的生活經驗、你大概沒聽過的科學研究、你應該也沒看過的歷史跑馬燈、作者親身實驗(以及人體試驗中上演的多幕人生跑馬燈);讓你在莞爾的同時體味到「好看」的科普與幽默滋味。
・2014/01/13
或許你不知道,家中過期的藥物不能隨著一般垃圾進到垃圾車裡。這些藥物所含的抗生素或者激素,在垃圾掩埋的過程中可能會滲入地下水流進河裡,不只對自然生態有潛在的危害性,要是這些藥物進到自來水或者飲用水中,不知道又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什麼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