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8/12
在無邊宇宙中,有沒有像地球人一樣的生命存在呢?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找到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在廣袤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的任務,如同從大海中舀起一杯水,即使水中沒有魚,也不代表整座大海了無生機。本次泛科講講 x 中研院天文所,特別請來兩位站在人類追尋外星生命最前沿的重量級科學家:吉兒‧塔特(Jill Tarter),前《尋找外星智慧計畫》(SETI)主任;以及威廉‧夏夫(William Schopf),第一位發掘前寒武紀化石的古生物學家,來跟我們談談他們畢生搜尋生命痕跡的故事。
・2015/06/16
現在不管看文章或是電視節目,總是會出現一些神奇的稱號,像是真神奇的生活家、XX達人、宅神..等,這些自封或被封的莫名稱號背後都有個目的,就是要閱聽眾接受這些人是個專家,接下來講的內容才容易取信於民。
・2015/06/09
音樂和數學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數學是自然界的「語言」。每一個數學式當中,肯定都包含著某些「訊息」,反覆地演奏著科學界的樂曲。 數學以及音樂存在著兩項共通點,一是「兩者皆為美麗的邏輯」,二是「感性的頭腦,才能真正貼近這兩種最自然的美」。
・2015/06/08
整理的目的在於獲得新資訊 「數學式的整理」,即是透過明確的規則加以分類、運用乘法原則加以整理,或是準備檢查表等行為,進而獲得更多的新資訊」。假設你是一名葡萄酒收藏家,家中有數百瓶葡萄酒,你會怎麼整理它們呢?
・2015/06/08
所有對數學感到頭痛的人,求學期間應該都曾痛不欲生地心想:「為什麼要逼我學數學呢?」 在此,我想向各位分享一句愛因斯坦的名言:「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透過這股力量培養出能夠獨立思考、行動的人,並解決社會面臨的各種問題。」 學習數學是一種培養邏輯思考能力的方式。當想法不同的人聚在一起,解決前所未見的問題時,必須具備解析難題的眼光,和理解他人想法並且陳述自己觀點的表達能力。這,就是邏輯思考的能力。
・2015/06/07
回顧科學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大部份曾經出現過的理論幾乎都是錯誤的,它們要不是已經被推翻、就是正在被推翻中。科學活動,其實就是不斷在新證據出現下修改或推翻舊理論的一個過程。
・2015/03/03
聯合報昨日(2015/3/2)於頭版大篇幅刊登了一篇〈恐龍原來有彩色羽毛!〉,報導敘述楊子睿隨德國團隊研究恐龍化石、並以3D技術繪出全球第一隻彩色恐龍,成果獲得「科學」期刊(Science)刊登。此報導一出,各大媒體與電子媒體紛紛跟進、引用轉貼,科學新聞難得如此受歡迎──但該報導卻錯誤甚深。
・2015/02/26
同治元年(1862 年)春,已是中年的徐壽偕同小他十五歲的同鄉青年華蘅芳來到兩江總督曾國藩營中。他們兩人因一起研究西學、仿製西方器械而頗有盛名,因而以「才能之士,能通曉制造與格致之事者」的資格,受到曾國藩的保舉任用。面對曾國藩的讚揚與期許,徐壽感慨萬千。一方面,他為父母雙雙早逝,無緣親見他未經科舉考試卻仍能獲得朝廷重用而感到遺憾,另一方面,卻又感到心虛,因為他當初放棄傳統仕途,潛心研究西學,可不是有什麼深謀遠見或救國抱負,純粹是因為對科學的興趣罷了。
・2015/01/24
關於我在泛科學上發表的文章〈哲學排擠女性?〉,哲學新媒體刊出了一篇很棒的編譯文〈哲學排擠女性?還是給女性排擠了?〉,引述了歐美女性哲學家對哲學黑暗內幕的第一手觀點。香港的哲學部落客楊梓燁也寫了一篇對我的文章進行分析。基本上,在該文章作結論之前,我都一路點頭稱是,沒想到做結論時,整個風雲變色......
・2015/01/05
「要爬上流行音樂的排行榜?不要把科學放進你的歌詞中」,這一個標題是日前刊登在Science網站裡面的一篇科學新聞報導標題,裡面所記載的是一篇科學傳播研究的結果,分析的對象正是台灣流行音樂中所援用的科學元素。有意思的是,Science的記者看完研究後,就設計了這個「標題」來形容台灣流行音樂的生存之道。然而,「科學」真的是台灣流行音樂的票房毒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