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7/28
到底這些科學家的腦袋裝了些什麼,才能讓他們在知識與資源相對現代匱乏的年代,想出這些之於當代彷彿外星語言的理論?難道各個都是骨骼精奇、天生神力的學術奇才,用腦袋憑空就能想出這些精美的理論?事實上當然不是如此!其實科學史如果攤開來,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打舊人。如果觀落陰來看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背後一定都有一排臉被打腫腫的前輩們。就拿原子來說好了,最著名的就是道爾吞的原子說。
・2016/06/04
《4 = 71》的原作英名 Time for the Stars,是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有「科幻先生」之稱的羅伯特.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於 1956 年所成。會說「重拾久違」之趣,是這部短薄灑脫的作品,有著輕簡卻豐富、通俗卻深刻、幽默卻縝密的文風與筆力,讓人開始抱著「輕鬆看看」的心態卻在不知不覺的情境中欲罷不能,到最後感慨萬千更沉思良久。對照近年聽聞閱歷的相關現實中,以「人」為觀察主體、參與運作、表現載體的科學、科技發展的環境與重大事件,在對現象、真相、事理的探究與叩問上,我常常在經典科幻作品更容易找到科學的原旨、科技的初衷。
・2016/04/12
從一個未知問題開始,繪圖、設計實驗、小尺度到大尺度實驗、調整、再實驗、最後下一個結論,,《流言終結者》遵循的是一個我們一直被訓練的科學實驗節奏,但這麼這麼多年來,會有許多人討論著一件事:“究竟,《流言終結者》算不算是真正的科學”。
・2016/04/10
運行了14年,節目總長282小時,驗證超過1000個迷思,做過將近3000個實驗,製造出900次爆炸(你沒看錯,爆炸連1/3都沒有),獲提名6次艾美獎都槓龜的《流言終結者》,將在今年畫下句點。 至今,在各位粉絲腦海中,《流言終結者》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是搞爆炸的瘋狂科學家?你神秘的電視科學家教?還是點燃你心中科學魂的現代馬蓋先呢?
・2016/01/30
科學是如此重要、有價值又迷人,不該只有專業科學家獨享。為了社會、公共與科學進步,需要有更多人關心科學。因此BSA的目標,就是要讓科學成為英國社會與文化更基礎的一環。問題來了,一個與科學真正連結的社會是什麼樣子?我們該如何讓它成真?那又會如何改變科學界?
・2015/11/16
明明電視裡的比賽輸贏與他無關,但就是會有一些奇怪的行為,好似這麼做就會得分就會贏,或是以為他做了什麼事害球隊輸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讓我想到史基納(B.F. Skinner)跟他的鴿子。
・2015/11/05
我對這類跨幾千幾萬年的全球「大歷史」很感興趣,但也了解因為時空跨度的關係,總有些地方照顧不到而有疏漏或不精確。在讀《人類大歷史》之前,也抱著這樣的想法,可是一讀《人類大歷史》,卻整個驚呆了。一般上而言,人文學者對許多科學研究的意涵掌握得很粗淺,這是專業有專攻,即使大師也甚少都全面顧及。可是,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這位最初專研中世紀史和軍事史的歷史學者,居然對科學研究的精確掌握並且涉及的層面之又深又廣,他的博學多聞真的是到令人震驚的地步!
・2015/10/24
科學教育包括科學史、已知的結果(就是教科書上的內容)、動手做、主題探索四個部份,現今的教學有相當多的部份還是在演譯已知的結果,其他三個部份都被犧牲了;人類最原始的好奇心、想像力與膽識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燃料,運用在教學現場就是要去營造與引導孩子激發自己的求知潛能,這樣的科學學習才會刻骨銘心。
・2015/10/03
科學,和我們這一代眼前出現的時候,是這麼美麗 -- 是無窮星空、是遠古恐龍、是細胞分子、是天邊彩虹。科學,人們說她心地極為仁慈,她為人醫治疾病,她極為善心,照料我們的衣食住行。科學,人們說她有無窮潛力,她可以在世間創造天堂。科學,我們這一代,多少人為她著迷,多少人想成為她情侶。從小就有自然課,我們以為,自然課中我們會和科學相遇,相愛,然後永遠在一起。現在回想,自然課到底是讓我們和科學相遇,還是讓我們永遠別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