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天外──地球之外有生命嗎?

Gilver
・2015/08/12 ・4541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16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bd0f9efe08541b2ab9e64c8a4442e86

文/Gilver

俗諺說:「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那在天際之外的無邊宇宙,有沒有像地球人一樣的生命存在呢?

這或許是個全人類都好奇、也各有見解的問題。可惜的是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找到外星文明存在的證據。然而,科學家們從不放棄,因為在廣袤宇宙中尋找外星生命的任務,如同從大海中舀起一杯水,即使水中沒有魚,也不代表整座大海了無生機。本次泛科講講 x 中研院天文所,特別請來兩位站在人類追尋外星生命最前沿的重量級科學家:吉兒‧塔特(Jill Tarter),前《尋找外星智慧計畫》(SETI)主任;以及威廉‧夏夫(William Schopf),第一位發掘前寒武紀化石的古生物學家,來跟我們談談他們畢生搜尋生命痕跡的故事。

https://youtu.be/R6LUjDTDMkc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威廉‧夏夫:想了解這個世界,你必須樣樣皆通

「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化石是澳洲的藍綠菌層疊石,它起源於35億年前。」這是威廉‧夏夫最為眾人所知的創舉。他走訪世界各地,是首位在澳洲、南非、俄國、印度、中國等地的疊層石找到前寒武紀微化石的學者,亦發表了很多地球上生命起源的文獻。他近期最重大的科學工作,就是在火星上面尋找生命的跡象。

夏夫的學術起點從美國俄亥俄州的歐柏林學院(Oberlin College)主修地質學開始,繼而轉向生物學發展,後來更跨越生物化學、有機地質學等多個領域,只因他對大自然感到好奇。「如果你想要了解這世界,你就不能只是個生物或物理學家,你得樣樣皆通。可是,大自然卻根本不在乎這些學門,它不會把自己分門別類!我要告訴在座的各位大學生,你越早了解到這件事情,成功就離你越近。」

在夏夫19歲、就讀大二那年,地質學課本寫著:地球上最早出現的生命證據是五億年前的節肢動物,而且百年來沒有科學家能突破這個紀錄。不過年輕的夏夫認為根據達爾文的說法,應該要有更早的化石存在—而那就是我所能做的事情!憑著少少幾篇論文,夏夫展開尋找更早生命形式的旅程。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探索生命起源的時間。」夏夫像是馬丁路德‧金恩般,中氣十足地在講台上說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開拓新領域

夏夫的夢想之路開始突飛猛進。從大二開始,夏夫持續地苦心鑽研,後來陸續找到了十億、二十億年、三十一億年前的化石,然後就取得了博士學位!旋即他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書,隔年又受邀加入「月球取樣初步分析小組」(Lunar sample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team)的6人團隊,展開分析月球碎石的工作。有趣的是,夏夫當時在團隊裡只是個年輕的小夥子而已。

「我與這些長者合作、交流,此刻我感覺到我已達到我大學時為自己訂定的目標了。」

那接下來呢?夏夫的下一個目標,是研究這些遠古生命如何在時間長河中演化?「要研究這個問題,就必須要面對無數更多的戰局——因為大自然從不替自己分門別類呀!」

P6268524

從地球到火星

往後的日子裡,夏夫又獲頒多座學術獎項及巨額獎金,像是中了人生的樂透一樣。此時,夏夫下了一個決定:他將利用他的所知所學和經濟能力,開闢一個舉足輕重的研究領域。「我有一個夢想。我將開創一個跨國際、跨學科的領域,它將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參與其中,像是一個爵士樂團一般。而那就是科學研究的模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結合各方長才之下,夏夫率領的研究團隊為人類的世界觀帶來變革,將生命的起源再度往前推移,找到了35億年前的化石,超越了他自己當年的化石年代紀錄。「當你有了一個想法,就試著將它實現;你有夢想,你就能做到!」

近年來,夏夫開始參與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火星探測計畫,分析來自火星的樣本。它們每公克四千萬美金,幾乎是世界上最昂貴的石頭,但其中可能蘊藏著過去生命的證據。夏夫的團隊利用顯微科技,在不能摧毀這些珍貴石頭的前提下,從微觀尺度去分析它的組成,試圖尋找微生物存在的痕跡。

幸運科學家的啟示:懷抱夢想、保持好奇、互相幫助

千載難逢的機會必須碰上準備好的人,人的夢想才能實現。夏夫坦言他是個幸運的人,他的夢想需要人類科技的極限,而他有能力去追求它。這樣一位何等幸運的科學家,有三個重要的啟示要送給大家。

P6268529

「首先,你要有想法,要懷抱夢想。不要害怕去追隨你的夢想,那怕是要觸及星星。成功與否並不重要,去追尋、去發現,你將有你的貢獻,不踏出那一步,你哪兒都去不了。你要相信你辦得到,你將會享受其中的過程,那將使你喜愛你的生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件事情是,如果你想當個科學家,你要當個三年級學生 [註],那才會使你去問為什麼。沒有所謂的蠢問題,因為那代表著你好奇所見所聞、你想知道那裏存在著什麼。當你好奇,你才會真的學到些什麼,而不是像中學生的學習總是告訴你什麼會考。聆聽、學習,然後問問題。還有,不要相信任何人,沒有人永遠是對的!永遠要問自己,這個知識是怎麼被了解的?它真的是對的嗎?

「最後一個是,我有個非常幸運的人生,許多的因緣際會讓我今日能在世界各地探索化石的秘密。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家的天命就是去描述、理解大自然是如何運作,文化、語言、信仰、種族、性別、國家、政治······都不足為談,我們都是生存於此、探究真實的智人,我們都相差不遠,且需要彼此扶持,在面對許多全球問題時,我們必須要以無國界的方式去思考,保持樂觀,未來才有曙光。」

P6268518

吉兒‧塔特:在宇宙之中,我們是否唯一而獨特?

吉兒‧塔特也是一名美籍的天文學家,她是「尋找外星智慧計畫」(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SETI)研究中心的前主任。SETI是一項國際性的科學計畫,目的是為了求證地球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智慧生命存在。SETI 的研究學者利用不同的方法找尋外星文明,最常用到的一項是利用巨型的望遠鏡陣列裝置,觀測是否有從其他星球傳來的人為無線電訊號。塔特於SETI的天文學研究經歷被改寫為小說《接觸未來》,並在1997年改編成同名電影。

塔特的專長領域為工程物理及天文學,參與多項搜尋外星文明的計畫,並在2012年退休,然後變成在世界各地巡迴的SETI啦啦隊,繼續向世界推廣、介紹SETI。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6268545

如果我們不再特別,那我們的存在意義是什麼?

「我們在宇宙之間,是否是唯一而獨特的生命?隨著太空科技演進,我們終於看見地球在宇宙中的模樣。」隨著投影幕上的畫面切換,塔特引領我們往更遙遠的宇宙飛去、看見益發渺小的地球。「一顆黑暗之中的藍色行星,那就是我們的立足之地,你的所愛、所恨所在之地。」在更遠的光年之外,我們的銀河系甚至只是千億個以上星系之一,地球又僅是銀河系之中太陽行星系統的一芥小白點。

「難道在這麼大的宇宙之中,不會有其他生命存在嗎?」

人類引以為傲的觀測成就,卻只是 4% 的宇宙

資料顯示,宇宙的演化從138億年前開始,由一個高密度、高溫度的點持續膨脹,那時甚至還沒有「物質」。後來才有了原子、星星、行星、銀河系,有了我們今日我們身邊的一切。可是故事還未結束,直至今日,人類還在拼湊著時空的拼圖,試圖解答我們處在什麼時間、空間之中。

自四個世紀前、望遠鏡發明以來,人類窮極一生並引以為傲的成就,竟也只有宇宙間4%的組成—物質,其他的都是至今仍無法觀測的暗物質、暗能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地球上許多文明都各有一套故事解釋他們從何而生,但科學版本的故事卻未有定論,而且還隨著新資料、新觀測結果不斷的修正。我們試圖拼湊著全貌,卻沒有辦法知道所有的事情,這也是當科學家真的很有趣的原因,就像夏夫所說的一樣。(笑)

P6268556

星塵的產物

「這個宇宙還有很多未知在等著我們。此刻,我們注視著這張宇宙星塵的圖片的同時,我們正呼吸著百億年前飄散在星際的產物。從氫氣和氦氣,到現在成追本溯源的的我們,我們自星塵中誕生,而其他生命也是。

【Q&A節錄】

P6268595

P編:如果能重返19歲,您的夢想會是什麼?
夏夫:這個問題很有趣,因為我知道那不可能呀······(笑)我想現在的我,會考慮至少兩條路:一個是去取得醫學博士學位,研究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它不但有趣且重要,腦的發展也同樣是重要的演化事件。另一個我會慎重考慮的選擇是律師、法官。對我來說,他們擁有智慧、並將之奉獻給國家。

P編:「讓 SETI不斷搜尋來自地球外的訊息,同時也向外太空持續發射大量的訊息;我們應該要大聲一些,好讓外星生命聽得見。」您對這樣子的說法,有什麼觀點呢?
塔特:至少80年廣電技術發展以來,我們並不向外廣播地球的訊息。看看地球,當生命出現了,地表就被劇烈的影響了,大氣和海洋都改變了。當這些外星生命來訪時,必定帶來著高端科技,也可能比我們會控管他們行星的資源。倘若他們收到地球的訊息而來訪,他們將會對地球感到好奇······ 而且,屆時我們將會需要全球性的溝通規模,來表決要不要發射訊號。那麼誰能率先發言?又要說些什麼?我的意見是:以宇宙的尺度來看,地球非常年輕,科技才剛萌生幾百年。如此年輕的我們,該先做的是簡單的事—「聆聽」。聆聽你能從鄰居得到些什麼吧。當地球真的決定要傳送些什麼時,就請長時間持之以恆地發送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6268615

聽眾:你是如何找到層疊石的?
夏夫:根據當時全球地質鑑定地圖,尋找地質事件較少發生、且年代約位於三億多年間的地方,當時找到的地方是澳洲西北部、南非,及格陵蘭的少數地點。地質越古老的地方就越可能有古老化石,而澳洲西北部的層疊石是生化和微生物證據最多的地點。

聽眾:當我們真的找到外星生命的訊號,人類將會面臨什麼改變?
塔特:這很複雜。首先會有無數的新聞,大家都會很興奮,但也可能會面臨各種危機跟可能性。科學家還是會繼續去了解他們。而且在往後,找到外星生命的訊號很可能會改變人類對於自我定位的認知、衝擊我們的觀點,就像當初太陽中心說改變了地球中心說的歷程。我們將會需要一些時間,來接受我們只是眾多數目中的一個而已。另外,外星文明擁有的科技,很有可能會解決我們現在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夏夫:我希望那將會讓地球上的人類變得更加親近彼此,更能理解我們只是這個行星上的一份子,在遠端還有另一個星球的生命。消弭歧見,還要擁有睿智。

P6268644
P6268636

[註]三年級學生(third-grader):在美國,孩童通常會在小學三年級時開始接觸科學,包含基本的物理、化學和氣象概念。可參考維基條目 third grade。(2015/08/20 更正,原誤譯為第三名)

本次 PanSci TALK 活動與中央研究院天文與天文物理研究所合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Gilver
2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畢業於人人唱衰的生科系,但堅信生命會自己找出路,走過的路都是養份,重要的是過程。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從一片荒蕪到綠色星球:細菌與光合作用如何重塑地球——《你的身體怎麼來的?》
商周出版_96
・2025/01/27 ・386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喜出望外

海中糟粕化為盎然綠意

這個星球現在仰仗光合作用運轉。

──史緹耶可.戈盧比奇(Stjepko Golubic)

四十億年前,地球的陸塊相當單調,黑色、褐色、灰色的岩石上一片荒蕪,火山朝著無氧的大氣噴發毒素,人類乘坐時光機回到那時間點會立刻窒息。當時地球上僅有的生命形態是細菌,以及比英文句號還小得多的單細胞生物。然而若往前快轉幾十億年,來到距今僅三億五千萬年前後,會發現大氣中氧含量接近人類已經習慣了的百分之二十一,這是個很奢華的數字。

那個年代,海洋中滿是巨大生物四處洄游,植物入侵陸地並為人類的演化鋪路。地球從無法居住的荒土蛻變為藍綠色的生命樂園,這麼戲劇性的轉折是什麼力量在背後推動?

種種因素之中有一項特別醒目:直到一九六〇年代人類才開始意識到光合作用的力量不下於各種地質學事件,改造這顆星球的手段神祕且驚奇,非常難以想像。

地球從荒土到生命樂園的蛻變,歸功於光合作用的出現。圖 / unsplash

改造過程中,光合作用或許曾經引發大規模生物滅絕。科學家一度認為其威力能夠與核戰浩劫相提並論,使這顆行星被寒冰覆蓋化作巨型雪球。但同時光合作用又輔助、甚至促成「不可能」的演化捷徑,進而提高生命多樣性,最終使植物甚至人類得以存在。科學家如何研究太古時代的自然變動?而光合作用又如何將地球鬧得天翻地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疊層石背後的生命故事

十九世紀末期,有人找到能夠追溯光合作用悠久歷史的第一條線索。那時候沒有任何證據指向距今大約五億五千萬年的寒武紀之前有生命存在,然而一八八二年冬天美國大峽谷深處名叫查爾斯.沃爾科特(Charles Walcott)的岩石收藏家改變了一切,後來還當上史密森尼學會的主席。

沃爾科特的故鄉是化石天堂紐約州由提卡市(Utica)。小時候他生得瘦瘦高高,喜歡在父母的農場以及附近未來岳父擁有的採石場內找化石,十八歲離開校園之後先去五金行當店員,卻自己閱讀教科書、研究化石並撰寫論文、與著名地質學家通信來維繫心中熱情。他曾經蒐集古代海洋生物三葉蟲的化石標本,品質在全世界而言也是數一數二,後來慷慨出售給了哈佛大學。

沃爾科特的勘探技巧十分高明,也藉此就職於新成立的美國地質調查局。一八八二年十一月,地質調查局局長、同時自己也是探險家的約翰.威斯利.鮑威爾(John Wesley Powell)要求沃爾科特勘測迄今為止無法進入的大峽谷深處。

鮑威爾之前嘗試過,但只能乘坐小木舟趁漂流時稍微觀察最底層岩石,後來他就在偶爾有「刺骨寒霧、雪花飛旋」的地方紮營監督,帶人修建一條從峽谷邊緣延伸到下方三千英尺(約九百一十四公尺)處溫暖地帶的陡峭馬徑,並且讓時年三十三歲的沃爾科特帶著三名工人和足夠支撐三個月的食物、九匹上鞍的騾子沿著那條臨時小徑進入谷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原之後就會積滿雪,」鮑威爾告訴他:「春天之前你和搬運工無法離開峽谷。希望這段時間裡,你能好好研究地層序列,盡量收集化石。祝好運!」

對沃爾科特而言,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他已經發現一些已知的最古老化石,例如神似甲殼類但奇形怪狀的三葉蟲。此外,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不過四十年前,但因為缺乏最原始的動植物或細菌化石而遭到很多抨擊。批評者仗著沒有化石這點堅稱所有物種都是神造,懷疑論者也要求達爾文證明古代有過更單純的生物,可惜他只能委婉表示若生物體很小就不容易留下化石,希望有朝一日會出現。

充滿驚喜的山谷

沃爾科特深知達爾文的窘境。他沿著陡峭原始小徑下降到幾乎沒有生命跡象的大峽谷谷底,然後用心觀察周遭環境。山谷、懸崖,除了石頭還是石頭,但這一隅紅色天地很得他喜愛,不過同行的化石收集家、廚師和馱獸管理員就未必能夠分享那份悸動了。

他們沿著八百英尺(約兩百四十四公尺)峭壁吃力前行,其中一段就是現在的南科維山徑(NankoweapTrail),一般認為是大峽谷裡最危險的路線,河流地形坡陡水急即使沿岸也難以行走,有時候不得不自己開路以求深入。後來一頭騾子死亡、另外兩頭受傷。旅程中至少一次,沃爾科特筆中的墨水結凍了,但又必須在篝火邊融冰為水給騾子飲用。但最可怕的其實是死寂與孤獨,才三個星期就導致那位化石收集家夥伴憂鬱求去。但沃爾科特不同,能來到谷底他太興奮了,堅持了七十二天才踏上歸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一天他爬上爬下,對部分岩石中層層線條感到好奇,乍看很像切開的包心菜。這些圖案極不尋常,所以沃爾科特認定是生物,後來將其命名為藍綠菌(最初曾視為藻類)。他還聯想到自己在紐約州看過來自寒武紀時期的類似化石,取「隱含生命」的含義命名為隱藻化石(Cryptozoön)。然而大峽谷的情況有點不同,這些化石明顯可見,卻又位於更古老的岩層內,因此歷史比任何其他已發現的化石都久遠。

沃爾科特在大峽谷的古老岩層中發現了類似藍綠菌的化石,命名為隱藻化石,揭示比已知更古老的生命存在。圖 / unsplash

沃爾科特後來在蒙大拿州等地持續發現同樣古老的隱藻化石,接著其他古生物學家也在前寒武紀岩石內察覺到疑似化石的特殊圖案,種種線索指向最原始生命形式的證據可能保存在寒武紀前的石頭裡。即便如此懷疑論調不斷,尤其某個長期存在爭議的標本被證明了並非化石,而是火山石灰岩經過壓力和高溫形成獨特的礦物沉積。

隱藻化石的爭議:解鎖前寒武紀生命的證據

一九三〇年代,沃爾科特去世的四年後,劍橋大學最具影響力的古植物學家蘇厄德(Albert Charles Seward)決定加入辯論,卻在後來被古生物學家肖普夫(William Schopf)形容是「讓煮熟的鴨子飛了」。蘇厄德在史稱「隱藻化石爭議」的事件中嚴格審視前寒武紀化石證據,得出結論認為這完全是一廂情願,所謂的化石與現存物種之間沒有明顯關係,大型結構並未顯示出由較小細胞組成的特徵。

他主張沃爾科特在隱藻化石找到的環狀圖案可能是海底富含鈣質的淤泥沉積,人類本來就不該期望細菌這樣微小的生物會被保存在化石,最後又語重心長告誡科學家:有些尋找化石的人太過一頭熱,他們宣稱找到特別古老的標本時不能輕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位如此卓著的人物提出警告,導致地質學家不願再從岩石尋找距今約五億年以上的化石,畢竟找到的機率幾乎等於零。久而久之許多人認定了生命在地球上的歷史很短,這顆星球的前面四十億年、其歷史的九成之中根本沒有生命存在。微生物學家史緹耶可.戈盧比奇指出許多科學家以「前寒武紀」一詞指稱生命尚未問世的太古時期,其實這是陷入「現有工具檢測不到就代表不存在」的思考偏誤,將缺乏證據直接視為否定證據了。

時間來到二十年後的一九五〇年代中期,澳洲年輕研究生布萊恩.洛根(Brian Logan)隨地質學教授菲利普.普萊福德(Philip Playford)探索了位置偏遠的鯊魚灣,也就是澳洲西北海岸一片孤立的鹹水潟湖。站在這兒的海灘,淺藍色海水退潮時會露出如夢似幻的奇景:數百顆三英尺(約九十一公分)高的圓柱狀岩石林立,彼此間距很小,彷彿堅硬粗糙如石塊的蘑菇聚集叢生。

兩人詳細調查了這片怪異石陣,然後意識到理解沃爾科特隱藻化石的關鍵。眼前這些不僅是活化石,還能回答一個經典謎語:什麼東西既死又活?石頭表面曾經活著,是藍綠菌累積起來形成網罩般的構造。海水進出時,這層菌網會捕捉沉積物。而藍綠菌死亡後,沉積物固定在原位如海綿狀的石塔,於是又有新的細菌附著其上、形成新的一層網罩。

細菌以同樣方式在太古海洋中創造出沃爾科特的隱藻化石,現在稱為疊層石,語源是希臘文stroma(層)和lithos(岩)。目前只有鯊魚灣等少數幾個地方能找到疊層石,環境對其他多數生物過於鹹澀無法生存。但另一方面,已經化石化的古老疊層石則在世界各地皆有發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澳洲地質學家偶然發現還活著的疊層石,同時美國兩位地質學家史坦利.泰勒(Stanley Tyler)和埃爾索.巴洪(Elso Barghoorn)也宣布找到了蘇厄德口中不存在的化石標本,其中微生物有單細胞也有多細胞,藍綠菌絲也包括在內,而且這些化石都有大約二十億年歷史。「許多人很震驚的,」戈盧比奇表示:「原本以為生命在寒武紀才爆發,之前什麼都沒有。寒武紀應該是起點才對。」但現在普遍接受最古老的疊層石化石上微生物活在三十五億年前,依舊是地球誕生的十億年之後。達爾文和沃爾科特應該很欣慰。

哪種細菌造出最古老的疊層石?無法確定是已經會行光合作用的藍綠菌,抑或是它們的祖先。不過藍綠菌至少二十四億年前已經存在於海洋。

——本文摘自《你的身體怎麼來的?從大霹靂到昨日晚餐,解密人體原子的故事》,2025 年 01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商周出版_96
122 篇文章 ・ 363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從太陽發光到生命突變,一切都歸功於量子穿隧效應?
PanSci_96
・2024/10/19 ・196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充滿光與生命的宇宙中,我們的存在其實與一種看不見的力量密切相關,那就是量子力學。沒有量子力學,太陽將不會發光,地球上的生命將無法誕生,甚至整個宇宙的運行規則都會截然不同。這些微觀層次的奧秘深深影響了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量子穿隧效應是一個看似違背直覺但至關重要的現象,從太陽的核融合反應到基因的突變,這種效應無處不在,甚至還牽動著當今的高科技產業。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什麼是量子穿隧效應?

我們可以將量子穿隧效應比作一個奇妙的穿牆術。想像一下,你身處一個被高牆包圍的城市,牆外是未知的世界。通常,如果你要越過這道牆,需要極大的力量來翻越它,或者用工具打破它。然而,在量子的世界裡,情況並不如此。

在微觀的量子力學世界中,粒子同時具有波的特性,這意味著它們並不完全受限於傳統物理的規則。當一個微觀粒子遇到能量障礙時,即使它沒有足夠的能量直接穿過障礙,卻仍有一定機率能出現在障礙的另一邊,這就是「量子穿隧效應」。粒子彷彿直接在牆上挖了一條隧道,然後穿越過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聽起來像魔法,但它背後有深刻的物理學道理。這個現象的發生取決於量子粒子的波動性質以及能量障礙的高度和寬度。如果障礙較矮且較窄,粒子穿隧的機率就較高;反之,障礙越高或越寬,穿隧的機率則會降低。

太陽發光:核融合與量子穿隧效應的結合

量子穿隧效應的存在,讓我們能夠理解恆星如何持續發光。以太陽為例,太陽內部的高溫環境為核融合反應提供了所需的能量。在這個過程中,氫原子核(質子)需要克服極大的電磁排斥力,才能彼此靠近,進而融合成為氦原子核。

然而,單靠溫度提供的能量並不足以讓所有質子進行核融合。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只有約10的 434 次方個質子中,才有一對具備足夠的能量進行核融合。這是一個極小的機率。如果沒有量子穿隧效應,這種反應幾乎不可能發生。

幸好,量子穿隧效應在這裡發揮了關鍵作用。由於量子粒子具有波動性,即便質子沒有足夠的能量直接跨越能量障礙,它們仍然能透過穿隧效應,以一定機率克服電磁排斥力,完成核融合反應。這就是為什麼太陽內部的核融合能夠源源不斷地發生,並且持續產生光與熱,讓地球成為適合生命生存的家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量子穿隧效應與生命的演化

除了恆星的發光之外,量子穿隧效應還對生命的誕生和演化起到了關鍵作用。地球上物種的多樣性,很大一部分源於基因突變,而量子穿隧效應則幫助了這一過程。

DNA 分子是攜帶遺傳訊息的載體,但它的結構並不穩定,容易在外界因素影響下發生變異。然而,即使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科學家發現 DNA 仍會自發性地發生「點突變」,這是一種單一核苷酸替換另一種核苷酸的突變形式。

量子穿隧效應讓氫原子隨時可能在 DNA 結構中進行位置轉換,從而導致鹼基對的錯位,這在 DNA 複製過程中,可能會引發突變。這些突變若保留下來,就會傳遞給下一代,最終豐富了基因與物種的多樣性。

量子穿隧幫助促進 DNA 突變,協助生命的演化與物種多樣性。圖/envato

半導體技術中的量子穿隧效應

除了在宇宙和生命中發揮作用,量子穿隧效應還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在現代科技中。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電子設備的體積不斷縮小,這也讓電子元件的性能面臨更大的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微小的電子元件中,量子穿隧效應會導致電子穿過元件中的障礙,產生不必要的漏電流。這種現象對電晶體的性能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設計師們需要找到方法來減少穿隧效應的發生,以確保元件的穩定性。

雖然這是我們不希望見到的量子效應,但它再次證明了量子力學在我們生活中的深遠影響。設計更有效的半導體元件,必須考慮到量子穿隧效應,這讓科學家與工程師們需要不斷創新。

量子力學是我們宇宙的隱藏力量

量子穿隧效應看似深奧難懂,但它對宇宙的運作和生命的誕生至關重要。從太陽的核融合反應到基因突變,甚至現代科技中的半導體設計,量子力學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這個充滿未知的微觀世界裡,量子現象帶來的影響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正是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現象,塑造了我們的宇宙,讓生命得以誕生,科技得以發展。當我們仰望星空時,別忘了,那閃耀的光芒,背後藏著的是量子力學的奇妙力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5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藝術與科學的詩性相遇:《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
PanSci_96
・2024/06/04 ・3873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策展人紀柏豪提供

想享受一場同時兼具科技與藝術的饗宴嗎?來《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看看吧!

在當代社會中,藝術的角色正持續演進——它創造了一種新的美學,與社會、科學以及技術變革緊密相連。當社會面臨的挑戰因其複雜性而難以僅靠單一學科解決時,藝術研究因其跨越、融合不同知識領域的能力而具有新的意義。今日,許多創作者和機構採用跨學科方法,將藝術與自然、科學與感性、想像力與現實結合,創造嶄新的經驗、知識和美學。

在藝術與科學這兩個看似迥異的領域中,存在著一個共通的追求——深入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這一追求不僅體現了人類對知識渴望的本能,也反映了我們對於更高層次的自我認知和宇宙認識的探索。藝術家透過創作,探索人類經驗的多樣性和情感的複雜性,用畫筆、雕塑、數位媒介來表達對世界的主觀理解。這種理解可能源於個人感受,也可能反映了廣泛的社會和文化現象。

藝術提供了一種通過感知和情感來接觸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使我們能夠透過個別經驗來抵達普遍的真理。科學則通過觀察、實驗和分析來探究自然界的法則和現象,尋求對世界的客觀理解。科學方法使我們能夠系統地收集資料、建立理論並驗證假設,從而深化對物理世界的認識。不僅解答了關於自然界的問題,也幫助我們理解了人類自身在這個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藝術和科學在方法和目的上有所不同,但它們都反映了人類對於更加全面和深刻理解世界的共同願望。藝術讓我們透過感受和想像來擴展對世界的認識,而科學則通過理性和證據來揭示秩序和結構。由國科會指導、國家實驗研究院主辦的《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國際交流展,邀請觀眾一同探索藝術與科學的交會,體驗它們如何共同塑造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感知,並反思這一過程如何豐富我們的文化與知識視野。

展覽單元介紹

宇宙共生 —— 科技與宇宙的多維依存

當你仰望星空,有沒有想過我們與宇宙的關係?「宇宙共生」單元展示了科技如何將人類感性延伸至浩瀚的宇宙空間。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太空探索倡議小組(MIT Media Lab Space Exploration Initiative)帶來了在極端環境下的實地太空模擬,研究生存策略和科技應用。與之並置的《與細菌混了三千年》(3000 Years Among Microbes)則從微生物的角度重新審視太空探索中的殖民語言,帶來全新的太空想像。藝術家利用極端地貌與顯微影像並置,模糊人與微生物的分野,探討共生體概念在星際生態系中的應用。

感官賦能 ——透過科技重塑環境感知

「感官賦能」單元探索藝術家如何通過科技媒介重塑我們對環境的感知。兩位智利藝術家妮可·拉希利耶(Nicole L’Huillier)與派翠西亞·多明格斯(Patricia Domínguez)的《全像乳糜》(Leche Holográfica)是一場冥想式祈願,透過與不同元素的共鳴和諧,讓我們得以在螺旋時空中構想未來。

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家妮可·拉希利耶與派翠西亞·多明格斯曾透過智利與歐盟的合作,在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進行藝術駐村計畫,並在那裡發展她們的作品。CERN 以其在粒子物理學上的重大科研成果而聞名,但即使是最前沿的科學研究,也需要藝術家的啟發。這樣的跨域合作不僅揭示了科學現象的美麗與複雜,更為科學研究注入了新的靈感和視角。藝術家的創意與想像力,能夠以不同於科學的方法來詮釋數據與實驗結果,從而開拓更廣泛的理解和應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拉脫維亞藝術家羅莎‧史密特(Rasa Smite)和萊提斯‧史密茨(Raitis Smits)的《深度感知》(Deep Sensing),通過拉脫維亞伊爾本(Irbene) RT-32電波望遠鏡的歷史敘事,象徵性地橋接了技術的過去與現在,探問「為何擁有地球還不足以滿足人類?」該望遠鏡被前蘇聯遺棄,而藝術家們重返此地,探索這個巨大天線在當代的價值。虛擬點雲天線追蹤從太陽到地球的宇宙粒子流動,創造出沉浸式的視覺和聲音景觀,讓觀眾更易於理解氣候變遷的影響。

羅莎‧史密特和萊提斯‧史密茨是里加RIXC新媒體文化中心的共同創辦人,他們的作品結合科學數據、聲音化和視覺化、人工智慧和擴增實境技術,創造出前瞻性的網絡藝術。他們的作品曾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拉脫維亞國家藝術博物館等地展出,並獲得多項國際獎項。

網絡交織 —— 科技與社會的複雜關係

「網絡交織」單元深入探討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瑪麗莎·莫蘭·賈恩(Marisa Morán Jahn)的《銅色景觀》(Copperscapes)展示了銅在全球化勞動中的角色,揭示了這一自然元素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她的作品以銅色眼睛作為見證,表現出礦區社區所承受的「身體負擔」,並在影片《銅的私處史》中探討礦物經濟的複雜性,突顯採礦活動對身體及地球主權的影響。

瑪麗莎·莫蘭·賈恩是具有厄瓜多和中國血統的藝術家,其作品致力於重新分配權力,展示藝術作為社會實踐的可能性。她的作品曾在歐巴馬時期的白宮、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古根漢美術館等地展出,並獲得聖丹斯電影節和創意資本等獎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紫彤與孫詠怡的《岔經濟》(Forkonomy)利用區塊鏈技術,重新構想財產與國家之間的連結,探討擁有權背後的政治意義。這個藝術與社會運動計畫,通過工作坊和數位契約,探討如何購買或擁有一毫升的南海,並質疑現有的性別勞動分工和所有權制度。

李紫彤是台灣的藝術家兼策展人,作品結合人類學研究與政治行動,曾在國內外多個知名展覽中展出。孫詠怡是出生於香港的藝術家和程式撰寫者,專注於數位基礎設施的文化意義及廣泛權力的不對等問題,作品曾獲得林茲電子藝術節金尼卡獎等多項國際獎項。

印度藝術家艾蒂·桑德爾(Aarti Sunder)的《深海節點故事》(Nodal Narratives of the Deep Sea)將海底電纜這一隱藏基礎設施帶入視野,探討其與現代化項目、資本主義擴張及殖民主義的關聯。她的作品通過繪畫、物件和影片,展示了數據傳輸的路徑及其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艾蒂·桑德爾的創作涉及影像、寫作與繪畫,專注於探討科技政治和基礎設施相關議題。她的作品曾在柏林藝術學院、新加坡雙年展、世界文化之家等國際場所展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藝匯聚 —— 跨學科的創新邊界

「科藝匯聚」單元彰顯了藝術與科學共同探索未知領域的力量。國家太空中心的《來自遙遠的訊息》管絃樂曲選粹、麻省理工學院前衛視覺研究中心(CAVS)的歷史檔案,以及臺灣共演化研究隊的「邊界測繪學」年度計畫成果,展示了藝術家與科學家跨域合作的豐富成果和未來潛能。

跨域交流與活動

在展覽期間,策展團隊與台灣致力於促進科學家與藝術家合作的「共演化研究隊」規劃了一系列精彩的跨域交流活動,讓大家能近距離與藝術家、科學家們交流,體驗科技與藝術如何共同作用於當代社會。

活動包括圓桌論壇、藝術家講座和放映會,涵蓋了多個有趣且深入的主題。例如,在「宇宙共生」週末,觀眾可以參與討論極地科學與藝術實踐的圓桌論壇,聆聽來自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太空探索倡議」的成員分享他們在極端地貌探索的經驗。另一活動是國家太空中心委託製作的管弦樂曲《來自遙遠的訊息》放映會,由作曲家趙菁文進行演前導聆,帶領觀眾進入一場視覺與聽覺的雙重盛宴。

在「網絡交織」週末,藝術家李紫彤與孫詠怡將帶來一場關於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南海議題的討論,這場圓桌論壇將探討技術如何影響社會結構和資源分配。印度藝術家艾蒂·桑德爾則會在線上分享她對於海洋及網路基礎設施的研究與創作,揭示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背後的複雜科技網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感官賦能」週末將邀請拉脫維亞藝術家羅莎‧史密特和萊提斯‧史密茨現場分享他們的作品《深度感知》,並探討電波望遠鏡的技術敘事,展示如何通過藝術手段使抽象的科學數據變得可以感知。這不僅讓觀眾更易於理解氣候變遷的影響,也體現了藝術在科學溝通中的重要角色。他們將分享長期研究「自然廣播」的概念,以及每年舉辦「藝術科學節」的經驗。

在「科藝匯聚」週末,觀眾可以參與科學家與藝術家的提案室,直接感受跨領域合作的火花。這些活動將展示跨學科合作如何激發創新,促進我們對世界更深層次的理解。此外,拍攝麻省理工學院前衛視覺研究中心創始人故事的紀錄片將在台灣首映,導演並將與觀眾進行映後座談,分享創作背後的故事和啟發。

藝術與科學的相互啟發,不僅僅是知識和美學的結合,更是對創新與理解的共同追求。在這個亟需跨學科解決方案的時代,這樣的合作顯得尤為重要,為我們探索未知領域提供了無限可能。這次展覽通過多樣的跨域交流活動,讓觀眾能夠親身體驗並參與其中,進一步體會到藝術與科學融合所帶來的豐富成果和未來潛力。

展覽資訊

  • 展覽名稱:《匯聚:從自然到社會的藝術探索 | 國際交流展》
  • 日期:2024/5/10 至 2024/8/10
  • 時間:週一至週五 09:00-18:00(國定假日休)
  • 地點:科技大樓一樓大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06號)
  • 指導單位: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
  • 主辦單位:國家實驗研究院
  • 策展人:紀柏豪
  • 執行單位:融聲創意
  • 協力單位:共演化研究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5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