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登入/註冊
徵才!
最新
熱門
科資源
臺灣公民科學入口網
科技大觀園
研之有物
讀力書展
科學生
文章分類
人體解析
地球脈動
太空天文
文明足跡
環境氣候
生命奧祕
科學傳播
科技能源
自然演化
萬物之理
醫療健康
電影中的科學
Lab
【核四公投】模擬器
【反萊豬公投】模擬器
【藻礁公投】模擬器
從打掃方式看出你是哪種人?
你是哪個系的寶可夢大師?
防疫小尖兵測驗!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用陰謀論測你的陣營!
世界地球日知識大挑戰!
用陰謀論測陣營─外星人篇
【光棍節】你是哪種單身?
會考考題大挑戰!
精選特輯
所有特輯
搞笑諾貝爾獎
性教育專區
COVID-19專區
童年崩壞!?
一切都是泛科學的陰謀
她是科學家
百工裡的科學人
SDGs
讀力書展
社群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科電報
Podcast
請贊助泛科學
搜尋
登入/註冊
+追蹤
選舉
22 篇文章・ 0 位粉絲
+追蹤
常用關鍵字
deepfake
偽造影片
國防
換臉
法律
深度造假
立法
美國
選舉
言論自由
陰謀論
塗鴉學數學
天氣預報
太空船
機率
氣象預報
氣象預報員
記者
對比式問題
棄保效應
所有文章
熱門文章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選擇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選擇月份
1月
2月
3月
5月
6月
7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專欄
法律白話文運動
・2022/01/28
Deepfake製作的虛假訊息氾濫,美國如何立法力挽狂瀾?
網路上流傳一部美國前前任總統歐巴馬咒罵前任總統川普的影片。事實上,拍攝者並不是歐巴馬本人,而是透過編輯技術製作的。在相關技術越來越普遍的前提下,利用造假技術來誹謗、冒充和傳播虛假信息的現象,在美國越來越氾濫。
deepfake
偽造影片
國防
換臉
法律
深度造假
立法
美國
選舉
2
1
社會群體
法律白話文運動
・2021/05/19
侵蝕民主的「陰謀論」,到底該不該管?法律允許嗎?
自疫情爆發,各國社群平台散播著大量的陰謀論,不僅侵蝕著民主制度的運作,該如何管控陰謀論的散播,更是民主社會面臨的一大挑戰。
言論自由
選舉
陰謀論
20
1
好書搶先看
臉譜出版
・2020/07/23
換個位子,換腦袋!機率在不同行業代表什麼意思?——《塗鴉學數學》
機率是現代數學裡一門相當精妙的分支,當中處處有悖論陷阱。即使是基本的問題,也可能讓冷靜無情的專家暈頭轉向。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在心理學研究中發現,人類對於不確定的事件有頑固的錯誤想法。他們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高估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件,並低估幾乎鐵定會發生的事件。
塗鴉學數學
天氣預報
太空船
機率
氣象預報
氣象預報員
記者
選舉
3
0
數學妙用
林澤民
・2020/01/15
2020年總統大選「蓋牌」和棄保效應真的存在嗎?
總統大選的蓋牌效應和棄保效應具有政治上及民調研究上的重要性。「蓋牌」跟棄保都是選舉策略,如果它們有效,則它們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不待多言。在民調研究上,如果它們有效,那麼選前的民調,特別是封關前民調,預測選舉結果的能力都會受到質疑,民調機構必須嚴肅以對。
對比式問題
棄保效應
民意調查
蓋牌策略
選舉
0
0
Promo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018/11/21
投完票就能洗洗睡?可是瑞凡,佛系參與無法讓臺灣更民主
雖然經過幾次政黨輪替,但臺灣的民主其實還處於新興階段。然而面對民主改革的困難,仍有公民可以一起努力的政治策略。2018 競選觀測站收集的資料都會公開、提供各界進行實證研究,讓公民將不再只是表演政治的觀眾或消費者,還有機會積極促成臺灣選舉文化的反省與改變。
中研院廣告
公民參與
民主改革
研之有物
競選觀測站
選舉
0
0
分析 / 評論
林澤民
・2017/12/26
「罷免」與「選舉」的投票行為可以混為一談嗎?
因為「罷免」與「選舉」的不對稱性,要用原來選舉時的得票數來衡量罷免投票的結果,或用罷免投票的結果來預測下次選舉投票的結果,都是不科學的。
罷免
負性偏差
選舉
黃國昌
0
0
專欄
鄭國威 Portnoy
・2017/03/29
假新聞真能影響選舉?第一份研究出爐,美、德兩國差很大
「假新聞」一詞很快就喪失意義。現在只要政客不同意任何一則新聞內容,他們就稱其為假新聞。因此透過研究,正確地定義出哪些新聞是假新聞、這些假新聞流傳地有多廣、選民在選舉期間如何與假新聞互動(特別是在社群媒體上),便是阻止各方繼續打爛仗的唯一方式。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 (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 的研究團隊決定以 Twitter 上的推文為對象進行分析,把事情講清楚說明白。
假新聞
推特
政治
研究
總統
選舉
0
0
專欄
海苔熊
・2016/01/15
選前抹黑,有用嗎?
明天(1/16)就要選舉了,為什麼很多一開始說不要抹黑對方的候選人,自己卻變成抹黑別人的人了呢(例如2008美國總統的選舉)[1]?既然從很早以前就有人在倡導不要再打負面選戰,可是為什麼儘管是到了今天,負面選戰卻還是沒有「絕種」呢?
心理
態度
投票
抹黑
民調
說服
選舉
0
0
活得科學
活躍星系核
・2016/01/14
娃娃臉候選人容易獲選民青睞嗎?
2016總統暨立委選舉進入選戰最後倒數階段,各候選人紛紛告急催票,卯足全力推銷政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李予綱解讀選舉公報上各組候選人面相,根據過去研究顯示,選民政治素養的高低並不影響「娃娃臉效應」在選區中的發酵,娃娃臉候選人將獲得最高支持,政見反倒不是關鍵。
娃娃臉
宋楚瑜
朱立倫
蔡英文
選舉
青蛙池塘
0
0
活得科學
林澤民
・2015/10/19
如何用「中位選民定理」來看國民黨換柱立朱的政治戲劇?
如果把「中位選民定理」應用在黨內初選及動員階段,理性的候選人也應採取黨內活躍份子的中位立場,而不是極端的立場。洪秀柱之所以出線,不是因為她的極端立場,而是因為沒有其他人願意出頭。但洪秀柱在獲得提名後繼續在藍綠光譜上採取極端立場,卻導致她必須被「廢止」的下場。這是國民黨的選舉理性,只是這理性出現得太遲、太憋扭,恐怕不是那麼容易就能翻轉選情。
中位選民定理
納許均衡
選舉
0
0
文章導覽
1
2
3
下一頁
繁
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