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6/08/01
在你的認知裡,藍色帶給你甚麼感受?是冷靜、憂鬱,還是理智?在星際爭霸戰(Star Trek)藍色制服代表的是科學組,像是史巴克和麥考伊醫官;但在藝術家和科學家的眼裡,藍色還有其他的功用。
・2014/09/30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布倫(Paul Bloom)在《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試圖揭開人類愉悅感受的運作原理。為此,布倫援引了兒童發展、哲學、神經科學,以及行為經濟學的知識。布倫的目的是要理解愉悅的本質,考察愉悅在個體的發展起源,以及愉悅在人類的演化起源。
・2014/08/19
今年,臺北藝術節邀請南非翻筋斗偶劇團帶來《烏布王》。此戲劇,不同於兒童劇團的戲偶布偶,《烏布王》探討政治迫害、種族隔離政策的議題,操偶師細心地操弄著每位在「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傷心的家屬,歷歷地挖出每段哀慟的傷痕。去年,臺北藝術節邀請西班牙庫倫卡劇團演出《安德魯與多莉妮》,劇中的演員個個帶人偶面具,表演形式超越表情、語言,但依舊帶出一段扣人心弦的記憶與失憶之人生旅程。今年,來自英國的寶藏巖駐村藝術家Kit Hammods,在夏季開放工作室中呈現了巨大的【操偶師】 ( Puppeteers)作品,諷刺隱形的雙手正操弄政治與經濟的權力劃分,隱含著「沒有任何戲偶比操偶師更愚蠢」(No puppet is dumber than its puppeteers)的意涵。 戲偶,是一種表現藝術的媒介。不過,為什麼非真人的藝術,反而更能觸動人心呢?反而更能讓觀眾思索創背後探討的議題呢?
・2014/05/29
「科學家太重要了,所以不能讓他只鑽研科學!」深感科學傳播與科學素養的重要性,並為了提高大眾對科學的興趣,泛科學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繼2013年「開放吧!科學」之後,再度合作舉辦年度科普盛會。今年以「蛻變吧­!科學」為主題,關注台灣科學與創業結合的可能與挑戰。
・2014/05/16
由於受到國外的衍生式設計工作室NervousSystem的啟發,Fabraft Design Lab衍象設計首度嘗試利用藝術表現手法,集結工作坊30位參加者的智慧,利用參數設計與3D列印技術,意圖開啟人人都可以是設計師的可能性。「Parametric Vine 仿生衍藝」英文作品名稱直譯的意思是參數設計的藤蔓,創作過程從藤蔓造型的概念發想,由團隊講師羅崢瑋在參數設計軟體中設計出邏輯框架,帶領參加者利用微調參數的方式瞬間產生數以千種的樹枝圖樣。
・2014/04/29
這次故宮博物院「艾雪的魔幻世界」展覽,帶往欣賞的三位六、七歲小朋友,在語音導覽設備的幫助下,超出預期地用心、耐心觀賞、聆聽上百幅的重點作品,不時還交流品賞心得,這些我以為嚴肅、深奧的「事物」,他們居然展現出毫不遜色的鑑賞能力與品味興致,雖然可能又造成「局部推導整體結論的荒謬性」,但我依然對充分融合藝術與科學的新文明充滿期待與希望!
・2014/04/15
早從遙遠的史前時代,人類活動就已經取之於自然;而在21世紀,人類將再一次師法自然。近15年來當紅的「仿生學」是基礎科學研究的成果之一,它應用大自然的經驗來解決問題,至今已創造數十億美元的銷售成果,也是未來人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解答之一。在微型點子對撞機第20場演講中,陳柏宇老師和闞凱宇先生將為我們介紹仿生是仿了什麼生,以及仿生與藝術對話的可能性。
・2014/03/18
受訪者:鍾凱翔,目前就讀東海大學美術系大二,江湖上人稱「鍾哥」,最近以「紙箱東尼史塔克」之名橫掃西洋又紅回台灣。以下以第一人稱方式撰寫。
・2013/12/04
葛雷柯是知名的西班牙畫家,他的畫通常非常狹長,你知道為什麼?有一個說法是葛雷柯的視覺系統異常,看到的世界就是比較狹長的,自然就會畫出比較狹長的東西。如果葛雷柯看到的東西都是狹長的,那他看到的畫布應該也是狹長的,所以應該畫出來的東西比例上會是對的。但為什麼會如此呢?這個現象是否反映了我們人的知覺系統和認知系統其實有落差呢?
・2013/12/02
我有點怕寫「黃金比例」這個廣為人知的題目。隨便問個人都會說「啊,是啊,我知道,《達文西密碼》裡有提過嘛,鸚鵡螺嘛、帕德嫩神廟嘛、蒙娜麗莎嘛、隋棠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