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7/31
如何讓一般民眾在日常生活中,仍能夠保持對於科學的關心及參與?科普閱讀的推動就成為厚植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基本功。
・2019/07/29
透過教育,能帶領我們更快的認識世界。但在學校時,卻有好多壓力推拉著我們前進,於是周遭的風景模糊,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直到徬徨地到站,還有些人不知自己身在哪裡、該往哪去。這真的是我們希望的教育嗎?
・2019/06/21
《法醫女王》的故事以科學辦案為經、社會議題為緯,並且在科學辦案的同時拉出了許多引人入勝的社會關懷面。不過對你我來說,法醫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難以接觸到的行業,不免讓人好奇:這齣日劇裡所傳遞的科學知識是不是都是真的?然而,《法醫女王》不僅僅是流行文化,在讓你看熱鬧的同時,也讓你培養出科學素養,看到門道!它是如何做到的呢?科學素養又是什麼呢?為什麼重要呢?
・2019/02/14
對科學家說「全交給你了」會讓科學家深感為難,而全權委託給科學家的我們也會很苦惱。這就是家長制的危險。平時全都丟給科學家,出事了就說他們是御用學者,逼他們道歉。我們打算重複這種模式到什麼時候?
・2019/01/26
《科學素養:看清問題的本質、分辨真假,學會用科學思考和學習》內容淺顯易懂,讀了之後能認清科學家所追求的是否和自己的志趣相投,同時也能夠讓人對未來做出更好的決擇,同時也能略知科學素養,讓人想要成為有科學素養的人!
・2018/12/28
2017年11月聯合報報導〈創全球之先重大發現 跨年夜北捷載量大改變地球磁場〉,難道說 300 萬名乘客就能造成地球磁場改變? 媒體混用「地磁」、「磁場」和「量測到的磁場」等概念,再加上過度詮釋教授訪談內容,不但無法呈現教授原意,亦扭曲研究初衷。
・2018/10/11
社會中總會有許多來來去去的科學議題,從基改、食安到能源議題,每一個都能看到正反兩方戰到天荒地老。這類的爭議總是來來去去,理性方每每準備好詳盡的數據與論述來回應,感性方則是以打動人心的故事來說服大眾。一兩則個案並不能代表什麼,大範圍的抽樣才有可信度才對啊。很多理性方的人不懂,明明證據都擺在眼前,為何就是有那麼多人不願意接受。
・2018/10/02
題目取材自生活中的科學新聞,測驗目標在評量考生的理解能力,期望能理解衛星運行軌道的概念。學生能理解和說明生活現象的原理,就是一種「素養」。素養存在生活中,生活中表現素養,因此,素養導向命題的源頭在生活經驗與新聞報導中。
・2018/09/06
8月14日〈能源政策橋接與溝通論壇〉中,廖英凱以「能源政策制定過程中的科學角色」為題,邀請大家思考「能源議題是科學議題嗎?」雖然能源議題中包含著科學,但它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我們知道科學重要,但究竟多重要?我們該以什麼樣的角度對待科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