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3/06
瑪土撒拉 (HD 140283) 是宇宙中最老的星星,根據歐洲太空總署的觀測,它已經高齡 160 億歲了。相較目前推測宇宙年齡約 140 億年,這數字並不合理,而過往的科學經驗顯示,可能是觀測有誤差,也可能是宇宙學理論尚未完整,宇宙其實比想像中。
・2019/12/20
恆星之所以取名為恆星,是因為古時人們相信恆星永恆不變,象徵著完美與無限。然而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與完美的,恆星也如同人一般有著生老病死,只是恆星的一生可能橫跨數百萬到數百億年,遠多於你我的壽命,更長於人類的文明。而星團裡的星星,每顆都有不同的質量,但卻在相近的時間一起誕生,而不同質量的星星有著不同的演化過程和壽命。
・2019/07/25
我們的無線電訊號洩漏到太空中已經大約六十年了,最早傳出去的無線電波已經前進了六十光年。不過,隨著訊號愈來愈遠,它們也會愈來愈分散,更加難偵測。大部分的訊號也受限在很窄的無線電波頻率範圍內,所以它們會和大部分的自然天文訊號有所區別。當我們尋找外星文明的訊號時,目標是找到與我們相似類型的傳輸,因為那就是我們發射出去的東西,可是誰說外星文明和我們使用的技術是相同的呢?也許他們會用 X 光通訊,而且一直都在發射 X 光束到太空中。如果他們和我們的想法一樣,可能也一直在尋找從其他行星放射出的 X 光,而我們根本沒有大量放射出這種東西。
・2019/03/12
對一顆正常的恆星而言,壽命可以有數十億年以上,在這段生命裡,絕大多數的歲月,它都是藉由把氫轉換為氦的核融合過程所產生的熱壓力,來對抗因自身質量所產生的重力。然而,氫燃料終有燃燒殆盡的一天。此後,恆星便會開始收縮。在某些情況下,它能承受得住自身的重力崩陷,只是變成密度很大的一個星核,稱為白矮星。然而印裔美籍物理學家錢卓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1910-1995)在 1930 年證得,白矮星的最大質量約為太陽的一點四倍。蘇俄物理學家蘭道(Lev Landau, 1908-1968)也獨立計算出相似的數值,並把這個完全由中子組成的緻密星體,命名為中子星。對於另外無數個質量大於白矮星或中子星的恆星,當它們在核燃料耗盡之後,命運將會如何呢?稍後以研發原子彈而著名的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曾對此做了一番研究。1939 年,歐本海默與沃科夫(GeorgeVolkoff, 1914-2000)、史耐德(Hartland Snyder, 1913-1962)共同計算出:這樣的大恆星,熱壓力將無法與自身的重力相抗衡。再者,如果忽略這個熱壓力,一顆均勻球形對稱的星體將會收縮成一個密度無限大的點,稱為奇異點。然而,我們所有關於空間的理論,都是構築在「時空是平坦的」假設上,因此,這些理論都無法適用於奇異點上,因為奇異點在時空曲面上的曲率為無限大。事實上,奇異點標誌著空間與時間的終點。這就是愛因斯坦覺得非常反感的東西。
・2015/03/16
美國航太總署(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天文學家Lewis Roberts等人發現第2顆位在四合星系統內的系外行星。其實以前就已知這顆行星的存在,只是當時認為它是在一個三合星系統中,直到最近才確認這個系統中其實有4顆恆星。這項發現將有助於天文學家瞭解多重恆星系統會如何影響行星的發展和它未來的命運。
・2015/03/07
巴西南大河州聯邦大學(Federal University of Rio Grande do Sul)天文學家Denilso Camargo等人透過廣角紅外尋天探測器(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WISE)影像,在銀河系極邊緣處發現新生恆星。
・2015/01/16
「一閃一閃亮晶晶,好像你的身體,……」妳與他在夜空下漫步,望著滿天星斗,妳不禁哼唱起孫燕姿的《克卜勒》。就在妳享受這一絲絲浪漫與甜蜜時,身旁的他開口了:「其實啊,這些閃爍的星星都是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本身可不會閃啊閃的。」
・2014/11/11
天文學家必須觀測遠方正在形成中的恆星,試著解答這個大哉問。近,世界頂級的天文望遠鏡,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取得一張原恆星盤超高解析度影像,影像的解析力,將近是人眼的2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