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3/30
宇宙裡存在著非常多不同種類的天體。除了常聽到的恆星、行星、黑洞以外,你聽過新星、超新星和千級新星嗎?沒有的話,現在就來看看吧!
・2022/01/01
恆星像是一個熱氣球,核心的熱讓它保持充氣狀態,一旦燃料用盡,裡面的氣體冷卻下來,恆星便會塌縮,不過恆星如何及何時「死去」,會因質量不同而有變化。
・2019/12/20
恆星之所以取名為恆星,是因為古時人們相信恆星永恆不變,象徵著完美與無限。然而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不變與完美的,恆星也如同人一般有著生老病死,只是恆星的一生可能橫跨數百萬到數百億年,遠多於你我的壽命,更長於人類的文明。而星團裡的星星,每顆都有不同的質量,但卻在相近的時間一起誕生,而不同質量的星星有著不同的演化過程和壽命。
・2019/03/12
對一顆正常的恆星而言,壽命可以有數十億年以上,在這段生命裡,絕大多數的歲月,它都是藉由把氫轉換為氦的核融合過程所產生的熱壓力,來對抗因自身質量所產生的重力。然而,氫燃料終有燃燒殆盡的一天。此後,恆星便會開始收縮。在某些情況下,它能承受得住自身的重力崩陷,只是變成密度很大的一個星核,稱為白矮星。然而印裔美籍物理學家錢卓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 1910-1995)在 1930 年證得,白矮星的最大質量約為太陽的一點四倍。蘇俄物理學家蘭道(Lev Landau, 1908-1968)也獨立計算出相似的數值,並把這個完全由中子組成的緻密星體,命名為中子星。對於另外無數個質量大於白矮星或中子星的恆星,當它們在核燃料耗盡之後,命運將會如何呢?稍後以研發原子彈而著名的歐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 1904-1967)曾對此做了一番研究。1939 年,歐本海默與沃科夫(GeorgeVolkoff, 1914-2000)、史耐德(Hartland Snyder, 1913-1962)共同計算出:這樣的大恆星,熱壓力將無法與自身的重力相抗衡。再者,如果忽略這個熱壓力,一顆均勻球形對稱的星體將會收縮成一個密度無限大的點,稱為奇異點。然而,我們所有關於空間的理論,都是構築在「時空是平坦的」假設上,因此,這些理論都無法適用於奇異點上,因為奇異點在時空曲面上的曲率為無限大。事實上,奇異點標誌著空間與時間的終點。這就是愛因斯坦覺得非常反感的東西。
・2014/10/18
天文學家目擊一顆爆炸中恆星的核心區域,得以確認伽瑪射線的源頭。
・2013/04/26
Maoz等人提出的「模擬光譜(simulated spectrum)」,說明美國航太總署(NASA)預定於2018年發射升空的韋柏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JWST),探測到白矮星周圍類似地球的岩質行星的大氣時,僅需耗費數小時的觀測時間就能偵測到氧和水等化學組成,比偵測類太陽恆星周圍的岩質行星的還容易許多;換言之,想尋找太陽系以外的生命訊號,從白矮星下手,會比其他種恆星容易得多。
・2013/02/27
乍看之下像是《魔戒》影片中「索倫之眼」的天體,是編號為ESO 456-67的行星狀星雲(planetary nebula,PN),位在人馬座方向,距離地球約10,000光年。雖然叫做「行星狀星雲」,不過它們與行星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是在百年前的早期望遠鏡中,與行星一樣看起來似如盤面狀,因而得名。
・2012/10/08
螺旋星雲,另一編號為NGC 7293,距離地球約650光年,位在寶瓶座方向。這是個典型的行星狀星雲(planetary nebula),18世紀便已被發現,因為乍看之下像是木星等氣體巨行星一樣具有盤面特徵,因而得名。
・2012/09/17
天文學家長久研究克卜勒超新星殘骸,並試圖找出當超新爆炸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利用錢卓X射線觀測衛星資料所做的最新分析顯示:這顆超新星爆炸的威力遠大於先前估計,但由於其真實距離比較原本預期的遠,才讓天文學家低估了它的爆炸威力。
・2012/06/24
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Boris Gänsicke等人,觀測到4顆白矮星周圍有塵埃環繞,這些塵埃可能一度是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只是已經破碎,且白矮星們正毫不客氣的正在享用這些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