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4/09
很顯然,不管是體外受精、胎兒唐氏症篩檢,還是利用 CRISPR/cas9 技術編輯人類生殖細胞或人類胚胎,當事「人」都不可能表達意見。我們甚至可以虛構出這個情景來:依我們目前對 CRISPR/cas9 技術的掌握,很難 100%避免修改致病基因的同時,又對基因體其他無關位點進行非特異性的修飾(脫靶效應)。換句話說,CRISPR/cas9 技術在做治療遺傳病的「好事」時,確實也存在亂改基因體(做「壞事」)的可能。那麼這樣的治療方案有沒有違反「不傷害」的「紅線」?我們也同樣可以反過來發問:如果我們有在胚胎階段修改致病基因的能力而沒有這樣做,患病嬰兒出生後,是否可以反過來譴責我們的不作為違反了「不傷害」的底線呢?
・2017/11/02
假如你去看醫生時,麥當勞叔叔突然出現在你的病房你會不會感到恐懼?在國外,「小丑醫生」常在小兒科病房參與孩童的疾病復原,協助病童降低住院時的壓力、焦慮與無助,然而有多少研究指出其對兒童的情緒影響?
・2017/09/22
人類馴化貓的理性動機實在太過薄弱,家貓的存在,其實超越了實用價值。打從貓完成自我馴化後,就鮮少提供什麼實質上的服務,非但沒能拯救人類免於饑荒,也沒能拖慢歐陸上黑死病的腳步。然而石器時代的村民縱容牠、埃及人尊崇牠、千禧世代將牠數位化,家貓通過了時間的考驗,現今許多人承認極度享受有牠們為伴--家貓之所以能大獲全勝,關鍵在於貓有著一張強大掠食者的臉,但同時也有一張如孩子般的臉龐,這樣的組合營造出令人眩惑的張力,讓人類心甘情願成為貓奴。
・2017/08/11
美國科學家利用CRISPR-Cas9技術,首度成功修復人類胚胎的遺傳性疾病,成功率大幅提高至72.4%,這項研究成果於今年八月二日發表在《自然》期刊,可說是基因編輯技術進展的里程碑,不過要將這項技術應用於臨床治療,還更多的實驗測試才能確定不會有罕見的錯誤發生。
・2016/08/01
白天啼哭,大人處理方式可以有多種變化,如轉移小孩的注意力,當小孩注意到其他事物,安撫起來也比較順利。但大半夜哭鬧,常常成為新手父母最為棘手的問題。到底新手爸媽應該怎麼做才好呢?
・2016/03/11
許多父母第一次聽到孩子發出baba、mama的聲音時,就興奮地以為孩子懂得對父母喊爸爸、媽媽了。殊不知,真相是嬰幼兒在一歲之前,會嘗試發出各種聲音,所以才幾個月大的嬰幼兒發出baba或mama聲時,很可能只是在練習發出聲音,而不是在叫爸爸或媽媽。而在嬰幼兒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聽力是很重要的。
・2016/02/15
《好想睡覺的小兔子》(The Rabbit Who Wants to Fall Asleep)這本書的中文版最近要在台灣上市了,很多有小小孩的家長對於這件事情非常關心,很想瞭解是否真的能達到效果?對於嬰幼兒的睡眠能否找到一勞永逸的方法?
・2015/07/08
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的Tristram Wyatt教授近日在《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期刊中表示,如果科學家想找到真正的人類費洛蒙,就必須拋開過往的研究,重新進行一連串嚴謹、正規的研究步驟。
・2014/11/25
小孩半夜不睡覺,哭鬧不休該怎麼辦呢?作者建議,可以透過「睡眠儀式」的培養與訓練,讓嬰兒的行為模式受到環境調控的因素而可以被操縱。建立一套屬於自家的「睡眠儀式」,從此大人就可以高枕好眠!處理小孩的睡眠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喔!
・2014/11/03
傳聞黑白相間的圖卡可以吸引嬰兒注意力,並促進嬰兒視覺發展,作者想辦法拿到發展心理學原文課本,把關於視覺發展那一大段重複看了一次,發現課本的說法與坊間傳說有很大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