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6/17
長期以來,科學家透過藥用植物中「二次代謝物」的發現、萃取純化,進而發展出保健食品、藥物。日前,楊文欽實驗室團隊發現了「咸豐草」中的「聚多炔糖苷 (cytopiloyne) 」有治療糖尿病的潛能,此發現所衍生中研院專利與技術也成功技轉給國內生技公司,冀望所研發產品可以嘉惠更多糖尿病患。
・2017/06/09
花青素使植物擁有五顏六色,還可以影響植物呈現色素的樣式,過去,花青素被認為以水溶性分子的形式,均勻分佈在植物細胞的液胞內,但是後續的研究陸續發現在某些植物的液胞中,花青素會沉澱成一群群帶有顏色的小團簇,稱做「花青素液胞包含體(AVIs)」。近來,JIC 的 Cathie Martin 教授研究揭開了有關 AVIs 形成的分子機制,使得植物的花瓣能夠透過改變色素的密度吸引授粉者或幫忙傳播種子的動物。
・2017/06/02
分布於南歐、北非、中東的蜂蘭屬(Ophrys)植物,唇瓣的形狀像極了雌地花蜂的腹部。不僅是外型相似,連唇瓣上的特殊斑塊與顏色線條,甚至是上頭密生的絨毛都模擬得維妙維肖;蜂蘭屬植物所散發出的氣味,也與雌地花蜂費洛蒙中的化學組成有著極高的相似度,正因如此,雄地花蜂便在這股山寨氣味中迷失了自己,一步步被導引到蜂蘭的唇瓣上,在不明所以的狀態下,不斷替蜂蘭執行花粉的傳遞工作。
・2017/06/01
一八六二年,達爾文收到了一個包含大彗星風蘭的包裹,這種風蘭令人驚奇之處,在於它有著長達三十公分的花距,達爾文不禁思索,這樣的蘭花如何被授粉呢?於是他大膽假設在風蘭生長的馬達加斯加島上,一定有著一種口器可以伸長至三十公分的巨大蛾種,與大彗星蘭一同共生著,但這隻傳說中的巨蛾一直到達爾文過世時都還不見蹤跡,直到一百多年後……
・2017/04/14
高等教育的專門化和務實化,讓博物學家(naturalists)成為稀有學者,有能力認識地球各種生物的生物學家愈來愈少。面對前所未有的艱難保育挑戰,我們必須在傳統的高等教育課程中另闢蹊徑,整合跨領域的知識、教育及研究,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更多元的資源,從博物館、動植物園、種源庫、課堂及田野實習,瞭解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物種間的互動、動植物的照護、保育議題的多面向,培養紮實的研究能力基礎。「未來地球生態學程」因此孕育而生,為培育拯救未來地球的保育人才。
・2015/12/24
唐代詩人韋應物有首詩句寫到:「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我想,今日若是把場景搬到澳洲東北部的話,未眠的理由恐怕是因為擔心而睡不著吧!XD 到底,是什麼樣的松子落會讓人這麼的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呢?就是他,大葉南洋杉(Araucaria bidwillii)!
・2015/11/27
民以食為天,在注重「吃」的台灣人眼中,一起和朋友吃個飯,喝個小酒,絕對是人生一大樂事。在氣候變遷造成小麥更容易感染疾病、氣候變遷導致大黃蜂棲息範圍銳減?等文章中,都提到全球氣候變遷已對許多農作物收穫、或是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而另一篇文章紅酒與熊貓的兩難,亦明確指出由於降雨、氣溫與濕度的微幅改變,目前許多著名的紅酒產地,未來可能會因為氣候的改變,而在世界葡萄酒版圖中逐漸消失。
・2015/10/30
這幾天因為研究團隊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的文章,稍稍在網路上掀起一陣風波。身為作者之一,卻因為現在工作的關係,有點置身事外,大部分的訊息都是由碩士班的指導教授鍾國芳回覆,真的非常感激老師對此付出的心力。
・2015/10/20
生命有許多種形式,智慧亦然──植物或許沒有腦袋,但它們卻可能聰明絕頂,擅於操弄,而且凶殘惡毒。因此植物已經會傳簡訊求救,其實這是遲早的事,拜新的數位裝置之賜,一株枯乾的蔓綠絨,或者營養不良的朱槿,或者照顧不周的吊竹梅,都可以傳簡訊或者在網路上推特給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