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態
1401 篇文章・ 4486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1/20
「等一下吃什麼?」對我們和我們的老祖宗來說都是個大哉問。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哥斯大黎加研究捲尾猴(capuchin monkey)五年,發現在食物較少的淡季(lean season)裡,居住在不同地區的捲尾猴,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後,有了不同的發展。
・2015/01/18
生命究竟是如何從胚胎發展為成體?從亞里斯多德以降,這個問題一直有兩派不同的理論,一個是漸成論,認為是由不定形的同質物質逐漸分化成不同器官;一種是預成論,認為所有部位一開始就存在胚胎或種子內,只是逐漸由小變大。但沒有具體證據,兩派理論都純屬臆測;直到十七世紀顯微鏡發明後,才終於得以觀測胚胎的初期階段,斷定孰是孰非。
・2015/01/18
上一次,我們以寄生蟲學的角度探討寄生獸的生活史和宿主。但對於寄生蟲而言,在跟宿主適不適合之前,首先也得要能夠感染宿主才行。所以,今天就讓我們來聊聊寄生獸對人類的感染生態學吧。
・2015/01/14
地球的年齡有多大?當然我們現在已經知道是 45 億年左右,但直到二十世紀初以前,科學家的估算仍然南轅北轍,從幾萬年到幾億年都有,因為沒一個可靠的方法。直到發現了放射性之後,才終於有可以正確推估地球年齡的工具。然而這個方法可不是一出現就受到肯定,若非扮演承先啟後之關鍵角色的英國地質學家霍姆斯堅持不懈,我們可能要更晚才會知道地球的年齡。
・2015/01/07
目前全球近7000種的兩棲類動物中,約40%的物種面臨生存上的威脅,正在逐漸地消逝中。直到1999年學界才發現到這樣種喪心病狂的殺戮高手,是一種命名為為蛙壺菌的真菌,另外又發現一種與蛙壺菌互為姊妹種的蠑螈壺菌,讓這一切雪上加霜...
・2015/01/05
《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這本好書,是上個月的泛科學選書,更難得的是,它是今年《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的年度十大好書!《第六次大滅絕》並沒有像許多倡導生物保育的書籍一樣,聲嘶力竭地為將永遠消失於地球上的生物請命,而是用生動的筆觸,讓人感到大滅絕事件是歷歷在目的。
・2015/01/05
號稱無法真人化的傳說之作寄生獸上映了。這一部漫畫/電影既然大剌剌的在名稱上就用了「寄生」兩字,諸多設定裡頭也有不少似曾相識的寄生蟲的影子,那麼就趁著電影的熱潮,讓我們用寄生蟲學的角度來稍微剖析一下寄生獸這種生物吧。
・2014/12/24
『結紮可以使流浪動物最終消失』的過程,其實是建立在兩個沒有說出口的前提上的……
・2014/12/20
Z編就服侍一隻橘子貓國王,而且還真沒遇過女生橘子貓。為什麼橘子貓都是男生?要回答這問題,就得來了解一下貓咪的毛色遺傳。
・2014/12/17
如同美好的回憶一樣,已滅絕的生物的多樣性和其演化發展的潛在性,只能藉由博物館內死氣沉沉的標本重生。文化遭到毀滅後,只會遺留下碎片:像是博物館裡有夏威夷首領穿的紅色長袍、大索爾海岸上洞穴中的石器,或是岩洞壁上的繪畫,這些都只是我們所謂的文化中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