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1/17
前陣子,國外匿名網站 PubPeer 揭露幾位台灣教授論文上疑似造假的數據,引起軒然大波,群眾輿論。這不禁令人反思科學的定義及目的究竟為何?本篇文章透過作者從事科學研究的角度,表述他在追求科學真正意義道路上的所見所聞,並領悟出如何恆久熱愛科學的心態與思維。如果你在研究這條路上迷惘了,不妨來看看本篇文章吧!
・2020/01/15
總統大選的蓋牌效應和棄保效應具有政治上及民調研究上的重要性。「蓋牌」跟棄保都是選舉策略,如果它們有效,則它們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不待多言。在民調研究上,如果它們有效,那麼選前的民調,特別是封關前民調,預測選舉結果的能力都會受到質疑,民調機構必須嚴肅以對。
・2020/01/10
過往我們最有印象的科學證據可能就是 「DNA檢驗」了,由小量的細胞或血液就可以辨識出嫌疑犯身分。而今美國法庭科學學會官方出版的《鑑識科學期刊》(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有幸宣告,未來取自現場遺留下的一根頭髮,將能作為輔助科學證據,鑑定出真正兇手身份。
・2020/01/09
本文編譯自 Nature 的文章《The women who cracked science’s glass ceiling》,作者為一名科學史學家,從 2011 年起便成為英國科學口述歷史計畫的資深顧問,負責收集從 1940 年代起的英國科學家們的生平與職涯故事。 透過這些口述歷史,作者爬梳出了英國女性科學家們的職業生涯,和在戰爭歷程、時代演變下她們的處境。看見際遇截然不同的女性科學家為事業、為科學、為社會的奉獻,為與自己相同的所有女性科學家搏得今天的位置,以及往後仍然需要面臨的挑戰。
・2020/01/09
本文編譯自 Nature 的文章《The women who cracked science’s glass ceiling》,作者為一名科學史學家,從 2011 年起便成為英國科學口述歷史計畫的資深顧問,負責收集從 1940 年代起的英國科學家們的生平與職涯故事。 透過這些口述歷史,作者爬梳出了英國女性科學家們的職業生涯,和在戰爭歷程、時代演變下她們的處境。看見際遇截然不同的女性科學家為事業、為科學、為社會的奉獻,為與自己相同的所有女性科學家搏得今天的位置,以及往後仍然需要面臨的挑戰。
・2020/01/08
根據中國武漢市官方聲明,我們能對武漢的疫情有初步了解,但目前對外公開的消息僅有僅文字新聞稿,並不容易進行推論。台灣疾管署和美國疾管中心皆發布旅遊警示,與此同時,中國卻迅速遏制有關疾病爆發的討論,而該病已在香港引起部分恐慌、民眾競相購買口罩
・2020/01/08
這次,我們將來看看究竟債券的誘人高利息是為何出現,而高獲利的背後又隱藏著那些需要承擔的風險呢? 其實,就是因為票面利率≒違約風險,風險高的債劵,需要誘人的票面利率吸引投資者。
・2020/01/08
若與家人、愛人發生政治對立該怎麼辦?別擔心~作者有方法,學會這十招,保證讓你與家人們避免政治衝突,又能保持良好的親密關係。
・2020/01/07
想要家人們都支持自己的政治立場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人們為何還是堅持這麼做呢?為了獲得家人關注自己?還是為了篤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如果因此造成家庭紛爭該怎麼辦?唯有互相尊重彼此的選擇,及表達對家人的愛才能化解紛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