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十個招數,讓政治對立的人們共處一室不吵架——《在家不要談政治》

時報出版_96
・2020/01/08 ・211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2 ・六年級

  • 作者/珍.賽佛;譯者/劉議方

給政治對立的你們一些建議

除了努力進行自我覺察,釐清自己過往經歷的問題根源,你也可以在下次談政治時採用「政治達人保證不再吵架的十大妙招」,自我覺察的效果必會加乘。

以下的篇幅彙整了一些建議,教你如何從自身做起,轉變在政治對立下焦躁不安的氛圍。經由自我覺察改變自己的行為,就能帶來轉化,如同微笑表情已被證明能讓人更開心。

以下的建議取自我的生活經歷、心理治療的工作經驗,以及最重要的,是受訪者們教我的事情。銘記於心並且加以實踐,就能帶領你跨越政治對立的鴻溝,還會有許多正面發展。

覺察自我的行為、勇於接納並尊重不同的政治立場,才能讓心態保持冷靜,不過於偏激地追求政治立場。圖/GIPHY

只需誠心努力,就比較不會那麼生氣,情緒也會比較穩定,而對方也會注意到你的改變。就如同許多受訪者的經驗,你也會發現彼此變得更親密,也更能接受政治以外的歧見。比起原本就立場相同、無需協調的伴侶,你們會更珍惜這段關係。

我所給的建議很多像是常識,但從生活與工作中我發現,如果內心有障礙、幻想或是隱藏的意圖,就算知道應該怎麼做,也很少會落實。因此我相信,推測並探究所有可能的阻礙,找出自己對不同立場的態度、偏見及想像,是必要的事情。打破與異溫層的互動固定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達人保證不再吵架的十大妙招

學會以上十招式,便能拯救因政治立場分歧而造成與家人、愛人關係決裂的危機。圖/GIPHY

第一式:切勿提高音量

就算只是大聲一點點,對方也會覺得你在大吼大叫。提高音量保證會讓敵意上升,對方自然就停止溝通,不再聽你講話。如此一來,就不可能有理性討論的空間。

第二式:朋友之間絕不喝酒聊政治

即使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談論敏感話題都很難好好應對,更不用說是幾杯黃湯下肚之後。

我所訪談的挺川普同志伴侶──彼得與杰克,以前習慣在喝幾杯之後開始吵政治,爭論總統的人格。最後無可避免地大小聲起來(謹記「第一式」)、摔門。有一次還吵到砸爛手機,不久後他們達成了共識,絕不會再喝酒談政治。請以此為借鏡。

第三式:千萬不可不顧對方的意願,就將文章或網站連結塞給你的伴侶、親人或朋友,無論那個議題有多爭議、論點多麼符合你的立場。

如果你一定要和朋友或伴侶分享特定黨派立場的文章,就要照哈利與艾倫的方式。艾倫先寫紙條問道:「哈利,如果我給你一篇文章,表達我在某個議題上的觀點,你願意讀嗎?當然,我也會讀你寄給我的東西。」不過他們很少要對方讀。

我還提供一個小撇步。表達意見時用自己的話,不要引述「專業的」外部資料,否則只會將對方越推越遠。

第四式:如果兩個人遇到某個話題就聊不下去,那就不要談。

對於某個敏感議題,有許多與你立場相同的人能討論,你不用硬要去找無法進行理性對話的人。你知道什麼事不能聊。要和對方達成共識,有意識地避免衝突破壞關係,不要打破這個默契。要進入成熟的關係,一部分在於承認,有些事一談就只會引起彼此的痛苦。

你依舊能忠於自己的理念,無需強加在沒意願接受的人身上。

第五式:討論政治時,開頭千萬別說「你們那派的人怎麼會這麼認為……」。

這不是對話的開場白而是譴責。表現出厭惡或鄙視他的立場,他必定會被激怒,拒絕與你交流。在羞辱對方之後,你們不可能還會有理智、和善的討論。

第六式:如果與你同陣營的人當眾嘲諷、侮辱你伴侶的政治觀點或人格,你有義務挺身捍衛。彼此都要為對方講話。

不吭聲的話,等同於背棄你的伴侶。

第七式:若伴侶、家人跟你立場不同,就別讀他們在社群網站上的政治貼文。

你可以料到他會在社群網站上貼什麼卻忍不住想引戰。雖然網路評論是公開的,但這件事跟偷看對方的日記沒兩樣,是個禁忌。

第八式:永遠不要用電子郵件或簡訊吵政治

寄電子郵件或傳訊息似乎比較簡單,但很沒人情味,會傷感情,更容易造成誤會。如果你真的想討論並找出解方,就應該打電話、親筆寫封信或安排見面。

第九式:不管你有多討厭他的立場,都要相信他的誠意與善意。

相互尊重是理性討論的先決條件,也是愛的必要成分。

第十式:接受現實,吵政治沒有贏家。

想清楚,你永遠也無法改變對方的想法,不管是政治還是其他方面,所以別再嘗試了。只要你放下那個念頭,你們馬上便能禮尚往來地重啟溝通。不暗自抱持任何意圖,只是單純說明你自己的立場,這才是有效的溝通。

我們都會幻想自己有說服他人的能力,可以改變別人,尤其是我們重視的人。其實我們對他人的影響力很有限,但自己不願面對現實,所以才會感到無助。

在感情以及政治上,若能承認自己影響力有限,遵循此原則,就會產生正面效果。放棄不可能達成的目標,自然就能提升對話品質,贏得對方的信任,甚至挽救你們的關係。

 

——本文摘自《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2019 年 12 月,時報出版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與手足童年時相親相愛,卻因政治立場相見如仇人,該如何重修舊好?——《在家不要談政治》
時報出版_96
・2020/01/07 ・3947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 作者/珍.賽佛;譯者/劉議方

童年時相親相愛的感情去哪了?

我徵求受訪者,他們與所愛之人為了政治爭執不休。史蒂夫.尼爾森帶著一絲酸楚(幾乎可說是絕望)前來,開頭就說:「我姊和我大吵了一架。我不確定想不想要和她一起揭開瘡疤。」他的回應簡短生硬,在慍怒、逞強的口氣下,藏著他與姊姊希拉親密關係被破壞後留下的廢墟。

六十四歲的史蒂夫是位保險精算師,他與姊姊在小時候感情好得不可思議,而現在卻很害怕要失去這段親密的關係了,這都「多虧」了他粗蠻的行為與激昂的右派言論。姊姊大他三歲,政治立場左傾,是位藝術經紀人。他很渴望與姊姊重修舊好,但不知怎麼做,於是感到很悲觀,覺得自己無能為力。他們的關係已經糟糕到唯一的交流只剩偶爾幾封充滿敵意的電子郵件。

六十四歲的史蒂夫因過度激進的右派政治立場,而使他的家人與他的感情破裂。圖/GIPHY

史蒂夫口沫橫飛地宣講「讓美國再次偉大」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加深了姊弟之間的隔閡,雖然他們並不是因此失和,史蒂夫惹惱的也不只有這個姊姊。他充滿怒氣的貼文及電子郵件惹怒了哥哥和嫂嫂,他們刪了他臉書好友。史蒂夫也承認:「我以前真的超討厭歐巴馬。」然而,自從二○一六總統大選開始,他一聊天就只會高談闊論講政治,無法思考也不想聊其他話題。

現在與他還有聯繫的就只有姊姊,但是他完全不管對方的意願,就把政治理念強加在她身上,關係於是越弄越僵。「自從我投給川普、一直挺他,她就很少找我講話。」他後悔地說,呈現放棄的狀態。「川普就是一切。」他在意識形態上攻擊姊姊,她受到冒犯後也猛烈回應,兩人曾經相親相愛,但現在只會如此互動。到底是從哪裡開始出錯的呢?還有補救的可能嗎?

我問史蒂夫,既然結果這麼好猜,為什麼要繼續堅持自己討人厭的行為?

「為什麼你要一直對家人發動攻擊?」

「我希望他們了解我的感受,想讓他們知道自己錯得有多離譜。」

「你覺得你能改變你哥或你姊的想法嗎?」

「應該不可能,但我想要他們聽到我的觀點。」

「為什麼你要堅持做一件註定會失敗的事?」

「也許我以為有可能成功溝通。」

「你這麼咄咄逼人,當然他們不會理你,還會防著你。」

「但我必須先把自己的想法攤在陽光下。」

「這樣做的目的是?」

「可能沒什麼目的。我知道像這樣發表一些負面看法,總是會失言,但關心政治是應該的啊。」

「你傳訊息給他們唯一的話題就只能聊川普嗎?」

「我們都活在自己的小同溫層,不是嗎?」

為獲得家人關注,而採取激進手段

這家人和許多其他家庭一樣,在政治方面重複上演著老掉牙劇情。像是「在對方接受前要持續溝通」、「表達我的感受」、「想要他們聽到這個觀點」以及「坦承講明自己的立場」,從這些講法可以看出,他們兄弟姊妹彼此有許多需求沒被滿足,政治時事只是表達情感的工具,或是合理化這些情感需求。史蒂夫沒發現,其實自己一心想與手足建立深入的連結,也沒察覺自己無能為力而帶來的絕望感。

此外,他沒有明瞭到,自己在家中覺得孤單,其實是希望有人聽他說話。他也不明白,自己是出於憤怒才用這樣的方式逼迫家人關注他,結果卻把他們推得更遠。找尋這麼久,他發現右派思想可以當作打擊家人的武器,他說什麼也不會放下的。對於陷入類似家庭困境的人來說,左派思想也有同樣的功用。

哥哥不得不疏遠他,史蒂夫自己也很後悔。我便很想知道,他為何要冒著再失去姊姊的風險繼續做一樣的事情。他解釋說:「我們彼此的生活開始有分歧。」但沒有真的說清楚。他的經濟狀況比她好很多,所以他「內心最深處」感覺她有嫉妒。

他是個保守派的天主教徒,而她不遵循傳統又無信仰,有自由派的價值觀,朋友也都是同理念的。他講出最痛(也是最真心)的話是:「她一定認為我在人生道路上走歪了,但我沒有這樣想她。」

我不確定他說的是不是真的,或是只是他內心自我恐懼的投射。他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很久了。

史蒂夫因家人的疏離開始思考過度講明自己的立場與家人們的立場分歧,是否為造成與家人失和的主因。圖/GIPHY

當我問起他與希拉童年的親密關係,他的語調馬上從原本的憤恨轉為溫柔。

「你欣賞她哪些地方?」我問。他的答案讓我驚訝,也感動了我:「我覺得自己與她有很深的連結。她追求人生的精神層次,重視真實與美。」

在預料之外,他充滿愛與洞察力的回答,令我十分動容,於是我透露了自己人生中的痛苦經驗,希望他能以此為鑑:「如果我自己的弟弟當初說了這樣欣賞我、了解我的話,我一定會覺得他真的懂我。我會願意忽視彼此的政治歧見或其他不合的事情。你應該自己告訴她這些。」

為了姐姐修復情感,史蒂夫應該採取行動,不要讓政治信念破壞了對彼此的愛。圖/GIPHY

「問題是川普能解決一切問題。」他重複了剛才的話,這句話他不加思索就可以說出來。只要他在攻擊狀態,就不會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但你剛剛才自己推翻這點,那不是真的,」我堅持地說,「你提到姊弟關係時的態度不是這樣。即使覺得有歧見,你還是很珍視這段關係。你可以採取行動,不要讓政治信念破壞了對彼此的愛。」他的真摯打動了我,我相信,如果他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感受,並控制自己發火的欲望,就能挽救姊弟關係。

想與家人和好,該怎麼做?

史蒂夫決定正視與姐姐之間感情的隔閡,並決定不再因政治而與她爭吵,希望恢復昔日緊密的姊弟情感。圖/GIPHY

對於希拉,史蒂夫最需要做的事情是直接和她溝通。他應該要關上電腦,拿起電話打給她,或是約她見面。他必須說出那些重要的話,不能再打安全牌或刻意無視自己的感受,假裝沒事或解讀錯誤都不能解決問題。

接著史蒂夫開始回憶他們共度的童年時光。「我們成績都很好,」他說,「很小的時候,我們會一起玩一個叫『狗』的遊戲。」(這個遊戲是他們之間的祕密遊戲,他甚至不能和我說明遊戲內容。)「後來,我們會聊彼此的戀情。」

我覺得,在他討人厭、疏遠的表面下,其實很欣賞姊姊,對她有著深摯的情感。他很孤單,想要姊姊的陪伴,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說出內心的希望以及真正的感受。「如果你想要談政治,」我建議他,「開頭先說『雖然我知道你不同意我的看法,我還是想說說。我也想聽聽看你的看法,了解一下』。」

讓我感到樂觀的是,史蒂夫承認爭執是由他開始的。哥哥姊姊疏遠了自己,他看來真心地感到遺憾,尤其是對於希拉。「我製造嚴重的對立,這一切才會發生,」他承認,「我在乎與姊姊的關係,我應該要用不同的態度處理才對。」

畢竟,川普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訪談完幾個月之後,我寫信給史蒂夫,看看他與希拉之間的情況有沒有改善,我得到的回應很簡短,就如他當初前來接受訪談,但語調卻相差頗大:「有的,改善蠻多的。只要遇到政治就不談。」他為了「只要」二字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我很高興他做到了。

激進且一味地表達政治立場,並非是與家人溝通和包容的方法

我只想要自己能被看見、聽見,能受到肯定,」每個與固執己見的父母有政治衝突的子女都曾向我傷心地表達這樣的想法。這些成年子女時常很激動,不斷嘗試向父母解釋自己的觀點,或想要父母明白並接受自己立場的合理性。兒女都有這種訴求,但都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手足間也有會如此的感傷及糾結。

當然他們有時並沒有將自己的需求直接說出口,因為知道結果會如何,不想讓父母與自己的關係徹底崩毀。有多少的子女,不分年齡,就算父母的態度很不好,都還是拼命地想讓對方理解自己,或是維持彼此的感情。父母其實也與子女一樣茫然,不知該如何是好。我對此頗有感觸,也很難過。

家人的良好溝通並非建立在說服對方屈服於自己的立場之上,而是彼此包容,並記住對方的關懷與愛。圖/GIPHY

有一些子女想改變父母的觀點,雖然不會承認自己有此意圖,女兒尤其想改變母親。當然,不管是家人、夫妻,或是朋友之間,改變對方都是不可能的目標。若是能認清這點,我們才有機會嘗試更有用的方法,不再進行別有目的的溝通。

無論子女幾歲,受訪者的父母以及我訪談的父母都希望兒子和女兒能順從、尊重他們,只有一位例外,讓人印象深刻。父母想要在子女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這是很正常的;當父母將子女的歧見視為唱反調,感到惱怒或被背叛,親子問題便會產生。相同的政治立場絕對不是建立世代連結的唯一方式。受訪者們一旦理解這一點,就連年紀與病痛問題也都不足以阻礙連結。

近來,調和政治衝突成為更急迫的問題,但世代間固有的緊張關係及自古以來就存在的手足競爭,使得家人難以達成這個目標。對他們來說,調和立場衝突時常代表最後的努力,至少在一件事情上得到共識與連結感。不過這個目標很難,在許多家庭關係裡都不容易達到。不同立場的手足和親子之間都有一樣的掙扎、渴望,都希望找到能接受的解決方式,卻說不出口。

他們不想失去彼此,但又不知道要如何留住對方。意識形態的衝突會蒙蔽人們的雙眼,讓他們看不到彼此間有其他根本的共通點。但只要承認心中的渴望,並讓自己與對方記起關係中美好的部分,就能更順利找到方法包容彼此政治思想的差異。有意願向對方表示善意,許多家庭故事便能展開新的篇章。

 

——本文摘自《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2019 年 12 月,時報出版

 

所有討論 1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十個招數,讓政治對立的人們共處一室不吵架——《在家不要談政治》
時報出版_96
・2020/01/08 ・211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2 ・六年級

  • 作者/珍.賽佛;譯者/劉議方

給政治對立的你們一些建議

除了努力進行自我覺察,釐清自己過往經歷的問題根源,你也可以在下次談政治時採用「政治達人保證不再吵架的十大妙招」,自我覺察的效果必會加乘。

以下的篇幅彙整了一些建議,教你如何從自身做起,轉變在政治對立下焦躁不安的氛圍。經由自我覺察改變自己的行為,就能帶來轉化,如同微笑表情已被證明能讓人更開心。

以下的建議取自我的生活經歷、心理治療的工作經驗,以及最重要的,是受訪者們教我的事情。銘記於心並且加以實踐,就能帶領你跨越政治對立的鴻溝,還會有許多正面發展。

覺察自我的行為、勇於接納並尊重不同的政治立場,才能讓心態保持冷靜,不過於偏激地追求政治立場。圖/GIPHY

只需誠心努力,就比較不會那麼生氣,情緒也會比較穩定,而對方也會注意到你的改變。就如同許多受訪者的經驗,你也會發現彼此變得更親密,也更能接受政治以外的歧見。比起原本就立場相同、無需協調的伴侶,你們會更珍惜這段關係。

我所給的建議很多像是常識,但從生活與工作中我發現,如果內心有障礙、幻想或是隱藏的意圖,就算知道應該怎麼做,也很少會落實。因此我相信,推測並探究所有可能的阻礙,找出自己對不同立場的態度、偏見及想像,是必要的事情。打破與異溫層的互動固定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達人保證不再吵架的十大妙招

學會以上十招式,便能拯救因政治立場分歧而造成與家人、愛人關係決裂的危機。圖/GIPHY

第一式:切勿提高音量

就算只是大聲一點點,對方也會覺得你在大吼大叫。提高音量保證會讓敵意上升,對方自然就停止溝通,不再聽你講話。如此一來,就不可能有理性討論的空間。

第二式:朋友之間絕不喝酒聊政治

即使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談論敏感話題都很難好好應對,更不用說是幾杯黃湯下肚之後。

我所訪談的挺川普同志伴侶──彼得與杰克,以前習慣在喝幾杯之後開始吵政治,爭論總統的人格。最後無可避免地大小聲起來(謹記「第一式」)、摔門。有一次還吵到砸爛手機,不久後他們達成了共識,絕不會再喝酒談政治。請以此為借鏡。

第三式:千萬不可不顧對方的意願,就將文章或網站連結塞給你的伴侶、親人或朋友,無論那個議題有多爭議、論點多麼符合你的立場。

如果你一定要和朋友或伴侶分享特定黨派立場的文章,就要照哈利與艾倫的方式。艾倫先寫紙條問道:「哈利,如果我給你一篇文章,表達我在某個議題上的觀點,你願意讀嗎?當然,我也會讀你寄給我的東西。」不過他們很少要對方讀。

我還提供一個小撇步。表達意見時用自己的話,不要引述「專業的」外部資料,否則只會將對方越推越遠。

第四式:如果兩個人遇到某個話題就聊不下去,那就不要談。

對於某個敏感議題,有許多與你立場相同的人能討論,你不用硬要去找無法進行理性對話的人。你知道什麼事不能聊。要和對方達成共識,有意識地避免衝突破壞關係,不要打破這個默契。要進入成熟的關係,一部分在於承認,有些事一談就只會引起彼此的痛苦。

你依舊能忠於自己的理念,無需強加在沒意願接受的人身上。

第五式:討論政治時,開頭千萬別說「你們那派的人怎麼會這麼認為……」。

這不是對話的開場白而是譴責。表現出厭惡或鄙視他的立場,他必定會被激怒,拒絕與你交流。在羞辱對方之後,你們不可能還會有理智、和善的討論。

第六式:如果與你同陣營的人當眾嘲諷、侮辱你伴侶的政治觀點或人格,你有義務挺身捍衛。彼此都要為對方講話。

不吭聲的話,等同於背棄你的伴侶。

第七式:若伴侶、家人跟你立場不同,就別讀他們在社群網站上的政治貼文。

你可以料到他會在社群網站上貼什麼卻忍不住想引戰。雖然網路評論是公開的,但這件事跟偷看對方的日記沒兩樣,是個禁忌。

第八式:永遠不要用電子郵件或簡訊吵政治

寄電子郵件或傳訊息似乎比較簡單,但很沒人情味,會傷感情,更容易造成誤會。如果你真的想討論並找出解方,就應該打電話、親筆寫封信或安排見面。

第九式:不管你有多討厭他的立場,都要相信他的誠意與善意。

相互尊重是理性討論的先決條件,也是愛的必要成分。

第十式:接受現實,吵政治沒有贏家。

想清楚,你永遠也無法改變對方的想法,不管是政治還是其他方面,所以別再嘗試了。只要你放下那個念頭,你們馬上便能禮尚往來地重啟溝通。不暗自抱持任何意圖,只是單純說明你自己的立場,這才是有效的溝通。

我們都會幻想自己有說服他人的能力,可以改變別人,尤其是我們重視的人。其實我們對他人的影響力很有限,但自己不願面對現實,所以才會感到無助。

在感情以及政治上,若能承認自己影響力有限,遵循此原則,就會產生正面效果。放棄不可能達成的目標,自然就能提升對話品質,贏得對方的信任,甚至挽救你們的關係。

 

——本文摘自《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2019 年 12 月,時報出版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家人伴侶一天到晚吵政治,到底吵夠了沒?夫妻情侶間永不止息的戰火——《在家不要談政治》
時報出版_96
・2020/01/06 ・277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1 ・七年級

  • 作者/珍.賽佛;譯者/劉議方

怎麼每次吵政治都吵不贏

接下來的篇幅,你會看到許多人,他們深陷與親人間永遠贏不了的爭執。他們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是體貼、有愛心,且聰明的,但只要碰了政治逆鱗,就會變得偏執、難以溝通,甚至會發瘋抓狂。時常,一方狂攻,另一方則試圖維持和平、避免爭吵。而雙方的爭執不再僅是為了特定的意識形態立場,而是為了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也就是相愛的彼此間存在無法忽視、根本上的差異

感情再堅定的夫妻,也會因政治立場不同而起嚴重爭執。圖/GIPHY

以下這幾招,我在這章及下一章中提及的訪談對象,都曾在吵政治時實際使用過,而且保證起衝突,帶來最慘的結果。別幻想這些招式中有任何一個你用了能比他們更成功,只會跟他們一樣以失敗收場。在家千萬別試!

  • 招式一 在吃早餐時,不顧老公、老婆的意願,就將有特定政治立場的文章塞到對方手裡,或每天傳到他們的收件匣,然後開始針對文章內容拷問對方,深信如此絕對能讓對方信服你的觀點。
  • 招式二 傳一份名為「關於政治,你一定要知道」的 PPT 投影片檔給保持中立的摯友,就能讓她意識到自己那樣的態度是錯的,且對方會感謝你讓她大徹大悟。
  • 招式三 如果男朋友做出的評論,讓你覺得他對種族議題缺乏敏感度,就幫他上一課美國奴隸史,還要逼他坐好,確保他有專心地聽。
  • 招式四 你和伴侶為了政治觀點上的小分歧發生了口角,即使爭論的事情很瑣碎,而且依然會投給同個候選人,但伴侶還是氣到砸壞你的大理石餐桌。這時你就跟著他出房門,把他的手機也砸個稀巴爛,以牙還牙。這一招尤其在你們都喝了至少一杯的時候,最能發揮說服力。

即使再好的夫妻感情,再堅定的情侶關係,也經不起激烈政治爭執的摧殘。數十年來相敬如賓的伴侶,除了黨派傾向外,其他方面皆有共識,過去的選舉也投給不同候選人,卻突然感覺到以前從沒感受過的不安,彷彿發現了伴侶的醜陋真相,再也無法信任對方。

他們不斷企圖改造對方的思想,就像在打一場沒完沒了的仗,卻不知道這場仗是怎麼開始的,也不知何時能打完,被困在戰場上無法脫身。甚至,他們通常記不得前一天是為何而爭吵,因為每次吵架都是老調重彈,簡直都麻木了。在今日社會,政治理念不合所引發的情緒,就像過去發現對方外遇一樣的強烈,一樣令人崩潰。

本來都站在同一陣線,卻在投票時成為「叛徒」

珊蒂.卡普蘭,六十七歲,一生都支持自由派民主黨,是資深的聯邦執法人員。她到現在都不能接受,自己結婚二十九年的丈夫在二零一六大選竟投給川普而非希拉蕊。之前,她丈夫丹和她一樣都挺自由派,還是實實在在的女性主義者。(「他不只一遍說『我想是時候該來個女總統了』,他是真心這樣想的。」)但是後來他和川普有幾筆成功的商業交易,便因此相信「川普是個會做事的人」,然後成為了共和黨候選人川普的狂粉。

「我無法忍受!我沒辦法尊重他的立場。我們本來一直都站在同一陣線。當我知道他投給川普的時候,我很想殺了他──而且我知道怎麼動手。」她半開玩笑地說,畢竟她可是隨身配槍的警務人員。

突然間兩人在「各方面的共識都沒了」,好像他的一張選票就抵消了他們尚存的其他共通點;原本欣賞他的地方似乎隨著政治理念的相違,一點一點地瓦解了。在華府女性大遊行的時候,珊蒂負責維安,丹引以為傲(他和我說:「我欣賞她做的每件事。」)僅管她很感動,但還是不能原諒他。

當妻子無法接受另一半的政治立場,雙方的感情也隨之陷入僵局。圖/GIPHY

珊蒂的戰力達到了滿點,持續不懈地想改變丹的政治立場,儘管他不是冷處理,就是打太極,夫妻關係還因此受到嚴重影響,越來越緊張,但她依然不肯放棄。最終,他們約好避免討論這個話題。「但是,」她承認:「我打破了約定。」高度的震驚、絕望、暴怒幾乎毀了原本幽默感十足的珊蒂。

大選後很長一段時間,珊蒂依舊不停地向丹開戰,搞得兩人身心俱疲。「我總算表明,在家絕對不要再談政治了,」她說,「他照做了,我卻做不到。」為什麼明明是她自己提出來的,她卻做不到呢?「每次川普做了什麼引發眾怒的事,我就會向他指出來,然後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果然沒錯,這是我唯一感覺愉悅的時候。」

就為了這短暫的愉悅感,珊蒂差點毀了自己的婚姻,失去人生的支柱與堡壘。她的行為犯了大忌,對於政治傾向相異的伴侶,絕不能幸災樂禍。那不會讓任何人改觀,但絕對會造成疏離。

她每次幸災樂禍,都是為彼此的緊張關係火上加油,而且她幾乎天天都這樣做。但凡脾氣比較差或比較好辯的丈夫,早就受不了她一再地挑釁而反擊了。這對夫妻的狀況是,基於性情上的差異,而導致他們無法一起理性地討論政治。如果珊蒂還想盡力維持除了政治之外都很好的婚姻,她勢必需要另一個發洩怒氣的情緒出口。

尊重並包容彼此的政治立場,才能免於爭執而導致婚姻決裂。圖/GIPHY

即便她丈夫投下的那一票是因為肯定川普提出的施政方向(許多投給川普的人也是如此),而不是肯定川普這個人的人格,珊蒂還是認為,丹連當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資格都被汙損了,因為他支持一個她厭惡的人。她不能忍受彼此認知上的巨大差異,也無法接受丈夫因和川普共事過就改變投票傾向,但其實改變的也只有這件事

相較於珊蒂的幻滅與失望感,丹就不會試圖強迫他的妻子接受他的觀點,也樂見她有自己的想法、照自己的意思投票。只有珊蒂不肯接受她丈夫的改變。

珊蒂想出了一個新方法以克服自己強烈的幻滅感:她告訴自己,她已經成功讓丹回心轉意,重新與她站在同一陣營。她會這樣覺得,是因為丹不再回嘴,也很努力避免「討論」政治(其實只是他單方面被罵)。直到丹跟她提到來找我談話,珊蒂才明白,原來丹的立場從來沒變回來。慶幸的是,她沒有不開心,而且還有點羞愧。

珊蒂有發現丹「不再為川普講話了」,但她並不明白,這是他維持和平的策略,而非真的改變立場了。她依舊每天都把報紙的文章剪下來,在早餐時間塞到他手裡。

「每天早上,我都要被批評一次。」他無可奈何地說。

「她把文章塞到你手裡的時候,你都怎麼做?」我問。

「什麼都不做。」他說。「我就一句話都不講,因為這樣就不會吵架了,我發現只要不講話,她大多時候就算了。」

終究,靠著丹平和、寬容、迴避的態度,夫妻二人總算能維持和平。

 

 

——本文摘自《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2019 年 12 月,時報出版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十個招數,讓政治對立的人們共處一室不吵架——《在家不要談政治》
時報出版_96
・2020/01/08 ・211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2 ・六年級

  • 作者/珍.賽佛;譯者/劉議方

給政治對立的你們一些建議

除了努力進行自我覺察,釐清自己過往經歷的問題根源,你也可以在下次談政治時採用「政治達人保證不再吵架的十大妙招」,自我覺察的效果必會加乘。

以下的篇幅彙整了一些建議,教你如何從自身做起,轉變在政治對立下焦躁不安的氛圍。經由自我覺察改變自己的行為,就能帶來轉化,如同微笑表情已被證明能讓人更開心。

以下的建議取自我的生活經歷、心理治療的工作經驗,以及最重要的,是受訪者們教我的事情。銘記於心並且加以實踐,就能帶領你跨越政治對立的鴻溝,還會有許多正面發展。

覺察自我的行為、勇於接納並尊重不同的政治立場,才能讓心態保持冷靜,不過於偏激地追求政治立場。圖/GIPHY

只需誠心努力,就比較不會那麼生氣,情緒也會比較穩定,而對方也會注意到你的改變。就如同許多受訪者的經驗,你也會發現彼此變得更親密,也更能接受政治以外的歧見。比起原本就立場相同、無需協調的伴侶,你們會更珍惜這段關係。

我所給的建議很多像是常識,但從生活與工作中我發現,如果內心有障礙、幻想或是隱藏的意圖,就算知道應該怎麼做,也很少會落實。因此我相信,推測並探究所有可能的阻礙,找出自己對不同立場的態度、偏見及想像,是必要的事情。打破與異溫層的互動固定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政治達人保證不再吵架的十大妙招

學會以上十招式,便能拯救因政治立場分歧而造成與家人、愛人關係決裂的危機。圖/GIPHY

第一式:切勿提高音量

就算只是大聲一點點,對方也會覺得你在大吼大叫。提高音量保證會讓敵意上升,對方自然就停止溝通,不再聽你講話。如此一來,就不可能有理性討論的空間。

第二式:朋友之間絕不喝酒聊政治

即使在完全清醒的狀態下,談論敏感話題都很難好好應對,更不用說是幾杯黃湯下肚之後。

我所訪談的挺川普同志伴侶──彼得與杰克,以前習慣在喝幾杯之後開始吵政治,爭論總統的人格。最後無可避免地大小聲起來(謹記「第一式」)、摔門。有一次還吵到砸爛手機,不久後他們達成了共識,絕不會再喝酒談政治。請以此為借鏡。

第三式:千萬不可不顧對方的意願,就將文章或網站連結塞給你的伴侶、親人或朋友,無論那個議題有多爭議、論點多麼符合你的立場。

如果你一定要和朋友或伴侶分享特定黨派立場的文章,就要照哈利與艾倫的方式。艾倫先寫紙條問道:「哈利,如果我給你一篇文章,表達我在某個議題上的觀點,你願意讀嗎?當然,我也會讀你寄給我的東西。」不過他們很少要對方讀。

我還提供一個小撇步。表達意見時用自己的話,不要引述「專業的」外部資料,否則只會將對方越推越遠。

第四式:如果兩個人遇到某個話題就聊不下去,那就不要談。

對於某個敏感議題,有許多與你立場相同的人能討論,你不用硬要去找無法進行理性對話的人。你知道什麼事不能聊。要和對方達成共識,有意識地避免衝突破壞關係,不要打破這個默契。要進入成熟的關係,一部分在於承認,有些事一談就只會引起彼此的痛苦。

你依舊能忠於自己的理念,無需強加在沒意願接受的人身上。

第五式:討論政治時,開頭千萬別說「你們那派的人怎麼會這麼認為……」。

這不是對話的開場白而是譴責。表現出厭惡或鄙視他的立場,他必定會被激怒,拒絕與你交流。在羞辱對方之後,你們不可能還會有理智、和善的討論。

第六式:如果與你同陣營的人當眾嘲諷、侮辱你伴侶的政治觀點或人格,你有義務挺身捍衛。彼此都要為對方講話。

不吭聲的話,等同於背棄你的伴侶。

第七式:若伴侶、家人跟你立場不同,就別讀他們在社群網站上的政治貼文。

你可以料到他會在社群網站上貼什麼卻忍不住想引戰。雖然網路評論是公開的,但這件事跟偷看對方的日記沒兩樣,是個禁忌。

第八式:永遠不要用電子郵件或簡訊吵政治

寄電子郵件或傳訊息似乎比較簡單,但很沒人情味,會傷感情,更容易造成誤會。如果你真的想討論並找出解方,就應該打電話、親筆寫封信或安排見面。

第九式:不管你有多討厭他的立場,都要相信他的誠意與善意。

相互尊重是理性討論的先決條件,也是愛的必要成分。

第十式:接受現實,吵政治沒有贏家。

想清楚,你永遠也無法改變對方的想法,不管是政治還是其他方面,所以別再嘗試了。只要你放下那個念頭,你們馬上便能禮尚往來地重啟溝通。不暗自抱持任何意圖,只是單純說明你自己的立場,這才是有效的溝通。

我們都會幻想自己有說服他人的能力,可以改變別人,尤其是我們重視的人。其實我們對他人的影響力很有限,但自己不願面對現實,所以才會感到無助。

在感情以及政治上,若能承認自己影響力有限,遵循此原則,就會產生正面效果。放棄不可能達成的目標,自然就能提升對話品質,贏得對方的信任,甚至挽救你們的關係。

 

——本文摘自《在家不要談政治:擁抱不同立場,修補彼此的關係黑洞》,2019 年 12 月,時報出版

 

文章難易度
時報出版_96
156 篇文章 ・ 29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