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玻璃天花板在哪裡?從一戰後口述歷史,看女性科學家的困境與突破(上)

何如
・2020/01/09 ・343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64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 / 莎莉.霍羅克斯 (Sally Horrocks)

本文編譯自 Nature 的文章《The women who cracked science’s glass ceiling》,作者為一名科學史學家,從 2011 年起便成為英國科學口述歷史計畫的資深顧問,負責收集從 1940 年代起的英國科學家們的生平與職涯故事。

透過這些口述歷史,作者爬梳了英國女性科學家們的職業生涯,以及戰爭歷程、時代演變下的處境。本文期望展現際遇不同女科學家們如何為事業、科學、與社會奉獻,搏得今天的位置,以及往後需要面臨的挑戰。

圖/Pixabay

結婚了就該離職,連餐廳都只有男性限定

一戰期間,從科學到軍隊的大洗牌,為當時的科學家帶來了大量的工作機會;這樣的狀況一直持續到戰後,尤其在工程領域更加顯著,像是生化學家凱瑟琳.庫爾漢.拉斯伯里 (Kathleen Culhane Lathbury) 便因此而受益。1920-1930 年代初期,拉斯伯里在英國的一間製藥公司 British Drug Houses 工作,負責監管胰島素的製造。

但因為公司餐廳僅限男性,所以在用餐時發生的所有社交活動她都被排除在外。另一位與拉斯伯里同在化學領域工作的女性的筆記上就提到:

男性通常畢業後一開始就會被給予有相當尊嚴及份量的職位,但在大學時期和他同樣努力的女性卻很難獲得這樣的機會,還會被持續的貶低⋯⋯就算客觀上她的工作表現已經令人滿意,但她還是會因為階級差異,而被認為應該獲得比男性夥伴來得低的成果。

1922 年,拉斯伯里從倫敦皇家霍洛威學院1畢業,她在申請工作時署名「克‧庫爾漢 (K. Culhane)」來隱藏她的性別,並且無償的為皇家化學研究所 (Royal Institute of Chemistry) 工作。對於在化學領域工作的女性而言,身體健康跟厚臉皮比知識背景來得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晶體學學者凱瑟琳.庫爾漢.拉斯伯里是首先入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成員的兩位女性之一。圖/Gettyimages

從她的故事可以知道,縱使戰間期 (inter-war period) 對女性科學家的雇用有所增加,但這些工作環境依舊存在著對女性的排外與隔離。而女性與男性在職業模式上的龐大差距,更是一直延續到二戰乃至冷戰初期。

在那個年代,女性普遍受限於「一旦結婚就會辭職」的預想當中。除了少數例外,就連文職人員也會因為結婚而被要求離職,所以想要工作得較久的女性都會保持單身。倘若有女性的工作表現對國家有足夠的重要性,那麼她便能免於受到結婚即離職的限制——但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得到這樣的豁免權。

圖/Pixabay

航空工程學家法蘭西斯.布拉德菲爾德 (Frances Bradfield) 便是少數的例外。布拉德菲爾德自 1918 年便加入皇家航空研究院 (Royal Aircraft Establishment, RAE),主要負責飛行器的風洞項目,她不僅指導了許多年輕的男性同事,也獲得了大家的尊重,並直到 1955 年才正式退休。

然而與她同年加入 RAE 的穆里爾.巴克 (Muriel Barker),與布拉德菲爾德皆畢業自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2,際遇卻全然不同,她在 1922 年嫁給同事後不久便離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同樣在 RAE 工作的航空引擎專家碧翠絲.席林 (Beatrice Shilling),也是少數免於婚後離職的女性,1938 年結婚的她一直工作到 1969 年才退休離開。席林在早期的戰鬥機型「噴火」(Spitfire) 與「颶風」(Hurricane)中開發了能夠避免引擎停機的裝置,對於 1940 年的不列顛空戰3具有相當重大的貢獻。

1940 年代,碧翠絲.席林研發了能夠防止飛行器引擎突然停機的裝置。圖/Fred Macarry, Flickr, CC BY-ND 2.0

境遇大相逕庭的女科學家們

1945 年,X繞射晶體學學家凱瑟琳.朗斯戴爾(原姓亞德利)(Kathleen Lonsdale (née Yardley)) 與生化學家瑪喬麗.斯蒂芬森 (Marjory Stephenson) 率先入選為英國皇家學會 (Royal Society) 的兩名女性成員。長年就職於醫學研究委員會4的斯蒂芬森更是在 1943 第一次受聘為大學講師。

而朗斯戴爾則是在研究時曾受過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威廉.亨利.布拉格 (William Henry Bragg) 的支持,自1929 年成家後她便開始在家裡工作,而她的丈夫則承擔起了家務。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因為政府提供公費以鼓勵在學生就讀工程學來重建戰後的英國,貝里爾.普拉特 (Beryl Platt) 在就讀劍橋大學格頓學院5前將主修轉為機械工程6,並於 1943 年加入霍克飛機公司 (Hawker Aircraft Company),但在戰後不久7她便與紡織商人結婚,結束了她在工程領域短短的職業生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師貝里爾.普拉特(左)與同事在他的婚禮上。圖/Gettyimages

跟同樣為科學家的伴侶結婚的女性科學家,尤其是那些任職於大學裡的,有時候能夠延續她們的研究工作。

好比 1908 年獲得碩士學位的有機化學家格特魯德.羅賓森 (Gertrude Robinson),結婚8前便在曼徹斯特大學9擔任哈伊姆.魏茨曼 (Chaim Weizmann)10的研究助理。婚後她更與丈夫合作有關於有機化學領域的研究,甚至發表了超過三十篇論文。

當時,因為有愈來愈多英語系國家的大學會聘請來自英國的研究學者和工作人員,她和丈夫便也因此曾在澳洲雪梨大學11短暫工作過。

從 19 世紀開始,科學相關的工作開始會像羅賓森夫婦這樣,具有在國際間移動的特質,但依舊是男性較女性更為有利。1887 年至 1943 年間加入皇家化學研究所的英國化學家中,便有超過 16% 的職業生涯在海外度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GIPHY

準備二戰需要科學家,但……

1939 年,全世界都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開始將科學家視為國家的財產,並建立相關制度12以利招募培訓科學家與工程師,例如讓能修習物理或工程領域課程13的男性在完成學位後,可以獲得兵役豁免。儘管國家如此需要這些專家學者,卻並不鼓勵大學增加科學與工程領域女性學生的比例。

彼時不論男女在完成學業後都要直接進入備戰工作,有些甚至更早便參與到其中。例如微生物學家娜達.詹尼特(原姓菲利普斯)(Nada Jennett (née Phillips)) 跟其他同學14便在休假時研究青黴素 (Penicillin)15製造的問題。

在戰爭之後,詹尼特被培訓成為一名教師,並一直在大學實驗室和醫院裡工作直到她第一個小孩出生。在回到微生物領域以前,詹尼特還兼職教自然課,而後還發展了園藝設計的第二事業。

對於男性而言,戰時的工作往往會是人生的轉捩點,成為未來長久成功的事業基礎;然而對女性來說,卻普遍只是在負擔起全職家務前的小插曲罷了,爾後迎來的工作多半是一些無薪的志願工作或是兼職雇用,很少會有持續而長久的職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GIPHY

但至少有些原先不太願意錄用女性的雇主在這段時間漸漸開始鬆綁,像是帝國化學工業16就是其中之一。他們的應徵廣告明確表示了優先錄取「英國籍的女化學家」。但像這樣的國籍限制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流亡的女性科學家不一定能夠找到與她專業領域相關的工作,就算她們再有能力也一樣

舉例來說,1941 年三月,《Chemistry and Industry》便刊登了這麼一則廣告:

「流亡自德國的女化學家 (LADY CHEMIST),37 歲,具有柏林的博士學位,正在尋求一個職位。有橡膠化學相關的研究經驗,習慣於翻閱搜查資料,並能將德文翻譯成法文。」

就已婚女性而言,原先因為有了小孩、要專注於家務而離開科學事業,就算此時想要為戰爭做出一點貢獻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像拉斯伯里就是一個例子,在短暫的做一些管理發放薪資的人事工作 (wages clerk) 後,她最後也只能在皇家兵工廠 (Royal Ordnance Factory) 負責統計上的品管控制。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將繼續看到,女性科學家在 20 世紀中葉以後的機會擴展。在近現代的五十年內,人們是如何逐步消除就業上的障礙,建立職業上的平等態度。而法律和制度上的改變,又為我們今天奠定下怎麼樣的基礎呢?

註解:

  1. 倫敦皇家霍洛威學院 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
  2. 劍橋大學紐納姆學院 (Newnham College, Cambridge),女子學院,於 1871 年建立
  3. 不列顛空戰 Battle of Britain
  4. 醫學研究委員會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5. 劍橋大學格頓學院 Girton College, Cambridge
  6. 普拉特原先主修的是數學。而在當時,機械工程學生的男女比是 250 : 5。
  7. 她曾短暫的為英國歐洲航空 (British European Airways) 工作,主要是負責航空安全。
  8. 有機化學家格特魯德.羅賓森 1912 年與跟後來的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羅賓森 (Robert Robinson) 結婚。
  9. 曼徹斯特大學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10. 哈伊姆.魏茨曼,在 1949 年成為以色列的第一位總統。
  11. 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12. 根據勞動部 (Ministry of Labour) 與「國民服役」法案 (National Service)。
  13. 這些課程從三年被壓縮成兩年,即便是需要至少四年才能拿到榮譽學位的蘇格蘭也不例外。
  14. 布里斯托爾大學 (University of Bristol)
  15. 他們會到葛蘭素製藥公司 (pharmaceutical company Glaxo) 進行研究。
  16. 帝國化學工業 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簡稱ICI,後來成為了英國最大的化學製造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何如
1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因為人因思想而獨特,但不說出來就什麼都不是。」 —為自己的冗言話多辯解的小菜鳥。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翻越性別高牆 打破生乳營養迷思 埃凡斯促成牛奶滅菌(2)
顯微觀點_96
・2024/08/13 ・235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顯微觀點

顯微鏡後的女性科學家系列

他像是一艘船在河中航行;四處遇到阻礙,唯獨一面通暢;在那,所有的障礙都消失了,他徐徐地穿越著深深的航道,進入無盡的海洋。

——愛默生

埃凡斯在動物工業局的研究興趣集中到一種致流產的傳染性微生物。

丹麥獸醫伯納.班(Bernhard Bang) 在 19 世紀末發現了一種導致乳牛流產的病菌,而這種病菌多年來已知存在於受感染的乳牛乳房中。

而農業工業局病理部的施洛德(Schroeder) 和卡登(Cotton)在 1911 年從看似健康的牛隻的牛奶樣本中分離出這種病菌;幾乎同時,另一組研究人員史密斯(Theobeld Smith)和費比恩(Febyen)也在 1912 年從牛奶中分離出同樣的病菌。因此埃凡斯開始思索這類致牛隻流產的病菌是否也會導致人類生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與此同時,蘇格蘭病理學家布魯斯(David Bruce)分離出了會使人類發燒和肌肉疼痛的波浪熱(或稱馬爾他熱,Malta fever)的病菌,且發現可透過羊奶傳染給人類。

當時的科學家都認為透過羊奶傳染給人和導致牛流產的是不同的病菌。透過羊奶傳染馬爾他熱的是羊微球菌;引起牛流產的則是流產芽孢桿菌。

但埃凡斯透過觀察,認為這兩種來源的細菌形態相似:這些細胞呈桿狀,但有不同的長度;有些細胞很短,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呈球形。

經過細菌鑑定以及將病菌接種在動物身上的對比試驗,埃凡斯推斷這兩者其實是同一種桿菌,並將這些發現於 1917 年 12 月在美國細菌學家協會(the Society of American Bacteriologists)年會上報告,並發表於 1918 年 7 月的《傳染病雜誌》(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而後來為紀念首先研究這病症的布魯斯,這個病原菌被定名為「布氏桿菌」(Brucella abortu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埃凡斯基於研究發現也提出質疑:「我們是否確信,人類不會因為飲用生牛奶而偶爾發生腺熱(glandular fever)、流產或可能的呼吸道疾病?」

Alice Evans 1945。圖片來源:wiki

避免人畜傳染 推動牛奶滅菌

1864 年,法國生物、化學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描述了如何透過加熱保存液體的系統,也就是巴氏殺菌。但當時這樣的滅菌法應用於葡萄酒或啤酒,而不是牛奶,因為人們認為牛奶只要不被污染就是安全的。

當時牛奶的問題在於變質的速度。過去,有些乳牛場為了解決變質,會建在城市,以縮短生產和消費之間的時間;而有些則使用摻假物,例如碳酸氫鹽、糖、糖蜜甚至粉筆,來掩蓋乳品腐敗的狀況。

對於埃凡斯提出喝生牛乳可能致病的質疑,不但未被採納,還遭到其他科學家、醫師和酪農業等各界的批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來是科學家普遍相信發現結核菌的德國生物學家柯霍(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所提出的觀點:同一種病菌會同時造成動物與人類的共同疾病。

柯霍曾在 1901 年提出儘管結核病是牛隻常見的疾病,產出的牛奶含有大量的「結核菌」,但這種牛型結核病不會傳染給人。

他說,如果牛結核桿菌能夠感染人類,就會出現很多病例,尤其是脆弱的兒童;但大多數醫護人員認為案例數並不多並非如此。他甚至認為,採取措施保護人類免受牛結核病的侵害是不明智的。

二來是科學家們不相信埃凡斯這樣沒有博士學位的女性,能提出如此「重大的發現」。對酪農和乳製品業而言,埃凡斯則被認為在圖利巴氏殺菌設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幸,埃凡斯的發現在 1920 年後陸續得到梅耶(Karl Friedrich Meyer)等人的研究支持,被認為是可信的科學發現。 美國衛生局(USPHS)也從 1924 年開始制定了一項名為《標準牛奶條例》(Standard Milk Ordinance)的示範法規,由州和地方掌控乳製業機構自願採用。之後又陸續頒布行政和技術細節,修改成 A 級巴氏滅菌牛奶條例(Grade A Pasteurized Milk Ordinance),提供全國統一的牛奶衛生標準。

重要貢獻鼓勵後進女科學家

為了表彰埃凡斯的成就,美國細菌學家協會(現為美國微生物學會,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ASM)於 1928 年推舉她成為首位女性主席。

然而儘管有豐富的實驗室經驗以及預防措施,但埃凡斯仍在 1922 年感染布氏桿菌,並在往後幾年反覆發作。她曾在回憶錄中提到,「完全喪失能力和康復的時期交替出現,最後一次致殘的病情惡化發生在 1943 年夏天,距感染之日已近 21 年」。

更慘的是,當時對疾病沒有夠多的認識,因此她和其他布氏桿菌患者一樣,被診斷為「神經衰弱」,認為這些症狀是被幻想出來的,被誤解為騙子,是在「詐病」。但埃凡斯說,慢性症狀方面的經歷使她有機會親眼觀察這種疾病及其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她也漸漸將研究目光轉向溶血性鏈球菌,一直致力於此直到 1945 年退休。1975 年 9 月 5 日埃凡斯於維吉尼亞州亞歷山大市逝世,享年 94 歲。她的墓誌銘刻著::「溫柔的獵人,追趕並馴服她的獵物,穿越到了新的家園」。

雖然埃凡斯並未取得博士學位,又曾因女性身分導致科學發現不被認可。但美國微生物學會於1983年為表彰埃凡斯在微生物學領域的參與以及傑出貢獻,設立了「埃凡斯獎」(The Alice C. Evans Award),以表揚後進致力於微生物科學領域的女性。

查看原始文章

推薦閱讀

顯微鏡後的女性科學家:甘居配角仍不減貢獻 微生物學家安娜‧威廉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顯微觀點_96
26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從細微的事物出發,關注微觀世界的一切,對肉眼所不能見的事物充滿好奇,發掘蘊藏在微觀影像之下的故事。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從遺傳學角度剖析:女性能在體育場上超越男性嗎?——《運動基因》
行路出版_96
・2024/08/10 ・371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期刊的預言:女性能追趕甚至超越男性?

我在 2002 年還在讀大四時,第一次看到兩位 UCLA 生理學家的論文〈不用多久女性就會跑得比男性快?〉,當時我覺得這個標題很荒謬。在那之前我花了五個賽季,進行 800 公尺中距離跑步訓練,成績已經超越世界女子紀錄。而且我還不是自己接力隊上跑最快的。

但那篇論文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這是世上極具聲望的科學期刊,所以一定有些道理。大眾就是這麼認為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雜誌在 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之前,對一千個美國人做了調查,結果其中有三分之二認為,「終有一天頂尖女運動員會勝過頂尖男運動員」。

1996 年亞特蘭大奧運前,一千位美國人中有三分之二認為,「終有一天頂尖女運動員會勝過頂尖男運動員」。 圖/envato

《自然》期刊上那篇論文的作者,把男子組和女子組從 200 公尺短跑到馬拉松各項賽事歷年的世界紀錄畫成圖表,發現女子組紀錄進步得遠比男子組急速。他們用外推法從曲線的趨勢推斷未來,確定到 21 世紀前半葉,女性就會在各個賽跑項目擊敗男性。兩名作者寫道:「正因進步速度的差異實在非常大,而使(兩者)差距逐漸縮小。」

2004 年,趁著雅典奧運成為新聞焦點之際,《自然》又特別刊出一篇同類型的文章〈2156 年奧運會場上的重要衝刺?〉(Momentous Sprint at the 2156 Olympics?)──標題所指的,正是女子選手會在 100 公尺短跑比賽中,勝過男子選手的預計時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5 年,三名運動科學家在《英國運動醫學期刊》發表了一篇論文,省去問號開門見山在標題宣稱:〈女性終將做到〉(Women Will Do It in the Long Run.)。

難道男性主導世界紀錄的情況,始終是歧視女性、把女性排除於競技場外的結果?

20 世紀上半葉,文化規範與偽科學嚴重限制了女性參與運動競技的機會。在 1928 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期間,有媒體(捏造)報導指稱,女性選手在 800 公尺賽跑後筋疲力竭地躺在地上,這讓一些醫生和體育記者十分反感,使得他們認為這個比賽項目會危害女性健康。《紐約時報》上有篇文章就寫:「這種距離太消耗女性的體力了。」〔1〕那幾屆奧運之後,在接下來的三十二年間,距離超過 200 公尺的所有女子項目,都突然遭禁,直到 2008 年奧運,男女運動員的徑賽項目才終於完全相同。但《自然》期刊上的那幾篇論文指出,隨著女性參賽人數增多,看起來她們的運動成績到最後可能會與男性並駕齊驅,甚至比男性更好。

運動能力的基因密碼:性別差異的生物學根源

我去拜訪約克大學的運動心理學家喬.貝克時,我們談論到運動表現的男女差異,尤其是投擲項目的差異。在科學實驗裡證實過的所有性別差異中,投擲項目一直名列前茅。用統計學術語來說的話,男女運動員的平均投擲速度相差了三個標準差,大約是男女身高差距的兩倍。這代表如果你從街上拉一千個男子,其中 997 人擲球的力氣會比普通女性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貝克提到,這種情形可能是反映女性缺乏訓練。他的太太是打棒球長大的,輕輕鬆鬆就能贏過他。他打趣說:「她會發出一束雷射光。」那麼這是生物學上的差異嗎?

男性和女性的 DNA 差異極小,僅限於在女性身上為X或男性為Y的那單一染色體。姊弟或兄妹從完全相同的來源取得基因,透過重組母親和父親的 DNA,確保兄弟姊妹絕對不會相近到變成複製人。

性別分化過程大部分要歸結到 Y 染色體上的「SRY 基因」,它的全名是「Y 染色體性別決定區基因」。若要說有「運動能力基因」,那就非 SRY 基因莫屬了。人類生物學的安排,就是讓同樣的雙親能夠同時生育出男性的兒子和女性的女兒,即使傳遞的是相同的基因。SRY 基因是一把 DNA 萬能鑰匙,會選擇性地啟動發育成男性的基因。

我們在生命初期都是女性──每個人類胚胎在形成的前六週都是女性。由於哺乳動物的胎兒會接觸到來自母親的大量雌激素,因此預設性別為女性是比較合算的。在男性身上,SRY 基因到第六週時會暗示睪丸及萊氏細胞(Leydig cell)該準備形成了;萊氏細胞是睪丸內負責合成睪固酮的細胞。睪固酮在一個月之內會不斷湧出,啟動特定基因,關閉其他基因,兩性投擲差距不用多久就會出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男孩還在子宮時,就開始發育出比較長的前臂,這使得他們日後投擲時會做出更有力的揮臂動作。儘管男孩和女孩在投擲技能方面的差異,不如成年男性和女性之間那麼顯著,但這種差異在兩歲幼童身上已經很明顯了。

性別分化過程大部分要歸結到 Y 染色體上的「SRY 基因」,會選擇性地啟動發育成男性的基因。 圖/envato

文化與訓練的影響:投擲項目中的性別差距

為了確定孩童之間的投擲差距有多少與文化有關,北德州大學和西澳大學的科學家組成團隊,共同測試美國孩童與澳洲原住民孩童的投擲技能。澳洲原住民沒有發展出農業,仍過著狩獵採集生活,他們教導女孩丟擲戰鬥及狩獵用武器,就像教導男孩一樣。這項研究確實發現,美國男孩和女孩在投擲技能上的差異,比澳洲原住民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差異顯著許多。不過儘管女孩因為較早發育長得較高較壯,男孩仍比女孩擲得更遠。

普遍來說,男孩不僅比女孩更善於投擲,視覺追蹤攔截飛行物的能力往往也出色許多;87% 的男孩在目標鎖定能力的測試上,表現得比一般女孩好。另外,導致差異的部分原因,至少看起來是因為在子宮的時期接觸到了睪固酮。由於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而在子宮裡接觸到高濃度睪固酮的女孩,上述項目的表現會像男孩一樣,而不像女孩;患有這種遺傳疾病的胎兒,腎上腺會過度分泌男性荷爾蒙。

受過良好投擲訓練的女性,能輕易勝過未受訓練的男性,但受過良好訓練的男性,表現會大幅超越受過良好訓練的女性。男子奧運標槍選手擲出的距離,比女子奧運選手遠大約三成,儘管女子組使用的標槍比較輕。此外,女性投出的最快棒球球速的金氏世界紀錄是 65 mph(相當於時速 105 公里),表現不錯的高中男生的球速經常比這還要快,有些男子職業球員可以投出超過 100 mph(相當於時速 160 公里)的球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跑步方面,從 100 公尺到 1 萬公尺,經驗法則是把菁英級表現差距定在 11%。從短跑到超級馬拉松,不管任何距離的賽跑,男子組的前十名都比女子組的前十名快大約 11%。〔2〕在職業等級,那就是個鴻溝。女子組的 100 公尺世界紀錄,跟 2012 年奧運男子組的參賽資格還差了四分之一秒;而在一萬公尺長跑,女子組的世界紀錄成績,與達到奧運參賽資格最低標準的男選手相比落後了一圈。

不論距離,男子組前十名的跑步速度普遍比女子組快約 11%。圖/enavato

投擲項目與純爆發力型運動項目的差距更大。在跳遠方面,女子選手落後男子 19%。差距最小的是長距離游泳競賽;在 800 公尺自由式比賽中,排名前面的女子選手,與排名前面的男子選手差距不到 6%。

預言女性運動員將超越男性的那幾篇論文暗示,從 1950 年代到 1980 年代,女性表現的進展遵循一條會持續下去的穩定軌跡,但在現實中是有一段短暫爆發,隨後趨於平穩──這是女子運動員,而非男子運動員進入的平穩期。儘管到 1980 年代,女性在 100 公尺到 1 英里各項賽跑的最快速度,都開始趨於穩定,但男子運動員仍繼續緩慢進步,雖然只進步一點點。

數字很明確。菁英女子選手並未趕上菁英男子選手,也沒有保持住狀況,男性運動員則在非常慢地進步。生物學上的差距在擴大。但為什麼原本就有差距存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釋

  1.  各報上氣不接下氣地報導 800 公尺女子選手紛紛倒在跑道上。正如運動雜誌《跑步時代》(Running Times)2012 年的一篇文章指出的,實情是只有一個女子選手在終點線倒下,其餘三名都打破了先前的世界紀錄。據稱人在現場的《紐約郵報》記者寫道,「11 位淒慘的女性」當中有 5 人沒有跑完,5 人在跑過終點線後倒下。《跑步時代》報導說,參賽的女運動員只有 9 個,而且全部跑完。
  2. 過去普遍認為,隨著比賽距離拉長,女子賽跑選手會超越男子選手。這是克里斯多福.麥杜格(Christopher McDougall)在《天生就會跑》這本很吸引人的書裡談到的主題,但不完全正確。成績非常優秀的跑者之間的 11% 差距,在最長距離和最短距離同樣穩固存在。儘管如此,南非生理學家卻發現,當一男一女的馬拉松完賽時間不相上下,那個男士在距離短於馬拉松的比賽中通常會贏過那個女士,但如果競賽距離加長到 64 公里,女士就會跑贏。他們報告說,這是因為男性通常比較高又比較重,比賽距離越長,這就會變成很大的缺點。然而在世界頂尖超馬選手當中,男女體型差異比一般群體中的差異小,而 11% 的成績差距,也存在於超級長距離的最優秀男女選手之間。

——本文摘自 大衛・艾普斯坦(David Epstein)運動基因:頂尖運動表現背後的科學》,2020 年 12 月,行路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行路出版_96
21 篇文章 ・ 8 位粉絲
行路為「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旗下新創的出版社,出版知識類且富科普或哲普內涵的書籍,科學類中尤其將長期耕耘「心理學+腦科學」領域重要、具時代意義,足以當教材的出版品。 行路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alkPublishing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翻越性別高牆 打破生乳營養迷思 埃凡斯促成牛奶滅菌(1)
顯微觀點_96
・2024/07/24 ・168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顯微觀點

顯微鏡後的女性科學家系列

顯微鏡學的蓬勃發展,不僅促進了醫學﹑公共衛生的發展,而在這背後也有許多偉大的女性科學家參與其中。

屏東縣九如鄉一處養羊場有 3 頭羊確診「布氏桿菌病」,為台灣約 30 年來首例,動防所已撲殺感染羊隻並進行消毒。由於「布氏桿菌」為人畜共通傳染病,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匡列 4 名牧場員工…。2023 年 12 月 9 日報導

由於乳製品滅菌的觀念普及,現在已很少聽聞布氏桿菌感染。這都得歸功於首先發現經由飲用感染布氏桿菌的生牛乳而導致人類得馬爾他熱,進而促成乳品全面巴氏消毒的細菌學家艾莉絲.埃凡斯(Alice Catherine Evans)。

Alice C Evans。圖片來源:PICRYL public domain

從偏鄉教師到微生物學家

埃凡斯的祖父 1831 年從英國威爾斯移民至美國,她於 1881 年 1 月 29 日出生在美國賓州尼斯威爾斯社區的一戶農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埃凡斯在出生地念中小學,因當地沒有高中,她到了賓州托旺達(Towanda)的薩斯奎漢納學院(Susquehenna)就讀。1901 年畢業後,進入大學就讀的夢想因家裡無法負擔而破碎,且當時小學教職幾乎是唯一對女性開放的非基層勞力職業,因此她沒有多想就進入一所小學擔任 1 至 4 年級的教師。

她在家鄉和外地的小學共教了 4 年書後,得知有康乃爾大學農學院提供偏鄉教師免學費的自然科學課程。當時康乃爾大學的農學院院長貝利(Liberty Hyde Bailey)希望藉由受過訓練的教師,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植物和動物以及無生命世界的興趣。

埃凡斯申請了這項計畫,並用她四年教書的積蓄來到康乃爾大學,並選擇細菌學作為研究領域,指導教授是研究乳製品的微生物學家史托金(William A. Stocking)。

1908 年她獲得康乃爾大學農學院的學士學位,經指導教授推薦,獲得威斯康辛大學的獎學金;這是專門提供給專攻農化或細菌學研究的獎學金,且在此之前未曾頒給女性。於是埃凡斯前往威斯康辛大學繼續碩士學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她雖然是拿細菌學獎學金,但在農業細菌學指導教授黑斯廷斯(Edwin George Hastings)的要求下,埃凡斯花了三分之二的時間研讀化學,並於 1910 年獲得碩士學位。 碩士學業最後一年,教授希望埃凡斯留下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雖然意識到這是不錯的機會,但大學和碩士學業已帶給她不小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加上博士學位在當時對科學家並非必要,因此她選擇不再繼續攻讀。

與布氏桿菌相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職,天賦就是呼喚,有一個方向,所有的空間都向他敞開。他擁有靜靜地吸引不斷往前努力的能力。

——愛默生

幸運的是,埃凡斯獲得了農業部動物產業局(Bureau of Animal Industry)的研究職位。由於乳酪是威斯康辛州的重要產業,當時威斯康辛大學化學系和細菌學系與乳製品部門合作,研究更好的乳酪製作方法。

埃凡斯是該單位首位女性員工。當時的動物產業局官員沒有想到可能會選擇女性。據傳聞,官員們在一次會議中聽到一名女科學家將加入他們的工作行列的「壞消息」時,他們充滿了驚愕,甚至「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

埃凡斯的回憶錄寫到:「就我而言,進入動物產業局純屬意外,因為長官在女性就業屏障上留下了一個漏洞,我不知不覺地就鑽了進去。」但這在女性就業可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除非對美國公務員提出嚴重的投訴,否則埃凡斯不會被任意解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幸埃凡斯的頂頭上司,乳製品部長羅爾(B. H. Rawl)與研究主任羅傑斯(Lore A. Rogers),都不認同其他高級官員對女性的敵意。她在此研究主題是牛乳中各式各樣的細菌,並了解這些類型細菌的來源。同時,她也每年在大學選修一門課,以充實知識。

研究過程中,她的目光漸漸集中到一個特定的對象,一種致流產的傳染性微生物。

查看原始文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顯微觀點_96
26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從細微的事物出發,關注微觀世界的一切,對肉眼所不能見的事物充滿好奇,發掘蘊藏在微觀影像之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