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5/02
Kitsch,中文一般翻譯為「媚俗」,是十九世紀出現的德文字,起初是用來評論藝術品的貶意詞,形容為迎合大眾口味、粗製濫造的藝術作品。後來米蘭昆德拉擴闊其意,將它應用到政治、美好生活中。
・2019/05/01
速食店的紅色反而不是像坊間流傳般是刺激食慾,相反地,紅色是會讓你在速食店中吃更少。不過這也符合速食店的宗旨,讓我們陰謀論一下:速食店強調的就是「快速」,紅色讓顧客吃得少,顧客的用餐時間就會短,說不定反而提高了翻桌率。
・2019/05/01
從模擬測試等分析看來,「飲食改變促使唇齒音出現」應該大致是正確的,唇齒音存在與否,確實和嘴型與咬合有關。但是農業、畜牧、遊牧這些生產方式的誕生,和唇齒音的普及未必有很密切的關係。不同時空背景的「農牧業」差異很大,食物處理方法也不一樣,更何況歷史記錄顯示,唇齒音開始流行的年代,似乎比農牧誕生更晚很久。反過來解讀應該比較沒有問題:非農牧業族群的語言中,不容易留下唇齒音。
・2019/04/25
不論老後是否靠自己,爸媽總期待孩子離家有了一片天,仍會時不時回家探望陪伴。中研院家庭動態調查費時 20 年,追蹤台灣家庭的互動模式,東吳大學經濟系教授陶宏麟從中發現單身女兒最常探視父母。研究成果挑戰了西方經典示範論觀點,反映性別差異影響家庭互動,也預示臺灣未來可能將由大齡女子承擔較重的養老壓力。
・2019/04/25
有人會批評一些知識分子把自己關進「象牙塔」,淪為無用於社會之人,但有人亦會批評一些融入或取悅大眾的知識分子淪為知識的廉價販賣者。這些評價反映了人對知識分子有甚麼期許呢?為何某些人稱得上為「知識分子」另一些則不然?有甚麼準則?何謂好與壞的知識分子?反思一下,我們原來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想期望與評價準則。
・2019/04/21
說到「生孩子」,現代大多數人想到的畫面,應該是產婦與醫護人員在醫院手術房裡的畫面。這個生產流程由醫療體系介入管理的情況,稱之為生產醫院化(hospitalization of birth)或醫療化(medicalisation)。那台灣社會是在何時經歷這樣的轉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