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11/09
霍亂聽起來像是個有歷史的,早已離我們遠去的古老疾病。2010 年 10 月,海地爆發有史以來第一次霍亂大流行,在接下來兩年間造成超過 60 萬人感染,到 2013 年 8 月已經奪走 8231 人的生命。而這場浩劫的兇手,居然來自聯合國派駐在當地的和平部隊。真的是這樣嗎?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海地政府的指控嗎 ?
・2013/11/08
上個月底發生了今年全台「最有感覺」的一起地震,雖然並非今年度規模最大的地震,但對於大台北地區的振動仍是十分強烈
・2013/11/06
生活中食衣住行四項基本活動裡頭,最沒有被討論到的科技,一定就是「衣」了。一般當大家談到衣著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就是視覺的美感和穿搭技巧是否符合時尚潮流,然而衣服的實用和便利性,已經成為了絕對。雖然,偶爾我們會看到布料的新式織法和材質的研發,讓它的實用性小小地向前推進了一步,但是這些改善只能說是錦上添花,所以難道衣著的科技已經停滯不前,沒有進步的空間嗎?很慶幸,科學家和藝術家合作發展的21世紀新科技,足以顛覆了我們對於傳統服飾的想像!
・2013/11/05
最近打開新聞,就會發現又一家油品公司出了問題,食品安全成了大家相當關注的議題。這次新聞不斷重複強調,連GMP認證的東西都會出問題,那還有甚麼可以相信。有些聲音就開始檢討GMP的認證,並說明這個認證有哪些可以改善的部分。但民眾究竟怎麼想呢?民眾究竟怎麼做呢?
・2013/11/04
實際上所謂的「實用地震預測」,應該包括了時間、地點、規模、深度,以及使用理論的可重覆驗證性。以目前的科技與科學發展,要完全做到上述的5點,實在是強人所難。尤其是可重覆驗證的理論,等同於我們要理解,從能量的累積到釋放,地底下斷層面上不同深度位置的岩石性質、摩擦力行為等等,才能夠精準的針對短時間尺度提出預測。以下簡單的介紹一些目前科學家認為可以作為預測的工具與前兆分析的研究:
・2013/11/03
說也湊巧,就在「珊迪」颶風重創紐約和新澤西州海岸線(2012年10月29日)的前幾天,一群在紐約市立大學Staten島學院的科學家,已經為該地區建立了到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風暴損害潛勢模型。所以自然地,當Staten島的洪水退去後,團隊的一員--紐約市立大學地質學教授Alan I. Benimoff立刻到現場(洪水淹沒的居民區)去標記水位。他發現,他的團隊建立的模型非常正確。
・2013/11/01
不過身為一位實事求是的科宅(?),我心裡也有一小塊很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我們在地震之後,會打給自己在乎的人?為什麼我們會在臉書上留言呢?是一種「媽,我在這!」的心態?還是我們怕自己被磚瓦砸到先PO文表示自己還活著?
・2013/10/25
「科學家是如測量S波在內地核的波速?」外地核是液態,S波無法穿透,而內地核又會有S波的波速,既然無法穿透,那為何又再度出現呢?的確,就文字邏輯上的判斷,是不容易理解的。身為一個鍵盤地球科學家,是有必要來認真回答一下。
・2013/10/21
今天在各大媒體中看到,手機電磁波不會致腦癌的報導。主因就是有台灣的研究團隊,根據手機門號數量,和罹患腦癌的人數作追蹤,發現2000-2009年間,台灣手機門號明顯增加,但罹患腦癌的人數卻沒有明顯的增加,因此作了這樣的推論。
・2013/10/17
在這個無敵忙碌的社會,大概除了嬰兒與孩童,其他年齡層的人都處於睡眠不足的情況下,此時許多認知功能都會受損,當然也包含了決策能力。這不只是讓你工作上出現失誤這麼簡單而已,還可能會造成「腰帶漸寬終不知」的後果。研究發現在缺乏睡眠的狀態下,會不自覺地選擇購買過多、總熱量也較高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