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Y. M. Huang
Y. M. Huang
95 篇文章・ 4 位粉絲
輔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探討情緒與認知之間的關係、老化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部落格網址:認知與情緒新聞網 (http://cogemonews.com)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12月 重設

・2014/12/17
究竟用這些數位化的服務來幫助我們記事情,會對於我們的認知能力造成甚麼樣的影響呢?又這些影響在哪些情境下會發生呢?有研究者做了很有趣的實驗,企圖模擬一般民眾在使用數位化服務來記事情時的情境,並探討這樣的行為,會對於人們後續的記憶力造成什麼影響。
・2013/12/18
很久以前,照片的存在的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回憶過去發生的事情,在電影中央車站中也提到了「如果你想我,可以看看我們的合照,我會這樣說是因為我怕你有一天會忘了我。」但隨著智慧型裝置的普及,很多人隨時隨地都可以照相,但你是否有想過,你保留下來的究竟是照片還是回憶?
・2013/12/04
葛雷柯是知名的西班牙畫家,他的畫通常非常狹長,你知道為什麼?有一個說法是葛雷柯的視覺系統異常,看到的世界就是比較狹長的,自然就會畫出比較狹長的東西。如果葛雷柯看到的東西都是狹長的,那他看到的畫布應該也是狹長的,所以應該畫出來的東西比例上會是對的。但為什麼會如此呢?這個現象是否反映了我們人的知覺系統和認知系統其實有落差呢?
・2012/12/26
最根本的問題是這個研究並沒有讓實驗參與者看到綠色且非大自然情境的影片,所以無法證實大自然情境對人身心的影響,究竟是綠色較多或是其他的原因;換句話說,就是這個研究根本自打嘴巴,沒有關鍵性的設計來檢驗他們的假設,而是採取一個叫保守、肯定會有正面結果的作法。
・2012/12/19
社會上對於心理學這門學問普遍的輕視,因為它不如物理、化學一般,有很明確的證據。但這其實是民眾的誤解,甚至連心理學相關的研究也會誤解,認為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沒有辦法幫助我們真正了解人的心智運作。相較於心理學,神經科學就是一門科學的學科,因此大家會一面倒的認為神經科學的證據就是真的!
・2012/12/12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是探討美國人的政治態度是否為影響他們對於環保的看法,研究者的基本假設是不同政治態度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觀,而不同的道德觀可能會影響他們對於環保議題的看法。他們認為政治態度較為民主開放的個體會較在意是否有人/物受到傷害、有人需要被關懷,而環保議題通常是關切環境的被破壞等等,因為這個衝擊了他們的道德觀,因此較容易將環保議題視為一個攸關道德的議題。
・2012/12/05
這幾天旺中買壹傳媒的社會事件已經轉變為一名手無寸鐵的學生與媒體怪獸間的鬧劇,筆者很私心的希望可以指桑罵槐,但也沒那麼多時間找直接相關的研究,倒是找到一篇談論情緒控制與政治態度的研究。就讓我們透過這個研究來思考,為什麼選前政客們總是要製造熱情,為什麼他們不希望你保持冷靜。
・2011/12/28
瑞士有一群研究者想要了解透過音樂誘發的複雜情緒是否會在腦中留下痕跡,過去雖然有不少研究在探討腦部活動與音樂處理的關係,但過去的研究僅著重在區分快樂/難過的音樂如何誘發不同腦部區域的活動,而沒有深入探討更細微的情緒感受是否也能夠被表徵。換句話說,先前的研究其實和真實生活是脫節的,因為人對於音樂的處理絕對不僅僅是好壞二分法,音樂帶來的感受是豐富且多元的。
・2011/12/21
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營養的提升,其實把65歲這個客觀的年齡當作老化的標準是有問題的,現在很多65歲以上的老人身心靈的狀況都比年輕人好很多。
・2011/12/14
對於任何人事物的歧視在大多數的情形下不是自然產生的,都是透過環境、社會而習得的,人所處的周遭環境如何對待與自己不同的個體,絕對會對於你這個人如何看待他們有很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