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本主義橫行的台灣,環保議題的重要性往往嚴重的被低估,或許是因為關心社會的分子就是那一小群人,但偏偏有太多議題要他們去關切了。再者,有權勢的人有時候來陰的,例如文林苑事件、夏都飯店偷挖沙等等,在在顯示了不少台灣人對於環保議題的不重視。之前Pansci上也討論了美麗灣怎麼變不美麗了,那究竟為什麼人們對於環保的態度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在台灣的我們可能比較直覺地會從利益糾結的角度來作出發,認為一切都是為了錢,但或許事情沒有那麼的單純,因為有的時候環保的方式反而更省錢、帶來更多的經濟效應。
有些時候,人們行為的產生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因為無知、或是習慣使然。舉一個朋友的例子,他因為崇尚自然,所以決定移居到鄉間,報了一個自然耕種的美夢,但到了宜蘭三星鄉,發現即使自己是自然耕種,但是鄰居使用農藥、肥料根本是家常便飯,讓他們只能躲躲閃閃的。朋友自己省思,那些鄰居其實也沒有惡意,而是他的經驗告訴他應該這麼做,因為如果不這麼做,或許他就沒有辦法養活自己;再者,也沒有人提供他們另外一個方向,讓他們願意嘗試用別的方式來耕種,即使他們有可能獲得同樣的獲利。
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探討美國人的「政治態度」是否會影響他們對於環保的看法,研究者的基本假設是不同政治態度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觀,而不同的道德觀可能會影響他們對於環保議題的看法。他們認為政治態度較為民主開放的個體會較在意是否有人/物受到傷害、有人需要被關懷,而環保議題通常是關切環境的破壞等等,因為這個衝擊了他們的道德觀,因此較容易將環保議題視為一個攸關道德的議題。
在第一個階段的實驗中,他們初探是否這樣的基本假設是正確的,所以他們利用線上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實驗參與者的政治態度、以及他們對於環保議題的態度(是否不環保就是不道德的行為)。結果發現,政治態度越為開放的實驗參與者,有越高的傾向會把環保議題視為一個道德議題,例如若自己沒有進行資源回收,會認為自己做了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在第二個階段的實驗,他們則是想要了解媒體中環保相關議題的報導是否有所偏頗,以至於報導的方式較容易衝擊政治態度開放的那一群人,但沒有辦法對於政治態度保守的那一群人造成衝擊。於是他們從youtube及書面報導中分析環保議題的道德屬性,他們從五個不同的面相來做評分:傷害關懷(harm/care)、公平對等 (fairness/reciprocity)、團體忠誠(in-group/loyalty)、權威尊重(authority/respect)、純淨聖潔(purity/sanctity)。結果顯示,現有的環保議題報導有較高的比例是著重在傷害關懷這個道德面向,會讓人覺得若不環保就是造成傷害,因此是不道德的。
有了前兩個階段的實驗,研究者大致上可以推論,政治態度較為民主開放的人會將環保視為道德議題,是因為媒體報導所致,而將環保視為道德議題會影響他們的環保態度。在同一個脈絡下思考,或許將環保議題塑造為衝擊純淨聖潔道德面向的議題,或許就能打動政治態度較為保守的那群人,進而影響他們的環保態度。於是他們做了第三個階段的實驗,在這個階段的實驗,他們同樣調查實驗參與者的政治態度,接著實驗參與者會被隨機分配到中性組、傷害關懷組、純淨聖潔組,後兩組會閱讀不同的環保議題報導,在傷害關懷組的報導中會強調人為的破壞對於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在純淨聖潔組則是強調透過環保來保持環境及自身純淨的重要性。
結果顯示,政治態度較為民主開放的人,在中性及傷害關懷組的環保態度都會較政治態度較為保守的強烈,也就是較為支持環保;但在純淨聖潔組,兩群人則沒有差異。這樣的結果顯示,政治態度較為保守的人並非漠視環保議題,而是因為媒體的報導無法讓他們認同,因此不會影響他們的環保態度。
看到這裡有兩件是要提醒大家:一、這個研究推論要能夠成立,必須假設人都是道德的,不會做不道德的行為,但在這個研究中並沒有針對實驗參與者是否都是有道德的人進行探討。二、我們再次發現人們行為容易被操弄,尤其是被媒體操弄!(請參考過去文章)。
所以支持環保的朋友真的該好好思考要採用甚麼樣的策略,才能夠改變人們的環保態度。若只是一味地說明環境被破壞造成的傷害,或許無法打動某些人… 但若環保團體想要打動的是一些唯利是圖、完全沒有道德感的人,那大概是比登天還難!最後,提醒大家,地球只有一個,環境一旦被破壞,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回復,人類可能在環境回復前就滅絕了。
圖片參考:環保pixabay,利益pixabay,天秤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