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開始風行,學術圈興起了追風潮,不論是在台灣或是國外,越來越多研究者使用這個設備來回答關於人類心智的問題,相關的期刊、會議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筆者記得在2004年要念博士班的時候,我的學校剛剛購置新的fMRI,筆者的學校算是英國十大名校中較晚購置那個設備的。近十年後的現在,全球fMRI的數量實在難以計算,台灣又很有可能是全世界fMRI密度最高的國家,國科會更在過去一年購置三台新的機器,分別放在台灣大學、政治大學及成功大學。
為什麼腦造影研究會興起風潮?這次要介紹Farah與Hook這兩位學者寫的一篇評論,這篇評論會出現在未來的Perspectiv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但相關的內容這個月初就已經在國外的科學網站中有所報導。起因是因為紐約大學心理系的教授Gary Marcus在紐約客上寫了一篇文章Neuroscience Fiction,之後有一些反對、一些支持的聲音,很可惜這些內容目前還沒有被報導,台灣民眾對於fMRI的了解大概僅止於「可以用fMRI來知道是否有人逃漏稅」。
用最簡單的語言來說,fMRI是透過比較腦中的不同區域在做不同事情時,不同腦部區域的含有氧分子的血紅素的多寡,來推測哪些區域是在做某件事情時所需要的。但這背後有很多的假設:
- fMRI是透過帶氧及不帶氧的血紅素在磁場下會有不同的運轉方向來推測究竟某特定區域有多少帶氧的血紅素。
- 越多神經元在活動,需要越多的養分,所以血液中會有較多帶氧份的血紅素。
- 假設做不同事情時,神經元的活化是線性增加的;例如,若想要了解人在決策判斷時的腦部活化,就用在做決策判斷時的腦部活化減掉沒有做這件事情時的腦部活化。但我們並沒有辦法控制實驗參與者沒有做決策判斷時究竟在做甚麼,再者並非所有的心智功能都是線性增加的。
- 結果的解讀仰賴很多雜訊的移除,實際上雜訊比訊號多,所以如何確保移除的是雜訊而非訊號是一門重要的學問。
- 還有很多細節的東西,有些過於複雜,就不在這裡做介紹了。
究竟為什麼腦造影研究會興起風潮?第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圖像的資訊太誘人了,一張圖可以傳達的訊息比文字多很多,例如透過下方的圖,我們其實不用多用文字說明,就可以清楚傳達媒體片面報導扭曲事實這件事情。
有研究者實際去檢驗這件事情,有些反對的證據,認為當圖片和非圖片的訊息量相同時,實驗參與者並不會認為圖片較有說服力;但除非有很精準地控制,否則很難將圖片傳遞的訊息量降低到和非圖片相同。換言之,這是一個無法驗證是否為真的論點,所以我們就把這個想法暫時放在一旁。第二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這些腦的影像似乎提供了所謂神經科學的證據,誠如Keith E. Stanovich教授在這才是心理學這本書中提到的,社會上對於心理學這門學問普遍的輕視,因為它不如物理、化學一般,有很明確的證據。但這其實是民眾的誤解,甚至連心理學相關的研究也會誤解,認為傳統的心理學研究沒有辦法幫助我們真正了解人的心智運作。相較於心理學,神經科學就是一門科學的學科,因此大家會一面倒的認為神經科學的證據就是真的!
那到底我們要怎麼看待這件事情呢?本文的作者認為關鍵的並非我們多麼信賴腦造影的結果,而是我們對於研究議題的心態 – 究竟我們是摸索未知的領域,還是停留在所謂的安全區,用一個新的儀器去驗證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呢?學術圈若沒有思考清楚究竟做的研究能夠有甚麼真正的社會影響力(參考牟中原的論點),問一些新的問題(參考過去文章),那真的沒有必要花那麼多錢投注在研究上(參考馬總統的說法),或應該說要把錢給那些想為社會做事情的人,而不是給那些很有期刊累積點數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