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天文館_96
臺北天文館
482 篇文章・ 43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2/03/11
利用赫歇爾太空望遠鏡(Herschel)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觀測資料,天文學家發現埋藏在著名的獵戶星雲(Orion Nebula,M42)中的初生恆星出現亮度快速變化的現象。
・2012/03/10
一組跨國的天文研究團隊在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M31)首度發現一顆極亮X射線源( ultraluminous X-ray source,ULX),很可能是一顆質量約為太陽13倍的恆星型黑洞以極快的速率吞噬物質所造成的。其發出X射線輻射的方式類似X射線雙星(X-ray binary),不過這顆黑洞周遭包圍的星際塵埃和氣體不若X射線雙星多,因此可讓天文學家研究天體所發出從低能到高能X射線的所有輻射變化狀況。
・2012/03/09
「10萬倍於恆星」的流浪行星總數,數字雖然龐大,不過倒是仍然和銀河系的總質量,以及銀河系中的重元素總量成應有的比例。長遠來看,未來,銀河系中其他行星和「垃圾」的數量,勢必將遠超過我們目前已知的範疇以外。
・2012/03/07
NGC 5907是個位在天龍座方向的螺旋星系,星系的銀暈中有由恆星組成的巨大環圈構造。經由中國科學院及巴黎天文臺的科學家王建嶺(Jianling Wang)等人的研究,利用電腦模擬20,000~600萬個氣體質點的流體力學的成果,認為這個巨大的恆星環構造可能是80~90億年前一場龐大的星系碰撞事件造成的。
・2012/03/06
在宇宙早期的年少時代,這些星系中的恆星形成現象一度非常劇烈,但後來卻驟然終止,使得這些星系的總質量雖然非常龐大,但整個星系卻死氣沈沈,僅有年少時代形成的恆星隨時間逐漸衰老,鮮少在有新血加入。Hickox等人認為造成大量恆星形成現象驟然終止的兇手,就是因為星系中心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
・2012/03/04
螺旋星雲另編號為NGC 7293,位在寶瓶座方向,距離地球約700光年,是離地球最近且最著名的行星狀星雲(planetary nebula,PN)之一。這個奇特的天體,是一顆類似太陽的恆星進入生命最後階段時,外層大氣逐漸向外擴散而形成的;而恆星原本的核心部分則演變成一顆白矮星,即星雲影像中央的藍色光點。這個星雲是由塵埃、離子物質和分子氣體混合組成,在紅外影像中,排列成類似雪花的美麗圖案,且被中央熾熱的白矮星所發出的紫外光激發而發光。
・2012/03/01
最近多名科學家發表一系列論文,利用卡西尼號太空船(Cassini)的觀測資料,呈現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泰坦,Titan)隨著季節推移與晝夜變換的不同面貌;有趣的是,這泰坦眾相,竟與地球如此相似。
・2012/02/29
英國基爾大學(Keele University)天文學家Nye Evans等人,利用史匹哲太空望遠鏡(Spitzer Space Telescope),首度在太空中發現固體型式的巴克球(buckyball),也就是球形的富勒烯(Fullerene),或球形、中空的碳60,故又稱球碳。在此之前,太空中僅發現過氣態的微型球碳。
・2012/02/27
NASA的錢卓號太空船在X射線波段偵測到黑洞飆出了破錶的龍捲風:風速達每小時3,200萬公里(2,000萬英哩)。這道狂風是高速的物質流,因為一顆鄰近黑洞的恆星先是物質受到黑洞重力吸引,然後物質又被彈回太空中,根據測量結果,此風速達光速3%,足足比先前在同一質量級別的恆星中所測得的速度大10倍。
・2012/02/23
哈佛史密松恩天文物理中心(Harvard-Smithsonian Center for Astrophysics,CfA)Zachory Berta等人藉助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的幫助,發現一種新型態的系外行星—被濃厚、水汽蒸騰的大氣包圍的水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