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亮X射線源所發出的X射線輻射量極高,在X射線波段非常明亮,因此不僅鄰近宇宙中可以發現這類天體,甚至在非常遙遠的早期宇宙中也觀測得到;不過ULX與在星系核心有質量高達數百萬到數十億倍超大質量黑洞造成的活躍星系核或類星體不同。由於每個星系中可找到的ULX通常只有1~2個,而且還不是每個星系中的ULX都已發現,因此資料量不足的狀況下,關於極亮X射線源的起源爭議頗多,目前較受天文學家青睞的理論有二種:第一種認為是恆星型黑洞以極高速率累積物質所造成的,第二種則認為是一種新型的中等質量黑洞(intermediate mass black hole,IMBH)以較低速率累積物質而造成的。解決上述爭議的困難之處,在於這些天體距離都很遙遠,無法觀測到ULX的細節。恆星型黑洞一般是質量9倍~100倍之間的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所形成的天體;而中型黑洞則是質量介在100~100,000倍太陽質量的黑洞。
圖/Lu, RS., Asada, K., Krichbaum, T.P. et al. A ring-like accretion structure in M87 connecting its black hole and jet. Nature616, 686–690 (202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5843-w
太空船在穹界因時間停頓而變得靜止不動這一情況在阿爾迪斯一九七六年寫的《夜裡的黑暗靈魂》(The Dark Soul of the Night)中,亦有頗為形象的描寫。恆星的引力崩塌,在羅伯特.史弗堡(Robert Silverberg)的《前往黑暗之星》(To the Dark Star, 1968)之中卻帶來另一種(雖然是假想的)危險。故事中的主人翁透過遙感裝置「親身」體驗一顆恆星引力塌陷的過程,卻發覺時空的扭曲原來可以使人的精神陷於瘋狂甚至崩潰的境地。
七○年代末的黑洞熱潮,令迪士尼(Walt Disney)的第一部科幻電影製作亦以此為題材。在一九七九年攝製的電影《黑洞》(The Black Hole)之中,太空船「帕魯明諾號」在一次意外中迷航,卻無意中發現了失蹤已久的「天鵝號」太空船。由於「天鵝號」環繞著一個黑洞運行,船上的人因時間延長效應而衰老得很慢。這艘船的船長是一個憤世疾俗的怪人,他的失蹤其實是故意遠離塵世。最後,他情願把船撞向黑洞也不願重返文明。
比起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 1946-)的科幻電影,這部《黑洞》雖然投資浩大,拍來卻是平淡乏味,成績頗為令人失望。除了電影外,科幻作家艾倫.迪安.霍斯特(Alan Dean Foster, 1946-)亦根據劇本寫成的一本同名的小說。